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纲要求】	
1. 高考要求: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热点:(1)结合地震灾害考查地震波的特点及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结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的联系。
【考情分析】
1.考点分布:2011全国卷,1~2、2007上海,60~62
2.高考命题趋势: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特点
【自主学习】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__________的变化。
①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
A表示横波
较____
固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B表示纵波
较____
________________
②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
代码
名称
深度
波速
A波
B波
C
________
地面下平均33千
米处(指大陆部分)
传播速度都________
D
古登堡界面
地下2 900千米处
______
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2)C以上为______,C、D之间为______,D以内为地核(由E____和F____组成)。
(3)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  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地球的外部圈层
(1)A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2)B_______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3)C_________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________的底部、______的全部和________的上部。
 知识拓展   地球外部大气层的作用
(1)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尤其是氧气;(2)吸收紫外线,减轻其对生物的伤害;(3)减少小天体对地球的撞击。(4)使地表昼夜温差适中。
【学习探究】
〖互助学习〗
根据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认为合理吗?
 
2.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思路点拨〗
点拨点一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
2 900
(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①固体外壳;②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地幔
上地幔
①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②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下
地
幔
地核
外核
呈熔融状态
内核
呈固态,温度很高,压力、密度很大
例1. 读下图,完成下题。
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解析:
答案:
〖变式达标〗
北京时间2009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3.9度,东经126.6度)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震中100千米范围内无较大城市。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
3.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                                 (  )
4.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B.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C.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
D.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5.2010年3月以来,冰岛发生了大规模火山喷发。此次火山喷发出大量炽热的岩浆,这些物质可能来源于………………………………………………………………………………………………………(    )
A.岩石圈          B.地壳             C.下地幔          D.软流层
中国经济信息网2008年3月25日电: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12 000米超深钻机日前在川西海相科学探索井(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川科1井上安装调试成功,并正式投入使用。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6~7题。
6.此次科学钻井的最大深度位于……………………………………………………………………(    )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D.软流层
7.大陆科学钻井工程的实施,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 ………………(    )
A.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直接观测得到的
B.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地球物理等间接方法获得的
C.大陆科学钻井工程可以揭示整个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
D.科学钻井并不能有效地监测某些地震活动
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8~11题。
8.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9.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10.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11.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12.读“地球内部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是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当雄             B.成都               C.上海           D.北京
(2)此次地震,拉萨有轻微震感,理论上拉萨居民感觉到(  )
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只左右摇晃                              D.只上下颠簸
(3)西藏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西藏地区地球各圈层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其研究原理是                                             。
〖课堂小结〗
1. 地质学家通过地震波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它们之间有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2.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一般认为岩浆发源与软流层。
3.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课后巩固】
1. 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对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    )
2. 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
3.右图中的大圆、中圆、小圆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A. 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核            D.地球内部圈层、岩石圈、地壳
2008年7月30日《成都晚报》消息:为了研究和了解地震破裂过程和发生机制,寻求监测余震的有效方法。经过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讨论,建议在龙门山断裂系实施科学钻探工程。在其主破裂区、余破裂区以及南端未破裂地区布设三口2 000~3 000米主孔科学钻,以加强对比分析和规律总结。据此回答4~5题。
4. 此次科学钻井的深度位于…………………………………………………………………………(    )    A. 地幔			B. 地壳			C. 地核				D. 软流层
5. 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直接观测得到的
B.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地球物理等间接方法获得的
C. 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可以揭示整个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
D. 科学钻探并不能有效地监测某些地震活动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6~7题。
6.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7.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界面						     D.软流层中部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8~9题。
8.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9.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                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③位于软流层以上                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若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 
A.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
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
C.外核、内核、地核
D.地壳、地幔、地核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A.①为地壳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
13.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14~15题。
14.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15.图中M和N所对应的地形区分别是………………………………………………………………(    )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16. 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图中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是:A        ,B        。
(2)图中地震波类型的名称是:C         ,D        。
(3)A、B两个不连续面之间是地球内部圈层的        。
(4)地震波C、D通过物质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17.读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地区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是                              。
    (2)N地的地壳厚度约为        千米,该地的地形可能是    (填字母)
      A.山地          B. 盆地          C. 高原          D. 湖泊
    (3)影响图中河流地貌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        。
【课后反思】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思路点拨〗例1. C
〖变式达标〗  1.A 2.B  第1题,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面处,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第2题,塔劳群岛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0千米,据此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 
3.A  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高度呈正相关,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震波从莫霍界面传播到测定点的时间越长。 
4.D  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岩石构成,被称为岩石圈。 
5.D  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顶部,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6.B 7.B  第6题,此次科学钻井的深度达到12 000米,而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故B选项正确。第7题,目前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主要是依靠物理方法间接获得的;大陆科学钻井成功后可揭示的只是大陆地壳的物质组成等信息;科学钻井可监测地震活动;故B选项正确。 
8.C 9.B 10.C 11.B  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12.(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上地幔
(2)莫霍界面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B是大洋地壳,平均厚度只有几千米。
解析 从图上看,A、B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地壳的厚度不均,A处是陆地,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B处是海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F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即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经过此不连续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C+D+E是上地幔的一部分,其中C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A、B、C共同构成了岩石圈;D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13.(1)A (2)B (3)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 (4)地震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解析 第(1)题,地壳厚度不均,高山、高原地壳较厚,平原、盆地地壳较薄。第(2)题,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第(3)题,西藏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第(4)题,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
〖课后巩固〗1. A  2. A  3. D  4. B  5. B  6.C 7.C 8.C 9.B  10.A  由于原油主要是液态物质,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在其中传播时波速变慢。 11.A  该图示反映了岩石圈、地幔及地壳的关系。岩石圈是由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和地壳组成的。 12.C 13.B  14.C 15.D  第14题,由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可直接读出。第15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定位可确定M、N的位置。
16.(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纵波 横波 (3)地幔
(4)相同点:纵波和横波均可通过固体,在通过不同介质时波速均发生变化。不同点: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17. (1)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2)38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