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农业区位因素。 Ⅰ.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有明显地域差异,农业区位选择,应充分考虑气候因素。 ②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种植业,山区--林、牧业)、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 ③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如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④灌溉水源。 ⑤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⑥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⑦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建设。 ⑧劳动力、科技等。 Ⅱ.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自然因素并非决定性因素,可以利用及改造。 ①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橡胶22°N、双季稻到江淮、小麦到4000米)。 ②改造不适宜的自然因素,使之适于发展农业,如温室--改善温度等、梯田--改造坡度(<25°),保持水土。 附注:改造自然要素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 Ⅲ.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①市场需求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城郊农业生产“菜肉蛋奶园艺”,96年苹果变化)。 ②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等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如:世界商品粮生产国有:美、加、澳、法等;世界乳畜产品供应国有:荷、丹、新等;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有:拉美、非洲、东南亚、南亚等。 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 Ⅰ.水稻种植业: ⑴分布:绝大部分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还有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拉丁美洲的古巴、委内瑞拉、巴西、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采用旱地直播技术) ⑵亚洲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条件:劳动力丰富;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这里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可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水稻在这里种植历史悠久,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简言之: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劳动力丰富、悠久的种植史、人们主食。 ⑶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①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精耕细作,属自给农业。 ③机械化水平低:机械化水平低(除日本)。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近年在发展。 ④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政府投资建水利工程。 ⑤科技水平低:靠传统经验,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量。 Ⅱ.大牧场放牧业: ⑴分布及畜种:干旱、半干旱地区,美国、阿根廷(牧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 ⑵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 ②发展牧牛业采取的4点措施: a.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b.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使肉牛方便地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等港外运). c.开辟水源(大打机井). d.种植饲料。 Ⅲ.商品谷物农业: ⑴种植作物:小麦、玉米 ⑵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我国的东北、西北国营农场。 ⑶基本特征:面向市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⑷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 ①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 ②便利的交通运输: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的航运及公路、铁路。 ③地广人稀:城市化水平很高,农村人烟稀少,可大规模生产。 ④高度发达的工业:提供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等,农业机械:大型、宽幅、高速、联合。 ⑤先进的科技。 Ⅳ.混合农业: ⑴类型:最主要是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 ⑵分布: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我国农区畜牧业与之有差别。 ⑶澳大利亚的农业:▲经营方式:种植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主要农产品:羊毛(出口最多国)、小麦.▲分布:国土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主要小麦——牧羊带: 墨累一一达令盆地: Ⅴ.乳畜业: 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是奶牛,产品主要是牛奶及其制品,如奶粉、黄油和奶酪。市场和饲料供应是影响乳畜业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就市场因素看,城市需要大量的新鲜牛奶以及牛奶制品。受牛奶运输的影响,以生产牛奶为主的乳畜业农场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附近,以生产加工的乳制品的乳畜业农场可以分布在离城市较远的地方。就饲料因素看,乳牛既需要多汁的青饲料,也需要含蛋白质较高的精饲料,因此,乳畜业农场既种植优质牧草,也种植饲料作物。 世界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也发展了乳畜业,产品主要是新鲜牛奶。 Ⅵ. 热带“种植园”农业。 种植园农业是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性农场。分布于拉丁美洲、东南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外国垄断公司出资兴办,农场规模大,雇用农民多。我国海南岛的国营橡胶农场,与之相似,但性质、规模、管理方式等不同。 东南亚沿海地带,土壤肥沃、气候湿热,交通便利,形成了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其弊端表现在:一是不利于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发展民族经济。二是“单一产品经济”比较脆弱,一旦遭遇自然灾害,经济作物的产量大大降低,该国的国民经济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三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单一产品经济”的国家易受发达国家的控制和剥削,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在经济上长期依附于发达国家。 Ⅶ.游牧业: 是指靠放牧牲畜为生的一种自给性农业。这种生产方式适于难以进行定居农业的干旱气候地区,所占据的面积却很大,几乎等于世界农业面积的2倍。主要分布于北非、中东、中亚等地。 游牧业牧民们是根据多年经验逐水草而流动,但是它绝不是随机的漫游。大体上,每一个游牧部落或民族都有其放牧的一定范围。 由于各地气候与植被条件不同,所放牧的牲畜也有所不同。在北非和中东,骆驼为其最重要的牲畜,其次是绵羊和山羊;在中亚以马为主;东非以牛为主。在放牧的牲畜中,最耐渴的是骆驼,最耐粗饲料的是山羊,最耐寒的是在北极地区牧民们放牧的驯鹿。 牧民必须与农业民族进行物物交换,以获得粮食、衣着等生活必需品。在历史上,游牧民族由于具有强大的机动性,经常侵袭农业地区,建立一个个王朝,在世界历史上有过很大影响。但是,今天的游牧民族则因缺乏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正处于衰落之中。很多地区的牧民已转向定居,家庭成员中只有个别人随牲畜到远处放牧,其他成员则过着常年定居生活。中东地区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牧民们大都放弃其传统生活,转向城市,只有边远地区,牧民们仍保持其原来的生活方式。 【世界农作物的分布】 ⑴粮食作物:小麦:中、美、印、俄、澳、加。 水稻:东南亚(泰国、越南)、东亚、南亚、密西西比河下游。 玉米:美国玉米带、拉丁美洲国家主食、中国玉米带。 ⑵纤维作物: 棉花:中国、美国、中亚(乌兹别克)、印度、(巴基斯坦)、埃及长绒棉。日本、欧洲进口棉花。 麻类:蕉麻——菲律宾。 黄麻——印度、孟加拉国。 剑麻——巴西、坦桑尼亚、墨西哥、中国两广、闽。上述三个均在热带。亚麻:喜温凉作物。俄、法、荷兰、中国东北。 ⑶油料:油棕——马来西亚。大豆——美国、巴西、中国东北、阿根廷。 花生——中国北方主要油料。油菜——长江中下游地区(亚热带)。 ⑷其他:天然橡胶——东南亚(马来西亚、印尼)。 甘蔗——热带、亚热带。巴西、印度、中美洲、古巴、中国台闽粤桂滇川。 茶——印度、中国、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尼。 咖啡——巴西、哥伦比亚、中美洲。 可可——科特迪瓦、加纳、巴西、尼日利亚、喀麦隆。 【附注】农业的分类 ①按生产对象分:一般分法:农林牧副渔;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基本分属于两类: 混合农业: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是一种农场经营方式,如欧、北美、南非、澳、新。 ②按投入多少分: 粗放农业: 投入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少,扩大土地面积成为增加产出的主要手段,一般分布在地广 人稀、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地区,如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游牧业。 密集农业: 投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较多,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农业的产出,现代世界的农业主要是密集型的。又分为:劳动密集型(如亚洲水稻种植)、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如商品谷物农业、蔬菜、花卉、养猪、养禽等农业的工厂化生产)。 ⑶按产品用途分: 自给农业: 产品多自己享用,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如亚洲水稻、迁移农业、游牧业。 商品农业: 以销售为目的来进行生产,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普遍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个农场一般只种植一种农作物或饲养一种畜和禽。 【材料阅读】21世纪农业的八大变革: 1.由“自然化”向“工厂化”发展:部分的作物、蔬菜、花卉由田间移到温室,再由温室转到可控的环境室内,走向“工厂化”生产。 2.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本领高强的机器人将参与农业全程管理并完成各种农活,使农业生产进入自动化时代。 3.由“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现代农业普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是“化学时代”,它对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都带来破坏。随着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的发展,将被生物农业所取代。 4.由“石油型”向“生态型”发展: “生态农业”可以获得生产发展、环境保护、能源的再生产和利用、经济效益等综合效益,因此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5.由“单向性”向“综合性”发展:综合性农业的特点是:既用有机肥、绿肥、秸杆还田,也配用无机氮、磷、钾肥料;在杂草控制、病虫害防治等科学地综合治理;对经济、就业、环境、自然、景观、食品品质及社会福利等方面加以综合考察和安排。 6.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21世纪,人均耕地将更少。因此农作物布局方式将由平面向立体发展,利用各类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空间差”和“时间差”,进行错落组合,综合搭配,构成多层次、多功能、多用途的高效生产系统。 7.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21世纪,农业将趋向可供观光的公园场所发展,里面不仅有最新的技术管理,更有各种珍贵的动物、植物、花卉以及娱乐场所。 8.由“土地型”向“海洋型”发展:21世纪,人类将进入开发海洋的农业时代。从海洋中获取更为丰富的“新型食品”,大力发展“海洋农业”。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Ⅰ.我国主要农产品商品性生产基地: ⑴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是: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 ⑵五大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及南疆。 ⑶油料作物:花生的重要性居于首位;油菜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花生主要产在我国的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油菜主要在长江流域,近年出现“北移南迁”趋向。 ⑷糖作料物:南方的甘蔗和北方的甜菜:甘蔗产区是:台、粤、桂、闽、川、滇等省区。 甜菜产区有:黑、吉、内蒙古、新4个省区。 ⑸我国农产品出口商品基地:沿海的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等地. Ⅱ.各地区主要农作物 地区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水果、林木等  东北 (中温、寒温带) 春小麦、玉米、高粱; 甜菜、大豆、亚麻、 红松、兴安落叶松  华北 (暖温带) 冬小麦;黄土高原谷子 棉花、花生、 苹果、葡萄、梨、桃、杏、柿  长江中下游 (亚热带) 水稻、冬小麦(淡水鱼) 棉花、油菜、甘蔗、桑、 柑橘.茶.油茶.油桐.漆树.毛竹.樟  四川盆地 (亚热带) 水稻 甘蔗、载桑养蚕 柑橘、柚子  南部沿海 (热带、亚热带) 水稻 天然橡胶 香蕉、荔枝、桂圆、菠萝、椰子  西北 (暖温、中温带) 小麦、水稻 长绒棉,甜菜; 吐鲁番葡萄、哈密瓜  青藏高原区 青稞、小麦、豌豆     【考纲上没有课本有的知识】——中国的林业 ⑴我国森林资源特点: ①宜林地区广,森林树种丰富。我国森林资源类型有: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的针叶林等。还有水杉、银杏等古老树种。 ②森林覆盖率低,木材蓄积量少:中国目前森林覆盖率18.21% 居世界第130位,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原因]:历史上,毁林开荒,战争破坏,帝国主要掠夺,不合理采伐。现在,采伐利用多,培植更新少。 ③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和边疆地区。有三大林区: A.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第一大林区)。 B.西南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喜马拉雅山南坡(第二大林区)。 C.东南部台、闽、赣等省的山区(人工林和次生林所占比重较大)。 少林区:西北、黄河中下游的晋、冀、豫地区,森林资源极少。 ④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我国是世界少林国家。 ⑵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措施: a.强调要保护和经营管理好现有的森林,坚决制止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现象。 b.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开展全民植树运动。造林目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 “141绿色工程”:1个基地(南方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4个体系(“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和1个工程(治沙工程)。 具体造林重点地区:每个公民每年应义务植树3~5棵。 ①“三北”防护林体系(我国北方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包括西北华北、东北的新、青、甘、宁、内蒙古、陕、晋、冀、津、京、辽、吉、黑13个省市区。 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跨青、藏、川、云、贵、渝、甘、陕、湘、鄂、赣等11省区); ③沿海防护林体系;④太行山绿化工程;⑤平原绿化工程;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⑦全国防治沙漠化工程。 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Ⅰ.畜牧业:我国草场面积居世界第二位,草场是我国陆地上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对发展畜牧业、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和维护生态环境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和价值。 草场分布界限:在大兴安岭─阴山─吕梁山─横断山一线的西北侧。 全国有四大牧区: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牧区优良牲畜品种名称:内蒙古的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细毛羊;宁夏的滩羊;西藏的牦牛。 牧区比较: 牧区类型 牧区畜牧业 农耕区畜牧业  分布地区 北方半干旱、干旱草原区及青藏高原区 耕作业区  饲料 天然草场 农作物秸秆、副产品、粮食  饲养牲畜 牛、马、羊 猪、牛、羊;鸡、鸭、鹅  产品 肉、奶、皮、毛 肉、奶、禽、蛋  经济地位 是牧民生活和经济收入的主要源泉,也是我国皮、毛、肉奶的重要供应者。 在我国畜产品中占主要地位,是城乡居民肉、奶、禽、蛋的主要来源。   Ⅱ.水产业:我国浅海渔场约占世界的1/4,居世界第一位。 珍稀水生动物有:白鳍豚、扬子鳄、文昌鱼等。著名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 海洋: 天然捕捞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近海、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海水产品: 人工养殖区:浅海滩涂。 天然捕捞占优势。 陆地:约2000万公顷的水面(江河湖泊、水库)1/3大陆水域可发展。淡水产品:人工养殖占优势。 (2)工业 工业区位因素。 ⑴主要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等。 ⑵主导因素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原料指向型工业: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如:甜菜、甘蔗制糖,或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等),如: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指向型工业:运输产品成本较高(重量、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或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如: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动力指向型工业: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如: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廉价劳动力型工业: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如: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指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如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工业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部分地区(如亚洲四小龙)进入工业化社会 ⑴工业分布:就世界而言,集中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就国家而言,集中在少数地区和城市. ⑵工业部门 第一次技术革命出现棉纺、钢铁;第二次出现电力、化学、石油、汽车、飞机; 第三次出现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 ⑶工业产值比重:70年代以前,工业比例上升,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下降、发展中国家上升。 ⑷工业投入:原料减弱,对劳动力数量、体力的投入减小,对劳动力知识、技术的投人逐渐增加。 ⑸生产方式:大批量、标准化向中小批量定制方向发展。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⑴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例如:鞍钢和宝钢。 ⑵交通运输(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仍有很大吸引力,如:日本“三湾一海”、沪、宁、汉、渝等市。在发达国家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已不再成为考虑的主要因素。 ⑶信息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突出。 ⑷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加。 ·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⑴社会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①中国政府政策的影响:a.国防需要——内地建立大型工业基地;b.实行改革开放——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c."十五"计划——将推动内地工业发展。②厂商个人偏好——海外华人、华侨到家乡投资。③工业惯性——工厂搬迁费用太高,政府影响。 ⑵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①大气污染: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季风区中在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或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如:火力发电厂、水泥厂、有色金属冶炼厂、钢铁厂、酿造厂。 ②水污染: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如:印染厂、电镀厂、造纸厂、皮革厂等。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④既有水污染,又有废弃污染,如化工厂、炼油厂等。 ⑤有噪声污染的(铁路、机修厂、飞机场、木材厂)应远离需安静环境的地方(学校、医院、养鸡、养牛场)。 ⑥基本无污染工业:小型食品、轻纺、服装、印刷、精密权械仪表等,可布局在居民区内。 【附注】——工业生产的投入和产出 ·投入:土地、水源、原料、零部件、劳动力、能源、资金、科技等。(加大科技投入,持续发展)。 ·产出:工业产品(主要有满足生产需要重工业和主要满足生活需要的轻工业)和工业三废。 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 Ⅰ.工业地域的形成 ⑴工业联系生产上的联系: ⑵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a.工业集聚: ·工业集聚的原因: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费和能耗,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工业集聚的分类:①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生产—→形成专业化生产集聚区。②有协作关系的新的小批量定制产品—→形成新兴工业区。③9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集中在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域内。 b.工业分散:①新兴电子工业形成分散,如电子元器件供应厂与装配厂。 ②复杂产品的原料零部件多,为减少市场上交易费用,会形成跨国或跨地区的企业。跨国公司根据市场、原料或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汽车生产的全球化最为典型。 ⑶工业地域:自发形成: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在地理上靠近,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 规划建设形成:有的有投入—产出联系的;有的没有投入-产出联系,为的是共用基础设施。 ⑷工业地域按性质分类: 发育程度较低:如面粉厂、制糖厂、糕点厂等轻工业工厂面积较小,对当地工业发展的潜力也小。 发育程度较高: 重工业(钢铁、机械、石化)工厂,生产过程复杂,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广,发育程度高,再加上为方便众多工人生活所配置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往往由于工业地域扩展为工业城市。 Ⅱ.传统工业区 著名工业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意大利的塔兰托、中国辽中南、京津唐等; 工业基础:丰富的煤、铁资源、水资源; 工业部门: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 ·鲁尔区: ⑴区位优势: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便并能直通海洋。⑤广阔的市场。 ⑵衰落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煤炭、钢铁是基础,衰落也最明显。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使煤的比重减少、新技术炼钢耗煤量降低。③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量增加,经济危机及替代品的广泛使用,使用量减少。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⑤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⑶综合整治: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新建或迁入企业以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为主。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④发展科技,繁荣经济。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Ⅲ.新兴工业区: ·形成:20世纪到年代起,发达国家没有传统工业的乡村地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分布: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中国温州 // 美国"硅谷"、德国南部地区、日本九州岛、英国苏格兰等。 A.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⑴发展条件:①大批廉价劳动力。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③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④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⑤政府的大力支持。 ⑵特点: ①以中小企业为主; ②轻工业为主; ③生产过程分散; ④资本集中程度低; ⑤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记忆方法:“小轻散”(三散)] 发展模式: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 ⑶普拉托(靠近佛伦伦萨)小区:毛纺业专业小区,重视专业分工,团结协作,形成一个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一服务一信息网络。 B.高技术工业区: ·高技术工业部门:电子、半导体、核工业、航天、高分子合成、遗传工程、激光. ·高技术工业的特点: ①科技人才比例高; ②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③研究开发费用比例离; 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高技术工业的先驱和典范一一硅谷:主导工业:微电子工业。 ⑴崛起因素: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位旧金山东南部,背靠太平洋海岸山脉,面对旧金山湾)。②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 ③有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早期起了关键性作用)。 ④便捷的交通:邻近旧金山的航空港,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⑤军事订货,是美国高技术工业发展的独有条件。 ⑵发展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硅谷"的土地被占用殆尽,新工厂建在得克萨斯等州,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以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很便宜的优势条件。 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和形成条件。 ⑴中国四大工业基地特点和形成条件: A.沪宁杭工业基地: 包括的主要工业中心:以上海为中心,包括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南京等 特点: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效益最高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结构以轻型及精密机械、轻纺、电子、化工等工业最为突出。 最优条件:雄厚技术力量,发达的水陆空交通。不利条件:能源、矿产资源缺乏 发展方向: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B.京津唐工业基地: 包括的主要工业中心:以北京、天津、唐山为中心。 特点: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钢铁、化工、机械、轻纺 最优条件: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盐等资源,雄厚技术力量,发达的水陆交通。 不利条件:水源缺乏。 发展方向:重点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轻纺和精细,开拓国际市场。 C.辽中南工业基地: 包括的主要工业中心:以沈阳和大连为中心,包括鞍山、本溪、抚顺、辽阳等 特点:著名重工业基地,老工业基地,有鞍山钢铁公司、抚顺煤矿、大连造船厂和化工厂等大型骨干企业。 最优条件:雄厚的基础,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 不利条件:能源、水源供应不足 发展方向:更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适当限制耗能大、当地又缺乏原料资源工业的发展 D.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包括的主要工业中心: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包括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各城镇 特点: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家用电器、服装、食品、玩具制造,以出口为主的加工工业和制造业 最优条件:靠近港澳台东南亚,有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优势。 不利条件:能源、矿产资源不足 发展方向:发展了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业,外引内联,开拓国际市场 ⑵中国三大工业地带的特点: A.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①范围包括:4个工业基地;5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5个经济开放区(辽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福建沿海、珠江三角洲、广西沿海) ②优势条件:具有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技术力量、对外联系优势。拥有吞吐能力大的众多港口和通达国内外许多地区和国家和海运航线;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外向型企业,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地带;经济发达,技术雄厚,基础好。 ③发展前景:长期受到煤炭、电力严重紧缺的制约,不能充分发展。现在,建成的大秦铁路和秦皇岛煤炭输出港,以及秦山、大亚湾核电站、浙江宁波市北仑火电厂(300万千瓦)等电站的建成,将给本地带工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 B.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①范围:沪宁杭工业基地,有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等基地;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钢铁等基地;以贵州乌江水电站为中心的矿业基地;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基地 ②优势条件: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由沿海深入内地,是综合性强的一个地带 ③发展前景:将逐步向着拥有水电、有色冶金、化工、钢铁、轻纺、机械、电子等多种工业地带的方向发展。 C.陇海----兰新沿线工业地带: ①范围:东起连运港,向西有徐州煤炭工业、郑州轻纺工业、兰州石油化工、洛阳机械工业、西安飞机制造、新疆境内的石油等工业 ②优势条件:能源资源丰富,兰新铁路西段已与中亚铁路接轨 ③发展前景:兰新——陇海铁路将成为从西欧通向亚洲、太平洋地区最近便的路上通道(新亚欧大陆桥),工业发展的前景广阔。小浪底水利枢纽、西气东送等工程的建设,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为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⑶中国主要工业中心: ①煤炭工业: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煤炭工业的分布与煤炭资源的分布相一致。山西、内蒙古、陕西三个省区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煤炭基地。(见“中国矿产资源中的主要煤矿的分布”)。 ②石油、天然气工业: 石油被称为现代工业的“血液”,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我国油、气资源分布广泛。油、气的开采主要集中在东北松辽石油基地、华北及环渤海油气产区、四川天然气基地和新疆石油基地以及近海大陆架油田。石油工业包括石油开采、炼油工业、采气工业、石油化工等。它们的主要分布地区有: a.石油开采工业:大庆(第一、黑)、胜利(第二、鲁)、辽河(第三)、华北、中原、 新疆克拉玛依(第四)、塔里木盆地的北部、中部等。 b.炼油工业:分布在石油产区或消费市场,如:辽中南、京津冀、兰州、长江中游、广东炼油基地。 c.采气工业:塔里木盆地是西气东送工程的“主力军”,还有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 d.石油化学工业: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石油化学工业的生产水平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乙烯产量是现代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我国的石化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以乙烯为代表),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大庆、吉林、辽宁的辽阳、北京、山东和西北兰州等地。 ③电力工业: 电力工业是输送和分配电能的工业部门。我国主要有水电和火电两种形式,其中火电是主体。 大型火电厂主要分布在北方的重要煤炭基地和大城市。南方水能资源丰富,建立了许多大、中、小型水电站。(见煤矿和水电站)。其他新能源的利用情况有: a.我国的核电站有:浙江的秦山核电站,广东的大亚湾核电站。正在建设有:广东岭澳、江苏连云港、浙江三门、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建站原因有:这里常规能源少;经济发达区,人口稠密,耗能量大;技术力量强;我国铀矿丰富,核燃料运量小,地区适应性强。 b.我国太阳能丰富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此线以西、以北太阳辐射特别丰富。青藏高原最丰富,四川盆地等地最低。 c.风力电站:内蒙古牧区、新疆、福建、浙江等地海岛已大力发展风力发电。 d.地热电站:西藏羊八井地热试验电站。 e.潮汐电站:浙江温岭县江厦小型实验站。 ④钢铁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综合标志,其布局要综合考虑矿产、燃料、交通和市场等因素。 a.我国九大钢铁工业基地:沿海地区——①鞍本、②京津唐、③上海。内地新建和扩建的——④内蒙古包头、⑤山西太原、⑥湖北武汉、⑦重庆、⑧四川攀枝花、⑨安徽马鞍山。 b.钢铁工业布局的几种类型: 鞍钢-资源型;京津唐-市场型;武钢-市场型;攀钢-资源型;上海宝钢-临海型;太钢-资源型。 [案例1]比较包头、武汉、攀枝花布局的主要条件和依据的布局原则: 包头 武汉 攀枝花  铁矿来源 白云鄂博 大冶铁矿 攀枝花铁矿(本地)  煤炭来源 包头煤矿 平顶山煤矿等地运入 附近宝鼎、六盘水煤矿  水 源 黄河 长江 金沙江、雅砻江  交通运输 包兰线、京包线 京广、汉丹线、长江航运 成昆线  布局原则 ①积极发展内地工业 ②符合国防安全的布局要求 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④可促进各民族团结  [案例2]鞍钢和宝钢是我国不同时期兴建的两个大型钢铁公司,代表了钢铁工业布局变化的方向,比较两地的布局类型和布局条件、原则: 钢铁公司 鞍 钢 宝 钢  布局类型 煤铁复合体型 临海型  布局条件 铁矿石来源 鞍山、本溪铁矿 来自澳、印、巴西等及海南   煤炭来源 抚顺、阜新煤矿,也从黑、晋等地运进 安徽淮南、山西等地运进   水源 辽河水系 长江   交通条件 哈大线、京哈线 京沪线、长江航运、海运  布局原则上的依据 ①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②充分利用合理发展原有工业基地 ③接近产品消费区,如沈阳市大型机器制造中心 ①接近消费地区 ②交通便利,便于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   ⑤三大卫星发射基地:四川-西昌、甘肃-酒泉、山西-太原。 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其要求布局在技术发达、知识密集、人才聚集的地域,一般要依附于一批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倾向于大城市,呈点状分布,北京、上海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地区,沿海的珠江三角洲、京津石、沪宁杭等地,已开始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带。武汉、重庆、成都、西安、兰州将建成中西部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