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纲要求】 1. 高考要求: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热点:(1)结合地震灾害考查地震波的特点及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结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的联系。 【考情分析】 1.考点分布:2011全国卷,1~2、2007上海,60~62 2.高考命题趋势: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特点 【自主学习】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__________的变化。 ①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  A表示横波 较____ 固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B表示纵波 较____ ________________   ②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 代码 名称 深度 波速     A波 B波  C ________ 地面下平均33千 米处(指大陆部分) 传播速度都________  D 古登堡界面 地下2 900千米处 ______ 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2)C以上为______,C、D之间为______,D以内为地核(由E____和F____组成)。  (3)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  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地球的外部圈层 (1)A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2)B_______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3)C_________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________的底部、______的全部和________的上部。 知识拓展  地球外部大气层的作用 (1)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尤其是氧气;(2)吸收紫外线,减轻其对生物的伤害;(3)减少小天体对地球的撞击。(4)使地表昼夜温差适中。 【学习探究】 〖互助学习〗 根据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认为合理吗?   2.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思路点拨〗 点拨点一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 2 900 (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①固体外壳;②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地幔 上地幔    ①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②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下 地 幔      地核 外核    呈熔融状态   内核    呈固态,温度很高,压力、密度很大  例1. 读下图,完成下题。  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解析: 答案: 〖变式达标〗 北京时间2009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3.9度,东经126.6度)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震中100千米范围内无较大城市。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 3.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 (  )  4.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B.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C.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 D.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5.2010年3月以来,冰岛发生了大规模火山喷发。此次火山喷发出大量炽热的岩浆,这些物质可能来源于………………………………………………………………………………………………………( ) A.岩石圈 B.地壳 C.下地幔 D.软流层 中国经济信息网2008年3月25日电: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12 000米超深钻机日前在川西海相科学探索井(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川科1井上安装调试成功,并正式投入使用。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6~7题。 6.此次科学钻井的最大深度位于……………………………………………………………………( )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D.软流层 7.大陆科学钻井工程的实施,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 ………………( ) A.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直接观测得到的 B.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地球物理等间接方法获得的 C.大陆科学钻井工程可以揭示整个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 D.科学钻井并不能有效地监测某些地震活动 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8~11题。  8.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9.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10.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11.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12.读“地球内部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是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当雄 B.成都 C.上海 D.北京 (2)此次地震,拉萨有轻微震感,理论上拉萨居民感觉到(  ) 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只左右摇晃 D.只上下颠簸 (3)西藏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西藏地区地球各圈层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其研究原理是 。 〖课堂小结〗 1. 地质学家通过地震波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它们之间有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2.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一般认为岩浆发源与软流层。 3.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课后巩固】 1. 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对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 ) 2. 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 3.右图中的大圆、中圆、小圆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A. 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核 D.地球内部圈层、岩石圈、地壳 2008年7月30日《成都晚报》消息:为了研究和了解地震破裂过程和发生机制,寻求监测余震的有效方法。经过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讨论,建议在龙门山断裂系实施科学钻探工程。在其主破裂区、余破裂区以及南端未破裂地区布设三口2 000~3 000米主孔科学钻,以加强对比分析和规律总结。据此回答4~5题。 4. 此次科学钻井的深度位于…………………………………………………………………………( ) A. 地幔 B. 地壳 C. 地核 D. 软流层 5. 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直接观测得到的 B.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地球物理等间接方法获得的 C. 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可以揭示整个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 D. 科学钻探并不能有效地监测某些地震活动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6~7题。  6.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7.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界面 D.软流层中部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8~9题。  8.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9.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  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③位于软流层以上  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若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 A.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 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 C.外核、内核、地核 D.地壳、地幔、地核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A.①为地壳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 13.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14~15题。  14.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15.图中M和N所对应的地形区分别是………………………………………………………………( )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16. 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图中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是:A        ,B        。 (2)图中地震波类型的名称是:C         ,D        。 (3)A、B两个不连续面之间是地球内部圈层的        。 (4)地震波C、D通过物质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17.读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地区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是 。 (2)N地的地壳厚度约为 千米,该地的地形可能是 (填字母) A.山地 B. 盆地 C. 高原 D. 湖泊 (3)影响图中河流地貌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 。 【课后反思】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思路点拨〗例1. C 〖变式达标〗 1.A 2.B  第1题,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面处,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第2题,塔劳群岛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0千米,据此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 3.A  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高度呈正相关,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震波从莫霍界面传播到测定点的时间越长。 4.D  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岩石构成,被称为岩石圈。 5.D  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顶部,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6.B 7.B  第6题,此次科学钻井的深度达到12 000米,而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故B选项正确。第7题,目前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主要是依靠物理方法间接获得的;大陆科学钻井成功后可揭示的只是大陆地壳的物质组成等信息;科学钻井可监测地震活动;故B选项正确。 8.C 9.B 10.C 11.B  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12.(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上地幔 (2)莫霍界面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B是大洋地壳,平均厚度只有几千米。 解析 从图上看,A、B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地壳的厚度不均,A处是陆地,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B处是海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F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即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经过此不连续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C+D+E是上地幔的一部分,其中C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A、B、C共同构成了岩石圈;D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13.(1)A (2)B (3)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 (4)地震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解析 第(1)题,地壳厚度不均,高山、高原地壳较厚,平原、盆地地壳较薄。第(2)题,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第(3)题,西藏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第(4)题,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 〖课后巩固〗1. A 2. A 3. D 4. B 5. B 6.C 7.C 8.C 9.B 10.A  由于原油主要是液态物质,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在其中传播时波速变慢。 11.A  该图示反映了岩石圈、地幔及地壳的关系。岩石圈是由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和地壳组成的。 12.C 13.B 14.C 15.D  第14题,由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可直接读出。第15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定位可确定M、N的位置。 16.(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纵波 横波 (3)地幔 (4)相同点:纵波和横波均可通过固体,在通过不同介质时波速均发生变化。不同点: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17. (1)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2)38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