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海水运动 一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波浪、潮汐、洋流),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运用图形解释洋流分布规律;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 可将地球上的风带模式图与洋流模式图对照,分析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一、 海水的运动形式 海水是一种流体,永远处于不停地运动中,海水运动使得海洋中的物质、能量的循环有较高的速率,海水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可简单分为波浪、潮汐、洋流这三种基本形式。波浪对船只航行、渔业作业等有很大的影响。波浪还具有极大的能量,是海岸动力作用的重要因素,它能够引起海岸线的变迁和泥沙物质的迁移和沉积。潮汐是在太阳、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长波,波长可达数百千米至数千千米。在海湾港口区,潮汐现象比较显著。洋流不仅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而且具有非常大的规模。洋流促成了不同海区间大规模的水量交换,并伴随着热量交换、盐分交换等。 二、洋流的形成 1.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洋流是指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也叫海流。 首先,大气运动和行星风系的存在,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在盛行风的作用下,推动海水随风漂流,上层海水又带动下层海水运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这叫风海流,例如南北赤道暖流。 其次,由于各海区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从而导致海水运动,形成的洋流,叫密度流。例如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洋流从大西洋流入地中海。 第三,由风力和密度差异而产生的洋流,使出发海区的海水减少,而由相邻海区的海水来补充,这样的洋流叫做补偿流。补偿流分水平的和垂直的。垂直补偿流又分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附近的海区就有上升补偿流。 2.在自然界中,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受几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如洋流在运动过程中,还受到陆地形状,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三、表层洋流分布 指导学生读图3.12,全球海洋表层洋流构成了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结合图形,让学生找到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的各洋流名称、位置、运动方向,总结出规律:以副热带为中心形成的是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分布着则是气旋型大洋环流,让学生熟记各洋流名称、位置。在南极大陆外围,受西风带的影响,形成了西风漂流。在北印度洋较特殊,受南亚季风环流的影响,冬半年海水主要向西南流动,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半年海水则转向东流动,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五、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全球大洋环流,对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有着重要意义。 2.洋流对海洋生物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寒暖流交汇处和有明显上升流处易形成大的渔场。 3.洋流对海洋环境也有影响,如陆地污染物进入海洋后,在洋流作用下,会加快海水净化速度,但也会使污染范围扩大。 4.洋流对航运的影响,顺洋流航行,速度较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费燃料。 课堂小结: 这节内容较为重要,尤其是洋流的分布及规律,可让学生自己绘图,找出洋流分布的规律。 课后练习: P.75:1~2.组织学生讨论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水运动 一、海水运动形式: 波浪、潮汐、洋流——各自特点。 二、洋流的形成: 1.风海流——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引起。 2.密度流——相邻海区不同温度、盐度引起。 3.补偿流——相邻海区海水多少不同,有互补性。 三、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1.副热带海区形成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 3.南半球中高纬度则是西风漂流。 4.北印度洋形成的是季风洋流。 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及沿岸环境,渔业、海洋污染、海洋航运。 教学后记: 注重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洋流的分布情况以及对沿岸环境的影响。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