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一、【课标要求】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二、【教学目标】 根据资料,从流域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分析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地理条件。 利用资料,从人口、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人文地理条件以及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 根据材料,分析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优势条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河流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 教学难点:河流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启发式教授法 教学资源:教材、地图册;田纳西河流域位置图、地形及地形剖面图、气候资料图、矿产资源分布图、人口分布图等 五、【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认识流域的地理位置 展示地形图 展示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分布图 教师提问 知识归纳 小组活动 以河流水利和水害相关图片或视频导入新课。 [承转]今天我们以美国田纳西河为例,学习如何分析河流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如何对流域进行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 1、复习流域概念;展示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图片 2、根据地形图(流域位置图)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 。 3、引导学生运用矿产资源分布图说出当地的资源分布状况;并根据田纳西河人口和社会经济状况资料说出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并分析产生原因。 教师总结: 4、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优势条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5、河流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及其评价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6、小组活动,运用上述方法,根据资料对我国长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价 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读图回答田纳西河所在国家地理方位、与干流的关系、流域涉及的行政区域。 读图分析田纳西河的气候、地形条件,近而推断气候、地形条件对河流水文特征产生的影响 阅读教材和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优势条件从水资源与水能、气候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价 存在问题从洪涝灾害、航运、生态环境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 小组活动,代表发言 激发学习兴趣。 学会根据图像资料说明流域地理位置特点。 学会运用资料数据分析流域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及对河流的影响。 学会分析区域自然条件和人文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从正反两方面对河流流域开发条件进行评价 让学生了解评价河流流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馈】 第二课时 一、【课标要求】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二、【学习目标】 根据材料,说出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区域开发与综合治理的对策与措施。 根据简图说出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区域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 教学内容分析 在第一学时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资料,学生能够比较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前后的变化;分析说出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的具体措施以及其开发经验对我国的流域开发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的措施 教学难点: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的措施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启发式教授法 教学资源:教材、地图册;田纳西河流域位置图、地形图及剖面图、气候资料图、矿产资源分布图、1930年和2000年人口分布图、水库及电站分布图、1930年和2000年田纳西河通航里程和运输量图、1930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图、1930年和2000年人均GDP柱状图、1930年和2000年工业部门结构图、1930年和2000年的人口和城市分布图。 学时建议: 1课时 五.【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结合问题 分组讨论 (共分4组) 教师板书 知识应用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优势条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比呈现1930年和2000年人口分布图、水库及电站分布图、1930年和2000年田纳西河通航里程和运输量图、1930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图、1930年和2000年人均GDP柱状图、1930年和2000年工业部门结构图、1930年和2000年的人口和城市分布图。 对比说出1930年和2000年,人口和城市分布、人均GDP、水库和电站的数量、土地利用、工业部门结构等方面有何变化? 分析田纳西河流域是通过哪些具体措施实现这些变化 见板书设计 案例研究:借鉴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的经验,分析塔里木河流流域的开发治理  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案例的研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资料分析能力、有效信息提取能力及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归纳推理能力 呈现思维过程和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馈】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