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高考地理最后冲刺15天主干知识一天一记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乡村的形成:⑴形成: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形成乡村聚落。 村落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村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 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村落沿河道伸展,平面形态多呈带状。 3.城市的起源:⑴出现:和定居农业差不多同时出现,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500年 ⑵形成条件: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②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出现集市,交换地域扩大,集市可能演变为城市。 4.城市的地域形态。⑴集中式。例如:成都、合肥、华盛顿。∵平原区,城市各部较集中连片。优点: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设施利用率高,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节省市政投资。缺点:易形成交通拥堵,污染集中等问题。 ⑵组团式。例如:重庆:∵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丘陵山区,地形崎岖不平是城市形成完整性。武汉:处于汉江汇入长江处。两江把武汉分为“武汉三镇”。优点:污染分散,易于环保,容易形成新城、卫星城。缺点:用地分散,各片间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投资相对较高。 ⑶条带式或放射状。例如:兰州、延安等沿主要交通干道发展。优点:城市各部接近郊区,亲近自然。缺点:交通集中于一两个方向,运距很长。 5、城市的区位 Ⅰ.地形与城市区位:⑴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⑵热带城市分布在高原:实例: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亚马孙平原上。原因: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⑶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如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西安、太原)。 6.气候与城市区位:地形、气候对城市地域分布影响较大,河流对城市的城址选择有深远影响。 ⑵我国特大城市中只有包头、兰州、乌鲁木齐位于年降水量<400毫米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⑶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区:大约60°N以南的欧洲地区、日本、朝鲜半岛和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雨林地区很少有城市分布。 7.河流与城市区位:⑴原因: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古代更明显,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⑵沿河城市区位:河运的起点或终点,如江西赣州。河流汇合处,如宜宾、武汉、重庆分别位于岷江、嘉陵江、汉水与长江干流汇合处。河口处如上海、广州、鹿特丹、伦敦、汉堡等。 ⑶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最大处、河心岛等处。如伯尔尼(阿勒河)、巴黎(塞纳河)、波士顿。 9.交通与城市区位:⑴不同交通运输时代城市产生的区位因素不同:古代城市: 南方多位于河流汇合处,北方多位于大道汇合处,如邯郸。现代城市: 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形成城市轴线。铁路枢纽兴起城市,如石家庄、郑州、蚌埠、宝鸡,湖南株洲有京广、浙赣、湘黔通过,是个“火车拉来”的城市。 ⑵交通线变化对城市发展分布的影响:实例:扬州、济宁的兴衰:京杭运河的开凿通航和南北方贸易,使扬州、济宁充分发展。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发展缓慢。 10.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区位:⑴政治:中国现代76%的百万人口城是省级行政中心(合肥),巴西巴西利亚、美国华盛顿、澳大利亚堪培拉、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为政治中心兴建。⑵军事:摩尔曼斯克、檀香山、山海关。⑶宗教: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最早由宗教中心发展而来 13、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是最重要指标。 14.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产业革命前缓慢,产业革命后加速发展。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速度空前: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镇、数目增多;人口规模迅速膨胀。 15.发达国家城市化:⑴城市化起步早:英国最早,世界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 ⑵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革命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 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16.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975年城市人口超过发达国家,目前,占世界城市总人口的60%。 ⑴起步晚,发展快:速度超过同时期发达国家,比发达国家的最高速度要快 ⑵城市化水平较低:1990年比重为33%⑶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与经济不相适应,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聚集于大城市如墨西哥城和布宜诺斯艾利斯。 17.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⑴环境质量下降:①大气污染:、城市空气污浊,有时出现酸雨(PH<5.6)和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们健康。 ②水污染:、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水质变坏,特别是饮用水的水质下降。③噪声污染④固体废弃物污染: ⑵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⑶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影响社会治安 18.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上海保护城市环境的措施:⑴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有效控制了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实质:将人口、工业、资金、技术等向郊区扩散)⑵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扩宽道路、修建环城公路、建设南浦、杨浦大桥、新修高架和地铁等。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全面开展污染物的治理、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19、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Ⅰ.成因:城市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等不同,经济活动之间竞争,导致同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它们无明确界线,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兼有其他功能。 Ⅱ.主要功能分区:⑴住宅区: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也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用地的40%~60%)。 工业革命后:工厂集中,住宅相互靠拢,随着工业化交通和的发展,住宅区出现分化。 发展趋势:①建筑质量上,出现了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②在位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低级住宅区往往与工业区联系,高级住宅区则与文化区相联系。③特大城市,在距母城较远的交通干线上,出现卫星城: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分离。 ⑵商业区:a.特点:占地面积小,大多呈点状或条状。b.区位因素:要有便利的交通;大量的消费人口。 c.区位: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市中心往往形成一个中心商务区。 d.中心商务区(CBD)特征: 它担负着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双重职能①是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城市中心的地价高而土地有限。④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不同。 ⑶工业区:a.形成:由于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很强,工厂企业靠拢可形成集聚效益。工业集聚的意义:能加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又拓宽原有城市的地域范围,便于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共同分享集聚效益。 b.布局特点:①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原因: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例如:江苏常州。 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工业生产的运输需求量大,使工厂在河流、铁路、公路低平地带。 20、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 ①成都的功能区特点:围绕城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因为其地处平原,城市形态集中紧凑)。 ②沈阳:工业区围绕交通线路呈扇状或方块状分布在城市城市东西两侧;住宅区较集中于市中心及其外缘(因为沈阳是东北的交通枢纽,也是我国一座工业城市) Ⅱ.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⑴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对今后的土地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例如: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建立。 ·昔日的土地利用,现在也可能完全改变。如:西方国家由于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等问题出现逆城市化的,以前城市中心的高级住宅区由较低阶层人填补。但发展中国家仍是商住混合。 ⑵经济因素:·士地利用类型取决于各类经济活动付出租金的多少(付租能力)。直接影响地租高低因素是:①通达度。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越高。 土地价格和租金有高低起伏,不是呈直线变化:市中心,租金最贵;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的两旁和公路的交汇处,租金也比较贵。 ②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商业区最强,住宅区其次,工业区最低。 ⑶社会因素:——对住宅分化的影响最明显。①收入:②知名度③宗教信仰 21、城市的合理规划。 ·目的和意义:是进行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依据,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工作顺序:⑴确定城市的布局形式;⑵合理布置各功能区;⑶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 22、城市的布局形式:是城市规划首先考虑的,它有两种基本形态: ①集中紧凑式: 中小城市大多采用。优点=集中式城市地域类型的优点 ②分散疏松式: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了解决人口拥挤、工业集中、交通不畅、污染严重等问题,可以分散布局,甚至建设卫星城。 23.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协调好工业用地与生活用地之间的关系应注意四个方面: ⑴要有便利的交通。 ·工业用地靠近交通便捷的区位——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交通便捷地; ·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也要有方便的联系。 ·需劳力多的工业,应接近生活区;需劳力少,占地大的工业,可距居住区远些。 ⑵合理安排工业用地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总体原则:基本无污染工业可布置在居民区内;污染大的工厂应远离城市,污染空气、水源的工厂应布置在下风向或水源下游。或有爆炸火灾危险的企业也尽可能在郊区,如钢铁、石化、煤气、木材加工和砖瓦石灰等。具体工厂有: ⑶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如绿化带、天然河面水面做卫生防护带,(实例:上海金山卫、湖北蒲圻)带内可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建筑,如消防车库、仓库、停车场、市政工程构筑物;而体育、学校、儿童机构和医院不应在防护带内。 ⑷留有发展余地。 24.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探求一个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的综合方案。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