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1.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大气的垂直分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如下表: 层次 主要特点 原因  高层大气 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  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高 臭氧吸收紫外线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上热下冷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  对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低约0.6℃ 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   对流运动显著 上冷下热,差异大,对流强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1)地面辐射: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2)大气辐射 3.影响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因素  (1)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和大气透明度。 ①一般来说,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径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地面太阳辐射强度越大。(如图1) ②大气越清洁,透明度越高,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就越微弱,太阳辐射就越强。  (2)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下垫面和气象因素。 纬度越高,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的量就越少,地面辐射就越弱(如图2);下垫面性质不同,它们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也不同,因此即使同纬度不同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也不同,从而地面辐射也有差异;气象因素主要影响年日照时数的长短。 三、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1.大气运动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地区分布不均。 2.热力环流的形成:地区间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如下图所示:  3.近地面温压关系: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 4.气流与气压的关系:垂直方向上有上升气流对应着地面为低压,高空为高压;下沉气流对应着地面为高压,高空为低压。水平方向上气流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 1.水平气压梯度力: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 2.地转偏向力: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垂直,背风而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3.地面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大小与距离地面高度成反比,高空可忽略不计。 4.风向 (1)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地面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影响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摩擦力越大,夹角越大。    考点一 气温空间的分布和时间变化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决定,全国开展学生冬季长跑活动(简称冬跑令)。北京、南京、哈尔滨和海口等城市的中小学生及高校学生都积极响应。 材料二 见下图   (1)若下图为北京、南京、哈尔滨和海口四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图,那么北京、南京、哈尔滨和海口四城市对应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分别是 (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②、④、① D.③、④、①、② (2)根据乙图简要分析逆温层变化的规律。 (3)根据材料二分析,居住在我国北方某重工业城市的学生执行“冬跑令”,在清晨跑步是否科学?请分析原因,并说明在什么时候跑步最适宜? 答案 (1)C (2)日出以后随着地面温度的升高,逆温层变薄减弱,直至消失。 (3)不科学。清晨,大气逆温层存在,大气对流运动微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高空扩散,污染物浓度高;同时日出前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弱而呼吸作用强,此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应该在下午或傍晚跑步最适宜。 解析 本题结合时事,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及逆温现象等知识。我国自南向北气温年较差逐渐增大。图乙反映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强,地面温度的升高,逆温层变薄减弱,直至消失。当出现逆温时,空气对流运动受阻,污染物不易扩散。 【考向立意】 以生活中的案例入题,考查地理原理(逆温)形成的原因,变化规律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思维过程】 根据四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分布特点→结合我国气温水平分布规律确定第(1)题结论。依据乙图,结合坐标判读说明逆温层变化规律。结合逆温所产生的影响和材料二图分析第(3)小题。 【误区警示】 不会判读坐标图,不能把图示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而导致失误。 【预测展望】 结合生产或生活实际,依托某区气温变化考查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影响。  1.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但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小于0.6℃或者大于0.6℃,如图表现为曲线变陡或变缓。在②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比较稳定;在①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  2.逆温现象 (1)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2)造成逆温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 类型 发生的条件 出现的地区  辐射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 中高纬度大陆冬季黎明前最强  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 中纬度沿海地区  地形逆温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空气被较冷的空气抬挤上升 盆地和谷地中夜间  锋面逆温 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温度差异显著   (3)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 3.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等温线特征 气温分布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  全球 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气温都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北半球 较曲折: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气温低,夏季大陆比海洋气温高 海陆分布造成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半球 较平直 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 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广阔,地表性质均一)  同纬度地带 气温低,则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寒流经过处气温低,暖流经过处气温高 地形(地势高低);洋流  我国 冬季,等温线密集;1月份0°C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延伸 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温度越低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即北方太阳高度小、白昼时间短,南方正相反);冬季风(大气环流,北方冬季风影响大)   夏季,等温线稀疏 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太阳辐射(南方太阳高度大,北方白昼时间长)  4.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 (1)气温的日变化 (2)气温的年变化  1.下图为2011年7月25日8时中央气象台发布的24小时全国高温预报图的一部分。读图,完成(1)~(2)题。  (1)造成图中甲地区气温高于37℃的主要天气系统是 (  )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2)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我国塔里木盆地未来24小时最高气温在40℃以上。下列关于塔里木盆地出现高温天气的成因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盆地地形,不易散热 B.沙漠地表,增温较快 C.副高控制,气流下沉增温 D.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烈 答案 (1)D (2)C 解析 一般情况下,7、8月份,副高应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在高气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多晴热天气,这是该地高温的主要原因。副高对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的降水有着深刻的影响。塔里木盆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不受副高影响。 考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  2.(2012·重庆文综)《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召开。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  )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答案 B 解析 温室效应即大气逆辐射现象,是指大气升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能量返还给地面的过程,大气逆辐射越多,温室效应越强。 【考向立意】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考查温室效应的变化。 【思维过程】 从题干信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调运“大气受热过程”等相关知识→结合选择项→确定答案。 【误区警示】 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不透,对温室效应原理把握不准。 【预测展望】 结合现实生产、生活受“温室效应”影响的实际或以重大国际会议为背景,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为下表。 过程 具体过程 热量来源  1 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2 大地暖大气 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3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少。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2.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可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果。第(2)题,在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而且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考点三 热力环流的形成与等压面的判读  3.2012年“十一”长假期间,李丽同学随父母来海滨旅游。当她面朝大海,长发在海风吹拂下向后飘起时,切实感受到惬意舒畅的心情。结合“北半球海滨地区海陆环流图”(甲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乙图),回答(1)~(2)题。   (1)图甲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低的是 (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如果李丽头发向后飘起仅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可能发生在乙图中的哪个时间段(  ) A.16时至次日8时 B.8时至16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6时至18时 答案 (1) B (2)B 解析 第(1)题,由图甲可知陆地气流上升,故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气温高,且相同高度的陆地上空气温高于海洋上空气温,因此气温最低的地点为②处。第(2)题,由题干可知,场景中的情况出现在吹海风的时候,即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高的时段。由图乙可知,在8~16时,海洋气温比陆地气温低,吹海风。 【考向立意】 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应用。 【思维过程】 提炼题干“面朝大海及长发飘起”和图示“海陆环流与气温”等信息→调运热力环流相关知识→明确试题考查指向→得出结论。 【误区警示】 本题组最可能出错的有两点:一是在解答第(1)小题时,错误地根据“在热力环流中,气压高的地方气温低”而误选C;二是忽视了题目所给材料中关于温度的变化,而片面地认为白天都可能发生甲图现象。 【预测展望】 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及其实践表现;结合现实案例分析形成过程等。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  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 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人类活动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1)海陆风  影响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  影响 山谷风: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3)城市热岛环流  影响 城市风: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3.等压面图的判读技巧 结合下图说明阅读等压面图的基本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  (1)判读 ①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即PA>PC,PB>PD。 ②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者气压高,下凹者气压低,即PC>PD,PB>P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2)应用 ①判断气压高低:如上图中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气压值和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可得:PB>PA>PC>PD。 ②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a.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 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b.判断裸地与绿地 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c.判断城区与郊区 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③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A地; 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B地。  3.下图表示某地近地面和高空的大气状况,读图,回答(1)~(3)题。  (1)甲、丙的气压值分别是 (  ) A.1 018、1 008 B.1 026、1 008 C.1 018、1 016 D.1 026、1 016 (2)此时,降水可能性最大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3)若图中等压面弯曲程度增大,则表明该区域内水平气压差异 (  ) 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不确定 答案 (1)A (2)A (3)B 解析 第(1)题,图中甲处等压线下凹,气压低于两侧,结合等压差可知,甲处等压线气压值为1 018 hPa;高空1 012 hPa等压线向上凸,说明气压高于两侧,结合气压差可知,丙处等压线气压值为1 008 hPa。第(2)题,近地面气温高处即气压低处气流上升,易形成降水,因此甲处降水可能性最大。第(3)题,等压面弯曲程度增大,则表明该区域内水平气压差异增大。 考点四 大气的水平运动  4.下图示意某一水平面,P1、P2为等压线,P1、P2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间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回答(1)~(2)题。  (1)若该水平面位于北半球近地面,P1>P2,则O点的风向为 (  ) A.③ B.④ C.⑤ D.⑥ (2)若该水平面位于南半球高空,P1<P2,则O点的风向为 (  ) A.③ B.⑧ C.⑦ D.②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近地面大气运动受三个力(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该水平面位于北半球,风向相对于气压梯度力向右偏。第(2)题,高空大气运动受两个力(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而南半球风向相对于气压梯度力向左偏。 【考向立意】   风向形成与各作用力的关系。 【思维过程】 明确题干“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间垂直运动”等信息→分析图示各风向→调运所学知识结合选项得出结论。 【误区警示】 本题组容易造成失误的地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能够根据高空和近地面的特征判断风向和等压线的关系;二是对南北半球风向的偏转情况掌握有误。 【预测展望】 结合具体大气运动中等压线分布状况,对具体地点风向进行判断。  1.影响风的三种力 作用力 方向 大小 对风的影响     风速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始终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 始终与风向垂直 大小随纬度而增加,赤道为零 不影响风速的大小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摩擦力 始终与风向相反 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 使风速减小 与其他两力共同作用,使风斜穿等压线  2.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  方法技巧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来判断,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是:“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高空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一锐角。如下图(单位:hPa):    4.下图是“北半球部分地区区域高空500百帕等压面天气形势图”,图中等值线表示海拔高度。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情况下决定风向的力主要是 (  ) A.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D.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2)图中A处的风向可能是 (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东风 答案 (1)C (2)C 解析 由题干材料知,图示区域为高空等压面天气形势图,风向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同一等压面上,海拔越高,气压越高,在A处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可能形成西南风。  等压线图的判读   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就是等压线。等压线实际上是等压面和等高面的交线,所以等压线分布图表示在同一高度上气压水平分布的状况。“高压”和“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的。 气压系统 特征 注意点  高压中心 等压线闭合,数值中高周低 最外一条封闭等压线以内是高压中心或低压中心的范围  低压中心 等压线闭合,数值中低周高   高压脊 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高压脊控制地区与高压中心天气状况相近  低压槽 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低压槽往往与锋面结合在一起,其控制地区与低压中心一样以阴雨天气为主    1.判断风力大小 (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2)不同图中,相同比例尺,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B处风力大于A处。  (3)不同图中,若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相等,则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C处风力大于D处。  2.风向的运用 利用风向可判断以下几方面问题: (1)等压线值的变化规律:顺着风向,等压线值越来越小。 (2)判断南北半球:向右偏——北半球;向左偏——南半球。 (3)判断高压和低压:近地面,观测者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南半球,高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 3.判断各种气压场的天气状况  4.锋面只存在于低压槽上,不可能在高压脊上。  读下面四幅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回答(1)~(2)题。  (1)如果四图都位于北半球,a、b、c、d四地风向分别为 (  ) A.西北风 东北风 东南风 西南风 B.东北风 西北风 西南风 西南风 C.东南风 西南风 西北风 西北风 D.西南风 东南风 西北风 东北风 (2)四幅气压分布图中,风力最大的点是 (  ) A.a B.b C.c D.d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注意四地气压的高低,风向与等压线应有一定的夹角。第(2)题,注意比例尺的大小与气压值的变化,单位距离间气压值越大,风力越大。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成都和拉萨某时段气温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与成都相比,拉萨 (  ) A.白天大气辐射强 B.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C.白天太阳辐射强 D.夜晚地面辐射强 2.成都和拉萨相比,气温日较差差异较大的根本原因是两地 (  ) A.纬度差异较大 B.经度差异较大 C.地面状况不同 D.人类活动的差异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而白天太阳辐射强。第2题,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成都地处四川盆地,白天拉萨的太阳辐射强,气温上升快;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气温下降快。 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图1为“1961~2007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图”;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与图1中光合有效辐射对应的是图2中的 (  )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1反映出 (  ) A.我国PAR的分布与气温分布一致 B.青藏高原小麦单产高与其PAR高有关 C.影响四川盆地与内蒙古高原PAR值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 D.影响塔里木盆地与华北平原PAR值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答案 3.A 4.B 解析 第3题,能够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才可以被绿色植物所利用,成为光合有效辐射。第4题,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有利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农作物单产较高。 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示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图中气压:丙>丁>甲>乙 B.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C.甲地多为晴朗天气 D.乙地盛行下沉气流 6.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丙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 B.乙丁之间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C.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甲乙之间的风速 D.产生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答案 5.C 6.D 解析 第5题,结合气压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各点与等压面的关系知,图中气压:甲>乙>丁>丙。甲、乙两地分别受高、低气压控制,甲地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乙地相反。第6题,四地间由于受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其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图1为“某区域热力环流剖面示意图”,图2为“该环流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图”。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处吹东南风 B.b处为上升气流 C.c处吹西南风 D.d处为上升气流 8.若该环流为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则下图中对该环流的近地面状况示意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7.D 8.B 解析 第7题,图2中甲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差大于乙地,说明甲地近地面为高压、高空为低压,而乙地相反;因此甲地近地面气温低,b处为下沉气流,乙地近地面气温高,d处为上升气流;由于无法确定所在半球,所以a处可能吹西南或西北风,c处可能吹东南或东北风。第8题,城市与郊区比较,城市气温高、气压低,因此②③正确。 图1是“某山区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于夏季绘制的等压面和等温面示意图”(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发现他们已绘制的信息①②③④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图2是“该兴趣小组绘制的沿该山地一坡面降水量随高程变化图”。读图,回答9~11题。   9.他们进行测量的时间可能是 (  ) A.9:00~10:00 B.21:00~22:00 C.17:00~18:00 D.13:00~14:00 10.由图2可以判定 (  ) A.降水量随高程增加而递增 B.N点位于背风坡位置,降水量最少 C.P点至N点降水量逐渐减少 D.山顶的M点和山麓的O点降水量大致相当 11.有关图中降水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 A.M点降水最多是因为地处迎风坡 B.从O到P降水逐步增多是因为随着海拔上升温度降低,凝结的水汽增多 C.从P到M降水逐步增多是因为随着海拔上升温度降低,凝结的水汽增多 D.从M到N降水逐步减少是因为随着海拔下降水汽来源减少 答案 9.B 10.D 11.B 解析 第9题,结合图1只有一项正确的信息及山谷风相关知识知,图示中只有③是正确的,此时该山地应吹山风,发生在夜间,据此判断测量时间。第10题,结合图2信息可直接确定答案。第11题,结合图2知从O到P降水逐步增多,这是由于伴随海拔高度增高气温降低,大气逐渐达到过饱和,凝结的水汽增多所致。 下图为“A地某时刻的风形成受力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关于图示各序号的判读,正确的是 (  ) A.①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B.②为摩擦力 C.③为风向 D.④为地转偏向力 13.由图可知,A地的天气可能是 (  ) A.风高物燥 B.万里无云 C.阴雨连绵 D.气温突降 答案 12.C 13.C 解析 第12题,结合近地风的形成过程判断各序号的地理意义。④与等压线垂直,为气压梯度力;②为地转偏向力;①为摩擦力;③为风向。第13题,结合图示知,A地受气旋控制,在其控制下多阴雨天气。 在低层空气中,各高度上的风向并不完全相同。其主要原因是运动空气所受到的摩擦力随高度而减小。这样,在气压梯度力不随高度变化的情况下,离开地面愈远,风速愈大,风与等压线的夹角则愈小。据此完成14~15题。 14.下图是“某地不同高度上风的向量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的图”,表示北半球地表到高空的风随髙度旋转分布形成的曲线的是 (  )  15.根据风向判定,高空大气高压可能位于该地的 (  ) A.东 B.南 C.西 D.北 答案 14.A 15.B 解析 第14题,随着高度上升,摩擦力减小,风速增大,风向向右偏。第15题,高空大气中,摩擦力很小,风向基本与等压线平行,该地南侧为高压,北侧为低压。 二、综合题 16.读“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并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 (2)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地,其对应的天气状况常为________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地。 (3)判断图中,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________地。 (4)在图中画出高空的等压面弯曲状况。 答案 (1)甲>乙>丙>丁 画图略(呈逆时针运动) (2)乙 阴雨 甲 (3)西南风。 甲 (4)略(与近地面弯曲方向相反) 解析 该题以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为背景,综合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解答该题可按如下思路进行:  17.读“北半球某地面水平气压分布图”,回答问题。  (1)结合气压状况而言,判断A、B气压中心的气压属性。若该地气压只受温度影响,则A、B、C中地面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 (2)下图为沿AB作的剖面图,完成AB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气压值PA、PB、PA′、PB′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温值TA、TB、TA′、TB′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AB高空等压面状况的示意图是(  )  (4)在图中甲处画出风向及所受的力。 答案 (1)A是高气压;B为低气压。 B (2)(提示:逆时针方向画箭头。) PA>PB>PB′>PA′(或PA′<PB′<PB<PA) TB>TA>TB′>TA′(或TA′<TB′<TA<TB) (3)B (4)如下图  解析 第(1)题,结合气压的概念判断A、B的气压属性;根据温度与气压的关系判断温度高低。第(2)题,结合热力环流的形成判断气压高低;结合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及其气温随高度变化判断气温的大小。第(3)题,结合近地面气压分布推测高空气压分布状况。第(4)题,根据风的形成过程及其各力在风形成中的作用画图。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