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情分析】 考纲解读 命题规律  1.理解区域的概念、特征和区域间的差异性,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明确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结合某区域发展状况,比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理解发展问题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 3.了解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和成因,理解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分布、危害及治理措施。了解中亚、北美、澳大利亚及非洲的荒漠化问题,并与我国荒漠化进行比较。 4.了解森林的生态效益及原始森林的分布。理解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其生态脆弱性。 5.以我国山西省为例,分析其作为我国能源基地的区位条件,掌握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内容与方法。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6.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分析河流流域开发的自然地理背景,学会评价的方法。了解流域综合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以大江大河的治理为背景,分析流域开发建设的地理条件、基本内容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7.学会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理解区域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区域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8.理解区域在资源、交通、人才、科技、市场、政策等方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学会分析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或对策。学会利用图表资料分析、论证某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产生的影响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9.掌握我国主要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消费分布规律。理解区域资源调配的作用和意义。理解资源的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0.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和规律及产业转移对迁入地区和移出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1. 近几年的高考题多以某区域(一般是课本没出现过的区域)为切入点,考查该地的位置、范围以及主要的自然特征,从而考查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整治的思路与措施,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型多以综合题出现,对学生要求比较高 2. 资源、能源的开发是长期热点,近几年的高考题多侧重考查区域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及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考查方式多以综合题出现,信息多以区域图、柱状图、流程图等形式呈现,兼顾考查课标中的各种能力要求 3. 近几年的高考题多以某区域为切入点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多结合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区考查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多以综合题出现 4. 近几年的高考题多以图表为背景,以我国重大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多角度考查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可能性、必要性及影响;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案例为切入点,结合图表材料,考查区域产业转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近几年也开始关注技术指向型企业转移的分析   【知识归纳】 一、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 1.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思路 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应从区位入手,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思和程序如下图所示:  2.把握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地理环境特点及影响  二、区域间的资源调配 1.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一般分析思路 (1)调配原因:该原因必然是资源分布区与消耗区的差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紧缺的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 (2)解决该资源短缺的途径:包括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 (3)跨区域调配资源的线路选择:要保证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要考虑线路的造价;要考虑沿线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条件;要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4)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 资源调配工程的实施,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①对于资源调入地区而言,资源的大规模调入,缓解了资源、能源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相对充足,又保障了社会的安定与繁荣,以及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 ②对于资源调出地区而言,随着资源的开发和工程的建设将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我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三、区域产业转移 1.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一般规律 (1)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某一地区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般有以下规律:  (2)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最后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地区)。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掌握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及整治措施 生态问题、发展障碍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东北地区(湿地保护) ①黑土开垦后,引起土壤冲刷,黑土层日渐变薄②沼泽地的开垦引起生态恶化 ③森林生态破坏和森林资源不合理利用 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遭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 ②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①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②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的培肥 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  华北地区(中低产田治理) 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冲积低平原、滨海平原是中低产田集中地区 ①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 ②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 ①低湿地治理 ——鱼塘—台田模式 ②盐碱地治理 ——科学调控水盐运动  南方丘陵山区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严重,其危害大于黄土高原。石质裸露,不能恢复,形成“红色荒漠”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 ①发展立体农业 ②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煤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大风 ②原生沙质荒漠、砾质荒漠 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 ①消除贫困②早期预警③生物固沙、沙障固沙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①水土流失严重,恢复相当困难;②自然灾害频发 ①生态脆弱,人地矛盾尖锐;②植被的破坏,不合理耕作、开矿;③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 ①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②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③合理存放表土   五、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 1.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以德国鲁尔区、山西能源基地为例) 一个地区内的资源状况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方向,而对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则事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不同,其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也不同,因而其开发利用的方式和方向也不相同。 项目 考虑因素 德国鲁尔区 山西能源基地  开发 条件 区域资源状况、市场和交通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区近;水源丰富 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位置适中,交通较便利;市场广阔;水源不足  存在 问题 市场竞争、经济效益、运输压力、环境问题 煤炭开采成本提高;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传统产业衰落;环境问题明显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运力不足;环境问题突出  综合 整治 措施 综合利用提高附加值,做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 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扩大煤炭开采量;发展交通,提高外运能力;加强煤炭加工转换,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治理环境污染  2.流域综合开发建设的分析 (1)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 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一般要考虑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 分析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时要综合考虑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得出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从而制定出其开发方向。 分析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时,首先根据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确定制约流域发展的不利因素,然后根据制约因素探索综合治理的对策。 总体分析思路如下所示:  (2)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分析 流域综合开发建设必须注重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其综合整治应主要遵循以下模式:  六、区域经济发展 1.常见农业区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典型地区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方向  农耕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过分注重耕作业,忽视了多种经营,从而使农耕区生态退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出现土壤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等现象 走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之路;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提高经济效益;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建绿色农产品基地  牧区 内蒙古高原、青海牧区 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 保护草地、建人工草地,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畜牧产品进行深加工  林区 东北大、小兴安岭林区 只采不育、资源衰竭、生态环境恶化 采育结合,对林木产品进行深加工  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些是共性的,如环境问题、城市发展空间不足问题、水资源供给问题、就业问题等;由于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有些问题也各不相同。关于问题的解决对策,要注意从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层面进行分析,与存在的具体问题相对应。 下面是珠江三角洲与江苏省城市化问题与对策的对比: 珠三角 江苏省  问题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出现了环境问题,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  措施 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 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考点例析】 【例题1】(2012·安徽卷) 美国某州盛产蔬菜和水果,该州通过“北水南调”和“水银行”(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运作,较好地解决了州内水资源供需矛盾。图10为该州“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表3为该州“水银行”交易统计表。完成(1)~(2)题。 年份 “水银行”买入 “水银行”卖出   价格 (美元╱m2) 水量 (亿 m2) 价格 (美元╱m2) 水量 (亿 m2)  1991 0.10 10.12 0.14 8.15  1992 0.04 2.34 0.06 1.97  1993  0  0  1994 0.04 2.72 0.06 2.09   表3 (1)该州实施“北水南调”的地理背景是 ①自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 ②北部地区湿润多雨 ③农业用地多集中在中部和南部 ④中部和南部聚落较密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1993年该州“水银行”没有运作,是因为当年中南部地区 A.节水技术改进,用水效率提高 B.产业结构调整,用水量减少 C.水价过高,需水方难以接受 D.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充足 【答案】B D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及区域定位、知识迁移能力。“北水南调”的地理背景一是与北部水资源丰富,二是南部有用水需求,同时经济条件及技术条件可行。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州北部河流众多,说明北部湿润多雨,②正确;居民点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南部,说明该州经济活动主要在中部和南部,因此③④正确。选B。第(2)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影响水资源市场的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及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不会使“水银行”的运作仅停止一年,故A、B错。由表3可知,多年“水银行”卖出价格相差不到0.1美元,C错误。可能因为该年份气候异常导致降水量增加,使水资源充足,进而无需买入水资源,“水银行”没有运作。 【例题2】(2012·福建卷)图13示意中国东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表4 1991年和2009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  (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 (2)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 (3)据表4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4)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 【解析】该题以热点材料国家“十二五”规划为背景材料来命题,综合考查区域经济发展。 (1)此问关键是对“地形”的理解,区域地形的特点包括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和海岸线特点。根据图中等高线密集程度和数值大小,可以判断该区域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 (2)R河为长江,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河流携带泥沙、地势、流速和海水顶托作用等方面来分析,注意抓住“自然”关键词。 (3)根据表4中1991年和2009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变化,可以总结出R河三角洲经济区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少;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的这种变化,说明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等方面。 (4)R河三角洲经济区是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主要从市场、交通、科技、人才、政策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 (2)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使堆积作用增强,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 (3)特点: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少。 不利影响: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 (4)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海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质人才多;占用土地等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 【方法技巧】 1、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 (1)进行区域定位;(2)确定自然地理要素特征;(3)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4)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5)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影响的分析方法 (1)从经济效益考虑:可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地区分别考虑。输出地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扩大相关产业,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输入地可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也可获得经济效益。 (2)从社会效益考虑:输出地可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输入地可促进经济发展,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稳定。 (3)从生态效益考虑:对沿途地区的生态环境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如江河治理、改善环境。 3、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 (1)因迁出地区环境、资源等问题而将当地的产业向其他区域转移。如美国东北部的产业向西部、南部转移,这样的产业转移对迁出区来说,可能有利于环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发展其他产业,也可能造成就业问题。 (2)寻求新的市场而发生的产业转移。如台湾产业向祖国大陆转移,这种转移可以增加迁入区的就业机会。 (3)为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以发达地区带动其他地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而发生的产业转移。如广东省将珠江三角洲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周边山区转移。 4、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分析思路与方法 一个区域的环境与发展,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就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地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只有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对策。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如下所示:  5、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6、选择区域进行复习的一般策略 自主学习过程中选择区域作为复习对象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典型性。在选取区域时,要尽量选取地理特征比较典型的区域。 (2)全面性。根据区域突出的地理特征,我们可以把区域大致分为“湿润型区域”,如我国的东南地区、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等;“干旱型区域”,如我国的西北地区、中亚和西亚地区等;“高寒型区域”,如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美洲的西部地区等。由于“同类型区域”的地理特征具有相似性,这样复习一个“区域”就等于复习“一类区域”,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所以,同学们在选取区域时,要尽量选取不同“类型”的区域,同时还要兼顾中国区域和世界区域,这也是全面性的一种体现。 (3)能力性。在具体分析案例时,要注意把握相关的地理特征,如气候特征、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注意思路的全面性、科学性、逻辑性等。 【专题训练】 (2012·北京东城区模拟)读下图,完成1~2题。  1.关于该县土地资源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 A.耕地所占比重最大     B.林地总量大,人均少 C.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D.山地多,平原少 2.图中耕地所占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①国家政策 ②市场影响 ③城市化进程 ④土地退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2·济南调研)P、Q、M、N为四个不同的地区。读图回答3~5题。  3.立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的地区是 (  ) A.P B.Q C.M D.N 4.下列描述符合P、Q、M、N四地区当地实际情况的是 (  ) A.P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力植树种草 B.Q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C.M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大水漫灌压碱 D.N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退耕还牧 5.P地区西部沿岸的洋流属于 (  ) A.向高纬度流的寒流 B.向低纬度流的寒流 C.向北流的暖流 D.向南流的暖流 (2012·绍兴模拟)下图为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的草地退化情况。读图回答6~7题。  6.黄河源地区草地退化的特点是 (  ) A.居民点密度越大,草地退化率越高 B.海拔4 500~4 600米的草地退化率最小 C.居民点密度越大,草地退化面积越大 D.海拔4 300~4 400米的草地退化面积最大 7.影响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草地面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  ) A.土壤水分 气温 B.土壤水分 坡度 C.气温 光照 D.光照 坡度 (2012·徐州质检)读“我国能源生产、消费总量与GDP重心的纬度变化示意图”,回答8~9题。  8.根据三条曲线的纬度差异可判断 (  ) A.南方能源结构优于北方 B.南方能源消费量小于北方 C.南方能源进口量大于北方 D.南方能源缺口量大于北方 9.三条曲线的时间变化说明了 (  ) A.北方GDP总量呈下降趋势 B.北方单位GDP能耗呈下降趋势 C.南方能源生产总量呈上升趋势 D.南方能源利用率呈下降趋势 (2012·天津调研)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甲地等温线明显偏北,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太阳光照比周边地区强 B.受南部海洋气流影响 C.地处盛行风背风地带 D.位于高气压中心 11.限制该地农业生产的重大生态问题是 (  ) A.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 B.黑土流失和湿地退化 C.水土流失和土壤酸化 D.干旱缺水和低洼易涝 (2012·郑州模拟)下图为某河流域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以下关于图示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fc属于一级支流,eb属于二级支流 B.bc段河流比eb段海拔高、落差大 C.西电东送有利于流域东部发展炼铝工业 D.bc段的梯级开发是fc段灌溉农业发展的基础 13.该流域内植树造林,其最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  ) A.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B.调节气候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2012·黄冈模拟)读某国局部地区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甲大坝 (  ) A.水位6月~10月最高 B.水位12月~次年4月最高 C.加剧库区旱涝灾害 D.防洪、灌溉、发电等综合效益不明显 15.甲大坝建成后,乙三角洲 (  ) A.面积增速加快 B.土壤盐渍化问题减轻 C.洪涝灾害加剧 D.土壤肥力下降 (2012·潍坊模拟)下图为某植被类型的景观素描图。读图回答16~17题。  16.该种植被的集中分布区是 (  ) A.寒带地区 B.欧洲 C.南美洲 D.东亚地区 17.对该植被下的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红壤——肥力高 B.灰钙土——肥力高 C.黄壤——肥力低 D.砖红壤——肥力低 (2012·南京调研)下表是1995~2000年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比较表。阅读表中数据回答18~19题。 比较项目 长江三角洲数据(以珠江三角洲为100)   1995年 2000年  人均GDP 73.9 73.6  科学家与工程师占    从业人员比例 128.2 157.3  出口依存度 24.8 35.5  实际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 51.7 48.7  18.从表中可以看出1995~2000年期间 (  ) A.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GDP增速超过了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增速低于珠江三角洲 C.长江三角洲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比珠江三角洲少 D.长江三角洲地区科技力量比珠江三角洲地区雄厚 19.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出口依存度”低于珠江三角洲,可能的原因有 (  ) ①受地形影响,珠江三角洲的国内市场比长江三角洲狭小 ②长江三角洲地区科技实力比珠江三角洲地区雄厚 ③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基础比珠江三角洲地区薄弱 ④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政策存在差异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012·武汉模拟)读某产业在不同年代的区域分布图(实线表示产业转移方向,虚线表示产品输出方向),完成20~22题。  20.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最有可能是 (  ) A.钢铁工业 B.制鞋业 C.石化工业 D.软件制造业 21.从图中该产业转移的方向来看,影响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 A.原料 B.市场 C.技术 D.劳动力价格 2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产业先由a区域转移到b区域再到c区域,而不是直接由a区域转移到c区域,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劳动力价格 B.国家政策 C.交通运输 D.技术 23.(2012·北京重点中学调研)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嫩江的流向及水文特征。 (2)据图指出A~B沿线主要农业土地类型的分布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3)呼伦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近年来该湖水位下降,湖面不断萎缩,由此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24.(2012·黄冈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我国生态工程森林分布示意图。  材料2:三北地区(东北、西北、华北)分布着4大沙漠和8大沙地,是我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也是我国防治沙漠化的核心区域。“十一五”期间,国家累计下拨三北工程建设资金59.25亿元。5年来,在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上,三北工程采取封护、飞播和造林相结合的办法,营造防风固沙林282.4万公顷。目前,工程区造林保存面积达2 446.9万公顷,区域内森林覆盖率达到10.51%。三北工程取得了生态环境改善、经济效益良好、社会效益突出的显著成就。 在三北工程区,目前森林蓄积量由1977年的7.2亿立方米增加到近10亿立方米,净增2亿多立方米。营造各类经济林369万公顷,占全国经济林总面积的19.1%,年产干鲜果品2 000多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近五分之一,产值达300多亿元;营造薪炭林107万公顷,年产薪材800多万吨;营造灌木饲料500多万公顷,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料来源。 (1)写出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区:A是__________;B是__________;C是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 (2)图中字母D表示的是我国的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试根据材料总结其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针对此状况你认为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4)在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植树造林,对长江径流量和长江水质有什么影响? 25.(2012·太原测试)阅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全球三轮产业转移示意图。  材料2:部分国家劳动力工资和产值对比表。 国家 每个雇员年产值(千美元) 日工资(美元) 年工资/年产值  美国 105 60 208.6  德国 87 45 188.6  英国 50 36 262.8  中国 29 1.5 18.9  (1)简述在全球第一轮产业转移时,美国产业转向德国而没有转向英国的原因。 (2)分析在全球二、三轮产业转移过程中,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3)目前,中国有“世界工厂”之称。你认为我国产业今后应如何发展? 【参考答案】 1~2 C D 【解析】第1题,从土地利用构成上看,该县土地资源类型多种多样。第2题,对比两图可知耕地比重减小,其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的政策、城市用地增多和土地退化。 3~5 C B B 【解析】第3题,根据各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和年降水量可知,M地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交界处,这里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第4题,由图可知,P地区位于热带降水较少的地区,不易出现水土流失;Q地区位于亚热带降水丰富的地区,亚热带地区的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易出现洪涝灾害,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M地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大水漫灌会加重土地的盐碱化;N地区位于中温带,但该地区降水丰富,地表湿润,可以发展种植业。第5题,根据P地区所属的温度带和降水可知,P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结合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可知,其大陆西岸有向低纬度流的寒流。 6~7 D B 【解析】第6题,黄河源地区草地退化的特点,根据图形做出判断,居民点密度与草地退化率、草地退化面积不是成正比的关系;草地退化率最小是海拔5 200~5 300米处;海拔4 300~4 400米处的草地面积最大,根据草地退化率计算得出。第7题,黄河源4 200~4 700米范围内,坡度较小,多湖泊、沼泽,土壤水分条件好。 8~9 D C 【解析】读图可知,能源生产总量重心在38°N附近,且向南移动。能源消费总量重心由36°N向南移动到34°N附近,GDP重心由34°N向南移动。第8题,根据生产和消费的纬度差异可知,南方能源缺口量大于北方。其余各项都无法判断。第9题,从能源生产和消费重心都向低纬移动的趋势,可以得出南方能源生产总量在增加,呈上升趋势。 10~11 C B 【解析】第10题,由题可知,甲地1月等温线明显偏北,说明该地气温高,结合地形可知位于大兴安岭背风坡,夏冬季风影响较小。第11题,该地区发展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黑土流失和湿地退化。 12~13 C C 【解析】第12题,由图可知,fc、eb都是直接注入干流的,因此都属于一级支流;bc河段多水利枢纽,说明该段落差大,但海拔不一定高;bc段的梯级开发与fc段灌溉农业的发展关系不大。该流域东部铝矿资源丰富,而炼铝工业属于动力导向型,如果进行西电东送,将有利于流域东部发展炼铝工业。第13题,该河下游地区的流域范围狭小,这最可能是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的泥沙被带到下游沉积导致的,故在该流域内植树造林,最主要的生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14~15 A D 【解析】第14题,根据经纬度可判断甲大坝为阿斯旺大坝,其上游的尼罗河段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每年6月~10月进入汛期,故大坝水位6月~10月最高;阿斯旺大坝建成后,有效地减轻了库区的洪涝灾害;大坝的防洪、灌溉、发电等综合效益明显。第15题,伴随入海泥沙减少,三角洲将受海浪侵蚀,面积增速减缓,土地盐渍化问题严重;阿斯旺大坝有效地调节了尼罗河径流,三角洲地区洪涝灾害减轻;尼罗河停止泛滥,进入下游的泥沙减少,三角洲土壤肥力下降。 16~17 C D 【解析】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树干高大,可达50米左右,树冠茂密,由地面向上分为几个层次,只有热带雨林地区的植被才具备这样的特征,所以该种植被为热带雨林;因分布在高温多雨的气候区,土壤淋溶作用强烈,形成典型的砖红壤,该类土壤贫瘠;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 18~19 D A 【解析】第18题,从表格文字和数据信息来推断,把珠三角看作100时,长三角人均GDP在1995年和2000年分别为73.9和73.6,数值下降,表明增速不及珠三角;从出口依存度来看,长三角从1995年的24.8增加到35.5,表明外向型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从实际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尽管长三角1995年和2000年分别为51.7和48.7,但这是一个相对值,实际上长三角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可能高于珠三角,因此其绝对值可能比珠三角高,在这里注意不能将绝对值和相对值混淆起来看待;再从科学家与工程师占从业人员比例来看,长三角1995年和2000年分别为128.2和157.3,明显超过了珠三角。第19题,珠三角受北部南岭的影响,国内市场比长三角小,长江三角洲地区科技实力比珠江三角洲地区雄厚。 20~22 B D B 【解析】第20题,从图中经纬度可知a为西欧,b为日本,c为我国东南沿海,d为东南亚,由转移方向和年代可知该产业部门应为制鞋业。第21题,制鞋业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区位因素为劳动力价格。第22题,上世纪80~9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吸引大量外资和产业的时期。 23.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嫩江自北向南流。嫩江位于我国中温带的季风气候区,流量季节变化大,有春、夏两个汛期,结冰期较长,流域内多森林,含沙量较小。第(2)题,从A向B,由于地形和距海远近的不同,依次形成了草地、林地和耕地。第(3)题,水位下降,湖面萎缩,水体盐度增高,湖区生态被破坏,沿岸土地盐碱化、沙化将日趋严重,调节气候、含蓄水源的功能下降。 答案:(1)从北向南流动(从高纬向低纬流动)。流量季节变化大,有春汛和夏汛;含沙量较小;结冰期较长。 (2)自B向A依次为耕地、林地、草地。大兴安岭以东地势低平,为平原地形,积温较高(夏季高温),降水丰沛(雨热同期),耕地面积广大;大兴安岭以西地势较高,平坦开阔,为高原地形,积温较低,气候干燥,草原广阔;大兴安岭宜林地区广。 (3)水体盐度增高;湖区生态被破坏(鱼类减少);沿岸土地盐碱化和沙化;含蓄水源、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等。 24.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得出结论。第(2)题,三北防护林带的作用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结论。第(3)题,本小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合理即可。第(4)题,在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植树造林,可以使长江径流量趋向平缓,长江含沙量减少。 答案:(1)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横断山区 (2)防风固沙 保护农田、牧场 满足当地对能源的需求 创造经济效益(任填三项即可) (3)加大监管力度,禁止乱砍滥伐 采育结合,积极营造人工林 进行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4)对径流量的影响:使径流量的变化趋于平缓。对水质的影响: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可使入河泥沙量减小,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减小。 25. 解析:第(1)题,从表中可以看出,德国日工资比英国高,年工资/年产值比英国低,故美国产业转向德国而没转向英国。第(2)题,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可从工资水平、土地价格、国家政策、市场潜力、资源和交通等方面分析。第(3)题,从提高科技含量、自主创新、提高竞争力方面分析。 答案:(1)德国的年工资与年产值的比值小于英国,利润高于英国。 (2)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年工资与年产值的比值最低,土地价格低,利润高;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人口多,市场潜力大;中国资源丰富,靠近原材料产地;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等。 (3)加强科技投入,促进产业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创立自主品牌,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