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考纲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 (3)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 考情分析: 1.以“神舟七号”发射或人类探月工程为背景材料,考查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及对人类的影响。 2.以某些自然现象切人,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课时一 大气的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垂直分层 高度分布 主要特点 特点的成因 与人类的关系  对 流 层 低纬:17-18km 中纬10-12km 高纬:8~9km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大约降低0.6℃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近,受热越多 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显著,易成云致雨   平 流 层  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小,30km以上,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该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刊于高空飞行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水汽、杂质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气流平稳   高 层 大 气 平流层顶到大气上界 气压低,空气密度很小  80-500km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80- 500km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二、 对流层温度变化规律 正常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但在下垫面性质、季节、气象等因素影响下,会发生一些变化。对流层温度变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气温直减率的变化 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气温直减率可能会小于0。6℃或者大于0.6℃,如下图所示为曲线变陡或变缓。在②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较稳定;在①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 2.逆温现象的产生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个高度范围内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即下冷上热现象),这种气温逆转 的现象称为“逆温”。按成因分,逆温主要有四种类型: (1)辐射逆温。如图为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 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主要是由于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形成的,如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 受大气运动的影响,海上暖空气平流到同纬度大陆上常出现此种逆温。 (3)锋面逆温。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比较显著,由于暖空气位于锋面之上,而冷空气位于锋面之下,也会产生明显的逆温现象。如右图。 (4)地形逆温。常发生于谷地和盆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抬升,产生逆温。如美国洛杉矶市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约有200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并且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到交通等方面。 课时二 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和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三、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和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1.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主要由大气得到热量(地面辐射)和失去热量(大气辐射)的差值决定。 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大气(对流层)的热量直接 来自地面,如图所示。 (1)太阳辐射 最强时为当地地方时12时。 (2)地面辐射 当地时间1-2时时,地面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大于地面损失的辐射热量,地面热量盈余,地面温度仍在升高。当地大约午后l时左右,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的时刻,地面温度为一天中最高值 (3)大气温度 当地大约午后2时左右,地面已经通过辐射、对流等方式把热量传给大气,此时气温达到最高值。 随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热量持续亏损,地面温度不断降低,气温随之也不断下降。至日出后,地面热量由亏损转为盈余的时刻,地面温度达到最低值,气温也随后达到最低值。因此,气温最低值总是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规律 同样的道理,由于地面吸收、储存、传递热量的原因,气温在 —年中的最高、最低值,也并不出现在辐射最强、最弱的月份,而是有所滞后,具体如下表: 3.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1)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太阳辐射是地面热量的根本来源,并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但是受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影响,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 (2)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气温变化和缓。 (3)北半球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在同——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同一纬度的陆地与海洋,热 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冷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4)7月份,世界最热的地方是北纬20oN~30oN大陆上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炎热中心;1月份,西伯利亚是全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大陆上。 四、气温影响因素分析 (1)太阳辐射:主导因素。判断一个地区气温高低,要“三看”:一看其纬度位置(决定太阳高度角大小);二看所处季节 (比较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差异);三看大气密度和 天气状况(影响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强弱)。 (2)大气环流:如北半球受偏北风影响一气温低;受偏南风影响一气温高。 (3)地面状况:海陆位置、沿海洋流、地势高低、迎(背)风坡等因素。 (4)人类活动:森林、水库、城市等因素。 2.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的判断及原因分析 (1)大陆与海洋:大陆上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大。原因是大陆热容量小,白天和夏季增温快,夜晚和 冬季增温慢,海洋相反。 (2)阴天与晴天: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原因是白天多云,气温较晴天低;夜晚多云,气温较晴朗夜晚高。 (3)低纬与中纬: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原因是中纬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低纬地区终年高温。年较差最小在赤道洋大气的受热过程 [经典例题2]读“某地某日气温随高度和时间变化统计资料(单位:℃) 回答(1)~(2)题。 5时 8时 11时 14时 17时 20时  100m 14.26 17.76 20.06 21.60 19.41 16.73  50m 14.17 17.77 20.04 22.12 19.73 16.86  2m 13.63 18.05 20.87 22.63 20.10 16.72  (1)该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分别是 ( ) A.每天的“时和5时 B.近地面大气获得太阳辐射热量最多和最少时 C.地面辐射出现最高值和最低值时 D.大气逆辐射达到最强和最弱时 (2)下列时间段该地近地面空气质量较差的是 ( ) A.20时一次日5时 B.8时~1l时 C.11时一14时 D.14时~20时 课时三 大气的受热过程 五、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能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  其过程包括:(1)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被大气吸收,绝大部分可透过大气到达地面。(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3)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绝大部分,同时向外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而对地面起剑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 随堂巩固 1.(2009·上海高考)2008年初的雪灾与大气的逆温现象有关。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下列四图中表示近地面逆温现象的是 ( ) 读图,完成2—3题。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大气的反射作用——D C.大气的吸收作用——B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 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示各项内容中,由于 (填写代表的英文字母)的存在,使大气具有“温室效应”(保温效应)。 (2)请阐述地质历史上大气“温室效应”在地表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