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三地理二轮精品复习系列 专题八 人口问题 【重难点突破】 一、人口与环境 1. 人口的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一般将人口增长模式分成四阶段: 阶段 主要特征 出现时间 形成原因 主要分布区  原始(低增长)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低,波动大,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 农业社会时期 农业丰收和和平年代,人口增加;灾荒、战争和瘟疫流行年代,人口下降 生活在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一些土著居民  传统型(加速增长) 人口出生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死亡率迅速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 工业化初期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稳定增长,某些疾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平均寿命上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进入该阶段;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目前  过渡型(增长减缓) 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并达到低水平,自然增长率降低,人口增长速度趋缓,人口平均寿命上升 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展中国家目前 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和家庭观念转变,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等,导致出生率下降 非洲绝大多数;亚洲、拉丁美洲以过渡型为主;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  现代型(低速增长)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 现代的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和法国等 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革 欧洲全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2.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及标准 国际通用人口年龄类型标准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少年儿童系数(0-14岁) 40以上 30-40 30以下  老年人口系数(60岁及以上) 5以下 5-10 10以上  老年人口系数(65岁及以上) 4以下 4-7 7以上  老龄化指数(60岁及以上/0-14岁) 15以下 15-30 30以上  年龄中位数 20以下 20-30 30以上   老年人口百分比(%) 幼年人口百分比(%) 人口增长速度 人口金字塔形状 年龄中位数(岁)  年轻型 5以下 40以上 快速增长 山型,上尖下宽 20以下  成年型 5~10 30~40 慢速增长 钟型,上下同宽 20~30  老年型 10以上 30以下 负增长 坛型,上宽下窄 30以上  (注:0~14岁为幼年组,15~64岁为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 3. 人口构成: ①职业构成:发展中国家一般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大,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人口比重大,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很小。 ②性别构成:性别比=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出生性别比正常值为106(由于男性死亡率高,女性平均寿命长,最终男女两性基本上保持平衡)。我国近年来出生性别比偏高,由于性别比失衡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从而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③年龄构成:某一时间各个年龄组人口在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人口年龄构成不同,对人口再生产、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负担以及军事力量等都有不同的影响。人口年龄构成的直观表现形式是人口年龄金字塔,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男性和女性人口的比例,纵坐标表示各年龄组。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分为三种: ④总负担系数=被抚养人口(幼年人口+老年人口)/成年人口×100%。一般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和随之而来的高龄化社会之前,会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社会负担系数较低,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就业压力增大),而且社会负担相对较轻,人口学者称这段时期为发展社会经济的“黄金时期”或“机会窗口”。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一时期,必须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发展经济和积累财富。 ⑤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是出生率降低和人口平均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体现。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人口老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出现的,必须未雨绸缪,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4. 环境人口容量 (l)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资源是首要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5. 人口迁移: ⑴ 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 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⑵ 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 经济原因 ⑶ 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⑷ 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⑸ 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 ① 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 ② 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 ③ 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⑹ 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⑺ 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改善综合环境。 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6.我国人口迁移 (1)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特点: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阶段:1954~1960年活跃时期;1961~1976年低潮时期;1977~1984年回升时期 方向: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方式: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支援新开发地区工业建设;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新修水利和水库移民;压缩城市人口规模;少量的自发迁移 (2)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稠密区 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及北美洲东部 世界上人烟稀少的地区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北美洲和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以及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 东亚和南亚有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西欧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所以这几个地区人口密度都很高。 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墨西哥。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受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制约。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农业、资源、工业、城市、交通、开发时间长短(历史因素) 东亚、南亚人口稠密的原因: 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农业发展历史早,养育众多的人口,(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近代,工业、交通、城市不断发展,成为人口稠密区 欧洲人口稠密的原因: 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煤、铁资源丰富,产业革命的发源地,工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区沿着煤矿和工业地带分布,略成“十”字形 北美洲东部人口稠密的原因 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资本主义发展早,工业发达。煤、铁资源丰富,大西洋沿岸优良的海港及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便利的水运,交通便利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 我国人口分布: 稠密区 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的东南部 稀疏区 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的西北部 简单的说: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人口稀少。 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的原因: 地势相对低平,平原广阔,耕地多,土壤肥沃,气候好(距海近,降水丰沛),生产的粮食多,养活的人口多(重要耕作区),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 我国西北部人口稀疏的原因: 深处内陆,多山地高原,耕地较少,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或高寒气候,降水较少,大多是以牧业为 的地区,交通不便,城镇少,人口稀疏 12、⑴ 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 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 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 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 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⑵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 ,接纳移民。 ②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⑶ 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 东南 部,原因: ① 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 ② 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 ③ 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三、人口问题 1.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其人口再生产已进入现代型。 产生的原因: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晚婚晚育和小家庭,甚至不愿生育,使得出生率不断降低,少年儿童的比重也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死亡率低,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相应地上升。(关键是分析生育率、死亡率为什么都降低) 产生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用于老人退休、养老费用增加,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精神上孤单等。 解决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建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 2. 人口增长过快 产生的原因:在人口再生产还处于过渡型的国家,出生率仍然较高,但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导致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可参考过渡型人口再生产类型分析,主要是分析为什么死亡率下降,也可加入出生率高的原因。) 带来的问题:可能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甚至过度开发利用资源,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可能造成粮食等生活用品短缺,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条件改善困难等社会经济问题;甚至造成社会、经济、环境的恶性循环。(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是相伴发生的,分析时需注意他们之间的联系。) 解决的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再生产向现代型转变。(政策强制见效快,但治标不治本,如想从根本上解决还是要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 3. 我国人口性别比偏高 人口性别比,指的是男性人口对女性人口的百分比,通常情况下男女比例为105:100左右,2000年我国第5次人口普查公布人口性别比高达116,人口性别比已严重失调。 人口性别比偏高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问题,而且是关系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影响着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势必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构成极大威胁。 产生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养老保障机制不建全,生育观念落后,男女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人为的技术干预因素等。(另外,战争可使人口性别比变小,重工业发展可使其增高,轻工业可使其降低等) 对策:加强非法性别选择的监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建立建全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等。 4. 我国人口问题 我国人口问题很复杂。人才流失现象虽然有所好转,但仍然存在;人口性别比太大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人口增长方面更是多与少并存。 从人口增长情况看,我国人口问题有以下特点:第一,虽然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但人口基数大,增长的绝对量仍然很大,且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第二,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上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第三,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但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不高,这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第三,需同时解决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数量大的问题。 问题有:人口多,增长量大;科学文化素质低;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较大;城市化水平低; 解决方法: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同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改善老人精神生活质量的措施。 从我国人口数量问题,我们不难看出人口多是问题,少也是问题。科学的人口观认为,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高考题回顾】 2008年全国文综)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读下表完成1~2题。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总人口(万人) 35 167 701  0~14岁(%) 35.27 14.63 8.5  15~64岁(%) 58.36 83.15 90.39  65岁及以上(%) 6.37 2.22 1.11  1.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解析:人口增长率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自然增长高低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本题中出生率看0-14岁人口比率,死亡率看65岁以上人口比率,人口机械增长看人口迁移(迁入-迁出)。A1982-200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在下降,到2000年8.5-1.11=7.39%,虽然也较高,但不算很高的,所以A错;B人口出生率(0-14岁人口比率)不断下降(35.27%→8.5%),B也错;C人口出生率(0-14岁人口比率)大幅度降低,是对的,但后半句“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是错的,因为表中65岁以上人口比率(6.37→1.11)也是在下降。D 人口增长率看总人口的增长(35万→701万)确实很高,从前面分析人口自然增长不高,那么就是机械增长高,所以D对。 答案:2.D 2.该城市是 A.南京 B.深圳 C.西安 D.沈阳 3.(2008年广东卷) “长寿村”是指人口预期寿命较长或百岁以上老人比例较高的村庄。在下列影响“长寿村”形成的因素中,最不可能的是 A.饮用水质量好 B.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 C.山区闭塞,受外界干扰小 D.海拔高度适中,气候凉爽宜人 解析:人的健康长寿影响因素很多,人的饮食习惯、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自然环境等都会影响,自然环境中水质、土质、优美环境等会影响人体健康,影响人的生命。 答案:D (2008年江苏卷)图10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示意图”。人口净迁入区是指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区域;反之,为人口净迁出区。读图回答4-5题。 4.关于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 A.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西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C.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主要迁人区 D,东北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出区 5.主要因资源开发而引起人口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 A.山西 B. 江苏 C.新疆 D.黑龙江 解析:通过阅读看到西南地区是我国人口的净迁出区,而东部沿海地区则是我国的主要迁入区。山西、新疆等省区资源丰富,吸引了人口迁入。 答案:4.AC 5.AC 6.(07上海文综卷)人口金字塔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图表。阅读下列四国人口金字塔,根据年龄构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因素判断,表示德国人口构成的是 解析:德国为人口老龄化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A、D两项首先排除。作为二战的发起国,战争中男性大量阵亡,导致1920年前的男性人口比例远低于女性,故B项最符合。 答案:B 7.(07山东文综卷)图4是我国第五此人口普查中四个省份的有官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图。读图判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省份依次是  A.辽宁、江苏、湖北、贵州 B.贵州、湖北、江苏、辽宁 C.江苏、辽宁、贵州、湖北 D.湖北、江苏、辽宁、贵州 解析:经济越发达,迁入人口越多,自然增长率越低,老年人口比重越大。 答案:A 8.(2008年上海卷)人口流动和人口增长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读图回答问题。(15分) 为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国务院将我国分为中部、东北部、西部、东部四大地区,并提出了“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和“东部新跨越”的战略决策。 (1).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是——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地区。在四大地区中,1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地区与_____ 地区。 (2).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_____地区与____地区向____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从流入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反映的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读图分析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对“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解析:通过读图和计算人口的迁入区和迁出区。从图中人口、环境、粮食、工业、资源、环境污染程度的关系图可以很清楚地使学生理清条理,弄清联系。 答案:(1)、东部;中部;中部;东北 (2)、西部;中部;东部;流入区(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需要 (3)、该模式显示:一个地区随人口增加,工业产值、粮食产量也随之上升,但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所上升;当工农业生产上升,资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加剧,人口增长趋于平缓;当人口增长缓慢,资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得到缓解。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应该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相适应,从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开源节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与生态;发展绿色农业,储备足够粮食;发展节能型、环保型工业,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等) 最新模拟题: (江苏省靖江市09届度高三联考试卷) 下图为M、N两国一定时期内出生率和死亡率曲线图,据图回答1—2题。 1.M、N两国属于 A.M发达国家、N发达国家 B.M发达国家、N发展中国家 C.M发展中国家、N发达国家 D.M发展中国家、N发展中国家 2.判断关于两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A.M、N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同步变化 B.M国比N国人口增长模式改变的年代早 C.M国人口模式转变后,国内人口迁移以农村迁往城市为主 D.N国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城市普遍出现了逆城市化 (盐城市三星级高中09届第一协作片联考试卷) 国家0L计局农调总队的抽样调壹表明全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地区,2004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的农民达11823万人.读下图,回答3—5题. 3.民工净流入最多的省区是( ) A.新疆、山东、北京 B.四川、湖北、福建 C.广东、浙江、上海 D.上海、江苏、浙江 4.西部地区民工净流入最多的省区,吸引民工流入的主要原因是( ) ①资源开发 ②气候条件优越 ③边境贸易发展 ④生活水平较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④ 5.民工大规模流动对流出地区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加剧了水土流失 B.弥补了劳动力不足 C.缓解了人地矛盾 D.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0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 2008年8月25日,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人口数据:截止到2008年6月,英国人口达到6020万,首次突破6000万大关。这是自1962年以来,英国年度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一次。 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相关信息,思考并回答以下6~8题。 6.在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过程中,导致英国2005年年度人口数量增长最 多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英国采取了鼓励人口剩余的政策 B.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平均寿命延长 C.大量外籍移民的迁入 D.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 7.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分析,英国人口分布最多的区域是 A.a B.b C.c D.d 8.人口增长对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 A.填补了英国劳动力市场空缺,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B.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C.减缓了就业压力 D.能够有效的解决英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 图7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读图7,回答9~11题。 9.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A.10% B.20% C.30% D.40% 10.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A.60年代初期 B.70年代中期 C.80年代中期 D.90年代后期 11.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 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D.进入郊区化阶段 (青岛市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诊断) 截止2008年6月,世界人口已达64.77亿。下图表示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读图回答12一14题。 12.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是 A.a B.b C.e D.f 13.c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主要国家的人口总量减少 B.部分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C.由于战争和灾害,人口死亡率上升 D.人口大量迁出c大洲 14.e大洲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 A.人口增长过多,人均资源不足 B.女性比例小,人口生育率低 C.人口素质低,缺乏环保意识 D.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读“甲、乙两国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下列有关于两中人口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20世纪中期以来,甲国人口增长快于乙国 ②.近些年来,乙国老龄人口比例小于甲国 ③.20世纪末,甲国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④.乙国代表了部分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情况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16.甲、乙两国人口变化可能产生的直接问题有 ①.甲国的社会负担加重 ②.乙国城市化进程减慢 ③.乙国的环境污染加剧 ④.甲国劳动力日趋短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读某城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回答 17一18题。 17.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中,字母A—E反映的现象是 A.城市化过程 B.郊区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差别拉大 18.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乙较合理的处在 A.D时段 B.B时段 C.E时段 D.F时段 19.右图中的数字表示不同工业部门的投人情况,在技术投人的推动下,工业部门④的发展趋势是 A.④一①一② B.④一②一③ C.④一③一① D.④一①一③ (常州市部分学校09届高三调研测试) 图1表示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读图1回答20—22题。 20.关于各大洲人口的叙述是 A.a大洲的人口增长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B.e大洲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C.c 大洲这30年的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D.d大洲这30年的人口增长率最高 图1 21.c大洲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 A.人口增长过快,人均资源不足 B.人口素质高,但缺乏环保意识 C.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D.女性比例小,人口生育率低 (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试题)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欧洲西部一月等温线分布图 材料二 在20世纪初,曾有人调查了西欧各地的墙壁厚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在建筑材料大致相似的情况下,英国南部、比利时和荷兰,即大西洋沿岸地区平均墙厚 为9英寸,德国西部为10英寸,德国中部和东部为15英寸,立陶宛和波兰为20英寸,俄国为28—30英寸。 材料三 甲、乙两图为人口金字塔图 (1)甲地等温线向北弯曲的主要原因是 。(1分)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西欧墙壁厚度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2分) (3)根据材料三判断:欧洲西部大部分国家人口年龄结构符合 图人口金字塔。 并运用地理知识完成下表问题。(7分) 西欧地区  主要的人口问题   引发的社会问题   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10分) (1)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 (1分) (2)自西向东,墙壁逐渐加厚。(1分) 受海陆位置影响,越往东(内陆),受海洋和暖流影响减弱,冬季气温越来越低,墙壁越厚,利于保暖。(1分) (3)甲(1分)  西欧地区  主要的人口问题 老龄化(2分)  引发的社会问题 劳动力不足,财政压力大,青壮年负担加重(2分)  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鼓励生育、接纳外来移民、推迟退休(2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