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2考点解析 一、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阶段 原始低增长阶段(A) 加速增长阶段(B) 增长减缓阶段(C) 低速增长阶段(D)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模式 “过渡”模式 “低低低”模式  人口增长类型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特 点 出生率 高 较高 开始下降,较低 进一步下降,低   死亡率 高 迅速下降,较低 继续下降,低 低   自然增长率 低,波动大 提高,高 逐渐降低 低   人口增长 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 急剧增长 开始减缓 零增长或负增长  社会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 工业化初期 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展中国家目前 欧洲发达国家现在  典型地区 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居民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德国、英国、法国等国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各因素主要通过案例来分析理解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是一个警戒值。(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个理想值。 一般而言,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人口容量。如:中国的环境承载力是16亿人,而人口合理容量是8-9亿人。 【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分布特点  住宅区 分布面积最广;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且有背向发展的趋势 (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低级住宅区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商业区 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CBD经济活动繁忙,建筑物高大稠密,不仅是商业活动中心也是服务中心)  工业区 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不断向城市外围移动;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合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最主要是处理好住宅区与工业区的关系。①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②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③应布置卫生防护带。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其它因素——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历史因素) 经济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地理位置 通达度 土地价格或租金  市中心有多条公路穿过 最好 最贵  市中心延伸出的主要公路两旁和公路交汇处 次之 比较贵  远离主要公路的地区 差 比较低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规模越大,等级越高,服务功能越强(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城市规模越小,等级越低,服务功能越弱(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一级中心:上海,全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服务范围不久覆盖整个区域,其影响还辐射到全国甚至国外。 二级中心:南京和杭州,服务范围主要是江苏省及周围省区的部分地区。 三级中心:苏州、无锡、常州、宁波。 四级中心:扬州、镇江等城市,服务范围主要局限于是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 【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图: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25%~30%以下,低 缓慢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加速阶段 30%一70%,较高 迅速 快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出现郊区城市化  后期阶段 70%以上,高 缓慢,甚至停滞 继续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城市化的意义: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不利影响: 环境要素 来源 危害  气候 城市工业排放各种气体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①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②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水文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 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生物 生物栖息地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改变 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土壤 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废渣,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 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就业困难、秩序混乱等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1、对人口的影响: 外国文化与人口: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中国文化与人口: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2、对城市的影响: 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形成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环境中的“山水城市”——杭州 古代帝王对都城的规划建设,多以皇宫为中心,将其摆放在城市的中轴线上,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北京 美国首都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轴线及其交汇处为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居于其上——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区位因素 对农业的影响  自然因素 气候 ?发展农业的基础,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和耕作制度   地形 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发展耕作业; 山区:耕作不便,且不宜水土保持,但适合发展林业、畜牧业等; 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域分异,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土壤 ?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   水源 影响农业的灌溉、对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 ?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 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容易腐烂变质,需要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   机械(科技水平) ?冷藏保鲜技术、耕作的机械化程度   政策 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例如我国的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   劳动力 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自身的资金情况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类型 案例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作物 主要特点 区位条件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 亚洲季风区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水稻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中部平原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 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我国东北和新疆的国营农场。 小麦玉米等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深厚、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适宜进行大规模生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大牧场放牧业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牛、羊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距海港近,促进了商品经营。   乳畜业 西欧 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牛奶及其制品等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地形平坦,气候温凉、潮湿,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混合农业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 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主要是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小麦羊 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以保持土地的肥力;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做到忙、闲错开,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可以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情况,农户及时调整种植与放牧的规模,保证稳定的收入。 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机械化水平高;交通发达;政府扶持。  【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 增强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的素质、技术因素、环境 减弱因素:原料(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关)、劳动力的数量(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有关) 主导因素的变化:(钢铁工业为例)原料—交通—市场 2、工业区位选择 ①经济效益: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②社会效益: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国防的需要;个人偏好的影响;工业惯性的影响 ③环境效益: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1、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工业联系:①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②空间上的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或利用廉价劳动力) 工业集聚: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工业地域:①自发形成与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②发育程度较低与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2、工业分散 ①老工业区趋于饱和状态,资源缺乏,新建企业外迁——不是工业联系的结果 ②有工业联系的两种分散情况:如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工厂之间,可以相距较远。又如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也可以分布在许多地方,甚至形成跨地区、跨国的网络企业。 3、 著名工业区 形成条件 发展特点  传统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丰富的煤炭;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 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综合整治:①调整工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减少煤炭、钢铁企业数量,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技术水平高的电子、石化、汽车等部门的中小企业);②调整工业布局(工业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③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开展工业旅游,发展金融服务业);④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⑤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植树造林,营造绿色空间,优化美化环境  新兴工业区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大批廉价劳力;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大批廉价劳动力;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   美国“硅谷”(高技术工业)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有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军事订货:特殊的条件!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等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并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滥砍乱伐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地盐碱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产品和土壤污染)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不利影响: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人们的衣、食、住以及各种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进行的。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间产生了人和物交流的需要。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 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促进生产规模,原材料供应范围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加速区域开发,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加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联系;加强科技和文化交流,保证国家统一和安全。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1、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贸易 2、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方式 优点 缺点 备注  铁路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 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公路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  水路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水文和气象条件影响大 历史最悠久  航空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管道 连续性强、损耗小、安全方便、运量很大 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①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如:株洲“火车拉来的城市”,日本筑波沿交通干线形成南北狭长带状形态。 ②交通线的发展变化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如嘉兴市聚落形态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由团块状沿交通线而扩展成星状。 ③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如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等城市发展缓慢。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①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商业网点。 ②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③对商业中心形成的影响: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对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如上海、北京等。 ④对集镇发展的影响:交通线路的改变常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阶 段 时 期 生产力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崇拜自然 采猎文明 水平低下,发展缓慢 人类与环境保持原始的平衡关系,环境问题没有威胁人类本身 恐惧和依赖  改造自然 农业文明 生产力发展 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天命观和有神论;人地关系思想有了萌芽  征服自然 工业文明 发展惊人 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 人类试图成为环境主宰  谋求人地协调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达到较高的水平 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环境和发展得到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减少) 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产生了环境问题。 ①人口压力 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P96 概念: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①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②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③实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④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效率;⑤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循环经济在工业中的表现形式是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与传统末端治理的比较 循环经济在农业中的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必然的选择】 世界:人类面临多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处于空前紧张状态;人类反思了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人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使人地协调的必由之路。 中国: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