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2010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区域的研究与开发》教案 【专题要点】 1.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2.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4.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应措施 5.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6.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考纲要求】 通过对区域开发与发展条件的分析和评价,引导学生在能够对一个虚拟的区域进行剖析,能够依据材料中所提供的一系列信息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和应用,并进而提出区域开发和发展的具体措施,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开发与发展的观念。 【知识纵横】 【教法指引】 1、落实考试说明的要求,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应用。如创设区域局部图表或文字材料,并结合区域的地形(地质)剖面图、气候统计图、等值线图、资源的分布与统计图、人口的分布与构成变化图、产业构成与变化图以及区域的河流水系图等,综合考察区域开发和发展条件的评价、产业布局及变化、存在的问题、治理的措施及发展的方向等。 2、注重考试说明中的乡土地理的考查,如以省区自然或人文的区域热点为素材或情景,围绕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问题,综合考查学生对乡情、省情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典例精析】 【例1】(莱芜市2008届高三期末)读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9分) 材料:中国羊绒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70%左右,内蒙古羊绒年产量约占中国 总产量的sw50%左右。羊绒业属于劳动密 集型产业。我国羊绒制品在国际市场上 多需要使用外国品牌出售,我国企业只 能获得较少的经济效益;外国企业则从 品牌和营销上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1)结合图及所学知识,说出内蒙古经 济发展有哪些不利的条件?(3分) (2)从羊绒制品的生产和销售等特点,说明在国际贸易中提升内蒙古羊绒产业竞争 力的措施有哪些?(3分) (3)打造品牌,就是打造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请简要分析内蒙古如何利用当地 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特色“品牌”产业?。(3分) 参考答案 (1)气候干旱,水源缺乏,土地荒漠化严重,冬季易受低温、冻害,雪灾等,生态环 境脆弱。经济水平低地区差异大,交通落后,科技水平和劳动力素质低。(3分) (2)提高技术水平、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注重信息收集与交流、建立产加销一条龙和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化经营模式、创建名牌等。(3分) (3)①利用丰富的草场资源发展牧业,发展农畜产品加工(毛纺织工业和乳制品业);②利用丰富的金属和能源矿产发展冶金、能源、化工等支柱工业;③利用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发展持色旅游。(每点1分,共3分) 【例2】资料一:东北曾是世界著名的商品大豆产区,是我国主要食用油的来源。自加人WTO后,2001年江苏某榨油厂即进口美国大豆1396万吨,约相当于我国一年的大豆产量,同年东北大豆却有七成积压在农村。 资料二:东北和美国进口大豆的产销成本调查 东北大豆 美国大豆  生产成本(元/千克) 1.6 0.8  运输(元/千克) 0.045 0.04  出油率(%) 17 20  加工成本(元/吨) 10+X X  其中X为美国每吨大豆的加工成本。 (1)2001年江苏某榨油厂“舍近求远”从美国进口大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请你分析造成东北大豆与美国大豆生产成本差异的主要原因。 (3)该研究性学习小组以“东北大豆的出路”为题进行研究,应主要采用何种研究方法?试简述理由。 (4)该学习小组要将研究成果“东北大豆的出路”呈报给政府供决策参考。如果你是小组成员,你会提出哪些建议? 【解析】该题以真实素材设计专题研究的情景,综合考查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基础是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按照“假设-探究-表达”的步骤、要领分析解决问题;关键是运用农业区位分析的基本原理进行区域比较,分析原因、找出对策。 【答案】(1)东北大豆出油率低,价格高,加工成本高。(2)水热不足,科技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3)比较法;选定对象进行比较,能找出差距和改进的措施。(4)建立高油大豆生产基地,实行专业化规模生产;加大科技投人,改良品种,发展面向市场的产品;机械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大豆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例3】读“黑龙江垦区的粮食产量示意图”和“黑龙江垦区粮食的商品率示意图”后回答: (1)从1978年到1997年黑龙江垦区的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2)从1978年到1997年该垦区粮食商品率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3)粮食产量和商品率之间的关系如何?说明了怎样的问题? (4)从农业现代化的方向看,该垦区表现了怎样的特点? (5)“北大荒”走向“北大仓”,“北大仓” 走向“北大商”分别靠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东北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答案】 (1)稳步增长。仅1994年粮食生产略低于1990年。 (2)稳步增长。仅1994年略低于1990年。(3)相应。说明了当地粮食消费是基本稳定的。粮食生产增加,提供给市场的商品粮也增多,商品率也提高。(4)该垦区土地面积大,集中连片,农业生产已基本上实现了大型机械化生产,是我国最大的农业现代化垦区。(5)扩大耕地面积和机械化;加大科技投入,开发国内外市场 例4.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地形类型是:A___________,B____________。按照“因地制宜”布局原则,A地适合发展___________业;B地适合发展_______________业。 (2)乙图农业基地名称为__________,该基地著名的油料作物是_________,该区域同江汉平原相比,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年来,甲图区域水资源紧张,为解决该区农业用水问题,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多选) A.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型农业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C.实施“引嫩入辽”调水计划 D.利用处理后的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解析】先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区域轮廓判断甲、乙两地的地形区,进而据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判断其农业发展状况。 【答案】(1)山地(丘陵) 平原 林果业 种植业 (2)三江平原 大豆 耕地面积大,人均耕地多 (3)AC 例5.读“我国某果品(苹果)企业发展示意图”,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该企业2002年与1992年相比在产品销售方面的主要变化: 。 (2)生产基地①是欧洲市场最为走俏的某苹果品种的全世界第四块优产区,与基地②相比: 该区域发展苹果种植业的气候资源优势是: 、 ;其他优势: 、 、 ;不利的自然区位因素是: 。 (3)该企业的经营模式是公司+基地+农户+市场,下列有关该经营模式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 B.市场决定了基地的苹果生产品种和规模 C.企业总部远离生产基地,不利于市场信息的反馈 D.有利于农业技术和良种的推广 【解析】该题以我国陕西苹果为例,考查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以及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 【答案】(1)2002年产品内销和外销并重,1992年以内销为主 (2)太阳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 劳动力资源丰富,地租较低,政府政策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降水较少,水资源缺乏 (3)ABD 例6(2008年山东卷)12.(25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联系,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图6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表2是图6中A、B、C三省和东北三省以及全国两个年份的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变化资料。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2 年份 粮食总产量(亿吨) 粮食播种面积(亿公顷) 粮食单产(吨/公顷)   全国 A、B、C三省 东北三省 全国 A、B、C三省 东北三省 全国 A、B、C三省 东北三省  1985 3.79 0.76 0.36 1.09 0.17 0.13 3.48 4.47 2.77  2005 4.84 0.81 0.74 1.04 0.15 0.16 4.65 5.40 4.63  (1)判断此时图中甲城市的风向,并指出锋面系统过境后该地的大气状况。(6分) (2)图中A、B、C三省均为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东北三省相比,其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优势是什么?A、B、C三省、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各有何变化?据表说明A、B、C三省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 (3)图中乙、丙两城市之间已有内河航道连接,为何还要建沿江高速公路?(3分) (4)针对图中A省湖区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该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6分) 【答案】12.(1)西南风 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2)水热资源丰富 A、B、C三省所占比重下降;东北三省所占比重上升。 A、B、C三省粮食播种面积下降;A、B、C三省(与全国或东北三省相比)粮食单产增长幅度较小。(3)与航运相比,高速公路更为快捷;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加强沿江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4)泥沙淤积造成的湖泊萎缩及引起的洪涝频繁问题。该问题主要与入湖河流泥沙增多密切相关;人湖河流泥沙增多,又主要与上游山区因滥垦乱伐导致水土流失有关,因此湖、江、山应当综合治理。 例7(08汕头一模)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两大工业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速度很快。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崛起,许多外资企业由珠江三角洲向长江三角洲迁移。读下图,回答问题:  1.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何变化? 2.试从珠江三角洲区位条件的变化与长江三角洲区位条件的优势两方面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比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具有的优势条件是   A.产业基础良好 B.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C.腹地范围广阔 D.技术水平高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由图分析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 【答案】1.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珠江三角洲地区呈下降趋势;长江三角洲地区不断上升,在2000年后国际直接投资比重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 2.珠江三角洲区位条件的变化:政策优势明显下降;劳动力工资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和人才优势明显下降;市场萎缩;环境污染严重。长江三角洲区位优势:浦东新区的开发吸引大量国际投资;有科技和人才优势;水陆交通发达。 3. B 【例8】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泛珠三角”简称“9+2”,“9” 指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海南。“2”指香港和澳门。2004年6月1日至3日,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香港、澳门、广州三地举行,九省区及港、澳两个特区共同签署了《泛洙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材料二 “泛珠三角”略图 材料三 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例如我国沿海企业向内地迁移,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1)上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我国重要的 (热带经济作物)分布区;图中虚线箭头表示 (哪种能源)的输入方向。 (2)“9+2”可以实施优势互补。香港地区和西南地区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各是什么? (3)从世界地域分布来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工业类型主要有哪些? (4)区位优势差异是互补合作的基础,请对比分析图示①、②地区发展经济的主要优势条件。 (5)“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可以更好地解决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问题。泛珠江三角区域中属于西部经济地带的省份是 。 (6)简要论述“泛珠三角”与国内其它区域相比突出的区位优势 (7)“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建立对香港这个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而言,最重要的意义是 。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发展的优势、方向和区域合作的原因及意义等。 【答案】(1)天然橡胶 水电(或电力) (2)香港:人多地少,劳动力成本高,土地租金高,资源、能源短缺。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崎岖,交通不便;资金短缺、科技落后;劳动者素质低 (3)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污染严重的工业。(答对其中两项即可) (4)①地区有体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②地区有资源、市场、劳动力等优势。(5)四川、贵州、云南 (6)最早实行改革开放,具有政策体制优势 紧邻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 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7)大大扩展了香港的经济腹地 例9.台海两岸直接三通于2008年12月15日全面启动,两岸交流掀开了历史新页。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台湾主要工业区分布图  材料二:台湾1993年和2003年部分出口产品所占比重统计图   (1)据左图,归纳台湾工业分布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据右图,说明1993年~2003年十年间台湾出口产品结构变化,并简述其原因。 (3)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请简要说明两岸各自的优势条件。 大陆优势: ;台湾优势: 【解析】本题考查台湾工业分布和发展趋势,以及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原因。 【答案】(1)分布: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 特点: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工业)发展迅速;“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原因:台湾岛内资源有限,市场狭小;西部地势平坦;人口、城市集中;海运便利。(2)变化:廉价劳动力指向型产品比重下降,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品比重上升 原因:经济发展迅速,廉价劳动力优势的丧失;教育科技的发展,人才优势上升;国际产业结构调整。 (3)大陆优势: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广阔的消费市场 台湾优势:先进技术、雄厚的资金。 【例10】(09全国II )(60分)阅读分析资料和图5,完成下列各题。 图5示意古荆州部分地区。  据图5分析古荆州地区的交通区位。(12分)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但是荆州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8分) 【答案】(1)交通区位:水陆交通要道(枢纽、节点)。 分析:扼西部山区东出口,为吴蜀东西相连的水运交通要冲;西部的山地与东部的湖沼阻碍了南北的联系,使荆州成为南北交通要道。(2)气候温暖湿润,地势较平缓,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河湖众多);人口较多,交通便利(商贸发达)。 【例11】(09山东) . (25分)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图7为该地区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读图回答第(3)题. (3)分析在当地农村推广使用沼气对农业生产、生活及生态的意义。(8分) 图8为A地所在省、浙江、广东及全国2001~2008年第二产业占各自GDP比重的变化 目。读图回答第(4)题。 (4)比较分析A地所在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特征。(4分)对该省工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今后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3分) 【答案】(3)对农业生产:提供能源、沼肥、沼液、沼渣,有利于农 林牧渔业的发展; 对生活提供燃料,充分利用废弃物,净化居住环境, 对生态: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4)2001-2006年持续增长,2007、2008年略有下降, 低于浙江和广东,但高于全国。 答案一:赞同。理由:农副产品种类丰富,劳动力充足,靠近港澳台位置优越;与台湾 合作前景好,著名的侨乡。 答案二:不赞同。理由:技术水平较低,资金较缺乏,山地丘陵区交通不便。 【例12】(09四川) 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材料五通可以缩小时空距离。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使不同地域间相互交流,联系。实现互补。今日世界交通运输联系不仅仅局限于一国之内,而且扩大到国与国之间 洲与洲之间。交通建设要受控于地理环境,亦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 昆曼公路北起中国昆明,经西双版纳进入老挝,南止于秦国曼谷,长达1850千米,有“21世纪新丝绸之路”之称。沿途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显著地地域差异铸就了这条斑斓的彩带。 (4运用所学交通运输网知识、地域差异地理知识,说明昆曼公路对四川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4分) (5)简述昆曼公路穿越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8分) (6)分析该区域不利自然条件对昆曼公路建设的影响,并列举两例修建该公路可能给沿线地区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8分) 【答案要点】(4)(4分)昆曼公路与成昆铁路连接,构成了四川出海(与东南亚联系)的又一条通道(2分);四川与东南亚(或泰国)分别位于亚热带、热带、物产(或自然、人文景观) 差异显著,互补性强,该公路为两地贸易的发展(或旅游合作)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2分)(5)(8分)地势北高南低,山高谷深,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2分);北部冬暧夏凉、南部终年高温,沿线地区降水丰沛,气候垂直变化大(2分);河流纵列分布(或山河相间),流向自北向南,水能资源丰富(2分);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广布,生物具多样性(2分)。 【专题突破】 (09广东高考样题)1.2008年5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动员和部署全省进一步推进“双转移”工作,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材料一:“双转移”具体是指珠三角的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图中箭头①);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图中箭头③),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图中箭头②)。 广东省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方向示意图 材料二:工业化发展阶段判别标准 指标 工业化前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后期 后工业化时期  人均GDP($) 260~728 728~1456 1456~5460 5460~13104 13104以上  非农产业产值 比重(%) 50以下 50~70 70~87 87~98 下降  广东省各地带工业化发展阶段 指标 山区 两翼 珠江三角洲 全省  人均GDP($) 1054 1249 5594 2381  非农产业产值比重(%) 72.66 80.33 96.22 92.24  注:2004年数据,根据2005年《广东统计年鉴》 材料三:1998—2004年广东省工业三大类支柱产业结构变化情况统计表。 行业名称 增加值构成(%)   1998年 2001年 2004年  新兴产业:电子、电气、机械、石化 35.4 40.1 41.1  传统产业: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建材 23.8 20.6 15.24  潜力产业:森林造纸、医药、汽车 2.0 4.6 6.65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广东省大致处于工业化 阶段,珠江三角洲处于工业化 阶段。广东省内的工业化发展存在明显的 。 (2)简述广东省1998—2004年三大类支柱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3)目前,珠三角移出的产业主要是 密集型产业。造成这类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有 (填正确项字母)。 A.工资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 B.建设用地紧张,土地成本上升 C.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推动 D.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 E.本地产业升级的需要 F.其他地区具有市场、技术方面的优势 (4)简述“双转移”对粤东、粤西、粤北欠发达地区的影响。 【答案】(1) 中期 ;后期 ;地区差异 (2)新兴产业和潜力产业在增加值构成中比重上升 ;传统产业在增加值构成中比重下降 ;新兴产业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3)劳动 ; ABCE (4)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促进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为当地带来更多的发展资金和技术;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2.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发展特点与条件的有关图文资料,并回答问题。(22分) 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外企,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成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步入新世纪,珠三角的经济继续高速发展,2000年珠三角创造的生产总值(GDP)7361亿元,2004年为13394亿元。为了谋求经济的更快发展,进一步实现珠三角与内地和港澳地区在资源、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互补,有些专家认为珠三角可以构建联合周边地区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泛珠三角)新格局。   (1)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工业为 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 工业。(4分) (2)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多项选择) (3分) A.当地雄厚的工业基础 B.丰富的矿产资源 C.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D.外来资金、设备与技术 (3)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珠三角GDP迅速增长,2004年GDP约是2000年的 倍。同时,珠三角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 。(4分) (4)目前,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些困难,具体表现有 (多项选择) (3分) A.能源供应相对紧张 B.南岭阻隔水陆交通 C.劳动力素质较低 D.外向型经济比重较低 (5)近年来有些专家主张构建的泛珠三角,泛珠三角的构建对珠三角发展的积极意义是 (至少答两点);对新融入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是 (至少答两点) (8分) (08上海地理卷)3.读中国粮食生产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8分) “湖广熟,天下足”描绘了我国千百年来“南粮北运”的历史。但是,伴随着北方粮食生产供给能力的增强和南方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已悄然改变。北方松辽河产区和南方长江产区的粮食生产指标的变化,正是我国粮食生产区城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  20世纪70~90年代北方与南方产区粮食增产贡献率及人均点有量的变化 粮食生产指标 粮食产区 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 人均粮食点有量(千克)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北方产区总计 其中:松辽河产区 53.9 11.5 67.3 19.7 85.1 31.9 328.4 366.5 400.7 495.2 421.5 569.5  南方产区总计  其中:长江产区 46.1 29.7 32.7 24.3 14.9 11.3 334.9 352.6 355.1 396.3 328.0 379.9  (1)我国北方粮食作物以      为主;我国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的粮食作物集中分布在          一线以南的东部平原、丘陵地区。 (2)表中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与松辽河产区相比,其变化特点是     ;同期,与南方产区相比,我国北方产区人均粮食点有量变化特点是     。随着粮食生产格局的改变,我国粮食流通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    。 (3)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多项选择) A.非农业用地比重上升 B.粮食大量出口 C.粮食单产下降 D.调整种植业结构 (4)北方产区粮食产量的增长,与播种面积扩大等多种因素有关。但这些因素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阅读下面的结构框图,将代表相关内容的字母填入图中的空格内。(每个字母限用一次,每框限填一个字母)  A.毁草种粮 B.导致水土污染 C.扩大灌溉面积 D.提高机械化程度 E.减少生物多样性,加剧荒漠化 F.增加播种面积 G.培育优良品种 【答案】(1)小麦(2分) 秦岭-淮河(2分) (2)持续下降(2分) 不断增长(2分) 北粮南运(2分) (3)AD(2分) (4)每空格一分(6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