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从容说课 文化源地与文化区是文化地理学中的主要研究内容。教材编排本节内容和下一节内容,都是在前面几节课的基础之上的再延伸,这样才使得本单元结构严谨、内容完整。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讲述文化源地的两种类型。即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的源地、文化系统的源地。教学时,我们先从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的源地为切入点引入,这样便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结合历史知识,我们以语言、习俗、农作物的种植等的最初分布地区,即诞生地来举例,学生们容易理解和掌握,这就是某种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的源地。然后,我们可将其扩大,如我们举例河姆渡文化或仰韶文化,它们其中的某一要素(文字、服饰、劳动工具等)是组成河姆渡文化(或仰韶文化)的一种事物和现象,而每一要素则成为一种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的源地。如果我们把这一地区和这一时期的所有的文化要素组合起来,则形成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的、特征较为明显的一种文化系统的源地,如我国新石器文化。 本节的另一个内容文化区,它与前一课的文化景观和后一课的文化扩散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区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因为文化区展示的是文化的空间分布,在这里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可通过分析课文中“中国传统文化区的三级划分”来比较各文化区的异同点,来提高学生对文化区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化源地的概念以及文化源地的类型,结合实例了解文化区的概念和空间特点。 2.了解世界主要文化源地,熟悉中国及世界主要文化区。 能力目标 1.正确判断某种文化源地应是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还是文化系统的源地,并以现实生活为例分析。 2.联系前几节内容,分析文化源地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概括不同文化源地(区)的特点。 德育目标 1.通过对文化源地与文化区的学习,认识文化的起源与分布特点,从运动与发展的角度认识文化事象。 2.以联系的观点认识文化源地的形成过程,说明文化源地的产生是有一定的环境条件的。 ●教学重点 1.文化源地的两种类型。 2.文化区的空间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文化系统的源地及表现。 ●教学方法 1.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现实生活化为简单的道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2.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区,其文化景观是不同的,多举一些例子,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即在不同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源地。 ●教具准备 1.1848年欧洲革命中心的分布图(投影片) 2.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图(投影片) 3.世界部分文明发源地的分布(投影片) 4.中国境内主要语系的分布(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三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文化景观以及它们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节课,我们再学习文化源地和文化区,这也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延伸,是对文化与文化景观的一个完整描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讲授新课] 3.4 文化源地与文化区(板书) 文化源地和文化区是文化地理中确定的五个研究主题的内容,也是《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的拓展,因为讲文化与文化景观时如不涉及文化源地和文化区,内容就显得不完整。下面我们先学习第一部分: 一、文化源地(板书)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内容,结合以下问题,掌握文化源地的概念及其分类,尤其是文化系统源地的概念及理解,这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之处,希望同学们能够多举几个实例,加深理解与掌握。 (投影显示) 1.文化源地的概念并加以理解,举例说明。 2.文化源地的分类,并各举几例说明。 3.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与文化系统的源地的联系与区别有哪些?二者关系怎样?并举例说明。 同学们在阅读完这一部分内容后,老师可进行简单的提问,归纳、总结学生的答案,并引导、帮助学生列举事例,并详细分析。最后老师进行概括、总结与讲解。 文化源地是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和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我们知道,任何事物有它的诞生地,“文化”也不例外,任何文化事物在它的产生地,在产生之初,它的分布范围是有限的,表现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几乎是一个点或几个点。前者表示是单一起源地,后者表示多个起源地。例如,考古学家在地图上表现世界主要栽培植物和驯化动物起源地的分布状况时,往往将各种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绘成点状。文化系统则是由许多简单的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构成,表现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往往呈面状分布。其对比情况如下表: 文化事物 文经系统  概念 反映人群差别的方方面面的文化要素 由许多简单的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表现或分布 一个点(单一起源地) 几个点(多个起源地) 面状分布  举例 考古学家在图上表现某一植物或动物起源地的分布;某一具体的非自然的事物的分布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世界部分文明发源地   (投影)1848年欧洲革命中心的分布图、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图。 两幅反映不同文化事物源地的分布图,看一看它们反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我们从课本图形中可知:1848年欧洲革命中心的分布,反映了一种文化现象的源地,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系统的源地。因此,我们说,文化源地可分为两大类:1.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2.文化系统的源地。 1.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板书) 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很容易理解,它就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事物的产生地。例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技术,它是由东汉蔡伦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而发明的,它的源地位于东汉都城洛阳一带。还有,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铜的铸造,1973年在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乳钉纹平底铜爵,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青铜器。到商朝已出现了规模宏大的青铜冶炼作坊,如河南安阳殷墟的铸铜作坊遗址、洛阳西周早期铸铜作坊遗址等。古人依靠高超的冶炼技术,铸造了一大批精美的青铜器,最著名的是司母戊大方鼎。类似的例子在古今中外俯拾皆是:各民族的文字起源地、服饰起源地,各地区的建筑风格起源地,各地民风民俗活动的起源地,还有现今世界的计算机的发明等等无一是不包含着某种文化要素的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而它们的发源地则构成了这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 补充材料一:蔡伦与造纸术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起源于西汉时期,但由于质量差,不能完全取代简帛的书写地位。据史书上说,秦始皇每日要看竹木简奏章120斤;汉武帝把图书馆搬到洛阳,就装了2000多辆车。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任尚方令,他在西汉造纸术的基础上,集中前人及当时造纸的经验,利用树皮、麻头、破旧布、旧渔网等作原料,改进了造纸术,造出了价格低廉实用的纸,后在全国推广,蔡伦被封为龙亭侯,后人把蔡伦造的纸称为“蔡侯纸”。后来中国造纸术逐步推广到世界其他地区,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张衡和地动仪 张衡不仅是东汉时期的科学家,而且是文学家。作为科学家,他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作为文学家,他是汉赋著名作者之一。他突出的科技成就就是发明了地动仪。 汉顺帝阳嘉元年,太史令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测验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又称侯风地动仪。地动仪用精铜铸造,形状像一个大酒樽,樽顶上有凸起的大盖子可打开,樽外部装饰有篆文和山龟鸟兽的花纹;周围有按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东南八个方向排列的八个龙头,龙嘴各含一颗铜球,对着龙嘴有相应的八个昂头张口的铜蛤蟆,其内部设计精巧,中间是上粗下细的“都柱”(即震摆),“都柱”周围有与外边龙头相连的“八道”(即八组机械装置),不管那个方向发生地震,“都柱”因震动而失去平衡,倒向地震发生的方向,而触动“八道”中的一道,“道”牵动相应的龙头,龙嘴里的铜球就落在下面的铜蛤蟆口中,发出清脆而响亮的声音,看守仪器的人就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和方向。 2.文化系统的源地(板书) 文化系统的源地是指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的、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例如,课文中图中显示的亚非世界古代主要文明的发源地,即为文化系统的发源地。其中,世界各个地域的古代文明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要素,以文字为例,古埃及文明为象形文字,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为楔形文字,古希腊文明为拼音文字,教材中图3.20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可以分为不同地域的文化综合体,如位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位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等,每个地域文化综合体都是由一系列的文化要素构成的。在后来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人口的流动、民族的融合、统一国家的建立将不同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开来,在传播过程中文化要素的扩散是文化系统扩散的基础,最终由多个文化要素组成的文化系统得以产生。 世界上具有广泛的,甚至全球性影响的古文化系统源地主要包括: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西北部的古印度和我国古代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四个古文化中心都形成于河谷、盆地之中,均与灌溉农业有关,彼此间很早就有交往,文化方面也有影响。而美洲中南部的玛雅文化中心和印加文化中心的形成比上述四个地区较迟,并且形成于高地上,自古以来与前四者隔离。上述这些地方都有较好的地理位置,它们在农业上获得了突破,如灌溉技术、谷物栽培、种植、播种和除草方法,收割、储藏和销售系统,都有了提高与改进,这些地区的先进文化不断向外扩散,从而引起更大范围内文化的变化,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化系统和文化区域。 文化系统源地有着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发展,新的文化中心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新的文化源地,亦称第二文化源地;古代世界的文化源地则逐渐衰退,有的甚至销声匿迹,被新的文化源地所替代。新的世界文化源地,如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的伊斯兰文化源地以及后来的西欧,都是后来逐步发展起来的。 补充材料二:玛雅文明 据近日出版的俄罗斯《真理报》报道,19世纪,在中美洲北起墨西哥南部尤卡坦半岛,南至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直抵秘鲁的安第斯山脉的广阔丛林间,考古者发现了170多处废弃的古代城市遗址,这就是玛雅文明。它堪称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因为它的断代迹象如此难以解释:4000年前,玛雅人已经建造了功能齐备的城市,发明出复杂周密的储水系统,知道一年约等于365天,并在中美洲的热带雨林中建起了巍峨的阶梯金字塔,然而这种文明几度迁移并于1050年前基本消亡。同一历史时期,中美洲太平洋沿岸却并没有出现大规模战争的迹象,也没有严重天灾的记录流传。 现在,科学研究人员根据对大量史实的分析,揭开了玛雅文明出现断层的千古之谜,他们认为,玛雅文明的大迁移、大断层,其实完全属于“自作孽,不可活”的类型。原来,最早出现在太平洋沿岸的玛雅城邦,一般建在4000多年前就已存在的非常稳定的永久性湖泊附近,这原本是玛雅人生存智慧的体现。但这些湖泊却在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后150年的500多年间,突然转变为季节性沼泽,这里的水源无法供应正处于人口密集、经济鼎盛时期的玛雅城邦的需求,迫使玛雅人举族大迁移。这一切,完全是因为玛雅人无节制的砍伐城邦附近的树林造成的。玛雅城邦的扩大,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作为城邦水库的湖泊附近的森林被大量砍伐,水土大量流失,湖泊天然的水循环系统已无法维持稳定,致使水面时涨时落,一旦经历雨季,湖畔表层土石就会被冲进湖泊,污染湖水并降低储水量,导致玛雅人不仅没有农业用水,连基本的饮用水都成问题。 补充材料三:黄河文明的变迁 历史上黄河流域本是一个宜农宜牧的地区,滔滔黄河横贯东西,两岸草原、森林、农田交织,到处是青山绿水。所以黄河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两岸富饶的大地哺育了我们炎黄子孙茁壮成长。在黄河流域已经发现仰韶、龙山以及新石器时期的其他各种文化遗址1600多处。大量出土的文物表明,我们的祖先已在这片沃土上从事过许多名垂青史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雄辩地说明,黄河流域曾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商丘、镐京、长安、洛阳、开封等,都是封建帝王的都城。但是,由于我们的祖先不懂得生态平衡,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消耗的木材、粮食日益增加,加速了开垦土地、砍伐森林、毁坏草原,年复一年,严重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使昔日的肥田沃土逐步变成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据不完全统计,在方圆一千米的土地上,沟道总数达30万条以上,地面支离破碎、黄土裸露,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使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害最严重的河流。 (课堂活动)我们学习了两种文化源地,请同学们将两种文化源地进行对比与区别。我们可通过填写下列对比表格内容,使学生对两种文化源地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和理解。表格内容,可先让学生逐一填写,然后由老师概括、总结,出示准确答案。 两种文化源地的对比表 文化源地类型 概念 地图上的表现 举例  文化源地 文化事物(或现象)源地 某种文化现象或文化事物的产生地,也即文化要素源地 点状分布(一个点——单一起源地;几个点——多个起源地) (1)古人类化石发现地; (2)世界栽培植物起源地; (3)1848年欧洲革命中心; (4)造纸技术源地   文化系统源地 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的、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 面状分布 (1)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世界文明发源地   (承转)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类文化源地,即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和文化系统的源地。它们有着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每种文化事物都要扩大它的空间分布范围。其分布的范围与地区,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二部分内容: 二、文化区(板书) 请同学们结合本节内容的图形,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简要了解文化区的概念,并加以举例与区别,重点理解文化区的空间特点,课文最后又提出了文化综合体、文化体系、文化区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我们应加以注意与区分。 学生看完课文后,老师可对其进行分组讨论,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加以分析、总结,直到较完整地归纳出课文内容。 简单地说,文化区是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和文化体系覆盖的区域。例如每个语系的分布范围都可视为语言文化区;每个国家内部又有自己的行政区,可视为其政治文化区;还有各个国家的农业区、工业区等反映经济活动类型的文化区,如意大利新兴工业区、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潘帕斯草原牧牛业分布范围等。 文化区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是指有相似文化特征和生存方式的某一区域,也就是根据生产方式、语言、宗教、政治形态、日常生活、房屋构造、风俗以及对自然的适应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差别所划分的地域。在每一个文化区中,主要文化现象如语言、宗教信仰、艺术形成、生活习惯、道德、观念、社会组织、经济特色等,具有相对一致性。一般来讲,每一文化区的文化特征以文化源地或文化带中心最为明显,由此,文化区的特征往往是一个核心区向着过渡带逐渐减弱,其间各种文化现象相互混杂、重叠,难有截然的界限,所以文化区的分界线就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使得确定一文化区的标准以及不同文化区的边界都相当困难,有的以生态环境,有的以经济结构,有的以宗教信仰,有的以价值系统测量等,来划分不同的文化区。 随着文化的扩散、传播,随着文化中心的变迁,文化区也在变化。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化区。如在两千年前的古代,世界主要文化区有:(1)地中海文化区:以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为代表,还包括波斯文化和希伯来文化,是游牧、商业、航海发展起来的文化;(2)中国文化区:以定居的农业文化为主;(3)印度文化区:以佛教文化为特色;(4)中美洲文化区:由玛雅文化、阿兹台克文化、印加文化组成。现在世界可以分为六大文化区:即肯达尔划分的文化区。(1)西方文化区(主要指欧洲和美洲);(2)伊斯兰文化区(西亚和北非);(3)印度文化区;(4)东南亚文化区;(5)东亚文化区;(6)非洲文化区。详见下图:肯达尔划分的文化区。  补充材料四:当今世界六大文化区 从世界古文化源地的诞生,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后,世界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沧桑变化,今日世界文化地理的面貌已远非昔日可比。由于社会的和自然的多种原因,五大古文化源地除中国外,都先后衰弱了。在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又出现了新的文化中心。目前,主要根据文化或人文现象的差异性,具体说主要指语言、宗教、文艺、建筑、饮食、风俗等等,以肯达尔的划分为代表,世界可分为以下六个文化区:(可参阅前面肯达尔划分的文化区图形) (1)西方文化区 它可分为四个亚区:①西北欧亚区(图中西1)。本区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和罗马天主教,通行日耳曼语和拉丁语。文化、生活水平较高,机械文明发达。②地中海亚区(图西2)。居民多信仰罗马天主教与东正教,使用拉丁语与希腊语。文化艺术发达,生活水平中等。③中欧亚区。居民多信仰天主教与东正教,主要使用斯拉夫语,仅罗马尼亚使用拉丁语,匈牙利讲芬兰乌戈尔语。文化艺术较发达。④原苏联亚区。居民多信仰东正教,使用斯拉夫语。机械文明发达,居民受教育率高。 (2)伊斯兰文化区 包括西亚、中亚、北非广大地区,信仰伊斯兰教,主要使用阿拉伯语,古代文化、艺术发达,机械文明差。整个地区的文化或人文风貌均十分类似。 (3)印度文化区 主要包括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信仰多以神教为主,使用语言种类较多,方言复杂,是古文明中心,但现在文盲普遍,机械落后。艺术、文艺活动不发达,医疗条件差。 (4)东亚文化区 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文化区,是古老的中华文化源地的继承和发展,使用语言以汉语、日语、朝鲜语为主,宗教以佛教影响较大。本区国家的文化无一例外地都受到中华文明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因而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类似性。中国的儒家思想和文字对日本、朝鲜影响颇大。 (5)东南亚文化区 本区的语言和宗教复杂,内部差异大,主要受中国、印度的影响,部分还受欧美的影响,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 (6)非洲文化区 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居民以黑人为主,语言复杂,以尼日尔刚果语系和科伊桑语系为主。宗教多样化,居民多信仰原始宗教,长期遭受欧美侵略,文化落后,经济不发达。 (承转)由上可见,尽管文化区的划分多种多样,但也有不少相似之处。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归纳出文化区有以下空间特点: (1)文化区的范围有大有小,一个文化区的重要性与它的范围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 (2)文化区边界有实有虚。政治文化区常常有明确的边界,而语言文化区和经济活动类型文化区不一定有明确的边界,没有明确边界的文化区在空间上有时与其他同类文化区发生重叠。 (3)文化区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例如,潘帕斯草原牧牛区并不与阿根廷的温带草原地带完全重合。 我们知道,文化景观主要研究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所创造的结果,文化生态探讨了文化的形成、发展、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但是,“文化是复杂的整体,而不是一系列无关的特征”(乔丹等著,王恩涌译《文化地理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除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外,还与社会文化的其他方面有关,一定区域内的各种文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组成的系统叫文化地域综合体。例如,当我们外出旅行时,我们可能会发现那里人们使用的语言与我们不同,衣食住行的方式也别具特点,甚至在生产形式和社会组织形式方面也有不同。这些反映人群差别的方方面面就是文化要素(事物),如语言、习俗、服饰、艺术、饮食、生产方式、制度等。若干个具有一定联系的文化综合体就组成了文化体系。例如,中国的汉文化综合体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综合体,构成了中华文化体系,或者说中原地区文化综合体与其他地方文化综合体构成了中华文化体系。文化体系所分布或覆盖的地区就是文化区。中国传统文化区的三级划分,详见课文内容。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以本节内容的文化区为侧,简要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区的三级划分,然后以某一个较熟悉的文化副区为例,或以我们所处的这个文化副区为例,让学生讨论、发言,以我们生活中的诸多文化要素,如语言(方言)、饮食、服饰、建筑、生活习俗、农耕、艺术形式、宗教信仰等等,说说其表现与特点,并可与其他文化副区相比较,了解不同地区(文化区)的文化特点,使学生觉得这部分内容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增强其学习兴趣。同时,借此让学生多深入实际,体会生活,充实知识,弘扬文化,既使我们对“文化”的知识有所了解,也使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播与扩散。下面我们选取一个区域作为补充内容。 我们以语言文化为例,对不同语言文化的分布区作一对比。列表如下: 语言 分布区  汉语 中国、东南亚等地(12亿人)  英语 欧洲的英国、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亚洲的印度等(4亿人)  俄语 俄罗斯(2亿人)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墨西哥等)  法语 法国、几内亚、刚果(金)等  阿拉伯语 西亚、北非   此外,在我国南、北方地区所表现出的其他文化活动也大不一样,这也反映了我国的南、北地区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如下表: 地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气候特点 降水较少,冬季严寒 降水较多,夏季炎热  风 土 民 情 房屋建筑 旧式民居多用土坯垒墙,室内砌土炕,黄土高原挖窑洞居住 旧式民居多用砖瓦、竹木,注意通风散热,屋顶坡度大,便于雨水下泻   农业生产 旱作农业 水田农业   交通工具 过去多用骡马作役畜,便于在旱地骑乘拉车。现代交通以铁路、公路为主 船舶是农村的重要运输工具   居民食品 以面食为主,例如馒头、面条、饺子、包子等;黄土高原以小米为主 以大米为主,如米粉、糕团、粽子、汤圆等   运动项目 滑冰 游泳、龙舟竞赛   补充材料五:巴蜀文化副区 巴蜀文化副区依托于四川盆地,岷山、大巴山屏蔽北境;云贵、青藏大高原耸峙南、西边境;其东,更有夔门险阻;中部为辽阔肥沃的四川盆地。因境内有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俱汇长江而东流入海,故在行政区域上称为“四川”。又因3000多年前,重庚为巴国首府,古名叫“巴”;2400多年前,成都为蜀国王都,历来以“蜀”相称,故在文化地理分区上,我们取其古意,名为“巴蜀文化副区”。 四川盆地在全国的地理位置上虽不免有偏居西南之憾,然其山川形胜优越,进可攻、退可守,故历代王朝无不视其为险要之地。对于我国西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发展,虽无高屋建瓴之势,但却无异于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况其地幅员辽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人口众多,因而自古以来,文化发达。它不仅在接受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风采的巴蜀文化。而且对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巴蜀山水秀丽,人民敏慧风雅。西汉时,该地郡守极力倡教,尊崇儒学,自是巴蜀人文蔚起,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赫于世;又有扬雄、王褒之士,以文章冠于天下;唐代李白、杜甫均在成都寓居,留下千古名篇;宋代苏家父子,更以诗文著称中国文坛。无论精神的与物质的文化创造,巴蜀文化副区在全国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这个美丽的“天府之国”,幽秀险雄的自然山水,形象别致的奇峰怪石,香艳素雅的异树名花,启迪着人们的艺术构思,出现了闻名于世的四川盆景,成为我国盆景艺术的五大流派之一。尤其是桩头盆景,别具一格,老干新枝,果累花繁。悬根露爪,古意盎然。 四川人长于烹饪,故川菜名噪天下,为我国名列前茅的四大菜系之一。在我国的各大都会中,常设有川菜馆,为招徕顾客,又往往以“正宗川味”相昭示。 就宗教文化而论,巴蜀文化副区佛、道兼备,庙宇寺观林立,僧尼人数众多,堪称我国宗教文化圣地之一。佛教各寺以峨眉最著名,道教各现以青城最具盛名。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摩崖弥勒造像,通高71米,头齐高山,脚踏大江,气势雄伟。 补充材料六:吴越文化区 吴越文化区依托于长江三角洲与杭州湾沿岸,北临长江天堑,西望鄱阳湖平原,南界福建,东濒苍茫大海,它包括今苏南、浙江省及安徽省长江以南部分。 这里河流密布,湖泊众多,气候适宜,土地肥美,其自然、人文景观堪称全国之最。在该区内,有以云海、温泉、奇松和怪石闻名天下的黄山。四大佛教名山中的九体山、普陀山都在本区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二州堪与天堂媲美,其中尤以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最具风采。 吴越文化区的工艺美术,犹如百花盛开,争奇斗艳。中国三大名锦,占有南京云锦和苏州宋锦两项。苏州刺绣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笔墨纸砚被称为中国的文房四宝,主要产于此地。如今宣纸、宣笔、徽墨、歙砚仍名冠群英。 吴越文化区地处江南鱼米之乡,物产丰富,饮食文化水平较高,中国著名八大菜系,本区独占苏菜、徽菜两项。苏莱具有咸甜适中、浓淡适度、酥烂可口、清香腴美、色泽和谐、清丽多姿的特点。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著称全国。 该区的戏剧和音乐艺术,细腻、婉转、圆润、悠扬,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这里是中国戏剧的源地。相继产生了四大声腔中的三大声腔,即江苏的昆山腔、浙江的余姚腔和海盐腔。越剧源出浙江嵊县,诞生虽然只有80多年,但它却以优美抒情的唱腔和群芳竞出的著名演员而赢得全国各地观众。 由上述内容我们可知: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区中,因而每个人的身上都会带有生活地区的文化特点。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的载体,正是依赖于这些载体,不同文化区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才得以实现,世界文化宝库才会越来越繁荣。 [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两大主要内容:文化源地和文化区。文化源地的概念和分类是本节的重点,尤其是对文化系统源地的理解。不同的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和文化系统有不同的源地,说明文化源地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环境条件。对于文化区要重点掌握文化区的空间特点以及文化综合体与文化体系的联系。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化区区别于文化源地在于( ) A.文化是不断发展的 B.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相对静止 C.文化是环境发展的产物 D.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答案:A 2.下列属于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是( ) A.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 B.东汉蔡伦在都城洛阳一带发明了造纸术 C.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于美国 D.以楔形文字为代表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答案:B 3.关于中会文化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华文化区是指汉文化体系的分布区 B.中华文化区是指中原文化综合体的分布区 C.不同的时代,中华文化区的分布范围是不同的 D.中华文化区的界限是明确的 答案:C 4.下列不属于文化源地的是( ) A.文化事物的源地 B.文化系统的源地 C.文化现象的源地 D.黄河及长江的发源地 答案:D 5.中国新石器文化系包括的各地域文化综合体与其源地之间的连线正确的是( ) A.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 B.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 C.仰韶文化——珠江流域 D.文家文化——黄河下游 答案:A 二、综合题 6.回忆世界和中国古代文明史,并结合相关地图分析回答:  (1)图中A、B、C、D分别表示世界四处主要文化源地,其中A为__________文化源地,B为____________文化源地,C为__________文化源地,D为___________文化源地,按文化源地分类,它们都属于_____________源地。 (2)四处文化源地所处地理环境的主要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文化源地的形成与______________有关。 (3)四处文化源地中,造纸技术产生于____________文化源地,楔形文字产生于___________文化源地,青铜冶炼技术产生于____________文化源地,佛教塑像雕刻艺术产生于____________文化源地。 (4)四大文明发源地从空间覆盖上又都可以说是四大___________,其共同的物质文化景观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答案:(1)埃及 巴比伦 印度 中国 文化系统 (2)都处于河流冲积平原上,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自然环境 (3)D B D C (4)文化区 农田 灌溉渠道 7.下图为“东半球世界文明发源地分布图”,读后请回答:  (1)图中反映的是____________源地的分布,其A、B、C、D四处文化源地的兴起具有的共同自然条件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它们共同的物质文化景观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与图中文化源地相对应的文字要素——古代文化的类型:A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等。 (3)请举出A、C、D三处现有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文化景观,填入表内: 地区 物质文化景观 精神文化景观  A    C    D    答案:(1)文化系统 适宜的气候 平原地形 河流中下游 农田 灌溉渠道 (2)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象形文字 拼音文字 (3)A麦田 长城 C油井 清真寺 D梯田 金字塔 8.读“中国目前经济文化区分布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因此各地农耕景观有明显差异。请将图中经济文化区分别与所属的农耕类型用线连接起来。 经济文化区1 山林耕牧区 经济文化区2 山地耕猎区 经济文化区3 水田稻作区 经济文化区4 山林刀耕火种区 经济文化区5 绿洲耕牧区 经济文化区6 平原集约农耕区 (2)几千年来,我国经济文化区的范围变化很大,主要体现在农耕经济文化区的扩展以及渔猎采集区和畜牧区的退缩上,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1)1——山林刀耕火种区 2——山林耕牧区 3——山地耕猎区 4——水田稻作区 5——绿洲耕牧区 6——平原集约农耕区 (2)在经济文化区形成初期,自然条件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作为创造文化的人,对自然环境也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原来不利的环境变有利了,造成了经济文化区范围的变化。但也不可否认,由于人或文化的作用,有利的环境也可能变不利了,如沙漠的南侵、森林被毁和生态平衡的破坏等,可以再度导致经济文化类型分布的改变。在这里,大自然总是一只具有威慑力的“看不见的手”。 ●板书设计 3.4 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一、文化源地 1.概念——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最初产生的地点 文化现象(事物)的源地 2.分类 文化系统的源地(结构完整、特征明显的文化系统产生地) 3.举例分析 二、文化区 1.概念——文化事物或现象、文化体系覆盖的地区都可称为文化区 语言文化区 2.分类 政治文化区 经济活动类型文化区等 范围有大有小 3.文化区的空间特点 边界有实有虚 文化区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 4.文化综合体与文化体系、文化区的关系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