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人口变动的原因 (1)人口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数值大小。 (2)人口机械增长,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 2.人口迁移 (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分类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根本原因:不协调的人地关系。 2.具体因素 推力(排斥力) 拉力(吸引力)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环境恶化、自然灾害 自然环境优越和资源丰富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低 就业机会和成功机遇多  政治因素 政策、战争 优惠的移民政策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信仰、种族和民族矛盾 良好的文化教育、家庭、婚姻  三、地域文化与人口 1.概念 (1)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2.文化背景与人口 (1)婚俗:影响出生率的内容包括:初婚年龄大小、婚姻稳定程度等。 (2)宗教: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易形成较高的出生率。 3.中国文化与人口 (1)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 (2)变化    考点一 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  1.(2012·江苏地理)下图是“2000~2010年我国人口变动情况分布示意图(不含港澳台数据)”。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有(双选) (  ) A.直辖市的人口数量都增加 B.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都增加 C.中部大多数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减少 D.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 (2)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双选) (  ) A.人口增加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都高 B.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出多于迁入 C.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 D.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都吸引人口迁入 答案 (1)BD (2)BD 解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结合图例,准确找出人口增加区和人口减少区。第(1)题,重庆市属于直辖市,由图可知,该区人口没有增加;中部地区人口减少的省区仅仅是安徽和湖北,其他省区人口都有所增加;东部省级行政区的人口都在增加;人口减少的省级行政区以西部地区最多,在中部地区只有两个,东部地区没有。第(2)题,人口增加的地区,既有自然增长率高的地区,也有自然增长率低的地区,因此并不是自然增长率都高,例如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就很低;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因此人口的增加主要是人口大量迁入的结果。人口减少的地区大都是经济落后地区,因此人口迁出多于迁入;人口增加的省区并非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如云南、江西等。 【考向立意】 该题以区域统计图为载体,考查我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思维过程】 据图判断各地区人口变化特点→调用人口迁移的原理分析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误区警示】 遗漏图中“东、中、西部划分”的信息以致判断失误;将“人口的增长”等同于“人口的自然增长”。 【预测展望】 以现阶段我国人口的迁移、流动为背景,用新颖图表作为素材,考查人口迁移的原理及信息获取解读能力。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分析思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可从环境、个人两个角度分析,其中环境包括自然、社会、经济三个因素。个人角度主要是指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环境。 (2)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①自然环境因素 因素 影响 举例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 美国老年人口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  水 其分布及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塔里木盆地中绿洲地区的人口移动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发展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 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土地而迁移  矿产资源 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发生人口迁移 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而吸引人口移入  自然灾害 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饥荒或生态恶化迫使人们“背井离乡” 西非的环境难民  ②社会经济因素 因素 影响 举例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 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更高的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 “孔雀东南飞”体现了人口向东南沿海的集中迁移   交通通信 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减小迁移困难 近几个世纪以来人口迁移高潮  社会因素 文化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 大学生的求学、“科技移民”   婚姻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迁移起重要的作用 军人家属的从军   宗教 宗教信仰不同,导致大规模人口迁移 印巴分治时期,两国间的人口迁移;二战后,犹太人从欧洲迁入巴勒斯坦地区  ③政治因素 因素 影响 事例  国家政策 决定人口迁移能否正常、合理进行 三峡移民,“上山下乡”  战争 造成人们无家可归,流落到邻近的国家 阿富汗难民涌向巴基斯坦;我国历史上人口重心南移  政治变化 政治独立,国家解体 战后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定国界,人口互相迁入迁出  2.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要从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两个方面分析,每个方面又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描述(如下图):   1.图甲为“2012年M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图”,图乙为“2012年M市从业人员构成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M市迁入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 A.迁入人口性别的差异可能会引起M市的婚育问题 B.人口的迁入主要是因为M市重工业发达 C.人口的迁入导致M市就业结构发生彻底改变 D.迁入男性数量少于女性,与该市产业结构密切相关 (2)下列关于人口迁入对M市造成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 A.缓解就业压力 B.促进经济发展 C.减轻环境污染 D.造成基础设施紧张 答案 (1)AD (2)BD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由图乙可知,M市迁入人口主要从事第三产业,迁入人口性别的差异与M市产业结构有关。迁入人口不会导致M市就业结构的彻底改变,但迁入人口的性别差异可能会导致M市的婚育问题。迁入人口还会加重M市的就业、环境、基础设施的压力,但同时也会促进经济发展。 考点二 世界及我国的人口迁移  2.(2011·海南地理)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万人,比2000年增11 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据此完成(1)~(3)题。 (1)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  )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2)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均耕地减少 (3)该现象会 (  ) A.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 B.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 C.加重我国劳动力负担 D.增加我国粮食需求量 答案 (1)A (2)C (3)B 解析 材料给出的关键信息有: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沿海地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后两题的“该现象”就是指这两点。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这两条信息的相互关联: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第二、第三产业发达,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导致其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机械增长而不是自然增长),也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考向立意】 该题组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素材,考查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其影响。 【思维过程】 据材料关键信息→调用教材中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析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 【误区警示】 没有正确获取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信息以致判断片面,回答问题不全面。 【预测展望】 选用新材料,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  主题1 世界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的新表现 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其中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是三种常见形式。可按迁移原因→方向→影响的思路对比分析如下: 迁移形式 科技移民 劳务输出 国际难民迁移  迁移人口类型 高素质人才 外国廉价劳动力 战争难民、政治难民  特点 迁移的 原因 寻找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力不足;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战乱、种族冲突、政治迫害   迁移的 方向 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人口稠密国家流向人口稀疏国家 流向和平国家、能对难民提供避难需要的国家   产生的 影响 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和经济上蒙受双重损失 缓解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赚取外汇 给迁入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许多问题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主要流向:由东北部流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 原因分析:东北部冬季冷湿;传统工业衰落,就业困难,环境恶化。西部、南部阳光充足,环境优美;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 特别提醒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人口移动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其主要有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两种基本形式。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差别如下表所示: 类型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概念 人口变更定居地的空间移动 住所不变更的空间移动  区别 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居住地改变 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外出活动  主要原因 自然环境变迁、灾荒、战乱、宗教迫害、政策、政治、经济差别等 短期的工作与学习、商务活动、旅游、探亲等  举例 “闯关东”、“下南洋”,北宋末年人口南迁,定居海外获取“绿卡” 外出探亲、出国考察、长假出游、“民工流”  [预测演练] 2.下图为“2009年我国和美国人口迁移年龄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中国与美国10岁儿童的迁移量相当 B.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率较高主要因为和子女团聚 C.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的方向是自南部向东北部 D.中国人口迁移率峰值比美国早与农村早婚有关 (2)针对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迁入地今后应重点做好 (  ) A.加大城市幼儿园建设 B.加强法制和道德建设 C.加大医疗、卫生事业建设 D.加强户籍管理制度建设 答案 (1)D (2)A 解析 美国人口主要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迁移;我国农村人口婚育年龄早,且农村人口多,因此人口迁移率峰值提前。我国人口迁移主要集中在婚育年龄,且加之大量人口因经济因素向城市迁移,故需要加大城市幼儿园建设。 主题2 我国人口迁移 1.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及特点  2.我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大规模的移民潮。据史料记载,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先后有3 000多万人相继踏上关东大地。移民,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不鲜见的,如走西口:山西人穿越黄土高原迁移到甘肃等西北各地;客家人迁徙: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下南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迁移到东南亚地区。   3.我国庞大的民工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拓展延伸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迁入地 ①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劳动力;②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③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迁出地 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③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预测演练] 3.下图为“我国某市2012年人口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与户籍人口相比,该市的流入人口 (  ) A.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小 B.老龄人口比重较大 C.女性人口比重较大 D.青少年人口比重较大 (2)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是 (  ) A.使该市人口死亡率上升 B.降低了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C.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减少 D.使该市的环境压力增大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通过读图可知,流入人口中男女性别比小于户籍人口的男女性别比,说明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少,即流入人口中女性人口的比重大。第(2)题,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有增加了该市的就业压力、加大了该市的环境压力和基础设施的压力,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增加,而对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影响不大。 考点三 地域文化与人口  3.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2006年公布的部分国家“重男轻女指数”。据此回答(1)~(2)题。 国家 巴基斯坦 尼泊尔 韩国 泰国 肯尼亚 哥伦比亚 菲律宾 委内瑞拉  指数 4.9 4.0 3.3 1.4 1.1 1.0 0.9 0.9  (1)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是 (  ) A.韩国、泰国、菲律宾 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 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 (2)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而表现出来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 B.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孩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的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 C.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没有性别偏好 D.“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重男轻女指数受民族传统习俗和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上是农业大国,受儒家学说影响深远,结合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我国民间一直就有重男轻女的习俗;表中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的重男轻女指数都较高,说明他们的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第(2)题,“稻米文化”是指传统农业中的水稻种植业,因劳动强度大,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量大,逐渐演变为“男性偏好”,并形成传统;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重视的是子女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对于子女自我发展往往以“大逆不道”扼杀;基督教虽然没有性别偏好,但发达国家并不是都没有性别偏好;从表中可知发展中国家“重男轻女指数”并不是都高,菲律宾、委内瑞拉、哥伦比亚、肯尼亚就是例子。 【考向立意】 结合图表材料,考查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思维过程】 阅读图表→获取相关信息→调运知识→获取答案。 【误区警示】 不能把试题信息与所学知识进行有机结合。 【预测展望】 结合区域人口增长特点,分析地域文化因素的作用。  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表现 影响 传统文化观念及其成因 现代文化观念及其成因  生 育 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早生贵子”、“人丁兴旺”、“成家立业”。在人口相对不足的古代农业社会,早婚早育有利于劳动力增殖 “先立业后成家”、“晚婚晚育”;在人口压力十分沉重的当代中国,晚婚晚育逐渐成为一种婚育文化时尚;人们学习时间延长,就业压力增大   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获取财富的手段主要依靠扩大人口规模,尤其是增加男性劳动力 “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完善  职业选择 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士”“农”“工”“商”是传统农业社会人们所推崇的职业选择顺序 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从事工商业的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观念  人口流动 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孝道思想。定居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婚姻和工作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现代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    4.下图是“美国本土、新西兰、新加坡和科威特的轮廓图”(比例尺不同),据此回答(1)~(3)题。  (1)上图四国中,与其他三国相比人口地域文化差异最大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上图四国中,早婚之风盛行,人口增长较快的可能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3)其中不是由近代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D (2)D (3)D 解析 结合题目提供的国家轮廓图判定国家是做好本题的第一步,①~④分别是美国、新西兰、新加坡和科威特;四国发展历史及社会经济特点是完成该组题的重要依据。科威特属阿拉伯国家,其地域文化、生育婚姻观念与其他三国具有明显区别;科威特历史悠久,是重要人类文明发祥地,不是移民国家。  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   上图为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该图显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判断其原因、影响。  1.看流向 该图显示的关键信息是:1949年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读图时,首先要识别图例:找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两个不同时期,注意图中线条粗细代表着流动量的大小与规模;然后根据图例从图中找出两个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线条,按照“迁出地→迁入地”的线索归纳其流向的特点,要结合线条粗细概括“主要流向”的信息。 2.找原因 从图中获取信息概括“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仅仅是读图的第一步,接下来要结合所学知识对“主要流向”的形成原因做出解释,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在原因分析中,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调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进行合理的阐释,如从图中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人口的主要迁入地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邻近港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工业化进程较快,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吸引大量务工、经商人员迁入。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广东已成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就是人口的机械增长所致。 3.析影响 对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做出预测是地理学科的重要能力,分析我国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是解决“怎么样”的问题。人口迁移的影响一般要从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利、弊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参考“民工流”的分析思路,掌握解答问题的思维模型,以不变应万变在新情境中灵活变通。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全国总人口为1 370 536 875人。其中:大陆总人口为1 339 724 852人。大陆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73 899 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目前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其中,甲图为“我国目前人口主要迁出地分布示意图”,乙图为“人口主要迁入地分布示意图”。   (1)我国主要人口迁入地区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大量人口迁往该处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西部地区的人口迁入区主要是__________(省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吸引大量人口。 (3)人口大量迁出会对迁出地区带来哪些有利的影响? (4)根据最新人口统计数据,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大致属于______________型,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1)东南沿海地区 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相对较高,生活条件较好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部大开发(或资源开发) (3)缓解迁出区人口压力,减缓人地矛盾;增加经济收入;促进文化交流,促进观念更新。 (4)现代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一、选择题 读“美国与中国东北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1~2题。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一般起主要作用。下列组合中,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不是经济因素的是 (  )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2.人们习惯上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东北人口的迁移叫做“雁南飞”。“雁南飞”现象对山东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下列有关这种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②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 ③对交通、教育、住房等带来巨大的压力 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北地区的环境压力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②表示的是老年人口迁移路线,是因为南部地区阳光充足,环境质量较好。③表示的是我国1980年以前的人口迁移路线,是由政策因素导致的。第2题,人口迁移给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同时给迁入地的交通、教育、住房等带来巨大的压力;④是对迁出地的影响。 2012年春节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仍出现“民工荒”现象。下表为“我国2005年~2010年部分产业工资年均增长率表”(%)。据此完成3~4题。 农业雇工日工资年均增长率(%)  非农产业雇工月工资年均增长率(%)  粮食种植 15.1 制造业 10.5  棉花种植 11.7 建筑业 9.8  规模养猪 21.4 服务业 10.2  3.下列关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民工荒”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农民工工资增长慢,农民收入增长快 ②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③中西部经济发展,部分农民工就近打工 ④流出地就业机会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行业主要集中在 (  ) A.重工业 B.高新技术企业 C.医疗、卫生行业 D.劳动密集型企业 答案 3.B 4.D 解析 本题组考查我国目前民工流动这一现实问题。“民工荒”的主要原因是:原迁入地民工工资增长慢,而民工迁出地——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快,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增多。民工主要从事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下图为“2004~2012年我国东部某市人口增长率变动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时段内,该市人口总量最大的年份是 (  ) A.2005年 B.2009年 C.2008年 D.2012年 6.2008年后人口机械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的原因是该市 (  ) A.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B.出现逆城市化 C.产业转移和升级 D.城市居住用地紧张 答案 5.D 6.C 解析 第5题,结合图示可以看出,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处于负增长,但同期人口机械增长率较高且始终大于自然增长,这样该市人口一直处于增长过程之中,图示中最后一年人口最多。第6题,人口机械增长趋缓与该市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是产业转移和升级造成的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造成的。 读“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年龄分布和不同年龄段的迁移率统计图”,完成7~8题。  7.图中数据显示 (  ) A.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日益低龄化 B.50~59岁人口迁移率变化幅度最大 C.农村劳动力以20~29岁年龄段为主 D.农村劳动力逐渐高龄化 8.农村劳动力迁移率上升的主导因素是 (  ) A.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B.城乡经济收入差异较大 C.交通条件的改善 D.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答案 7.D 8.B 解析 第7题,农村劳动力各年龄段人口迁移率均呈上升趋势,39岁以下青年劳动力迁移率上升较快。因此农村劳动力逐渐高龄化。第8题,城乡收入水平差异是导致农村劳动力迁移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读“2012年浙江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图”,回答9~10题。  9.有关该市迁入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B.老年人口多于儿童人口 C.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 D.人口迁移主要受政策因素影响 10.大量的人口迁入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是 (  ) A.提高了人口死亡率 B.降低了人口自然增长率 C.减少了该市被抚养人口 D.扩大了联姻的地域范围 答案 9.C 10.D 解析 第9题,该市迁入的人口以15~29岁人口为主,且女性人口比男性人口多,可能是因为当地产业结构以轻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第10题,大量年轻女性劳动力迁入将扩大联姻的地域范围。 (2011·广东文综)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1~12题。  11.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  )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12.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答案 11.D 12.A 解析 第11题,该省级行政区的迁入率、迁出率都呈波动变化,A、B、C项错误,但迁入率一直高于迁出率,故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省级行政区的迁入率一直远远高于迁出率,应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上海符合条件。 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中间障碍因素。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13~15题。  13.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 A.① B.② C.③ D.⑥ 14.近年来,伊拉克居民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是 (  ) A.① B.② C.④ D.⑤ 15.导致美国老年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 A.① B.② C.④ D.⑥ 答案 13.C 14.D 15.A 解析 第13题,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惠于政策和位置优势,经济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第14题,近年来,伊拉克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第15题,美国东北部地区纬度位置高,冬季寒冷漫长,不适合老年人居住,且污染较严重;美国西部、南部地区阳光充足,环境较好。 二、综合题 16.图甲和图乙分别表示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在产业和空间转移的流向(占总量比重),读下面的图和表,完成问题。   2000年中国跨省人口流动的地区构成表 流出 省(市) 贵州 四川 湖南 江西 河南 安徽 其他   占总量比重(%) 6.1 16.1 10.6 8.6 8.3 10.6 39.7  流入 省(市) 福建 北京 上海 江苏 浙江 广东 其他   占总量比重(%) 5.6 5.6 7.2 5.6 8.9 35.5 31.6  (1)据图分析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据表分析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其主要原因。 (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 (1)特征:从三大产业看,主要向第二产业转移,其次是第三产业(或主要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内部转移最少。 原因:第二、三产业的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第一产业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特征:从转移的空间看,主要是乡镇内部转移;其次是向省外转移;向国外转移最少。 原因:离土不离乡,可同时兼顾农业生产活动。 (2)主要由中西部省份流向东部沿海省份。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环境等。 (3)对迁入地: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或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繁荣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当地产业结构,提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交通压力、城市环境问题加剧等负面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改善经济条件,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缓解了农村的人地矛盾,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资源;可能会出现土地撂荒的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表现及其影响。第(1)题,由图直接分析可得出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流向特征,然后进一步分析其原因。第(2)题,由表可直接分析得出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由经济欠发达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省区,内陆省区流向沿海省区,促使这种迁移特征的原因在于地区间的经济差异。第(3)题,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应从利弊两个方面分析。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