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高考地理区域类综合题应对策略探讨 综合题虽然形式多样,但分值比重最大的当数区域类综合题。了解区域类综合题的命题思路和特点,探讨切实高效的应对策略无疑是提高地理高考成绩的有效途径。 一、 经典重温——考什么,怎么考 (2008年山东文综26题)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联系,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图6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表2是图6中A、B、C三省和东北三省以及全国两个年份的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变化资料。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 判断此时图中甲城市的风向,并指出锋面系统过境后该地的天气状况。(6分) (2) 图中A、B、C三省均为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东北三省相比,其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优势是什么?A、B、C三省、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有何变化?据表说明A、B、C三省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 (3) 图中乙、丙两城市之间已有内河航道连接,为何还要建沿江高速公路?(3分) (4) 针对图中A省湖区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该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6分) 【评述】该题以一图一表为载体,从自然、人文、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展开问题,素材和设问都似曾相识却又不尽一致,看似简单,要得高分并不容易。该题对获取解读信息、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层次清晰,层级分明,注重思维方法运用,避免机械搬用结论,从而更有效地检测学习能力。 【解析】第(1)题应先找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再按照近地面风北半球右偏的规律,确定甲地风向;根据图中的“冷锋”符号,注意题目中“过境后”的限定,从气温、湿度、气压、天气四方面描述天气状况。第(2)题长江中上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东北粮食产区相比,最大优势是水热充足;由表格数据简单估算,可得出东北所占比重上升,长江中上游地区所占比重下降;然后根据表格中“播种面积和单产”的信息,对此变化作出解释;第(3)题应对所学知识(高速公路的优势、甲乙两城市间的运输需求)进行有效整合,答案才能全面;第(4)题强调“地理过程思想”,要根据治理思路追根溯源建立思维线索: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湖泊萎缩→洪涝频发,然后依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对问题作出说明与阐释。 【答案】(1) 西南风。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2) 水热资源丰富。A、B、C三省所占比重下降;东北三省所占比重上升。 A、B、C三省粮食播种面积下降;A、B、C三省(与全国或东北三省相比)粮食单产增长幅度较小。(3) 与航运相比,高速公路更为快捷;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加强沿江城市之间的联系,促进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4) 泥沙淤积造成的湖泊萎缩及引起的洪涝频繁问题。(依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明)该问题主要与入湖河流泥沙增多密切相关;入湖河流泥沙增多,又主要与上游山区滥垦乱伐导致水土流失有关,因此湖、江、山应当综合治理。 【误区】从答题分析,主要的失分点有:审题不清,没有抓住“过境后、据表说明”的限定,致使答案相去甚远;不会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如“冷锋、等压线”,信息处理能力差,不能将表格数据转化为文字;基本原理缺失,如近地面风向的判定;不熟悉区域特征,将湖区生态问题答成“荒漠化、石漠化、伏旱”等;答题思维定势、思路狭窄,不能从比较的角度答出高速公路的优势;对湖区生态问题成因的表述没有前因后果的关联,只是投机取巧堆砌要点;错别字多,特别是关键词出问题,如“温”、“湿”不分,淤积、萎缩等字写错。 二、 解答策略——怎样答 对区域类综合题要做到“一题三吃”,即揣摩命题意图,形成解题思路,致错分析补救,重视答题语言的组织和表述。 1. 审题 全面、准确地阅读所给材料,圈点关键词、限定词,揣摩命题意图与考查要求,确定问题指向(生题找联系,熟题找差异);穷尽一切图文信息,重视隐性信息,找出关键信息,建立起信息与问题间的联系。 2. 解题 围绕新情景,运用地理思维方法将试题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形成解答问题的思路,排列要点。 3. 答题 正确运用术语表达完整,层次分明,语言简炼。组织答案要注意试题信息的转换:文字材料——直接用、概括用;图示材料——看图说话,揭示联系;数字材料——把数字变文字,重在比较。 用规范的地理术语(强调正确使用关键词)进行答题,让规范描述成为习惯,如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锋面过境天气描述等。“扣点答题”不是不要具体阐释,“用语规范”不是不要活学活用,应将二者结合起来,这是相当重要的。 三、 备考策略——如何准备 1. 熟练掌握区域分析方法 区域分析要按照“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四步分析法,主线是人地协调。其基本思路是:只要我们运用了空间定位原理确定某个区域或国家,然后联系我们所掌握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进行逻辑推理,得出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结合人类活动分析人地关系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的措施。这是应对区域类综合题的必由之路。 2. 构建原理模型库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是高考命题不变的思路。社会、生活是新问题的源泉,地理原理、规律即为学过的知识,是解答问题的根本所在,亦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为此在冲刺阶段要注重原理、规律的归纳,构建思维模型,从而在新情景中有效地应用相应的地理原理和规律,防止思维偏差,使答案与命题意图相吻合。 现将高中地理中主要的原理模型列举如下:光照图判读(四定法:一定南北与自转,二定晨昏线,三定日期与季节,四定太阳直射点)、气候类型的判断(以温型定半球,以温值定气候带,以气温降水配置定具体类型的三步分析法)、气候成因分析(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的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是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决定性因素;局部地区气温和降水发生改变是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下垫面因子影响的结果)、区位分析方法(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地形为基础、气候最活跃;社会经济因素:市场、科技、经济基础、交通、政策、劳动力等,关键在于把握区位因素与区域的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优势、劣势——发展特征——问题及对策)、区域环境问题(危害——成因——治理)、资源跨区域调配(为何调——怎样调——何影响)。 3. 掌握不同行为动词的能力要求 高考综合题的设问是通过各种行为动词来表达的,了解这些行为动词所蕴含的能力要求和答题规范是提高得分的有效手段。如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归纳要点;简述(综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总体特征)扼要叙述,不要求分析原因,但需把握要点;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分析(简析)——剖析、分解地理事物或现象,说明地理事象间的联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等;对比(比较)——从不同角度找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异同点;评价——根据题目要求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从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方面综合分析。 四、 高考预测 读“我国某地区年雾日天数等值线图及成都、重庆城市地域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 “晚见江山雾,宵闻夜雨来”是对图中_____(城市)的形象描述。试分析其原因。 (2) 西昌是我国著名的航天发射基地,简述其主要的区位优势。 (3) 成都、重庆城市地域形态差异显著,试说明导致其差异的原因。 (4) 成渝试验区是继广东深圳、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之后的第四个国家级“新特区”。简要评价成渝试验区在经济发展中资源、能源和交通方面有哪些明显的优势或不足。  【参考答案】(1) 重庆 重庆地处长江谷地,地形封闭,水汽充足,晚间地面辐射强(夜晚温度低或夜晚降温快);城市附近尘埃多,凝结核多。(2) 海拔较高,纬度较低;晴天多,少雾日。(3) 成都地处平原地区,有利于城市的集中布置;重庆地处两河交汇的丘陵地区,地形和河流的分割使城市呈组团式发展。(4) 优势:(天然气、井盐、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有宝成、成昆、成渝等铁路和长江航运;水能丰富。不利:交通条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