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第二课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集体备课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使学业生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 1、本节课主要有两部分内容 :一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二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2、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同时也是后面学习“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3、本节知识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学中增加了单圈环流的知识并介绍了形成地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两个主要因素,为学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明确全球大气是一个整体,大气环流在物质和能量输送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假设—推理—验证的地理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畅游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合作交流与自主学习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分析】 重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难点: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教学策略与手段】 1、教学策略: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个人探究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2、教学手段:绘制地理示意图、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顺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视频导入 首先提出问题:我国大陆高空的云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看我国某天的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观看视频 思考问题 用我们每天常看的天气预报和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全球大气运动的求知欲。  归纳总结 归纳:自西向东。与全球大气运动有关 回答问题   过渡 全球性大气运动有何规律?它是怎样形成的? 思考 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  在假设条件下学习单圈环流 假设在地表性质单一,太阳直射赤道,且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会形成单圈环流 小组合作完成单圈环流图(提示学生,单圈环流其实就是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 通过教师的引导,既对上节的热力环流进行了复习,同时又降低了本节课的难度。学生“跳一跳,够的着”这样就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推翻地球不自转的假设,再引导 地球是在永不停息的转动着的,如果考略上地球自转,那么单圈环流还会存在吗?为什么? 小组合作后得出结论:考略上地球自转的话,会形成三圈环流 提出更难的问题,让学生相互争论,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  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绘制三圈环流图 小组合作完成一幅三圈环流图 培养学生读图绘图能力  视频播放 课件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 观看视频 直观的Flash增强学生对三圈环流的理解  自主探究 结合课本上的三圈环流图,分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并总结其规律和记忆方法 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拓展探究 7个气压带的形成原因分别是什么? 小组讨论 加深对三圈环流及7个气压带的理解  深入探究 展示全球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动画 与教师一起归纳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致 能够通过直观展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知识梳理 展示知识结构图 观看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课后探究 完成教材52页1、2两个活动  帮助学生养成课后复习和探究的好习惯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有以下思考: 1.难度大。比如在提出问题“地球是在永不停息的转动着的,如果考略上地球自转,那么单圈环流还会存在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整体就比较难,尤其是上完课之后,看了学生的反应,我才知道这是对学生的学习和自信心一点好处都没有的难题。主要是第二问。 2.讲的多,让学生动的少。比如在分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时,本来设计是让学生说的,但一上课,激情一来,就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了,自己讲了很长一段时间。 3.板书较少。由于用了多媒体,很多内容多媒体上都有体现,因此板书少了,课下一看学生笔记才知道,这样讲,多媒体的展示太快,学生很难记住太多的东西。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后的一些思考,请各位地理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