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第一部分水圈的组成:通过引导学生读教材图232了解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最后得出淡水资源的不足以及节约、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的结论。 第二部分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运用电脑多媒体动画模拟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概念以及按空间范围不同所划分的三种水循环类型,然后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第三部分洋流及其地理意义:首先简要介绍洋流的概念及分类,再以“知识窗”的形式介绍了洋流的成因。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地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引导学生结合大气运动、地转偏向力等知识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以活动题加以巩固。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来源: ] 1.明确水圈的概念、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2.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通过分析“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环节,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 5.学会运用有关图表解释、应用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6.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7.形成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内容涉及到地理课程标准的两项要求: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四、教学流程 导入 讲授新课 学案学习 小结 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师 李白《将进酒》诗中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名句,黄河水奔流到海真的不复回吗?当然不是。今天我们来学习——水圈和水循环。 板 书: 第三节 水圈和水循环(一) 师 宇航员在太空看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因为地球表面71%被水面覆盖,是一个真正的“水的行星”。地球上有各种水体,共同组成了地球的外部圈层——水圈。 生 (读图、分析) 板 书: 一、水圈的组成 生1 地球上的水体从空间上可分为这样几种:海洋水、大气水及陆地上的各种水体,如: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等。其中海洋水占到96.538%。 生2 地球上的各类水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还可以相互转化。 生3 地球上的水体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其中淡水和人类最为密切。 生4 各种水体是有联系的,它们所构成的水圈应该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师 大家回答得都很好。水圈的质量虽然只占地球质量的万分之四,但是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淡水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淡水主要存在于哪里?淡水所占的比重有多少? 生 淡水主要以冰川的形式存在于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寒冷地区,占地球全部水储量的2.526%。[来源: ] 师 回答正确。虽然地球上的水总量丰富,但淡水资源却不多,目前可以直接利用的更少,只占全球淡水水量的0.3%。因此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是当务之急。 师 刚才我们说到地球上的各类水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古人感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我们可以告诉祖辈们“百川东到海,岂能不西归,君只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但不知,天上之水海中来”。自然界中整个水圈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板 书: 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师 大家看由海到陆再到海,依次经过哪些环节? 生 (看着动画,随着老师的指示)由海到陆再到海,依次经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几个环节。 板 书: 1.水循环的类型及过程  师 这个循环发生在海洋和大陆之间,被称为海陆间循环,它是最重要的一种水循环,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板 书: (1)海陆间循环 师 此外,在陆地和海洋也分别进行着水循环运动。其中陆地循环对水资源更新也具有一定作用。陆地水通过蒸发或植物蒸腾形成水汽,水汽凝结又形成陆地降水。这就是水的陆地循环即陆上内循环。不过,由陆地循环补给陆地上水体的水量为数很少。 板 书: (2)陆上内循环 师 海洋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蒸发,形成水汽。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在海洋上,这种循环只发生在海上,被称为海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循环的水量最大,但与人类的关系最小。 板 书: (3)海上内循环 师 大家画一张水循环示意图以加深印象,并找一位同学上黑板画。 师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在其运动过程中水的总量是否发生变化? 生 全球总水量在长时间范围内保持不变。 师 水循环有什么意义?大家分组讨论。 (学生就近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板 书: 2.水循环的意义 师 (归纳)水循环对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热量传输起着重要的作用。水循环过程中,还不断进行着势能和动能的转换。由此产生了流水侵蚀作用,改造着地表形态。此外,水本身又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在和岩石、土壤的接触过程中不断溶解和带走其中的矿物质,从而促使了地球表层各种化学元素的迁移。总之,水循环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过程之一。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组成水圈,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在地理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海洋水是地球水体的主体,但目前人们不能大规模直接利用。陆地水特别是陆地淡水数量虽少,但与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它是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之一,它与热量条件配合,往往形成为左右一个地区自然特征的主导因素,所以陆地水成为构成陆地环境的要素之一。而水圈中的各种水体处于不停的循环运动和交换更新之中,各种陆地水体也是如此。所以在遵循水循环和水平衡的规律下,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 参考答案:图2-3-4所示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随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降水量大的季节,径流量大,降水量小的季节,径流量随之减小;而图2-3-5所示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随气温的季节变化而变化,气温高的季节,径流量大,气温低的季节,径流量随之减小。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两地河流径流的补给类型不同,前者是以雨水补给为主,后者是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课堂小结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也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当河流水位高于湖面或潜水面时,河流水补给湖泊水或地下潜水;当河流水位低于湖面或潜水面时,湖泊水或潜水补给河流。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在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可以延缓、削减河川洪峰。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许多湖泊,对长江及其支流的洪水起着天然的调节作用。修建水库更是可以起到人工拦蓄洪水,并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变化的作用[来源: ]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十几年前,日本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在日本以东的洋面播撒了大量的带有颜色的物质。大约五十天以后,这些带有颜色的物质在美国旧金山以西的洋面出现了。这一有趣的试验说明:世界大洋的海水是连续运动的整体。海洋中的海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又叫海流。 板 书: 第三节 水圈和水循环(二) 三、洋流 师 洋流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气运动是洋流的主要动力,此外地转偏转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洋流具有非常大的规模,例如,墨西哥湾暖流(湾流),它的流量相当于世界陆地总径流量的20多倍。下面我们就着重来学习洋流的有关知识 板 书: 1.洋流的形成 师 在自然界中,盛行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着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这叫做风海流。世界上的洋流多属风海流,例如,南北半球盛行西风和信风所形成的洋流:西风漂流、北太平洋暖流、南北赤道暖流等。 板 书: (1)风海流[来源: ] 板 书: (2)密度流 板 书: (3)补偿流 板 书: 2.洋流按水温分类:寒流、暖流 师 我们了解了洋流的形成及分类以后,为我们学习洋流的分布规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全球风带的分布  师 大家回忆一下全球风带的分布状况,并考虑在这些盛行风的影响下,会形成什么样的洋流。 (引导学生分析并上黑板绘图,画出风带及风带形成的风海流,教师边讲边补充上补偿流) 师 (边引导学生绘图,边讲)赤道两侧盛行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在它们的作用下,赤道南北两侧海域的海水向西流动,形成南、北赤道暖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因受大陆轮廓的阻挡,一部分向东折回,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沿海岸向中纬度海域流动,到达中纬度海域后,受西风作用,海水向东流动,形成西风漂流。在北半球,当西风漂流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分向南运动,补偿赤道海域,另一部分则向北流向高纬度海区。[来源: ] 大家注意,凡是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洋流都是暖流;凡是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都是寒流。 板 书: 3.洋流分布规律 师 这是一个洋流模式图,通过绘图,我们已经掌握了基本海流的形成原因。但是实际大洋中的情况要复杂一些,我们来看,世界洋流分布图。 世界洋流的分布虽然复杂,但还是有规律的。与模式图一致,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但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师 (小结)1.在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赤道为低气压区,由赤道两侧吹向赤道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驱动赤道南北两侧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这叫赤道洋流,即南、北赤道暖流。赤道洋流到达大洋西岸,受到陆地的阻挡,除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外,大部分沿海岸向较高的纬度流去,转化为西风漂流。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也即形成了中低纬度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构成中高纬或极地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也有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即气旋型大洋环流。其形成过程接上;北半球西风漂流(北太平洋暖流或北大西洋暖流)到达大洋东岸时,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和地形因素的制约,到大洋西岸又补充回西风漂流,这就构成了北半球中高纬度气旋型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形成西风漂流。南极大陆外围,陆地很少,海面广阔。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性质属寒流。 4.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在三大洋中,唯独北印度洋与众不同,在冬、夏季风作用下形成季风环流。从10月至来年3、4月份,即北半球的冬半年,亚洲大陆被强大的高压所笼罩,在北印度洋海面,盛行东北季风,这时海水在盛行风的作用下,主要向西南流动。赤道暖流的北分支和沿北印度洋西岸南下的东北季风海流汇合东转,形成赤道逆流,又补充回北印度洋东岸所缺失海水的区域,这样,在北印度洋海区形成了逆时针转动的大洋环流。从5月至9月,即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海水运动的趋势大致与冬季相反,向东或东北方向流动,赤道暖流的北分支在季风作用下越过赤道,进入北印度洋,沿索马里海岸向东北流动。其时,在索马里沿海,由于西南季风的作用,形成相当强大的上升流。洋流到北印度洋东岸折向南再汇入赤道暖流,补充回到大洋西岸所缺失海水的区域。这样,在夏季这里又形成了顺时针转动的大洋环流。 师 大家除了要掌握各洋流的分布、名称还要了解寒暖流性质。并能熟练运用。 师 由于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中各组成要素和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作为地球水体的主体海洋水的运动必然对周围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下面我们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洋流的地理意义 师 请同学们阅读这部分教材内容,分别从洋流对气候、生物分布、航运、环境污染等的影响,了解洋流的作用及其表现。 生1 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对流经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例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例如,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师 很好,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而我国东南部降水之所以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受日本暖流或台湾暖流的增温增湿的影响。 生2 洋流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是形成渔场,世界著名的三大渔场都分布在寒暖流交汇的海区。 师 对。全球四大渔场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布在寒暖流交汇的地方,如:北海道渔场(日本)、北海渔场(英国)、纽芬兰渔场(加拿大);另一类是分布在上升补偿流的地方,如:秘鲁渔场。因为寒暖流交汇处和上升流都能把营养盐类带至表层。 生3 对航海事业的影响:顺风顺水航行的速度要比逆风逆水航行的速度快得多。 生4 对海洋污染的影响:陆地上的污染物质进入海洋以后,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这样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是,随着洋流的运动,污染物质会传到其他海域,这样,别的海域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扩大。 假如要使一个漂流瓶由北美沿岸漂流到亚洲沿岸,或由南美沿岸漂流到澳大利亚沿岸,漂流瓶应在哪里投放?简述其可能的漂流路径。 解析:要求同学们在熟悉各地洋流的情况下作答。 参考答案:要使一个漂流瓶由北美沿岸漂流到亚洲沿岸,漂流瓶应投放于北美的太平洋沿岸,该漂流瓶漂流的可能路径是:加利福尼亚寒流—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要使一个漂流瓶由南美沿岸漂流到澳大利亚沿岸,漂流瓶应投放于南美的太平洋沿岸,该漂流瓶漂流的可能路径是:秘鲁寒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我们学习了海水的动态特征,其中洋流分布规律是重点内容,我们应从洋流的形成着手,按照一定的因果关系,逐步掌握洋流的分布及其规律。此外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还了解到洋流是促成不同海区间进行大规模水量交换的主要因子。伴随着大规模的水量交换,还有热量交换、盐分交换和溶解气体交换等,所以,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海洋沉积、海上交通,以及海洋环境等方面都有巨大影响。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