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一、自然灾害概述 1.概念: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2.分类:按成因与发生过程,大致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 3.主要特征: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和潜在性。 4.危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5.中国的自然灾害:最常见的是洪涝和干旱。 6.衡量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除与自然灾害的本身变化有关外,还与发生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有关。一般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高,损失越严重。 二、中国的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的类型 (1)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 (2)洪水: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洪暴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 (3)雨涝: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由于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发生,有时难以区别,所以常统称为洪涝灾害。 2.形成洪涝灾害的因素 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地貌特征、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大、植被分布及人类活动等。 3.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1)受季风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 (2)我国暴雨具有季节性、频发性和高强度的特点。 (3)近年来因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洪涝灾害。    考点一 洪灾的成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1.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日降水量为50~100毫米称为暴雨,100~250毫米称为大暴雨,大于250毫米称为特大暴雨。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毫米)分布图”。  (1)说出图示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2)分析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原因。 答案 (1)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弱;东南沿海夏秋多热带气旋(台风)。 (2)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建垸;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湖水库阻塞;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等。 解析 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实际上也是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一种体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弱,东南沿海夏秋多热带气旋(台风),所以该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而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原因,我们应该从降水、地形地势、植被状况、人类活动等方面综合考虑。 【考向立意】 结合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分布图,考查洪涝灾害的成因。 【思维过程】 读图→获取“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相关信息→结合我国气候特征并联系洪涝灾害成因→归纳答案。 【误区警示】 对图示信息获取不准,不能充分调运所学知识并把其与试题信息相联系而导致失误。 【预测展望】 结合我国主要江河洪涝灾害材料,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洪灾是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使洪水入境而造成的灾害。 1.洪灾的成因 根据洪灾的定义,洪灾的形成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短时间大量“来水”,二是无足够空间“容水”,三是无法及时“去水”。其中“来水”多与自然因素有关,而“容水”、“去水”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造成短时间大量“来水”的原因  如长江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汛期长,特别是雨季大范围内普降暴雨,引起上中游干支流同时大量汇水。而淮河流域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无足够空间“容水”的原因 流域中下游无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或湖泊数量少、容积小。如长江中下游因围湖造田、上游滥伐森林造成下游泥沙淤积等原因造成湖泊萎缩;淮河下游少湖泊,围湖造田等,使洪水无处容纳,造成漫溢或溃堤。 (3)无法及时“去水”的原因  如长江中游荆江段河道弯曲造成水流不畅;黄河夺淮后淤塞淮河中下游河道,使淮河失去了入海口;淮河下游地势低平;长江、淮河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河道淤塞,排水不畅,泄洪能力降低,造成两流域容易发生洪灾。 2.洪灾的防治 结合造成洪灾的原因,对洪灾的防治主要针对“容水”和“去水”过程,采取如下措 施: (1)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2)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 (3)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4)建立洪水预警系统。 (5)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1.下图为“历史上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统计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是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最多的区域,受灾也相对严重。仅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方面分析原因。 (2)以前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死亡人数多,财产损失少。现今同样的洪灾,死亡人数少,财产损失却巨大。请对比简要分析成因。 答案 (1)①乱砍滥伐使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泊,使湖泊调蓄、行洪能力降低。 (2)①以前经济落后,对灾害监测、防御和抗灾能力低;②现在,经济发达,防灾、抗灾能力强,对灾害监测、预报能力提高,但社会财富积累多,受灾后财产损失大。 解析 (1)长江洪涝灾害多发,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乱砍滥伐使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升;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泊,使湖泊蓄洪、行洪能力降低等造成洪涝灾害多发。(2)不同发展阶段,经济特征和环境要素的变化,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 考点二 我国的气象灾害  2.下图示意中国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读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 B.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低 C.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增强 D.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2)下列关于我国寒潮的正确叙述是 (  ) A.冬季寒潮发生频次高,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 B.秋末和初春发生的频次低,但是强度比较大,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 C.寒潮发生频次高的年份,农业生产的减产一定比较严重 D.东北地区寒潮发生的频次高于南方,但是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小于南方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判断得出,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高,因此B说法错误。第(2)题,我国寒潮暴发主要在冬半年,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冬季由于是北方农业生产的农闲季节,对农业影响较小,南方地区频次低,但喜温农作物受影响大,故寒潮频次高,农业生产不一定减产严重,主要看发生的季节,晚春季节,危害大;由此判断D项正确。 【考向立意】 结合我国某时段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关系,考查寒潮活动及其影响。 【思维过程】 结合图示→分析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之间的关系,调运“大气运动”等相关知识→分析寒潮的形成及其影响。 【误区警示】 不会分析坐标图,对相关知识联系把握不准导致失误。 【预测展望】 结合地理图表或区域图,考查气象灾害形成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1.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   2.主要气象灾害比较 形成原因 灾害特点 分布地区 主要防御措施  台风 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强风、暴雨、风暴潮,易产生洪涝灾害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加强监测和预报,及早防护  暴雨洪涝 锋面、气旋系统造成短时间的集中降水过程,造成地表水泛滥 连续性的暴雨,短时间的暴雨,来势迅猛,雨量集中,水位急涨,大面积大量积水 除西部沙漠地区外均有暴雨,南方和东部地区有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加强监测和预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干旱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大气中缺少水汽,地表少水,土地干旱、严重缺水 以西北、华北及东北地区为主 加强防护林建设,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寒潮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降温幅度大、范围广,常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西北、华北及东北地区,除青藏、滇南各地、海南、台湾外 及时预报,及早准备    2.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部分地区遭遇几十年一遇的严重旱灾。读图,完成(1)~(2)题。  (1)此次旱灾 (  ) A.重旱区主要位于云、桂两省区 B.主要由于夏季风登陆晚造成 C.将对云南花卉、油菜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D.属突发性灾害,给监测预报带来困难 (2)为防范旱灾,该地区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 ①兴建蓄水工程 ②推广人工增雨技术 ③改进灌溉技术 ④实施跨流域调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此次旱灾将对云南花卉、油菜产量造成严重影响;由图中得出重旱区主要位于云、黔两省。第(2)题,兴建蓄水工程、改进灌溉技术为该地区应采取的主要措施;人工增雨要看天气条件;实施跨流域调水是缓解旱灾的有效措施,而不是防范旱灾的主要措施。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分析 (2011·江苏地理改编)下图为“豫西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干旱旬数分布图”。一旬为10天,多年平均年干旱旬数与降水密切相关。据此回答(1)~ (2)题。  (1)图示地区年干旱旬数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 Ⅰ.总体上自东南向西北增大 Ⅱ.总体上自西向东逐渐减小 Ⅲ.自洛阳向南逐渐减小 Ⅳ.有高值和低值中心分布 A.ⅠⅡ B.ⅢⅣ C.ⅠⅣ D.ⅡⅢ (2)关于年干旱旬数分布特征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 Ⅰ.①地区等值线向东北凸出主要是由于该地受地形影响,降水较多 Ⅱ.②地区干旱程度高于①地区的主要原因是纬度较高 Ⅲ.③地区等值线分布主要受河流影响 Ⅳ.图中等值线分布是季风和地形共同影响的结果 A.ⅠⅡ B.ⅢⅣ C.ⅡⅢ D.ⅠⅣ    (1)C (2)D  近几年,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及其破坏程度不断加大,防灾、减灾的任务也越来越重,涉及自然灾害的高考试题也随之增多。复习过程中,一方面应掌握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另一方面更应从宏观上掌握我国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原因:第一,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会处,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 第二,我国季风气候典型,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使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交替出现水旱灾害。 第三,由于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加重。 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一旦发生灾害,因灾损失往往比人少地多的国家大。 第五,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河流流域管理局根据常年水文数据(1875~2005年)绘制的“洪水频率曲线图”。若根据1975~2005年的水文数据推算,洪水频率有增大的现象。读图回答1~2题。  1.从开始出现灾害的水位看,在1975~200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其再现周期比在187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大约缩短了 (  ) A.1年 B.3年 C.5年 D.7年 2.如果此流域内的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造成近年来洪水频率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 ①疏通河道 ②退耕还牧 ③城市化 ④林地转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开始出现灾害水位,在187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的再现周期约为5年,而在1975~200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再现周期约为2年,大约缩短了3年的时间。第2题,如果流域内的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导致洪水多发的主要原因就是地面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林地涵养水源,可以滞留雨水,延长降雨后径流入河的时间,减少洪患的危险,但林地转牧使林地的面积减小,因此洪患的频率增大。城市建筑物截留雨水的作用非常差,雨水变成径流很快进入河道,使洪患频率大增。 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单位时间出现的次数)图”,完成3~4题。  3.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  ) A.干旱 B.台风 C.洪涝 D.寒潮 4.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7、8月 B.甲—3、4、5月 C.乙—5、6月 D.乙—12、1、2月 答案 3.A 4.B 解析 第3题,该类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范围广大,出现次数多,应该为干旱。第4题,甲为华北地区,主要是春旱,为3、4、5月;乙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应为伏旱,为7、8月。 下图为“我国长江某河段示意图”。据此回答5~7题。  5.有人说该河段“富”,也有人说该河段“险”,“富”和“险”分别是指 (  ) A.九省通衢 地上悬河 B.洞庭湖畔 赤壁战场 C.鱼米之乡 九曲回肠 D.黄金水道 险滩密布 6.历史上,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因素是 (  ) A.植被稀少和流水作用 B.地势平坦和流水作用 C.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D.地壳变动和人类活动 7.现在该段河道已基本稳定,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 ①修建了荆江大堤 ②大量采挖河沙 ③进行河道的截弯取直 ④减少农业灌溉用水 ⑤建设防护林工程 ⑥建设三峡水利工程 A.①②④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⑤⑥ 答案 5.C 6.B 7.D 解析 第5题,该河段是长江的荆江段。荆江段有两大特征,一是该段为地上河,二是该段河道弯曲。荆江段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网稠密,是鱼米之乡;该河段河道弯曲,有九曲回肠之险。第6题,地上河易决口是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原因,地上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出三峡后,进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大量沉积。第7题,大量采挖河沙易使河道堤防崩塌;减少农业灌溉用水会使得河道水量增大,同时会影响该地的农业生产。 读“2008年1月1日~9月4日中国里氏6级以上地震一览表”,回答8~10题。 发震日期 纬度(°N) 经度(°E) 震级(Ms) 发震日期 纬度(°N) 经度(°E) 震级(Ms)  8/30 26.2 101.9 6.1 5/13 30.9 103.4 6.1  8/25 31 83.6 6.8 5/12 31.4 103.6 6.0  8/5 32.8 105.5 6.1 5/12 31 103.5 6.0  8/1 32.1 104.7 6.1 5/12 31 103.4 8.0  7/24 32.8 105.5 6.0 4/24 23 121.7 6.1  7/13 21.1 120.8 6.0 3/21 35.6 81.6 7.3  6/1 20.1 121.3 6.3 3/3 13.3 125.8 6.7  5/25 32.6 105.4 6.4 1/16 32.5 85.2 6.0  5/18 32.1 105 6.0 1/9 32.5 85.2 6.9  8.根据材料判断,2008年我国地震多发于 (  ) A.西南地区 B.新疆地区 C.东南地区 D.华北地区 9.该地区地震多发是因为 (  ) A.该地区地形崎岖,山高谷深 B.该地区人口集中,经济发达 C.该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D.该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10.其中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西部的特大地震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主要原因是 (  ) ①震级高 ②震源深 ③地形崎岖 ④植被覆盖率低 ⑤人口密集 ⑥经济发达 ⑦气象条件复杂多变 ⑧区域开发过度 A.①③⑦⑧ B.①②④⑦ C.①③⑤⑥ D.①③④⑧ 答案 8.A 9.D 10.A 解析 第8题,从表中所提供的经纬度信息分析可知。第9题,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多发是因为地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第10题,四川地震是浅源型地震;横断山区有我国第二大原始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这里为山区,土地生产力低,人口少,经济落后,抗灾能力弱。 2011年8月29日我国第11号超强台风“南玛都”在台湾登陆。下图为“该台风由台湾东部往西偏北移动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 当台风中心正由西海岸中部的乙点附近登陆时,甲、乙、丙、丁四处海岸,风暴潮危害最大的是 (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乙位于台风眼附近,风速较小,海浪小;甲、丙均位于最大暴风半径内,风速较大,但甲处的风向是由陆地吹向海洋,风暴潮小,丙处的风向是由海洋吹向陆地,风暴潮大。 12.该台风8月31日后移动到闽赣交界处减弱为热带低气压,其对安徽长江沿江平原的影响主要有 (  ) A.狂风毁坏大量房屋 B.暴雨引发特大洪涝 C.暴雨引发泥石流 D.降水缓解旱情 答案 D 解析 该台风8月31日后移动到闽赣交界处减弱为热带低气压,气流上升,台风带来的降水可以缓解安徽长江沿江平原一带的旱情。 下图为1977年~2012年我国东部H省洪涝灾害面积和洪涝灾害的复杂度指数变化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15题。  13.1990年以来,H省洪涝灾害变化的趋势是 (  ) A.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B.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C.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D.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14.造成H省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降水强度大 B.冰川消融快 C.湖泊面积广 D.植被覆盖好 15.H省洪涝发生频繁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夏季风的进退强弱变化 B.地形平坦 C.退耕还林还湖还草 D.人口、城市集中 答案 13.B 14.A 15.A 解析 第13题,由图可得出H省洪涝灾害变化的趋势。第14题,H省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强度大是形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第15题,东部地区的气象灾害多由夏季风的进退变化引起。 二、综合题 16.读下图,完成问题。  (1)上图中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 (2)综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3)分析近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成灾强度上升的人为原因。 (4)列举我国加强防灾减灾所采取的工程措施。(不少于三项) 答案 (1)①地震 (2)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洪涝、暴雨、干旱等灾害频繁;国土广大,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频发;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会处,地震多发;海岸线漫长,常受台风、风暴潮侵袭。 (3)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危害加大;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内涝加重;大型工程建设造成地质灾害加剧;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 (4)兴建长江三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三北防护林工程;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我国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防御措施等。(1)要熟悉各种灾害危害的严重性。地震灾害是各种灾害中造成伤亡最严重的灾害。(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要从气候、地质、地貌、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3)人为原因主要从植被破坏、围垦湖海、工程建设、地下水过采等方面分析。(4)要求有针对性地掌握一些工程措施。 17.读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据卫星对图中A湖湖面面积的动态监测表明,该湖湖面面积春季平均2 110平方千米,夏季平均3 900平方千米,秋季平均3 450平方千米,冬季平均1 290平方千米,湖面面积较20世纪初期减少1 090平方千米,容积减少57亿立方米。 (1)图中省份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气候;7、8两月降水不多主要是因为受____________控制,此时湖面面积继续扩大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2)该省提出“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以系统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山、江、湖”的综合开发治理,请你为此献计献策:①在山区应以治理________为重点,实施________工程;②在赣江等主要支流实施______________;③在湖区实施________________工程。 (3)该省的A湖水系洪灾时有发生,防治该流域洪灾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案 (1)亚热带季风 副热带高压(或反气旋) 长江干流水入湖 (2)水土流失 封山育林 梯级开发 退耕还林,退耕还湖 (3)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等。(答出三条即可) 解析 由轮廓图的信息可以看出是江西省,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由降水量图可以看出降水多集中在5、6月份,是“梅雨”季节,7、8月份降水少,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降水较5、6月份少一些,但仍处于雨季,并且5、6月份的“梅雨”在植被涵养水源的作用下会在7、8月份继续补给长江水,使长江水位上升,进而补给鄱阳湖。所以,在治理水旱灾害时,应以先治山为主,加强植被覆盖率,并配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