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球不停地自转,不仅使昼夜不断地交替,产生了地方时,而且还产生了一种地转偏向力。受这种力的影响,凡是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要发生一定的偏转。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板书) (引导)物体在前进中怎样发生偏移呢?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来解释说明:  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沿地表做水平方向运动的偏向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注意:一定是顺着物体前进方向。这就如同我们在马路上行走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样,一定要靠右行(北半球)。 这种偏转现象对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气流和水流表现得最为明显。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1.25图——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情况。 (让学生思考分析或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归纳。) (承转、过渡)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球的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使地表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昼夜长短的变化(板书) (先让学生读图1.26自己思考、分析,教师在黑板上绘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同前),并同时打出1.26图投影片或出示自制的“地球平面投影图”。) (结合图1.26的问题进行提问、引导,着重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对于北半球来说,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是有规律的: 夏半年(春分——秋分):昼长大于夜长 冬半年(秋分——春分):夜长大于昼长 北极圈以北地区夏至日有极昼,冬至日有极夜现象。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通过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可用投影片打出或板书归纳):  五、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板书) (引导、分析)昼夜长短反映的是一个地方日照时间的长短,而“正午太阳高度”是某地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不管这个地方能不能被太阳直射,都把中午12点的太阳高度作为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反映该地太阳辐射的强弱。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分析图1.26,看三幅图中的P点正午太阳高度是怎样变化的?能否找出二分二至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思考、分析,教师提问、归纳)通过分析、归纳我们可以发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同(某)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如每年夏至日(6月22日前后)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此日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夏至日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就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同理,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重点难点较多,望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 课后作业: 1.当北京昼长大于夜长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 ) A.赤道以南地区 B.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 C.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D.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答案:D 2.当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五台山正值旅游旺季 B.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达90° C.地球进入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 D.地球公转线速度最快 答案:D 3.太原市一幢窗口朝南的楼房,在下列日期中房间内得到的太阳光面积最大的是( ) A.1月1日 B.3月23日 C.6月1日 D.8月1日 答案:A 4.当我国东部某地(30°N、120°E)6月的一天正午,阿根廷某地(30°S、60°W)的农民正在( ) A.骑着马在牧牛 B.吹着风扇吃午饭 C.盖着被子进梦乡 D.围着火炉吃晚饭 答案:C 5.课本P24,活动答案(略)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四、昼夜长短的变化  五、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