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学年下学期 普通高中新课程(人教版)地理 必修(Ⅱ)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 课时建议: 5课时,其中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1课时 本章逻辑联系  四、教学建议: 1、在进行人地关系思想发展教学时,要注意突出可持续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 图6.1反映了采猎时代,人对“地”的认识是崇拜自然。图6.2反映了采猎、农业生产情景。此时,人主动顺应自然.。通过引导学生对图和文字的分析,得出“采猎时代—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农业社会—利用自然—局部出现环境问题”的结论. 案例1说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破坏、人地关系出现矛盾,甚至危及人类生存。可采用师生共同讨论案例,或分组讨论案例之后,总结出“农业文明—人类改造自然—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破坏”的结论。案例教学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替换,或鼓励学生探究某个案例。学生在找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可以锻炼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利用92页的活动题,从几个侧面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引发学生思考环境问题的根源。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案例很多,教师可运用“头脑风暴法”激励学生举例。最后总结出“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征服自然—人地关系恶化—环境问题严重”。 2、根据93页“读图思考”题分析图6.7,得出开垦荒地引起恶性循环的结论。学生通过自己在图中找答案也提高了读图能力,教师可鼓励学生做图6.7的变式。 3、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最好切入点。教师自己或鼓励学生声情并茂的演讲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然后引发学生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人们虽然富有了,但因环境质量下降导致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下降了。 4、讲清受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读图6.11,环境问题在不同国家表现也是不同的。发达国家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环境问题,并将污染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快速增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列表归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并分析城市和农村不同的环境问题体现。 5、利用图6-12,明确可持续发展理论,利用97页材料,分析其概念、内涵和原则,强调系统中“人的管理调控”直接影响着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照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一些观念。 6、举例说明并利用“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概况”等资料,分析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之路的必然性。 7、通过图6-13及教材100页的阅读,让学生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是指导中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行动方案,通过了解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学生结合我国国情,对这些战略框架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8、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集约型经济,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并利用案例2、3,了解在工农业生产中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 9、最后,利用图6-16 ,讨论个人行为对建设一个可持续的社会有没有意义?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