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科幻小说《地心旅行》;目前的钻探技术。 【过渡】现在我知道,我们既不能像电影里那样直接进入地心,也不能借助钻探技术来探究。那我们怎么知道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夏天经常会看见很多西瓜摊,你要去卖西瓜的时候总想买个又甜又红的好瓜,大家都是怎么做的呢?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师:我们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就和挑西瓜时敲打的方式很像,我们目前都是利用地震波来探测的。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一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读图:地震波的形式 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之分。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好气体传播;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同时,他们传播的速度会随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发生改变,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想一想】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觉?——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师:读图1.25.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图上可以看到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是莫霍界面(地下平均33千米)和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千米)。在不连续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生:物质性质发生改变。地幔是固体,外核是液体,内核是固体。 师: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就像我们吃的鸡蛋一样。 (图示1.26) 总结: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 地幔:厚度约为2800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核: 地壳:大样地壳和大陆地壳的差别。主要有厚度等。 【探究】:除了地震波以外,还可以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等,来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 【过渡】: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相比较而言,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联系的更紧密的应该是地球外部圈层。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球外部可以分成哪些圈层。 师:阅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思考:地球外部的圈层分为哪几个部分? 生:略。 师:请你比较“地壳和岩石圈”和“范围和界面”各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 师: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表格。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总结: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交错、相互影响,构成地球上最具活力的外部圈层。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