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文化景观的构成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甚至本单元内容,涉及许多专用名词或概念,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学习时应从基本概念入手,这是本节的主要难点之一。
我们知道,文化与我们每个人都较为密切,但是,要我们概括其定义,或是具体说出什么是文化,如何理解等,就比较难了。课文一开始,给我们描述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对于这一概念,学生们往往觉得比较抽象,我们要从其内涵进行分析、讨论,并明确文化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分,并通过具体例子来加以说明。文化景观是从属于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其定义为:文化景观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改造,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从中可以看出:一是文化景观是与自然景观相对应的;二是文化景观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文化景观。明确了以上两点,我们再反过来以列举事例或现象的手段,判断哪些是文化景观,哪些不是,这样,我们就会把难于理解的单纯概念,通过对比的方式,化疑难于浅显,使学生便于接受。
利用文化景观判断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本节教学的要求之一,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增强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建立通过观察人文地理景观来了解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化的概念,包括广义上的文化概念和狭义的文化概念两种。
2.了解文化景观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广义上的“文化”这一概念,并理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2.准确把握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及其识别方法,了解其与当地环境的关系。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与方法,并把实际生活中得来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增强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2.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文化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文化、文化景观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和文化景观的表现形式。
2.文化现象和文化景观的区别。
●教学方法
1.文化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生存的衣、食、住、行每一样都是一种文化的组成部分,学习中,我们应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见“文化”。
2.对于文化景观的学习,首先应区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不同之处,也要注意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文化景观的区别和联系。
●教具准备
1.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画面等辑录一些景观图片,从方方面面的内容中,以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文化”这一现象,比如建筑、饮食、服饰、戏曲、宗教信仰等图片。
2.让学生搜集家乡的“文化”资料,并判断是否构成文化景观,互相交流,深化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两个单元我们分别学习了“人口与环境”和“城市的地域结构”两部分内容,即人口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的一些简单概况,通过对两个专题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人口和城市的发展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从本单元开始,我们再学习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另一部分新内容,第三单元:文化景观。这一专题的内容是我们地理学科当中的文化地理学的一个简要概况,鉴于我们目前的知识水平与能力要求等,课本对这一文化地理学的大学科进行浓缩、提炼,取其精华所在,组成一个新的专题内容。下面我们就依次来学习这一部分新内容:
[讲授新课]
第三单元 文化景观(板书)
同学们,我们知道,文化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我们并不真正理解什么是“文化”,或者说“文化”是什么?文化与人类到底存在着什么关系?从本单元开始,我们就从文化的概念入手,重点学习文化地理学的几个研究主题,即文化源地、文化扩散、文化景观和文化区。本节课我们先从学习文化的概念入手,从理论方面了解“文化”及其构成的文化景观。
3.1 文化景观的构成(板书)
本节内容我们主要学习文化的概念、分类和文化景观的概念及构成要素。下面,我们首先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文化的概念(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这一部分,具体了解并掌握文化的概念,并列举事例加以说明。
在同学们看完课文后,老师可针对课文中三位同学分别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加以提问并适当组织讨论,就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广义和狭义等进行详细的讲解。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文化,但是文化是什么?要准确说出这一个概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了解文化的概念,我们须把握以下三点:
1.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板书)
文化的内涵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符合文化定义的各种事物称之为文化的外延。
有关文化的概念,中外许多学者曾讨论了许久,很多学者从各自学科研究的角度给文化下了不同的定义。据统计,仅仅国外学者给出的文化定义就有200多种。但是,归纳起来,无论文化的定义有多少种,大致可以形成一个共同的认识: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根据以上文化的定义,文化外延所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因此,世界上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带有人类活动印迹的自然物都属于文化的内容。例如,课文中三位同学的观点:
学生甲:我认为文化就是知识。课本中介绍的内容就是文化,一个人如果不读书,就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
学生乙:文化不只是写在课本上的知识吧?街头的雕塑、电视中的各种节目虽然不写入课本,但是我认为它们也属于文化。
学生丙:我这里有一份报纸,上面提倡尊老爱幼,并且说这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你们俩人说的“文化”怎么与之没有关系?我认为精神的东西才称得上“文化”。
以上三位同学的观点,其内容当然都属于文化的内容,只是类型不同而已。学生甲所说的“课本上的内容”属于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认知型文化内容;学生乙所说的“街头雕塑”属于体现人们美学感受的艺术型文化要素;学生丙所说的“尊老爱幼道德传统”属于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文化内容。
2.文化概念的广义和狭义之分(板书)
文化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上述所讲到的文化概念是广义文化的概念,即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而上述学生丙的观点认为文化仅指社会意识形态,这是狭义文化的概念。可见,对于“文化”,我们不能简单说之,如上述三位同学都过于死板、片面。今后,我们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全面、系统地分析,也就是从广义的概念去理解、分析。根据广义上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两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彼此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文化整体。
物质文化都是人类利用自然界的物质所创造出来的,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密切,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利用、改造的深入,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基础。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在改造、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精神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相对疏远。
常见的物质文化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生产技术、印刷文本、电脑网络、电视、光盘、磁带、建筑等;常见的精神文化形式有语言、教育、体育、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戏剧、影视、政治、哲学、科学、法律、制度、道德、宗教、社会风尚等。但是,两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精神文化并不是指完全抽象的、没有物质形态的文化内容,它也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形态来反映精神方面的内容,例如街头雕塑等。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文化要素,小的有种子、工具、日常生活用品等,大的有城市、乡村、道路、田地等。在现实世界中也有许多事物既属于物质文化内容,但也可体现精神文化的某些方面,如北京故宫建筑,应属于物质文化,但是各个主体建筑的屋顶形式(如庑殿顶、歇山顶等)还体现着封建等级思想。
总之,对于文化这一概念,我们应全面了解。我们今后所讲述的文化是指广义上的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只有很好地把握文化的概念(内涵与外延)、类型,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本单元内容。
我们根据各类文化事物与自然关系的疏密程度,将文化结构分为三层:
(1)下层是物质文化圈,它包括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所有文化产物,也就是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如聚落、交通设施、食品、服装、厂房等。
(2)中层是制度文化圈,或称为社会文化圈,它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它包括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制度等。例如财富在每个个体之间的分配制度是我们熟悉的经济制度之一;群婚、族外婚、对偶婚属于婚姻制度;子随父姓、家庙祭祖、族长管理等为家族制度;君主立宪、联邦制、共和制等属于政治制度。
(3)上层是精神文化圈,它是人类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它包括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诸形式。例如人类在不同时期的道德伦理、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等。
依据各种文化事物和现象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它们分为五类:
(1)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认识型文化要素,如语言、科学思想、哲学、教育等;
(2)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型文化要素,如道德、法律、信仰等;
(3)体现人们美学感受的艺术型文化要素,如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
(4)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器用型文化要素,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等;
(5)反映社会组织形式的社会型文化要素,如制度、机构、风俗习惯等。
这五类文化要素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有疏有密,因此文化结构也可以分为五层:
了解了各个文化圈层与自然环境联系的疏密程度后,我们就不致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这也是教材安排这部分内容的意义。所谓地理环境决定论是把自然环境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的一种文化生态学论点。自然环境是人类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自然的作用是明显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作用力的表现逐渐不明显了。无论在哪个时代,自然对文化的影响首先作用在器用型文化要素上,或物质文化要素上。例如自然环境决定了一个地区早期的经济形式,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牧业、湿润平原地区的农耕业、沿海地区的渔业。社会型文化要素是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组织相关的,因此它们也间接地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例如,在西亚的干旱地区,绿洲是人们聚居之地,彼此分离的绿洲各自成为一个政治和经济的中心——酋长国,因此,在这个地区的一些国家酋长联合的政体形式。其他精神文化要素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就更间接了,以目前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为例,它们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几乎与自然环境没有关系。
文化与自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补充材料一:文化的概念之一
文化是个既通俗而又难于定义的概念。说它通俗是因为文化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和社会各阶层。例如,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通常用其文化程度的高低来表示。当今文化更是一个时髦的术语,诸如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游牧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信息文化;城市文化、乡土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民俗文化;企业文化、大众文化;文化市场、文化交流等等,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但是要给文化下一个严密的科学的、大家都能接受的定义,却并非易事。
文化最初在西方语言中出现是耕耘、改良、培植等意思;进入17~18世纪以后,西方一些学者开始对文化一词赋予新的含义:“他们把文化视为不断向前发展的、使人得到完善的、社会生活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提出了现代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在我国产生久远,至迟也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周易》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看作文化的原始提法。古人多从观念、文治、教化等方面来理解文化。到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人文科学的传入,对文化一词有了新的理解,今天所用的文化概念,一般认为是19世纪末从日文转译过来的。
综观古今中外,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约有200多种,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同学者研究文化的角度、方式及目的各异。作为地理学的概念,文化是地球表层系统中一种综合的人文事象。它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有形人工制品,表现为工具、建筑及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相关的物质产品;是文化特性在物质产品上打下的深刻迹象,形成物质文化景观;第二层次为制度文化,是指导和约束人类行为的制度和准则,表现为政治、法律、教育、家庭、宗教等集合而成的规范;第三层次为思维文化,是文化构成中不太明显的部分,它通过心理和思维去影响人们的行为,表现为世界观、价值观、信仰、礼仪、风俗等,是文化特性的思想基础;制度文化和思维文化形成非物质文化景观。以上三层次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承转)上面我们学习了文化的概念,了解了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化类型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分。其别的概念与涵义可参阅本节后的备课资料,这里不再叙述。下面我们学习第二部分:
二、文化景观的构成(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掌握文化景观的概念,了解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区别,并举例说明之。
这部分内容较为简单,重点是文化景观的概念,理解了这一概念,就很容易了解它与自然景观的区别,那么,生活中的实例就可随手拈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景观是指各种地理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地域综合体,景观是由其外部和内在的诸因素以及内外的位置关系决定的,有着有机联系的空间单元,它以其独特性而与其他地区的景观相区别。地表上的全部地理景观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即文化景观)。
自然景观是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景观。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等。今日的高山地带、极地地带、热带局部地方尚存在这种自然景观,但随着人类活动作用的加强,这种纯自然景观日趋减少。
文化景观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如图3.5)。如园林建筑、书画题记等。这一概念包括三个要点:一是自然物质是基础;二是人类有自己的创造行为;三是它表现的是人类活动的形态。例如,农田、道路、城市、村落等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景观;学校、法院、纪念碑、古岩画等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景观,它们都是人类利用自然提供的物质,在原始地表上创造出来的。
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我们常常可以通过建筑风格、服装式样、田野风光、运输方式等特征来区分和辨别特定地区的地理特点。
文化景观的内容包括聚落、道路和耕地等一些有形的具体事物,也包括一些无形的事物。这些无形的事物虽然可以感受到,但却难以表达出来,特别是难以在地图上表现出来。例如,“气氛”常常是容易感受到的,它像区域个性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感官。欧洲地理学家哥特曼在《欧洲地理学》一书中写道:“要把一个地区从周围环境中区分出来,不仅要考察山岳、河谷、特定的语言或技能,而且还要考察某种强烈的信仰(包括某些宗教教义、社会观念、政治信仰模式等)”。一个地区的特征不仅包括占主导地位的空间组织,也包括其可感受到的外貌、声音、气味以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等,比如我们说一个地区的人性温和、淳朴,一个地区的人性粗鲁、剽悍,也是地区文化特征的组成部分。
总之,文化景观是人类作用于环境所产生的,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人类可以感知的独特景象。具体地说,它包括这样几层意思:①文化景观是文化的凝聚体,它不是时间意义上文化发展的过程,而是空间意义上的文化的特定形态,是文化变迁的结果;②文化景观是“特定空间”的“独特的”文化景象,指明了该区域内文化的同一性,以及与其他地区的差异性;③文化景观是人类“可以感知”的文化景象,它不仅包括了可以看得见的物质文化景观,而且还包括非物质的人类可以意会和理解的文化景观,如关系、意识形态、思想状况等。
补充材料二:文化景观
“景观”一词原意是指风景,在地理学中。“景观”一词却有一种学术含义。文化景观是指文化在地面上的印记。即居住在某一土地上的人的集团,为了满足某种实际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自己所创造的景观,由于不同的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有各自明显的特征。例如一个美国城市和一个日本城市的景观显然不同,前者总有一个长方形的广场,而后者则结构密集,占地较小。又如我国的新疆,天山以北是游牧文化的景观,而以南则是绿洲农耕文化的景观,文化景观除去空间上的差异外,还有时间上的发展与变化。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文化景观,既包括现在人类文化创造物,也包括过去人类文化创造物。如许多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城市景观,往往既带有当地过去民族文化的色彩,又带有成为殖民地后出现的外来文化色彩,如我国的上海,在原上海县城之内,可以看到许多我国传统的楼房,而在外滩一带,则尽是西方建筑风格的楼群。实际上,在我国的大多数城市和乡村,都可以发现近代以前的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的明显对比,它们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因此,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反映了该集团人的现代文化特征,也反映了历史上该地的文化特征,景观是人类文化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产物。
补充材料三:宗教文化景观
宗教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中最具特色的,它最鲜明地反映了文化的特点。因为宗教反映
的是超自然的力量,是所有人、所有民族都敬畏的对象,所以它的建筑不会因王朝的更替而破坏。这样,宗教建筑就成为我们研究历史、研究文化、研究艺术可资利用的一座宝库。加之在历史时期,人们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部献给神,所以,作为宗教文化教育的集中体现,宗教建筑集中了当时最高水准的艺术,是当时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
建筑
基督教教堂的建筑风格有罗马式、拜占廷式和哥特式三种。罗马式建筑的特点是教堂在
平面上形成十字形,横向短,竖向长,交点靠近东端,不在中心。拜占延式建筑的特点是十字架横向与竖向长度差异较小,其交点上为一大型圆穹顶。哥特式的特点是尖尖高耸的塔,直插云霄,整个教堂的直升式的线条给人以特殊的宗教感觉。
伊斯兰教清真寺在习俗上是作为教徒集体礼拜用,是圣所。清真寺的另一特征是塔,是召唤教徒礼拜用,故称宣礼接。清真寺的浑圆冢顶、方形围廊,加上高耸尖塔,形成伊斯兰建筑上一大特色。
佛教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佛塔。世界各地的佛塔虽然都来自印度,但其形式却不一样,在我国的形式是多层的阁楼式,不但层数不同,而且有方的、多角的,可以说多种多样,并与我国的建筑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化的建筑。除塔以外,在我国的佛教建筑还有石窟。
墓地
各宗教因其宗义、地域等不同,其埋葬方式也不尽相同。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专门的墓地,教徒死后都要葬于指定墓地,其中,基督教的墓地原来在教堂的后院,后来因为用地紧张,而在城外专门选址。印度教则采用火葬的方式,教徒死后放置在木柴堆上焚烧。而我国的藏传佛教则实行天葬,即人死后将尸体放于山顶,让鸟类分食。据说,这样死者可以随之升天,来世可获得幸福。
宗教聚落
宗教一般情况下设有特殊的聚落,比较典型的是美国的摩门教。
1830年,史密斯创立新的教派——摩门教,并于1833年率众教徒在犹他州修建自己的城
池。城内街道呈棋盘式分布,道路宽阔,道旁绿化整齐,居民住宅宽敞,且各家大都有自己独立的花园。教堂位于城市中心重要位置,外观宏伟,堪称美国教堂之最。在农村,摩门教教徒聚集建村而居,村庄也是棋盘式分布,除规模较小外,其他与城市无二。
(承转)我们学习了文化景观的概念,知道了文化景观的分类,那么我们再深入了解一下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下面我们学习第三部分:
三、文化景观的构成(板书)
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指出,它是“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一般观点则认为,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部分。诸如建筑物的式样、地块的形状、衣服式样的纷繁、色彩的缤纷、食物的风味与制作方法的多样,以及社会关系、意识形态、思想状况等,都可以称得上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特征。其实,这是文化景观的另一种分类,即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文化景观(或非物质文化景观)。对于物质文化景观的理解比较容易,对于非物质文化景观,它是指人们主要通过视觉以外的其他感官感受到的人类创造物。德国学者施吕特尔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表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文化景观的内容广泛,结构也相当复杂。就其整体而言,文化景观是由文化的所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所决定的。它作为特定的组合形态,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
例如,我们在一条河流的上游修筑一条堤坝,这条堤坝影响到下游上百千米以外,它改变了水流的强度和河口三角洲的沉积速度,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条河不再是自然景观,只是这部分自然景观已经成为文化景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这一文化景观的组成要素,并非自然景观变成了文化景观。
文化地理学家对文化景观更多注意于聚落的布局(包括农村和城市)、农田的形状、建筑物的式样三个方面。
由于城市化的发展,目前工业化的国家,大量的人口居住于城市。城市的文化景观给人的印象很深刻。例如,同属工业社会,美国的城市景观表现为:大城市中心多是高耸云霄的摩天大楼,是城市中建筑高度最高处,由此向四周建筑高度下降;而西欧则表现为:城市内的房屋高度则比较均一和谐,间或有些高楼,公寓式高楼往往集中在城市边缘,农村情况各地的差异也较大:东方国家密集式的村落与美国独家村式的家庭农场形成鲜明对比(可参阅高一地理下册P44~R45图形)。农田的形状表现为:法国式的长条地块、美国中西部方格状地块单位、东亚丘陵地弯弯曲曲的水稻梯田,是不同文化的象征(可参阅P51图3.13农业景观)。至于建筑物的式样,各个文化可以说各有特色。例如我国宫殿式建筑,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殿、阁到普通民居的四合院,成为东方文化的特色。西方的洋楼、草坪、绿篱;教堂上的高塔,宫廷花园中的雕塑、喷泉,则又是一番情趣。
除去上述视觉可以感觉到的物质文化景观外,现在文化地理学家还注意反映思想意识文
化的文化景观,如音乐、戏曲等。
文化景观除去空间的差异外,还有时间上的发展与变化。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文化景观,既包括现在人类文化创造物,也包括过去人类文化创造物。例如,我国首都北京,我们可以从残存的一些土岗来了解元大都时城墙的范围与面貌;从二环路的全封闭的快速车道来回忆明清时的城墙与护城河;城内方格街道、四合院和一些古建筑,可以反映出我国城市建设布局中的文化传统。总之,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产物。
补充材料四:
一、物质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由各种文化特征集合在一起所构成的,它是对某一地区文化的各种印象和感
觉的集合,有些文化特征是不可见的,既不能出现在照片上,也不能显示在一般的地图上。但是,由文化特征形成的文化景观却是可见的、可记的。在非洲或阿拉伯的城镇中,你会听到音乐之声,嗅到烹调之味——这些就是你所感觉到的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
物质文化景观研究的是文化的各种可见的、有形的和自然的特性,这些特征可以看见并能显示在地图上。这里,我们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
建筑方面的成就可以与文化中其他方面最辉煌的成就相媲美,古代的埃及人建造巨大的
金字塔来纪念死去的法老,一直到今天,这些建筑学上的奇迹仍是埃及文化的标志,它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古希腊人和罗马人建造了许多由高大的石柱支承的大型公共建筑,直到2000年后,许多国家仍仿效希腊和罗马的建筑,建起了一些庄严的、给人以深刘印象的政府大厦。伊斯兰教最大的物质成就就是建造了许多大型清真寺,其“阿拉伯式样”的图案、色彩以各种名称(如“地中海”风格和“西班牙”风格)传到了世界各地。以钢材和玻璃为建筑材料的摩天大楼、许多大型圆顶式的体育馆和巨大的拱形结构建筑(如现代化的航空港)都显示了现代西方文化的技术力量。因此,建筑是文化特性与价值的反映,体现着文化的重点和追求,也是技术与经济的反映。
建筑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特别是一门工程科学),建筑师们以非常特殊的方式来表现文化。在许多文化中,宗教建筑(包括采用教堂、清真寺和塔式建筑物的花纹、色彩的其他建筑物)具有特别的表现力。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宗教建筑在各种文化中都占第一位。行政建筑一般比较庄重,象征着权力和威严,属第二类型的建筑。政府有时通过建造非常现代化的建筑,或者重建一些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大型圆柱形建筑物,赋予城市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工业和商业建筑标志着现代化的工业时代、商业时代、运输时代和金融时代,美国许多城市的摩天大楼是这种建筑类型的代表,它所勾画出来的空中轮廓使得中世纪欧洲大教堂最高的塔楼相形见绌。在公共建筑物中,有大学、图书馆、医院和体育场等建筑物,娱乐建筑物是公共建筑物的一个亚类,包括标志大城市中心的现代化体育场。还有一种类型是家庭房屋建筑,这些居民住宅的建筑构成了任何区域文化景观的基本内容。这种普通民宅并不是建筑师随心所欲设计的,而是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逐步完善的。
2.纪念性艺术
法国的城市设计家、工程师和建筑师里佛特在向乔治·华盛顿提出的美国首都的设计方
案中,极力主张要“用各种塑像、圆柱和其他各种装饰品打扮这座城市”。今天,已有300多座纪念性建筑、塑像和其他独立式纪念碑点缀着华盛顿开阔的空间。这些纪念性建筑包括宏伟的华盛顿纪念碑,林肯、杰斐逊纪念堂以及其他众多的艺术纪念物,人们形容这座城市是一座露天博物馆,这些艺术品通过其纪念性建筑形式给人们以壮观的印象。
里佛特的思想并不新奇,几千年前,古埃及人、克里特人、希腊人和罗马人就曾雕塑过各种神像、英雄像、国王像和自然景物像。希腊许多庙宇门前都有一排石雕;罗马是一座由各种塑像和各种宏伟壮丽的凯旋门组成的城市;中国十三陵的神道两旁,矗立着许多大象、骆驼、武士和神兽的大型石雕像。
由于神的形象对于艺术总是具有巨大的刺激性,纪念性艺术形式的扩散与宗教的扩散自
然是一致的。大型雕像主要与建筑(最初的宗教建筑,但也包括其他类型的建筑)同时产生。
精美华丽、复杂多样的石雕不仅装饰着欧洲的大教堂,也为婆罗浮屠的古庙和吴哥窟增辉。大型雕塑作为纪念性建筑本身的一部分,一般被摆在墙壁、圆柱和主要建筑物附近,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主要公共场所的纪念碑和雕塑多位于街道的十字路口、广场和公园——这形成古罗马城市景观的突出特点。随着欧洲中世纪的结束,上述思想又复兴起来。直到现代,它已扩散到世界各地,也增添了新的涵意:政府也可运用雕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民族感情。
3.装饰品景观
一个地区人群的特征可从其居民的衣着和流行的建筑特点上判断出来。在受法国影响的
达喀尔的建筑中,从沃拉佛人修长、优雅、飘逸的长袍中可以确定这里是西非。而不是地中海地区。斐济当地人的传统服装——苏鲁,就不仅是服装,也是复性社会里(由多数人种组成的)的一种文化标志。印度男子喜好穿短衣,而妇女喜欢长披肩(莎丽);穆斯林男人和女人都穿一种能够遮住裤子的白色长棉衫;西方人穿的半正式服装,裙子、裤子和上衣基本相同,领带已变成西方文化的一种标志。
服装是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它不是文化景观的“固定”特征,但它却是文化景观的形成要素。伊斯兰社会与有着肥大袖子的长袍和头巾分不开;日本人与作为其文化要素的和服密切相联。头饰、鞋类、发型、珠宝,甚至文身和化妆品都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文化,都对世界的装饰品文化景观作出了贡献。
二、非物质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不仅眼中可见,而且其他感官也能感觉到。在一座城市中,民族音乐的声音,少数民族食品的气味以及语言或方言的语调都增强了周围的文化气氛。对一个区域(如美国的南部或西部)的印象是由具体或抽象的概念和先入之见所构成的。如果你偶然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或另一个国家,对于不熟悉的环境你可能会产生极为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这些无形的文化要素形成的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特点。非物质文化的成分主要有:音乐、戏剧、舞蹈、表演和曲艺、艺术(绘画)、饮食习惯、嗜好和禁忌、法律、法律制度以及语言和宗教。
1.音乐
一个民族的文化,实际上是对他们生活方式的描述,音乐是这种描述的重要内容。在无文字社会里,音乐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歌曲与演奏记述、传播了人类的历史和人们崇拜诸神的方式,音乐对人们感情的描述或许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及的,音乐能够表达幸福与悲哀、希望与失望。音乐具有区域性,不同地区的音乐(尤其是民族音乐),其风格、特色等很不一样。例如法国音乐家狄布斯或拉雏尔的作品,他们都具有整个法国文化基本成分的显著特点。从印度、日本、阿拉伯世界的音乐中,可以大致想象出这些地区的情景,感受到它们的气息。
2.戏剧
舞蹈和戏剧的形式不太明显,但很重要,因为它们不论在物质文化景观中,还是在非物质文化景观中都留下了足迹,世界上某些地区,主要是东亚(日本、朝鲜和中国),具有把舞蹈和戏剧结合在一起的传统。但是,在西方世界中,芭蕾舞、话剧和协奏曲都是独立发展的。在日本,舞蹈剧(歌伎舞)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都与宗教有关,它在文化中占有中心地位。描写佛保佑人们平安的表演到处都有,戏剧中也常常涉及到许多神(用五颜六色的服装和假面具表示):有保佑人们长寿的长寿神,有丰收神、幸福神和健康神。
中国的传统戏剧多涉及道德标准而不倾向于宗教。在19世纪时,中国几乎所有城镇都有
自己的露天戏台。现在更是得到了积极的发扬。西方世界的舞蹈有一些独自的表达形式,包
括民间舞蹈、舞厅舞蹈、社会舞蹈和舞台舞蹈。在西欧盛行的芭蕾舞起源于革命前的俄国。俄罗斯芭蕾舞作为当时水平最高的芭蕾舞而受到国际上的赞誉。
3.语言文化景观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语言自身可以构成文化景现;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又为文化景现在许多方面打上语言的烙印。因此,语言景观就成为研究文化景观的重要环节。语言文化景观中最明显的是地名,它往往直接反映语言、民族、宗教等文化的起源、传播和空间分布等。例如,“斯坦”一词,原词出自波斯语,本义为“地区”,由于古波斯文化的传播,该词逐步进入其他一些语言中,在西亚、南亚、中亚等地区广泛应用,如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土耳其斯坦等。有些地名与其他自然和经济景观关系密切,如“塔拉”在蒙语中是“草场、草原、草甸”等意思,所以,“塔拉”就成为牧区的重要地名,如内蒙古的赛汉塔拉、新疆的博尔塔拉、黑龙江的巴颜塔拉等。因此,研究地名的本语含义,可以探明一个地区的文化渊源,丰富文化景观的内容。
[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文化和文化景观两个概念,这是文化地理学的基础,也是我们课本内容中的基础。我们以大量的事例来分析、理解这两个概念,并了解了它们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学习本节内容时,我们应联系实际生活,从中深入理解文化的涵义。这里,希望同学们以我们周围生活为例,从民族、语言、服饰、饮食、习俗、工业、农业、城市、乡村等方面,了解文化现象和构成的文化景观,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对这一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相比较( )
A.是社会发展的活跃因素,变化的节秦较快
B.变化较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保护性
C.具有功能性和时代性
D.具有空间性和指示性
答案:B
2.下列校园文化事物中,属于校园精神文化的一组是( )
①校园雕塑 ②校歌 ③校花 ④校服 ⑤校风、教风和学风 ⑥校报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答案:D
3.下列文化研究主题中,能回答文化事物的形态,尤其是代表物质形态的是( )
A.文化源地 B.文化生态
C.文化景观 D.文化扩散和文化区
答案:C
4.沿长江干流,从上海到源头,依次出现的文化事物有( )
A.冬暖夏热,全年湿润;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高处不胜寒
B.鱼米之乡、天然林区、桑蚕基地、高寒牧场
C.摩天大楼林立、高脚竹楼聚集、毡房雪屋密布
D.全国的最大综合性工业区、最大水利枢纽、最大直辖市
答案:D
5.下列事象中,不属于文化范畴的是( )
A.山顶洞人居住过的洞穴中发现的石斧
B.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发现的岩画
C.野外考察发现的三叶虫化石
D.北京建设的中华世纪坛
答案:C
6.下列有关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文化是地球上所有事物的总称
B.文化是人类社会范畴的所有物质
C.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现象,包括物质的、非物质的财富之和
D.文化是世界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答案:C
二、综合题
7.对下列事象进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归类
A.教育和讲课 B.海市蜃楼
C.光盘和电脑 D.歌剧《茶花女》
E.尼亚加拉瀑布 F.多媒体教室
G.城市雕塑 H.厄尔尼诺现象
I.乡村的苹果园 J.潍坊“风筝节”
K.泰山日出 L.法律词典
M.珠穆朗玛峰 N.阿基米德定律
O.“神舟”五号飞船 P.森林法
Q.江南丘陵 R.阑尾切除手术
答案:属于精神文化事象的有:A D G J N P;属于物质文化事象的有:C F I L O R
8.阿富汗塔利班最高首领奥马尔2001年2月27日下令摧毁全国所有佛像,包括举世闻名的世界最高石雕立式佛像——巴米扬大佛。塔利班的这一决定震惊全世界,并遭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
巴米扬佛坐落在距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西北230千米海拔2500米的高原上,由两座分别高达53米和58米的石雕佛像组成。这两尊佛像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后来,根据2001年3月的消息,佛像已全部被毁。
(1)巴米扬佛像既是阿富汗也是世界的_____________财富,同时也反映了阿富汗公元4世纪当地的___________信仰与______________水平。
(2)巴米扬佛像说明了物质文化事物反映着__________,许多__________也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因此物质文化和_____________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答案:(1)物质 宗教 造像艺术 (2)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
9.读图,回答问题。
(1)分析上面两幅图中民居的特点,分别填注“南方”“北方”,给它们标注出合适的名称。
(2)传统南、北方民居具有相同的_______________,不同的___________,体现了生产力水平较为____________的时代,_____________对民居这种建筑文化景观的影响,其中,屋顶的坡度与___________成正比,墙体的厚度与__________成反比。传统民居发展到现代,已经没有了建筑风格上显著_____________,说明随着________________的提高,上述影响的程度也必然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略 (2)功能 形态 低下 自然环境 降水 气温 差异 生产力水平 减弱
●板书设计
3.1 文化景观的构成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