课题: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情况,理解其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所学原理,解释发生在身边大气环境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大气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探究,激发求知欲。 教学重点: 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2、气压带风带分布与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3、季风环流的成因和特点。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 ※自学导航 见学案 ※教学互动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如: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意义 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三圈环流 不考虑地形起伏 1、前提: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 不考虑海陆分布 …… 2、形成因素 ⑴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⑵地转偏向力 3、形成机制(以北半球为例) (1)低纬环流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赤道地区空气上升 由赤道上空流向北极上空(南风) 右偏成西南风、 气流下沉 流到300N附近上空偏转为西风 300N附近在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一支向南流向赤道低压(北风) 东北信风 东北信风与南半球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 (2)低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副热带高压向北的一支 西南风(盛行西风) 近地面 地转偏向力 相遇 形成600N附近的锋面(极锋) 极地高气压向南的气流 东北风(极地东风) 向南的一支在副热带地区下沉 形成中纬度环流圈 暖而轻的气流爬升 上升到高空 向北的一支在北极地区下沉 形成高纬度环流圈 副极地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压带 南半球(略) 重点小结: 要求学生重点对照图掌握近地面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位置范围,以及气压带地区的气流垂直运动状况、各个风带的风向。强调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教材42页图2.17)。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主要以北半球为例:  一月(冬季)  七月(夏季)   大陆 海洋 大陆 海洋  同一纬度气温 低 高 高 低  气压中心 高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亚太地区 大气活动中心 亚洲高压(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 副极地低压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副热带高压  北半球 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南半球 纬向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300S以南的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大气活动中心:冬、夏季海陆上的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课堂精练 1、画简图表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 2、读图回答: (1)此图表示北半球的 季(季节),此时太阳直射点在     。 (2)A、B、C、D表示气压带: A是 带 B是 带 C是 带 D是 带 (3)E、F表示风带:E是   带,F是 带(北半球)。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