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聚落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聚落的概念及分类。 2.了解并懂得乡村形成、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3.理解并能分析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区别乡村的形成与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城市是由乡村演变来的,应正确认识城乡之间的差别。 ●教学重点 1.村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3.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出现的地区。 ●教学难点 1.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2.世界早期城市的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分析乡村和城市形成的历史条件;运用导学法、综合分析法来讲解村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世界早期城市的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投影片图6.4“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我们前面一个单元学习了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工、农业生产实际上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解决人类的吃、穿问题,人们吃的好了、穿的好了,就该考虑住的问题了。在我国北方一些农村,农民一生中有三大喜事: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可见,居住问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本单元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问题。 [新课教学]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板书) 6.1 聚落的形成(板书) 我们先来学习一个新概念——聚落。 一、聚落的概念及分类 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这个词源于德文,意即居住地。 引导学生读图6.1“不同聚落的景观”,并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居住地,得出聚落分为两大类:乡村和城市。  什么是乡村、城市?让学生从课文中自己找出,并能进行比较、区别。 学生活动:自己阅读课文,找出乡村、城市的概念,并进行分析、比较。 教师抽查、提问:略 教师强调、补充:以前我国乡村的居民几乎全是农民,所以乡村也称农村,但乡村不能称做山村,因山村只是指山区的农村。 城市是由乡村发展演变来的。一般来说,城市比乡村规模要大、人口要多。但究竟多大算做乡村,多大叫做城市呢? (学生思考、分析) (教师依据下列材料补充说明) 划分城市的标准 世界上不少国家以2000人或5000人以上的居民点称为城市,联合国规定的标准为2万人。 我国规定: 人口大于100万:特大城市 50万~100万:大城市 20万~50万:中等城市 20万以下:小城市 5000~2万:一般叫镇或城镇 国际上一般把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称为“超级大城市”,如纽约、东京、墨西哥、北京、上海等。 承转: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知,人类是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那么,乡村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乡村的形成(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课文,分析归纳,然后来说明(回答)乡村形成的历史条件。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思路进行总结: 聚居→穴居和逐水草而居→分散的乡村聚落(半固定)→固定的乡村→聚落(定居地) 乡村形成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板书) 讲述: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所以乡村的住宅形式,即民居也是形形色色的,如北京的四合院、黄土窑洞、蒙古包、江南水乡民居、傣族的竹楼、四川的吊脚楼、新疆的土拱住宅等。 各地村落的形成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可以从村落的形态上反映出来。从村落的布局形态看,有的乡村居住比较集中,往往呈圆状、多边形(如课本6.2图),有的居住比较分散,呈条带状(如课本6.3图)。教师讲到此处,最好能列举出学校附近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乡村为例来说明。为什么同是乡村,在分布上会有不同的形态呢? (学生活动) 分析:一个村落的平面形态,决定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如地势起伏高低、地形是否平坦及开阔程度,尤其是要看用水是否方便。因为大多数村落在形成的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更谈不上科学技术,逐水、田而居就成为第一要因。所以,一些村落就在河流两岸、湖泊附近定居下来,并发展到今天。  承转:当乡村的规模不断增大、人口不断增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形成了城市。 三、城市的起源 用投影片显示图6.4——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课文,并回答1~2问题: 1.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大约出现在什么时间? 2.城市的出现为什么与农业有直接关系?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进行分析、归纳。 世界最早的城市大约出现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这段时间,差不多与定居农业同时出现。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在城市出现之前,农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了剩余产品,出现了闲余的劳动力。这部分闲余的劳动力不再从事种植业,而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目的的手工业为主,于是,乡村就演变为集市。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进一步扩大,集市便发展为城市。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图6.4,会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这些城市出现的地区也正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所在地,如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埃及的尼罗河谷地,印度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称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所在地)等。世界最早城市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些地区?(先让学生思考)因为这些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  世界早期城市临河分布,也是为了用水、运输方便。(为下一节课埋下伏笔) 让学生读图6.5分析回答:某些古代城市为什么不能延续到今天?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分析归纳:印度河畔的摩享佐·达罗废墟的消失,说明古代城市兴衰起落很大,发展很不稳定。该城市的消失,同时也意味着环境的变迁,人类曾经在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地区创造了灿烂的古文明,可是人类在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中破坏了天然的生态系统,使之荒漠化,同时也使古文明在此消失。 [课堂小结] 教师结合板书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小结。 课后作业: 1.讨论我国南、北方乡村景观的形态差异及其原因。 2.讨论早期城市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课后练习] 单项选择题 1.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开始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 D.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答案:C 2.世界上第一批城市诞生于( ) A.多瑙河流域、亚马孙河平原 B.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C.长江流域、密西西比河流域 D.黄河流域、刚果河流域 答案:B 3.有关聚落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聚落的产生多沿河靠海是因为便于水运 B.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C.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成的 D.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产生了乡村 答案:C 4.关于乡村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沿河道、山谷发育的村落多呈带状 B.我国华北平原的村落大多呈多边形 C.河湖众多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圆形 D.乡村最初形成的自然环境是:地势较高,土地肥沃,并靠近河流的平原谷地 答案:C 5.下列乡村聚落属于环状聚落的是( ) A.成都平原耕作地区的中心 B.沿汉水河道伸展的村落 C.湖北神农架山区的多数村落 D.太湖周围以渔业为主的村庄 答案:D ●板书设计 6.1 聚落的形成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