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文化的空间扩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空间扩散的概念、类型和作用,结合已学过的知识说明文化扩散及其意义。 2.运用文化扩散图,分析文化扩散的途径,认识其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借助图形,分析其特点。 2.多举实例分析说明某种文化扩散的类型,并概括其扩散类型的特点。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理解文化扩散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世界文化就是在交流中发展的,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扩散和开放观。 2.从实例出发,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做到学有所用,从思想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不同类型的文化扩散及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正确理解不同类型的文化扩散形式。 ●教学方法 1.联系前面所学内容,首先明确文化扩散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伴生现象,是文化发展的反映,从文化源地到文化区的形成,与文化的发展和扩散有着密切关系。要明确文化扩散在不同的扩散过程和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方式,不可笼统下结论。 2.要多联系实际,从身边文化入手,思考、理解、分析其发展、变化过程,巩固对文化扩散的掌握。 教学准备 1.把课本中的几幅文化扩散图,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成闪动图形或模拟图形,以更直观的方式演示给学生,以便更好地掌握文化扩散的类型。 2.以建筑或服饰等文化为例,收集其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以及在不同地域的扩散方式的图片资料,以加深理解,丰富课堂内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源地与文化区,从文化源地的形成到文化区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扩散过程,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文化扩散的相关内容: [讲授新课] 3.5 文化的空间扩散(板书) 我们知道,文化源地是文化扩散的基础,而文化区的形成又都是文化从源地向外扩散的结果。那么文化扩散的具体概念以及文化向外扩散的方式如何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部分内容: 一、文化扩散类型(板书) 请同学们对照课文图形,阅读课文内容,了解文化传播、文化扩散、文化传承等概念和关系以及文化扩散的两个类型,并举例说明。 学生看完课文后,老师可概括、总结这组概念及其含义。之后,启发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列举事例,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以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文化扩散的概念(板书) 任何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都是经过多代人的不断努力而发展起来的。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文化的传播是指文化现象和事物从一个地区传到另一个地区,或从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的过程。文化从一个地区传到另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播过程称为“文化扩散”;文化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文化传播过程称为“文化传承”。文化的扩散与文化的传承都属于文化的传播过程,两者彼此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只是其侧重点不同而已。例如,一种民间技艺产生于某个地区,该项技术由发明者一代一代传给其后代,实现了这种文化事物的文化传承;同时这项民间技艺由发源地发展到了其他地区,或者在这项民间技艺发明者的后代中有一些人移居他乡,将这种民间技艺带到了新的地区,这又实现了这种文化事物的空间扩散。 总之,一种文化事物或现象在一地产生以后,首先从源地核心向外扩展,而后再进行长距离的、跨地区的扩散。正如课文中世界古文明发源地及其推测的早期扩散路线图中所示。可见,文化扩散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有差异的。 补充材料一: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指某特定场所的文化及其构成要素传入其他地区的过程。古代文化中心是文化成长、壮大、创造和革新的地方,新发明的技术、工具、设备以及反映人们活动方式的观念等通过人类的交往联系(如商业、战争、迁徙等)逐渐传播开来。传播是改进原有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途径。 古代社会文化的形成发展是十分缓慢的,而且每一个地区的文化都有着与别的地区文化不同的某些特点。它们虽然同样出现城市,同样产生神的观念,从事宗教活动,同样创造和使用文字,但发展的结果却各有特色,形成不同的文化传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作为文化创造者兼承受者的人类在本质上有一致性,他们有共同的生活条件,有适应环境的能力,他们能制造工具、劳动、思维、运用符号等等。尽管分布在互不联系的各个地区,也可能使得各地的文化具有某种共同之处。例如,各民族语言的形式各种各样,但作为思维和表达思维的工具这一点是一致的。由于人类思维在本质上有一致性,所以各种不同的语言可以通过翻译达到互相理解,正是由于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和相同,亦即文化的特异性和普同性,再加上经常发生的人类的各种交往、迁徙移动、战争掠夺等联系,才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文化的传播现象。 文化传播其实就是文化的发展过程,文化的发展过程是持续的、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既是过去阶段的产物,又在未来阶段中起一定作用,文化的发展除了具有累积的性质以外,还包含着进步的性质,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文化传播随着人口和物品的流动及思想的交流而进行。人们之间特别是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的交谈,极大促进了文化传播,人既是文化传播者,又是最活跃的传播媒介,物品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媒介。特别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物品流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其传播媒介作用愈益明显。像其中的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等传播工具,它们具有跨越时间、空间的广度和反复向人们传播的深度,已经发展成为大众及文化主要的传播媒介。 2.文化扩散的分类(板书) 关于文化传播的形式可以有许多种分类方法,因此对应的文化扩散形式的划分方法也很多。我们简单了解以下几种: (1)依据传播借助的媒介划分,可分为电视传播、广播传播、报刊书籍传播、网络传播等。 (2)依据传播路线划分,可分为“U形传播”和“J形传播”等。前者是指文化事物和现象从源地传出,又经他地传回最初产生的源地的传播形式,后者是指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从源地传到另一地,在向回传播时并没有返回到最初的源地的传播形式。 (3)依照扩散过程中的主体——“人”的空间移动距离的长短来划分,可以分为两类:在扩展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短的,称为扩展扩散;在扩展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长的,称为迁移扩散。扩展扩散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三种。 3.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板书) 扩展扩散或称膨胀传播(扩散)或波式扩散,是指某种文化在其源地形成并得到日益发展的同时,还继续向外部扩散,像滚雪球一样,从一个地区传播到另一个地区,像波纹一样,由核心向四周扩展。扩展扩散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1)传染扩散:它是指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已接受它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的扩散过程,这种文化传播,几乎每个人都受到影响,像一种流行性疾病一样。例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是由一些渴望寻求社会变革道路的中国知识分子首先接受的。今年我国大城市较为流行的“唐装”服饰,由于其在广大群众中能迅速流行并被人们接受,所以这种文化现象的扩散是属传染扩散。还有现在在我国大中小城市普遍流行的计算机、可口可乐饮料、手机的普及化等等。这些现象的扩散,也均属于传染扩散。(鼓励同学们多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增强应用性与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等级扩散:它是指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的划分标准的空间等级中,由高至低或由低至高的扩散过程。这种文化传播只影响到一个社会的某些人而不是每个人。例如,苏格兰威士忌酒,最初是下层社会的饮料,后来逐步传入上层社会。这一扩散在空间上表现为从乡村流传到城市。又如我国著名水稻研究专家袁隆平院士研究出的“籼型杂交水稻”,这种农作物品种的培育成功并加以推广,就主要属于等级扩散,因为这种传播主要影响种植该作物的农民。其中,在这种扩散过程的中后期,在某一区域内能很快传给农民群众普遍种植,被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与传播,这又属于传染扩散,还有上述列举的计算机、可口可乐饮料等现象,在我国的最初流行是在大城市中的中上阶层,后来才扩展到一般大城市以及普通老百姓身边,这也是典型的等级扩散。 (3)刺激扩散:它是指一种文化现象由一地传到它地后,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摒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这种文化传播并不是原封不动地接受,而是受到该文化的刺激后,进行改革、创新、重新加工并使之发展。例如,人们滑旱冰,在寒冷地带,人们发明了滑冰这种娱乐方式,而在低纬度的温暖地区(如我国南方)的自然环境不适宜开展这项活动。因此,人们吸收了滑冰的思想,抛弃了原有的冰鞋形式,将冰刀改为滚轴,新的“冰鞋”称为旱冰鞋。这一刺激扩散的结果是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又如,某企业一项成功的改革经验,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影响(刺激)其他企业的发展,但又不能照搬,而是在这种成功的经验启发下,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订自己的改革措施。还有:还是上面我们提到的有关计算机和可口可乐饮料的扩散,我们从国外引进这两种事物后,对其都做了一定革新处理:计算机在国外是打英文字的,引进后,我国的科学研究人士对其输入汉字法等内容进行了新的加工与处理,使我们现在使用的计算机能够进行汉字输入;可口可乐饮料可谓是享誉全球的饮品,传入我国后,我国的一些商界人士根据我国的饮食结构等,学习其制作方法与工艺流程,可进行新的配方与创新,创立了“我们自己的可乐——非常可乐”,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以上这些文化扩散现象均属于刺激扩散。 迁移扩散是指一种文化事物或现象以人为载体,从一地长距离带到另一地的扩散过程。这种文化扩散是随物或人迁移到远方或另一地区,所以这种方式很有可能创造新的文化区。很多重要的文化现象就是通过移民活动而扩散到世界各地的。迁移扩散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1)迁居型扩散:例如,随着欧洲移民涌入美洲和澳大利亚,他们将欧洲的宗教、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也带到了那里;我国华侨移居东南亚造成的中国文化在那里的传播等等。 (2)移动型扩散:由于具有某种文化的人的到来,使该地区形成某种文化热,并且随着离开该地区向其他地区传播,使该地区的这种文化热又逐渐降温,以至消失。 总之,文化扩散促进了文化的混合和融合,但也有一些妨碍文化扩散的因素,如距离、时间、文化屏障等。一种新事物,被接受最多的一般是最近其起源的地区和最近其起源的时间,随着距离和时间的增长,其影响愈来愈弱,形成距离或时间衰减现象。文化屏障指由于自身特点而阻碍文化扩散的因素,如习惯、禁忌、制度等。了解了影响文化扩散的因素,对于落后的、消极的文化,要尽力增加文化屏障,阻止其扩散与传播;对于进步的、积极的文化,应尽力消除文化屏障,促进其积极扩散与传播。 补充材料二: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西域通道后,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西域的葡萄、核桃、黄瓜、胡萝卜等农产品,良马、奇禽异兽,以及地毯等名贵毛织品源源东传,丰富了内地的经济生活;西域的琵琶、箜篌、胡笛等乐器,各种音乐、舞蹈、魔术等的传入,则丰富了内地的文化生活。其后佛教和佛教艺术也经中亚传到西域,再向中土传播,更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与此同时,中原则向西域地区输送了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并把铸铁、凿井挖渠(“坎儿井”)的技术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补充材料三: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和西方的海上贸易始于汉代。此后,随着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提高,中国与西方的海上贸易日益发展,并逐渐形成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交通使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得到不断进步。郑和七次下西洋,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掌握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不仅使用罗盘指示方向,而且利用测深辨位、对景定位、天文定位等方法测定船位,善于运用驶风技术和利用季风,大大提高了征服海洋的能力。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贸易的繁荣。唐宋元时期,在相互交流中,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海路直接、间接地传到中亚、西亚、东南亚和西方诸国。同时,中国也从西方引进了玻璃制造术、新的熬糖法等先进技术,以及象牙、宝石、珍珠、琥珀、香料等奢侈品,丰富了我国人民生产、生活内容,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课堂活动1)组织学生以上节课中的文化源地的例子为例,进一步分析文化扩散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类型。 从课文中的上节内容文化源地中图3.18“1848年欧洲革命中心的分布”可以看到,1848年欧洲大陆的革命中心都是城市。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与落后的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1848年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欧洲革命的序幕,这种文化现象通过传染扩散很快引发了法国的二月革命,随后扩散到奥地利、普鲁士、匈牙利、捷克和罗马尼亚等国。当时欧洲大陆许多地方农业欠收,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城市的革命也唤醒了乡村地区,图中绿颜色的地区表示农民起义的分布,农民起义以中欧最为集中。“革命”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城市扩展到乡村属于等级扩散,从图中还可以看到这场革命波及了欧洲大陆除了俄罗斯之外的主要国家。当时的俄国虽然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它仍然属于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并没有一批很强大的城市资产阶级作为传染扩散的基础,因此这场革命对俄国的影响不大。 对于上述文化扩散类型,为了方便同学们的学习与掌握,并区别它们,我们可列下表来直观表示,从纵向横向都可以对比,以达到我们学习的目的。 (投影展示下面表格) 文化扩散形式 概念 举例  扩展扩散(一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由人们接力似的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 传染扩散 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已经接受它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的扩散过程 (1)马列主义最初在中国的传播;(2)日本贵族、学者向归来的“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3)17世纪西欧文化向俄国的扩散;(4)1848年欧洲革命由意大利向法、奥、普等国扩散   等级扩散 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等级中由高至低或由低至高的扩散过程 (1)国家方针、政策、会议精神的层次传达、落实;(2)苏格兰威士忌酒从乡村流入城市;(3)日本“大化改新”时,从中央到地方推行大唐教育制度;(4)佛教最早在中国的传播;(5)1848年欧洲革命时“革命”由城市向乡村的扩散   刺激扩散 一种文化现象由一地传到他地后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摒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 (1)由滑冰到滑旱冰的扩散过程;(2)日本根据汉字的偏旁和草书发明了片假名和平假名;(3)日本“大化改新”时以中国政治机构为蓝本建立官僚制度  迁移扩散 一种文化事物或现象以人为载体从一地长距离带到另一地的扩散过程 (1)日本派“遣唐使”乘舟渡海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2)佛教传入中国;(3)阿拦伯文化和伊斯兰教在亚、非、欧的传播   (承转)上面我们从概念上主要分析了文化扩散的过程和扩散类型,并列举了一些简单的事例。我们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还应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不能将某种文化事物扩散的形式绝对化,以佛教传入中国为例,它传入中国主要是迁移扩散。印度僧与西域僧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带来了印度文化区的宗教信仰,法显、玄奘、义净等中国僧也不辞劳苦去天竺取经。对于前者来中国传播佛教属于迁移扩散是容易理解的,后者经过一个“U”形路线将佛教经典带回中国则常常不被理解为迁移扩散。实际上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是不论扩散路线形态的。佛教进入中国之初,先为上层社会接受(如皇帝等),而后才逐渐扩散到民间,这种扩散过程则是等级扩散。因此我们不能绝对地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只是迁移扩散。第二,将复杂的文化事物简单化后才易于确定它的扩散形式。例如,武断地说中国文化向世界的扩散是迁移扩散就是错误的。中国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中不同的文化要素在向外扩散时的扩散形式并不是一样的。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将中原的农耕技术传给西南少数民族,后少数民族又将农耕技术传给了缅甸人,这个扩散过程就是扩展扩散。而造纸、活字印刷向西方的传播,则属地迁移扩散。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某种复杂的文化综合体或文化体系的传播属于何种扩散形式。 我们把文化扩散划分为各种形式,目的是便于理解纷杂的文化扩散现象,以便从中归纳出一些规律,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例如,指导商品的推销形式,指导文化观念的倡导形式等。 (课堂活动2)下面我们以课后活动题(P61)为例,组织学生讨论并分析8世纪中期,亚、非、欧三洲文化交流和17世纪末沙俄学习西欧文化的文化扩散情况。讨论中要提醒学生了解在不同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扩散类型和形态,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之后,老师给予分析、解答。 二、事例分析(板书) 事例一: 8世纪中期,亚、非、欧三洲文化交流(板书) 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发展成为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商业的发展。阿拉伯商人来往于三大洲之间,将中国的罗盘、造纸术和火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到欧洲,并将阿拉伯的天文、医学知识和伊斯兰教等带到了中国;一些欧洲青年学者,渴望学习先进的科学,也不辞辛苦,跋涉千里到阿拉伯帝国学习天文、数学、化学和医学,并将所学知识带回自己的国家。这些文化交流都属于迁移扩散。 事例二: 17世纪末沙俄学习西欧文化(板书) 从17世纪中期开始,欧洲各主要封建国家相继推行了改革政策。法国路易十四一度努力发展工商业,鼓励出口,促进联系;普鲁士腓烈特二世和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皇也以“开明专制”自诩,表面上采纳了当时比较新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一些主张。17世纪末,沙皇彼得一世掌握实权以后,富有革新精神,在俄国推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他从小受西欧文化的影响,一直羡慕西欧的文化,曾经化名随考察团到英国和荷兰实地学习。因此在他的改革内容中,许多都涉及到对西欧文化的学习。例如,他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到工场劳动;学习西欧文化和引进先进技术,建立和扩大海军,并力争取得出海港;提倡西欧的生活方式等等。 对于以上西欧文化的扩散过程,我们不能简单而定、一概而论。我们应该分阶段、分情况来说。我认为:彼得一世学习西欧文化,并带回俄国应该是迁移扩散;掌权后通过改革方式向下级和全国推行应是等级扩散;接受的人多了而在群众中广泛而自发的传播,则应是传染扩散。 事例三(作为补充事例,供学生深入讨论): 7世纪中期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板书) 在7世纪中期,日本推行“大化改新”,这标志着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当时正值中国盛唐时期,也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频繁时期。一些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日本贵族和学者,向从大唐归来的“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就属于传染扩散。在大化改新的过程中,他们积极倡导吸收中国文化。当时的日本天皇下令仿效中国唐朝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国学。这一文化扩散过程又属于自中央地区向地方的等级扩散。课文中的两幅图形:日本的文字和日本的“和服”,就反映了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早在隋朝,日本几次遣使到中国,隋炀帝也派使臣至日本。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学问僧等,使团庞大,达到五六百人。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新政中的政治制度、田制等,都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日本的律令大体采用唐律,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祭孔的礼仪也很隆重……。总之,日本吸收中国的文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迁移扩散,也有扩展扩散,我们不能简单而定。 总之,文化扩散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各个文化区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区的文化优势,并将其与地方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同时,便赋予了地方文化新的生命。世界文化就是在不断的趋同和趋异中发展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参与文化扩散的过程。例如,人们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英语这种文化要素的扩散过程;农民或工人使用某种新的机器或技术,属于物质文化扩散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没有文化扩散,就没有社会的发展。 (承转)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说社会历史是一幕幕戏剧,那么地理环境就是舞台,而我们每个人则是戏剧中的众多角色之一。人们对“舞台”和戏剧的了解是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丰富而不断深入的,每个人幼年时经常接触的人多是家庭成员,熟悉的事物和环境也是以家庭为中心。人们在童年、少年、青年时期,就学的地点可能逐渐超出家庭所在的村落、小镇或城市街区的范围,人们接触到的人物或事物也会逐渐增多,但是直到这时,人们仍然可能很少从文化的角度看待我们身边的事物,以及这些文化现象与地理的关系。直到有一天,人们远行到他乡或异域,才会惊异地感受到自己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甚至思想观念都与当地的人们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文化区的差异。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在传播着文化,或者说文化在我们身边默无声息地扩散。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三、身边的文化扩散(板书) 文化扩散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伴生的现象,在历史上和今天,文化扩散的例子俯拾皆是。随着地区间交往联系的日益频繁,交往联系方式的多样化,文化扩散也越来越便捷,一种文化事物(或现象),如果借助了合适的文化扩散形式,它的扩散速度可能会加快。无论是在精神文化扩散中,还是物质文化扩散中,我们都可以巧妙地利用文化扩散规律,促进文化的扩散。 (课堂活动3)组织学生列举事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举例说明不同地区的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有所不同,其中这些文化要素包括:语言、服饰、建筑、饮食、习俗等等。通过学生自己所举事例的某些方面的切身感受,或者从电影、电视等媒体中听到、看到的文化事物或现象等,要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各种事物或现象,亦即不同的文化区存在着差异,而且文化扩散就在其中无时无刻地不断进行。 这方面的例子较为丰富,只要老师组织学生的这一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列举几例,当然不见得学生说的面面俱到,允许他们说其几点,然后通过老师启发、学生间互相补充,尽可能多方面地了解我们周围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我们国家乃至世界的不同地区也存在着文化差异,有着不同的文化扩散方式。这样,我们给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互相借鉴,吸取相关的内容,对不同地区有一个轮廓式的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愉悦、现实的生活中融会贯通,学有所得。 有鉴于此,我们这里补充几例,供课堂教学时选用,也供学生学习时参照。 事例四: 音乐的扩散 我国东北有一个民间歌手,在多年前就写了许多风格新颖的民歌,其中有的制作成音乐电视片,但是影响不大,后来有一首歌曲被制作成电脑动画作品,并在互联网上发布出来。因为年轻人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人群,而且乐于接受风格新颖的通俗音乐,因此这首歌曲在年轻人中迅速扩散。这充分说明了不同扩散形式有不同的扩散结果。 事例五: 文化扩散的方式 我们知道,文化扩散可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在前面,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身边的文化扩散现象,在人口流动程度越来越大、通讯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化扩散的速度也随之加快,这使得人们可以比较容易地观察到文化扩散的过程和结果。例如,在观察地区,有相当多的人说普通话,而普通话又不是当地的地方话,这就是文化扩散的结果。而身边人们说普通话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是从说普通话的地区迁入此地的,他们进行的是迁移扩散;还有的人是主动要求学习普通话,并逐渐掌握的,这样的过程属于扩展扩散中的传染扩散。此外,由于通调媒介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地进行交流,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流行歌曲可以在一夜之间流行于世界各大城市,巴黎街头的流行服装可以在短时间内再现东京、香港等大都市,国际互联网上人们可以交流各种信息,这一切都提高了扩展扩散在文化扩散中的地位。而迁移扩散会将“原汁原味”的文化带到新的地区,文化体系在空间上的成功扩散往往要借助于一定数量的人群的迁移,这些人们构成的社会群体是源地文化体系的依托。历史上欧洲文化向北美的迁移扩散就是例证。总之,我们身边的文化扩散现象比比皆是,传统文化的弘扬,现代和当代文化的流行和普及,都离不开文化扩散。 事例六: 商业文化的扩散 在商品宣传中,选择何种广告形式也与文化扩散规律有关。一个企业如果将其产品的销售范围首先定位在本地区,那么它就要在本地区内做广告。如果企业欲扩大该产品的销售范围,可以选择更大的地区做广告。这种广告策略属于等级扩散。一个生产仪器表的企业,它的产品不是大众普遍使用的,因此它没有必要像洗涤用品、化妆品的厂商那样,在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上做广告。它需要针对那些需要使用其仪器仪表的用户发广告,这种广告策略属于传染扩散。一个企业在外地要兴办分支机构,为了使新的分支机构的企业文化与母体企业一致,通常要派母体企业的一些骨干到新的分支机构中,这些骨干人员可以将母体企业有形和无形的管理制度、经营理念带到那里,促进新分支机构企业文化的形成。这样的企业文化扩散,属于迁移扩散。 补充材料四:(1)埃及文字的扩散 早在公元前4000年,生活在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的埃及人就发明了文字——象形文字。之后有了表意字,后来有些象形字发展成为表音字,即24个表音符号(皆属辅音)。古代埃及文字尤其是象形字十分复杂,往往被祭司和贵族垄断,劳动人民是无法问津的。随着古代埃及历史的消亡,象形文字逐渐为人们所遗忘。直到19世纪法国学者商博良根据“罗塞塔石碑”上的三种文字(即埃及的象形文字、世俗文字和希腊文字)读通了埃及象形文字的若干符号,揭开了这种神秘文字的面纱。 古代埃及文字虽没有发展成字母文字,但它却是世界字母文字之源。埃及人的24个象形音符,通过商人传到了地中海东岸的商业民族腓尼基人那里,腓尼基人在此基础上于公元前13世纪创造了22个辅音字母。腓尼基字母沿地中海北岸向西传到希腊,演化为希腊字母。后来希腊字母又发展为拉丁、斯拉夫字母,后来发展为印度、阿拉伯、亚美尼亚、维吾尔等字母,影响了西亚、南亚和中亚广大地区。 可见,埃及象形文字是世界文字的重要发源地。字母文字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打破了文化交流的壁垒,使文化交流超出了祭司和贵族的圈子。结果使不同文化之间,统治集团和劳动人民之间,随着文明的到来而使原来产生的裂痕不断地缩小和弥合。 (2)中国的丝绸、陶瓷的扩散 在中国古都长安以西的亚洲内陆地带,有一条从中国通向西方的古老商道:东起古都长安向西经甘肃新疆越葱岭,至西亚、欧洲、非洲各国。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以后的1000多年中,大量的中国生丝和丝织品连同其他商品,经过这里运往西域欧洲,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这条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商道,除西运丝织品外,中国的不少生产技术和工具也通过它传入西域,尤其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到西方去的中国“四大发明”,对西方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丝绸之路从开辟到成为历史遗址的1000多年中,无论是从内涵或外延上看,丝绸之路都远远超过了其字面的含义,它既是传播东西方文化的通道,也成为了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代名词。 中国是著名的陶瓷古国。早在大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辈便已懂得烧制陶器。从浙江河姆渡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到商周时期的灰陶,以及西汉的青瓷,唐宋元的白瓷,明清的彩瓷等,陶瓷制作水平日益提高。绚丽精美、琳琅满目的陶瓷深得各国人民的喜爱。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陶瓷便伴着骆驼商队的驼铃声从陆路、随海船从海路远销世界各地。在长达数百年的中国陶瓷外销过程中,逐渐形成一条由东至西的海上贸易要道,这就是所谓的“陶瓷之路”。陶瓷之路东起中国东南沿海城市(杭州、泉州等),经东南亚西行至印度南部,乃至红海和波斯湾,纵观这条商路,可发现沿途有许多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中转站,这些中转站将东西方的海路贸易通道联成一体,形成一个囊括东亚、南亚、中亚、西亚和东非地区的巨大商业辐射网,同时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1610年,有一本叫做《葡萄牙五国记述》的书就曾这样赞美中国的瓷器:“这种瓷瓶是人们所发明的最美丽的东西,看起来比所有的金银或水晶更加可爱。”总之,陶瓷之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并不亚于丝绸之路,是一条海上的“丝绸之路”。 [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文化扩散和文化扩散形式(类型)两部分内容,是继前面内容的一个深化,使我们明白了文化的发展、传播过程等内容,并通过分析一些实例来研究,加深理解,学有所用,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使文化的传播与扩散更好地发展下去。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化扩散的结果是( ) A.文化区的形成 B.文化传播 C.文化传承 D.文化发展 答案:A 2.下列文化现象中,属于迁移扩散而形成的是( ) A.源于美国的肯德基快餐店在许多国家都开设了分店 B.原产东半球的咖啡,现在产量的大半出自西半球 C.我国各大都市都有四川火锅店 D.20世纪90年代呼拉圈风靡全国 答案:B 3.中国古代的很多民间绝技一般是“传男不传女”,这属于文化传播中的( ) A.扩展扩散 B.迁移扩散 C.等级扩散 D.文化传承 答案:D 4.下列哪一种是对刺激扩散的描述( ) A.该文化易为大家所接受,一旦接受就能帮助传播 B.由于人的长途迁移带到某地,被当地人接受 C.该文化现象只能被部分人群所接受 D.该文化被吸收者作了某些改变后继续传播 答案:D 5.现代信息社会,广播、电视、通讯卫星、互联网等先进技术设备的应用,与下列不相符的是( ) A.文化扩散形式更加丰富 B.文化交流的空间扩大 C.现代文化扩散单一化 D.文化交流的时间缩短 答案:C 6.以下关于文化扩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刺激扩散 B.学校请来外籍英语教师讲课——传染扩散 C.中央指示文化逐级下达——等级扩散 D.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有很多分店——迁移扩散 答案:B 二、综合题 7.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意大利商人的商路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而阿拉伯人和中国藏人的商路既有____________,又有海上航线。 (2)当时从来欧洲和亚洲间的商贸活动的商人最东边的主要是__________商人,最西边的主要是___________商人。 (3)当时意大利商人主要活动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图反映的文化扩散属于____________类型。 (5)当时文化扩散的形式是__________。 答案:(1)海上航线 陆路 (2)中国 意大利 (3)地中海和黑海地区及西欧部分地区 (4)迁移扩散 (5)商品交换和人员往来 8.读图及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中国和西方的海上贸易始于汉代,此后,随着造船业航海技术的提高,中国与西方的海上贸易日益发展,并逐渐形成一条“海上丝绸之路”。郑和7次下西洋,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掌握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贸易的繁荣,唐宋元时期,在相互交流中,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海路直接、间接地传入中亚、西亚、东南亚和西方诸国。同时,中国也从西方引进了玻璃制造术、新的熬糖法等先进技术,以及象牙、宝石、珍珠、琥珀、香料等奢侈品,丰富了我国人民生产、生活内容,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1)上述资料所记载的文化扩散类型主要是_______________扩散,从资料中看描述的文化扩散的内容主要是___________(物质、精神)文化的扩散,主要涉及了该种文化的几个方面? (2)根据所学知识推知郑和下西洋是_____________季去,____________季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图把郑和航海路线补充完整:从港口太仓刘家港出发,经______________,最后到西亚和北非。 答案:(1)迁移 物质 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 (2)冬 夏 利用东北、西南季风助航 (3)东南亚,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再到印度洋、阿拉伯 9.根据以下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生态农业模式的国家。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学会了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塘泥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这种古老的生态农业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桑基鱼塘”这种农业布局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现在我国一些地区的人们改变以蚕沙直接下鱼塘的老办法,将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投入沼气池内发酵,制成沼气作为燃料,然后再用沼渣喂鱼。这样,就把传统的“桑——蚕——鱼”农业结构,变成了“桑——蚕——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 (1)按农业地域类型,“桑基鱼塘”属于__________农业,这种农业类型能使_________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将农业与副业生产紧密联系,取得了_________效益、社会效益和________效益的统一。 (2)按能源形成和来源划分,沼气属于来自_________的能源,按能源应用程度划分,沼气属于___________能源。 (3)该系统景观属于( ) A.自然景观 B.物质文化景观 C.精神文化景观 D.非物质文化景观 (4)该系统景观是一个人类活动顺应__________规律,并充分利用__________的生动例证。 (5)“桑基鱼塘”的新型结构与传统结构相比,景观的变化主要是由____________的进步带来的,主要是在景观的__________性上有了拓展,同时也体现了景观的___________性。 (6)“桑基鱼塘”最早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后来太湖平原等地也逐渐出现了这种生态农业布局形式,在文化扩散上这属于___________扩散,扩散的前提条件是后来发展地区与珠江三角洲有着相似的_____________。 答案:(1)混合 土地 经济 生态(或环境) (2)太阳辐射 新 (3)B (4)自然发展 自然资源 (5)科学时代 功能 时代 (6)等级 自然环境(或自然条件) ●板书设计 3.5 文化的空间扩散 概念:指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 概念:由人们接力似的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 传染扩散:由已接受者传给再接受者 扩展扩散 分类 等级扩散:由高至低或由低至高的扩散 刺激扩散:保留实质摒弃具体形式的扩散 文 概念:从一地长距离带到另一地的扩散 化 类型 迁移扩散 的 作用:可能创造新的文化分布区 空 7世纪中期日本吸收中国文化 间 实例 8世纪中期亚非欧三洲文化交流 扩 17世纪末沙俄学习西欧文化 散 现代社会文化扩散形式日趋多元比 意义: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文化 文化扩散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的伴生现象 地区间交往联系日益频繁 文化扩散日益便捷 身边的文化扩散 交往联系方式多样化 关系:借助合理的扩散形式可加快扩散速度、 文化扩散形式与 促进文化扩散 扩散速度、效果 案例:借助互联网传播广告形式与文化扩散规律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