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情分析] 此考点常结合自然带分布图、区域图,考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同时注重地域分异规律的应用,能够判断影响地域分异规律的主要因素。 [考题印证] (2012·江苏高考)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2.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 000米左右。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同时考查等值线的判读,难度中等。 解析:1.C 2.A 第1题,本题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据图中雪线高度等值线数值可以读出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第2题,本题考查雪线的影响因素。材料指出:雪线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图中梅里雪山所处纬度低,雪线应在5 000米以上,但其实际雪线高度在4 000米左右,故其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应是降水丰富。 3.(2011·江苏高考节选)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B.坡向朝南,温度高 C.坡度大,纬度低 D.海拔高,降水多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垂直自然带谱的发育程度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析:选A 纬度低,热量丰富,相对高度大,水热变化大的高山地带,垂直自然带谱丰富,所以珠穆朗玛峰南坡自然带丰富于北坡的原因是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2010·江苏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山体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示意图”。某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山体垂直带谱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读图回答4~5题。(双选)  4.关于垂直带谱的看法,正确的是(  ) A.东坡、南坡的带谱比北坡、西坡复杂,是因为山麓地面高度不同 B.西坡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比东坡的高而窄,是因为西坡比较湿润 C.北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南坡低是坡向造成的 D.东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西坡低是地形造成的 5.对山体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地处南方湿润地区 B.地处西北干旱地区 C.位于湿润河谷一侧 D.位于干热河谷一侧 命题立意:本题组主要考查影响垂直带谱的因素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读图、析图、知识迁移的能力,难度较大。 解析:4.AC 5.AD 第4题,由图可知,该山的东坡、南坡自然带复杂,这是因为这两坡的山麓海拔低,相对高差大、垂直方向上水热条件变化幅度大。该山体位于我国,北坡的纬度高、温度低,因此北坡的雪线高度低。第5题,由于该山体有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可知它一定位于南方湿润地区;但是该山山麓地带分布的则是干旱河谷灌丛带,故它位于热、干河谷一侧。 (2012·山东高考)下图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读图回答6~7题。  6.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  ) 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7.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 命题立意:本题组主要考查自然带分布规律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读图、析图、归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析:6.B 7.A 第6题,从“温带及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R—温带荒漠带”的变化可以看出是水平自然带变化,又由自然带的变化规律可知,R是温带草原带。第7题,OF方向自然带的变化主要是由海拔不同而导致的热量差异。 8.(2012·浙江高考)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成都某校学生沿铁路线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  )  A.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 C.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 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难度较小。 解析:选D 成都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C错误;从宝鸡至酒泉途中,依次经过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随水分逐渐减少,地带性植被也由落叶阔叶林变为草原再变为荒漠,D正确。针叶林主要为高纬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B错误。   (2012·安徽高考)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完成9~10题。           9.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 A.① B.② C.③ D.④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森林的作用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难度中等。 解析:9.选A 10.选B 第9题,读图分析可知,距地面6米以内,①的防风效果最明显,故选择A项。第10题,华北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因此选择②最符合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2012·北京高考)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所示山地(  )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12.该山地位于(  ) A.喜马拉雅山脉 B.天山山脉 C.祁连山脉 D.昆仑山脉 命题立意:本题组主要考查了垂直自然带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了学生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知识迁移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析:11.C 12.A 由于自然带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水热条件(水热状况达到一定范围而不是确定的数值),因此各自然带的界线较为固定,不会随季节变化而移动;根据图中针叶林的分布范围可知北坡林带上界比南坡高;根据其海拔及坡面特征可判断该山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冰雪带下界较低;南北坡山麓基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海拔高度不同导致的水热状况差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情分析] 此考点在高考命题中多以某一区域环境变化为切入点,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来解释环境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考题印证] 1.(2012·广东高考)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洋流流速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全球变暖的原因分析,难度较小。 解析:选A 大量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缓解全球变暖。酸雨的形成是由大量酸性气体造成的,与二氧化碳无关;氟氯烃的排放与臭氧层空洞有关;“生物泵”作用与洋流流速关系不大。 2.(2011·广东高考)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间的关系,难度较小。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影响淤积与侵蚀的因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地理环境演变的理解能力。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岩石溶蚀与侵蚀等关键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明显不符合题干中岩石溶蚀与侵蚀,也更不可能是由地下水过度开采引起的,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作用不可能造成岩石溶蚀,所以排除A、B、D选项。因此选C。 3.(2010·安徽高考)《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即气候变化的影响,难度较小。 解析:选C 从图中可以看出年均温呈波动上升,各地生长期会增长;有的年份气温较低,会出现低温冻害;随着气温的波动上升,极端天气发生次数增多;气温上升,蒸发旺盛,天然湖泊面积减小。 第一讲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纲下载 考纲解读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2.理解: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分布图。 3.应用: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 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成因 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状况不同。 3.自然带的形成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典型地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量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低、高纬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分 海陆分布的影响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的变化 低纬度海拔较高的山地   [温馨提示] 某些地区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地理环境的地带性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动漫演示更形象 见课件光盘]   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重要因素 水分 热量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图形记忆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注意: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因为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例1] (2012·江苏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下图是“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航线和P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分析P大陆自然带分布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 ——————————————————[获取和解读信息]————————————  ———————————————————————————————————————— [解析] 图中P大陆是澳大利亚,其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符合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东西更替、南北延伸的则符合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两者影响因素分别为热量和水分。 [答案]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 一般地,海拔每上升1 000米气温下降6℃。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下图);纬度越低,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1)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 (2)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3)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4)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坛选粹 本考点常结合垂直带谱示意图考查不同坡向带谱差异的原因、判断山体所在的纬度或名称等。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带谱差异的因素,掌握判断基带的方法和熟悉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1.如何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答案: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如何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答案: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3.如何根据垂直自然带的分布状况判断南北半球? 答案:北半球的山体,太阳在南边的时间长于北边(指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或始终在南边(指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的高度高于北坡,若出现这种情况则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如下图所示:   [例2] (2012·江苏高考)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2)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 000米左右。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获取和解读信息]——————————————————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1)雪线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 (2)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 000米左右,相对较低。 2.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  ————————————————————————————————————————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据图中雪线高度等值线数值可以读出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第(2)题,本题考查雪线的影响因素。材料指出:雪线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图中梅里雪山所处纬度低,雪线应在5 000米以上,但其实际雪线高度在4 000米左右,故其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应是降水丰富。 [答案] (1)C (2)A  “综合迁移能力——快得分”系列之(三) 非地带性现象 [知识整合]  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高山植物区 地势高,水热条件差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应用提升]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 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B.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 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1.D 2.C 第1题,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①地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②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者体现了非地带性因素。第2题,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也是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与①相同。  一、单项选择题 读“理想大陆局部自然带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图中①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热带季雨林带 2.图中①②③三地自然条件相比较(  ) A.②地降水最多 B.只有③地的植被为森林 C.①地年均温最低 D.②③两地均受暖流影响 解析:1.C 2.A 第1题,从图中可知①地位于副热带地区陆地的西岸,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和沿岸寒流的影响,发育的自然带应是热带荒漠带。第2题,图中②③两地位于温带地区,但由于地形的影响,②地受西风带影响明显,降水较多,表现为温带森林景观,而③地因地形对西风气流的阻挡,降水较少,表现为荒漠景观。 读“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完成3~4题。  3.上图中A-B-C三地陆地自然带依次是(  ) A.温带荒漠带、草原带、森林带 B.温带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C.常绿阔叶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D.荒漠带、草原带、落叶林带 4.有关图中A、B、C三地陆地自然带地域分异原因的说法正确是(  ) A.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 C.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D.从东向西海拔增加 解析:3.B 4.C 第3题,据图分析可知,上图为我国北部地区从东向西的自然带,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第4题,形成A、B、C三地陆地自然带地域分异的主要原因是水分差异。 (2012·南京二模)读“部分陆地自然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5~6题。  5.关于图中荒漠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受副热带高气压或信风影响,降水少 B.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 C.其在亚洲分布面积最大 D.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主要成因 6.关于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形成该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B.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影响了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 C.反映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地区分布在大陆东部 解析:5.A 6.A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荒漠带生长积温达8 000℃,可能蒸发量达2 200 mm,年均温20℃,说明为热带,而年降水量为200 mm左右,由此可知为热带沙漠气候区,主要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影响形成的;非洲热带荒漠带分布面积最广。第6题,图中显示生长积温、年均温等热量要素逐渐变化较明显,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热量。 (2012·南通检测)下图为“四地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甲地位于南半球,其余均位于我国。读图回答7~8题。  7.当甲地西坡山麓植被凋零时,四地昼长由长到短的排序是(  ) A.甲>丁>丙>乙 B.丁>甲>丙>乙 C.乙>丁>甲>丙 D.丁>乙>丙>甲 8.丙地可能是(  ) A.天山 B.秦岭 C.大兴安岭 D.阴山 解析:7.D 8.B 第7题,甲地位于南半球,当甲地西坡山麓植被(热带草原)凋零时为北半球夏季,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甲地昼最短,从乙丙丁三地的基带可知三地纬度是丁>乙>丙,故四地昼长为丁>乙>丙>甲。第8题,丙地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属于亚热带,北坡为落叶阔叶林,属于北温带,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上。 二、双项选择题 (2013·扬州模拟)左图为某区域自然景观图,右图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9~10题。  9.左图景观所属的自然带,最有可能分布在右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的(  ) A.甲地区 B.乙地区 C.丙地区 D.丁地区 10.该景观所在地区(  ) A.干季、湿季分明 B.代表性的植被为热带荒漠 C.多受信风与赤道低气压交替控制 D.所属的自然带亚洲最典型 解析:9.BC 10.AC 第9题,左图景观所属的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右图中甲为热带雨林带,乙、丙均为热带草原带,丁为温带荒漠带。第10题,热带草原带是由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的,热带草原气候是由信风和赤道低气压带交替控制而成的,其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2012·镇江模拟)林线是指高纬度或高山地区,由于低温和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山地林线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和降水,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温度10℃的等值线相吻合。下表是我国境内不同区域山地林线的分布位置。据此完成11~12题。 山地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地理 位置 纬度 30°N 38°N 47°N 41°N 25°N 28°N   经度 90°E 90°E 90°E 125°E 118°E 106°E  林线 位置 海拔高 度(米) 4 300 3 400 2 400 2 300 3 400 3 600  11.我国境内山地林线海拔高度分布规律是 (  ) A.自南向北递增 B.自西向东递减 C.自南向北递减 D.自西向东递增 12.我国境内不同地区山地林线海拔高度及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A.江南丘陵林线高——下垫面热量充足 B.青藏高原林线高——距下垫面热源近 C.东北山地林线低——迎风坡降水丰富 D.西北山地林线低——降水少光照充足 解析:11.BC 12.AB 第11题,纬度大致相同时,山地林线海拔高度自西向东递减,经度大致相同时,山地林线海拔高度自南向北递减。第12题,东北山地林线低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较高,气温低;西北山地林线高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少。 三、综合题 13.(2013·无锡模拟)下图为“南美洲局部地区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丙地区自然带为________带,其成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2)南美洲西海岸,从甲处到丁处自然带分布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其形成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3)在甲、丁两处东侧山地,海拔相似,但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显著,其主要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丙地位于热带地区大陆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第(2)题,直接据图分析归纳即可。第(3)题,由于甲、丁两地纬度位置不同可能造成山麓自然带(基带)不同、自然带复杂程度不同、种类不同、雪线的高度不同等。 答案:(1)热带荒漠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东南信风背风坡;寒流影响 (2)自然带南北(经线)方向延伸;南北(经线)方向更替 热量 地形 (3)山麓自然带不同 自然带种类与数量不同 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雪线)高度不同 纬度位置 14.下图是“世界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②地所属的自然带为______________。此自然带在澳大利亚分布较广,并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试分析成因。 (2)④所属的自然带为________________,⑤所属的自然带为__________________;①~④~⑤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②自然带的更替主要是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造成的。 (3)下图是“①地所在经线附近山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中A代表________自然带,B代表________自然带,C代表________自然带。  解析:第(1)题,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东南信风及洋流的影响,②地虽在沿海,但是为热带荒漠带。第(2)题,根据 所处的气候区判断即可。第(3)题,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且垂直自然带分异规律与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规律有相似之处,故A、B、C代表的自然带与①④⑤自然带相对应。 答案:(1)热带荒漠带 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干燥少雨;西岸有西澳大利亚寒流流经,降温减湿;受东南信风控制,为离岸风,空气干燥;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 (2)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条件 水分因素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第二讲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纲下载 考纲解读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应用: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问题。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主要有哪些? 答案: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2.整体性 (1)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推动地理环境发展变化。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主要有哪些? 答案: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 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温馨提示] (1)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可指导实践,如在生态脆弱的山区,应注意对植被的保护,以防因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3)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产生了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1.作用 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是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2.主要体现 (1)海洋与大气之间 (2)大气圈与水圈之间:存在势能的传输与交换。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1.作用 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2.实例 (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吸收 释放 制造或消耗  光合作用 CO2、H2O O2 制造有机物  呼吸作用 O2 CO2、H2O 消耗有机物  植物的产生使化学元素在四大圈层间运动   (2)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碳循环等物质运动。 四、桂林“山水”的成因 1.认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2)形成条件: ①岩石 ②水 (3)喀斯特地貌:包括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成因:桂林“山水”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2)发育条件: 岩石条件 石灰岩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可溶性、透水性很好  气候条件 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尤以4~7月降水较多  地形条件 该区东部、西部、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南北纵贯全境  水文条件 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生物条件 生物生长旺盛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1.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  2.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课件演示更形象 见配套光盘] [例1] 下图表示岩石圈与水循环的关系。A、B、C表示三大类岩石,甲、乙、丙、丁为海陆间循环各环节,箭头a、b、c、d为岩石圈与水循环各环节的作用。读图回答(1)~(2)题。  (1)A、B、C中,其形成与水循环类型有密切关系的组合正确的是(  ) ①C—海陆间循环 ②B—海陆间循环 ③B—陆地内循环 ④C—陆地内循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若乙为水汽输送,a、b、c、d的含义和下列地理现象成因相符的是(  ) ①a—四川盆地多夜雨 ②b—云贵高原多地下河 ③c—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④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获取和解读信息]——————————————  ———————————————————————————————————————— [解析] 第(1)题,沉积岩与流水的沉积作用有关,与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有密切关系。第(2)题,夜雨属于甲环节,应与c的含义相符;地下水对云贵高原可溶性岩石进行侵蚀形成地下河,与b的含义相符;地壳隆起,使东非高原气温下降,降水减少,与c的含义相符;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是流水沉积作用的结果,与b的含义相符。 [答案] (1)C (2)D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动漫演示更形象 见课件光盘]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必须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如下: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坛选粹 此考点多以某一区域变化为切入点,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环境变化过程或原因;或者以某一要素变化,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常结合河流、湖泊、三角洲等的变化分析,原因一般从自然和人文角度去分析,影响一般主要对河流下游地貌变化、生态变化、生物变化等方面去分析。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1.一般情况下,河流上游植被破坏,对下游、中游的河床和湖泊以及下游三角洲有何影响? 答案:上游植被破坏严重,会引起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加;中游河床和湖泊淤积,导致河床抬升和湖泊蓄洪能力降低,易引发洪涝灾害;河流入海口泥沙淤积,河口三角洲面积不断增加。 2.在半干旱绿洲地区,若上游引水过度,会对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答案:上游引水过度,会导致中下游水量减少,下游植被缺水死亡,加剧土地荒漠化的发生;或下游湖泊因注入水源减少而萎缩,周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例2] (2011·福建高考)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 600 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获取和解读信息]——————————————  ———————————————————————————————————————— [解析] 从整体性原理入手,分析河流径流量减少对地下水、土壤、植被、海洋生物、地形等方面的影响。 [答案] 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读图析图能力——多增分”系列之(八) 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概览] 物质循环示意图(如下图)形式简单,但是可以表现的内容丰富,可以表示地壳物质循环(图1)、水循环(图2)、洋流分布(图3),也可以表示热力环流(图3)、生物循环。物质循环模式图既显示了地理环境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又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判读这类图示,关键是把握循环过程中涉及的物质,即各箭头代表的作用形式和含义。  [应用“五步法”读图] [典例] (2012·曲靖模拟)读下图,回答(1)~(2)题。  (1)若此图示意海陆间水循环,则(  ) A.乙为海洋,甲为陆地 B.我国的夏季风属环节② C.环节④能给陆地补充淡水 D.环节①一定能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2)若此图表示水平大洋环流,甲、乙两地全年昼夜基本上平分,则该环流中易形成规模较大的渔场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第一步:读图名,知图类 这类图示图名的呈现有两种方式:一是“一图一名”,则这个图在该命题背景下只表示一种循环图,图名直接在题干或图的一侧呈现;二是“一图多名”,则这个图可能表示不同类型的循环模式,则图名要根据不同题干表述来判断 。 第二步:析图例,看点线 若图示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则甲表示海洋,乙表示陆地,丙丁表示相应的高空位置,①~④依次表示地表径流、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若图示表示水平大洋环流,则甲乙丙丁表示不同海域的四个地点,该海域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第三步:联题目,抓关键 结合题目设置的选择项,对示意图表示的环节进行进一步细致分析。第(1)题,在海陆间水循环中,各环节的运动方向不同,起到的作用也不同。蒸发环节——为水汽输送提供水源;水汽输送——通过大气运动,把水汽从海洋高空运送到陆地高空;降水——为陆地补充淡水;地表径流——一方面改变陆地水资源的空间部分,最终汇入海洋;另一方面通过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第(2)题,“甲、乙两地全年昼夜基本上平分”表明甲乙两地在赤道附近,则该图示为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环流模式圈。 第四步:析原理,找方法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主要体现促进水体更新,调节各圈层的热量传输,改造地表形态等;在洋流的影响下,渔场的形成有两种情况:温带沿海海域是渔场分布的主要海域,这里的渔场大多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热带和副热带的渔场主要分布在离岸风盛行、上升流势力强大的海域,多位于副热带大陆的西岸海域。判断此图的最好方法是在图上标注每个环节的名称,或把不完整的地方给它补充完整,根据各物质循环所涉及的环节和原理进行分析。 第五步:组答案,防失误 根据上述分析,对答案进行确定。第(1)题,甲为海洋,乙为陆地,A项错误;环节②表示蒸发,环节③表示水汽输送,我国的夏季风属于环节③,B项错误;环节①表示地表径流,它可能会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但并非一定,D项错误;环节④表示降水,它能给陆地补充淡水,只有C项正确。第(2)题,甲、乙两地全年昼夜基本平分,则甲、乙两地位于赤道附近,该洋流系统为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丙地位于寒、暖流的交汇处,易形成大渔场。该图的判断一般不会太难,但如果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能结合图示进行分析,对知识不能综合应用,则容易造成选项的判断失误。 答案:(1)C (2)C  (2012·北京西城区模拟)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解析:选C 图中①向③供水,同时又能向②进行渗透,说明①是水圈;③需要供水且能提供氧气,则是生物圈;④能降水,说明是大气圈;②接受降水和渗透,则只能是岩石圈。故选C。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称分别是(  ) A.岩石 生物 大气 水文 土壤 B.土壤 生物 大气 水文 岩石 C.土壤 岩石 水文 大气 生物 D.生物 岩石 大气 水文 土壤 2.如果当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其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 ②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河流水位降低 ④土壤肥力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1.A 2.D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根据图示判断即可。第2题,如果当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该地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将减弱,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丰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下降,因此③错误。 (2012·泰州模拟)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完成3~4题。  3.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气环流 B.太阳辐射 C.地理位置 D.下垫面状况 4.近年来该地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是下列何种因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 A.气候 B.地形 C.植被 D.河流 解析:3.B 4.C 第3题,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最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第4题,近年来该地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能是由人为破坏植被引起的。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完成5~6题。  5.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分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作用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加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6.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 解析:5.C 6.A 第5题,修建水库一方面导致土壤水分增多,给植被生长提供更多的水分,从而使植被覆盖率增加,进一步导致蒸腾作用加强,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另一方面导致库区蒸发量增大,水库周围降水增多。第6题,图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读图,完成7~8题。  灌溉、绿洲效应与水、气、生物相互作用示意图 7.下列关于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内容,搭配正确的是(  ) A.①——土壤比热容减小 B.②——地面蒸发的水量减小 C.③——地面植被覆盖率增加 D.④——气温年较差变大 8.①环节导致“大气温度变幅减小”,蕴含的地理原理是(  ) A.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 B.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 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7.C 8.D 第7题,土壤中水分增多,比热容就会增大,同时地面植被覆盖率也会增加;②表示土壤中水分增多导致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加;④表示蒸腾作用加强,空气中的水汽和云量增多,导致气温年较差变小。第8题,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土壤中的湿度增大,则其比热容随之增大,地面增温和降温的幅度减小,大气温度的变化幅度也随之减小。 二、双项选择题 人们发现有些年份的圣诞节前后,秘鲁附近海域异常增温,温暖的海水“杀死”了大量鱼群,并引起相关环境变化,人们称此现象为“厄尔尼诺”现象。据此回答9~10题。 9.“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  ) A.使其经过区域的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 B.向秘鲁附近海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 C.扰乱了常规洋流模式,使气候异常 D.使全球降水总量变化,降水异常增多 10.“厄尔尼诺”现象反映了海洋对大气的影响。反之,大气对海洋也有影响。下列关于大气对海洋影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大气运动引起风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 B.大气降水与蒸发的强弱影响海水的盐度 C.大气温度的高低与海冰的分布范围有关 D.海洋上空的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使海面增温 解析:9.BC 10.BC 第9题,“厄尔尼诺”使秘鲁附近海域异常增温,向其附近海域大气输送了大量热量,使气温升高,并扰乱了常规洋流模式,使气候异常,但全球降水总量变化不大。第10题,大气降水丰富的地区,海水被稀释,海水盐度变低;而蒸发旺盛的地区,海水的盐度则会升高。潮汐是因天体的吸引力而形成的,洋流不一定都是大气运动的结果。海洋上空的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会使海面温度降低。 (2012·苏南模拟)冻土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冬季含冰冻结、夏季全部融化的岩土被称为季节冻土,包括季节冻结层和季节融化层。下图为“北半球季节冻结层与季节融化层深度随纬度和海拔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季节冻结层与季节融化层的分布特点是(  ) A.季节冻结层水平分布的范围小 B.随着纬度的升高,季节融化层厚度减小 C.季节冻结层多分布在极地附近 D.随着海拔的降低,季节融化层厚度增加 12.下列有关受冻土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季节冻土阻碍农作物根系向下伸展,对农业生产不利 B.冻土对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线的建设不利 C.多年冻土影响地表水下渗,在地势低洼处,易形成沼泽 D.有植被覆盖的冻土层较难融化,其上不适宜建造房屋等解析:11.BD 12.BC 第11题,据图分析可知,季节融化层随着纬度增加而减小,随着海拔的降低,季节融化层厚度增加。第12题,季节冻土在非冻季节对农作物根系伸展影响不大,由于植被生长,对冻土层产生影响,可能冻土层较易融化。 三、综合题 13.一般来说,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等属于大尺度范围,而局部地区则属于小尺度范围。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环境要素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2)这些要素之间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3)请你为保护斜坡①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提出合理的建议。 (4)如果②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其他要素将会发生哪些变化?这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特点? 解析:自然地理要素是由气候(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组成的,它们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保持水土可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及政府政策等方面考虑;地理环境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这体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特征,同时也体现了地理环境具有统一演化过程的规律。 答案:(1)岩石 生物 大气 水 土壤  (2)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3)①植树种草,恢复植被;②采取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等工程措施;③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④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 (4)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栖息地遭破坏,物种减少;地下水水位降低;土壤肥力下降等。这反映了:①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14.读“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山脉西部海域位于________板块。根据板块构造学说,说明该山脉高度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2)图③中山脉东侧的荒漠景观属于________现象,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__________。 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变化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此山脉变为平地,试分析其可能给南美洲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4)图中D处的植被会对全球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5)据国际环保组织研究统计,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的降水减少了约20%,但流入江河的水量及洪水反而增加了,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山脉为安第斯山脉,它是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碰撞而成,所以有可能升高。第(2)题,图③中山脉东侧的荒漠景观属于非地带性现象,是因为山脉(安第斯山)的隆起阻挡西风进入,使该地降水少;引起南美洲南部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的运动,它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4)题,D处植被为热带雨林,它能调节全球气候,维持全球生态平衡。第(5)题,该地区的雨林被大量破坏导致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降水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 答案:(1)南极洲 该山脉可能升高。 原因:该山脉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2)非地带性 山脉(安第斯山)的隆起阻挡西风进入,为背风坡,降水少 地壳运动(或地形抬升) 整体性 (3)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可能会横贯大陆东西;东南沿海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可能会消失;亚马孙河可能向西流,注入太平洋。 (4)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5)森林被砍伐,其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降水以地面径流的形式汇入河流的数量增加;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淤积,水位抬高,泄洪能力下降。 ———————[单元回味一刻钟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建立联系网]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基本原理之一。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现象是高考命题的新动向,地域分异规律一直是高考命题热点,为此在复习时既要关注整体性原理的应用也要关注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  [连线关键词]  [解读主旨句]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环境也具有明显的分异规律,其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二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三是以水热为基础的垂直分异规律。 ———————————————————————————————————————— 单元质量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2013·温州模拟)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我国西北内陆绿洲的形成,图中哪个箭头起到关键的作用(  ) A.③           B.④ C.⑦ D.⑩ 2.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的景观差异,主要是哪个因素造成的(  ) A.水文 B.地貌 C.植被 D.气候 解析:1.A 2.D 第1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在有水源的地方形成了绿洲。第2题,我国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差异主要是由气候因素造成的。 3.(2013·扬州模拟)下图中虚线表示某次汽车拉力赛线路。整个赛程中选手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观依次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雨林 解析:选C 里斯本属于地中海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盖勒敏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植被为热带荒漠;达喀尔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植被为热带草原。 4.(2012·南京模拟)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严重,到5月鄱阳湖水面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仅为历史同期多年平均面积的一半;而这一年北方黄河流域降水偏多。下图为2011年5月鄱阳湖某地干涸形成“大草原”的景象。图中的“大草原”所处地区的自然带是(  )  A.热带草原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解析:选B 图示“大草原”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严重出现的特有景观,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012·苏北模拟)读“北非五国正在建设的‘绿色坝工程’示意图”,回答5~6题。  5.该绿化工程最适宜栽植的树种是(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针叶林 6.该绿化工程栽植树种的选择,遵循了(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解析:5.B 6.A 第5题,据图分析可知,该绿化工程位于非洲北部,靠近地中海气候区,而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第6题,树种的选择遵循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012·盐城模拟)读“非洲和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分布图”,回答7~8题。  7.甲乙两图中自然景观相似的一组是(  ) A.a-① B.b-② C.c-③ D.d-④ 8.甲图中c自然带在南半球呈南北走向,其主要原因是(  ) A.海陆位置 B.洋流 C.大气环流 D.地形 解析:7.D 8.B 第7题,甲图中a、b、c、d的自然带分别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①、②、③、④对应的自然带分别是高山荒漠带、高山草甸带、针阔混交林带和常绿林带。第8题,由于沿海地区本格拉寒流的影响,热带荒漠带呈南北走向。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9.(2012·苏州模拟)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同时各地区又存在着地域差异。亚马孙平原大量砍伐热带雨林,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变化,反映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 解析:选BD 亚马孙平原大量砍伐热带雨林,导致其他区域甚至全球的生态环境变化,这体现了一个区域的变化引起其他区域的变化的特点,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各要素的关联性。 10.(2013·泰州模拟)2012年“中秋十一”假期共8天,适逢国家出台假日期间高速公路对小客车免费的政策,对旅游消费产生较强的拉动作用。长假期间,西岳华山人满为患,超过了华山缆车运送能力,造成许多游客夜间滞留山顶,当地派出公安民警上山营救引导游客下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华山属于褶皱山 B.夜间,民警引导游客下山的过程中,应吹谷风 C.从山麓到山顶,气温和降水随海拔的增加而变化 D.山麓的自然带和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解析:选CD 华山属于断块山,夜间,民警引导游客下山的过程中,应吹山风。 (2013·徐州模拟)下图是“某大陆沿某纬线的植被类型示意图”,该纬线附近西风漂流几乎环绕全球。据此完成11~12題。  11.①地的洋流性质及其方向是(  ) A.寒流 B.暖流 C.自南向北流 D.自北向南流 12.关于图示植被类型相关信息的到断,正确的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区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 B.图示植被类型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分布的非地带性 C.温带荒漠的形成与这里地处山地的背风坡有关 D.山地植被中可以发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析:11.AC 12.BC 第11题,据题意“该纬线附近西风漂流几乎环绕全球”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再据图分析可知,①地位于大陆西岸,为寒流,南半球的中纬度寒流是自南向北流。第12题,据上题分析和图中信息可知,该地位于南美洲的南端,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区的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山地植被中可以发现温带植被。 三、综合题(共44分) 13.(2013·扬州模拟)读图甲,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据图分析澳大利亚南回归线附近东、西两岸降水量的差异及其主要原因。(6分) (2)说明图中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哪些地域分异规律?(4分) (3)图乙表示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试根据图甲相关信息填写各数字序号所表示的含义。(12分)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解析:第(1)题,据图分析可知,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其主要原因可从地形、大气环流和洋流等方面思考。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自南向北不同森林带之间的变化体现的是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自东向西(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变化体现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3)题,直接读图分析可知。 答案:(1)东岸降水丰富,西岸降水稀少。东岸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有暖流流经;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沿岸有寒流流经。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3)地形 生物(植被) 气候 14.(2013·无锡模拟)下图是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坡向:B表示__________坡,D表示________坡。(4分) (2)D坡自然带数目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坡冰川分布的下限高度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3)与乙山的针叶林相比,甲山的云杉林分布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甲山A坡没有云杉林,简析其主要原因。(6分) 解析:第(1)题,甲山纬度较高,且山麓植被为草原,可判断甲山脉位于我国西北内陆,B坡自然带分布海拔较低,应位于阴坡(北坡)。乙山脉海拔8 000米以上,且C、D两坡山麓起点差距较大,应位于喜马拉雅山,D坡自然带数目多,应位于南坡(阳坡)。第(2)题,D坡自然带数目多主要原因是纬度低,相对高度大;B坡冰川分布的下限高度较低主要原因是位于迎风坡,降雪量大。第(3)题,由于两山纬度不同,同一自然带,纬度越高,分布高度越低。第(4)题,植被的分布与降水有关,A坡没有云杉林,是由于A坡处于背风坡,又由于甲山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较少。 答案:(1)北(阴坡) 南(阳坡) (2)纬度较低,相对高度较大 面向北冰洋、大西洋的迎风坡,降雪量大 (3)甲山纬度较高,乙山纬度较低 (4)地处亚欧大陆内陆地区,海洋水汽难以进入;森林植被生长需要较多的水分条件。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