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知能整合与专题训练——中国地理 基础知识(主要的考点) 1、我国的人口分布、人口问题 1)中国的人口分布 中国是一个地大人多的国家,1990年,平均人口密度为120人/km2,是世界人口密度的3倍多,东部人口密度大,特别是沿海各省的平原地区,每平方千米达500~600人,西部人口密度小,每平方千米在50人以下,中国的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大体可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到云南省的腾冲县画一条直线,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面积仅占全国的43%,人口却占全国的94%;西北部人口稀疏,面积占全国的57%,人口只占全国的6%。 2)我国人口密度存在差异的原因: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东部耕地多、气候好,生产粮食多,能够养活的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人口密度小;工商业、交通运输业不发达,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 如何合理分布我国的人口,对于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有些地区人口过密,劳动力过剩,就业发生问题;有些地区人口过稀,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影响经济发展。这些问题就涉及人口分布的问题。因此,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人口的发展和人口的分布能够与之相适应,这是一个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3)目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 (1)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资源和环境承受沉重压力、影响积累与生产力发展。 (2)人口年龄构成较轻,劳动就业压力大;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渐出现。 (3)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城市人口压力沉重。 (4)人口文化素质较低。 2、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要点归纳】 季节 分布特点 形成原因 重点点线  冬季 南北气温相差很大(等温线密集,东西延伸) ①纬度位置影响: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比南方短,得到的太阳光热少 ②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 ①1月0℃等温线大体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②极端最低温出现在漠河  夏季 南北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等温线稀疏) 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南北光热差异小 最低温在青藏高原,最热的地方在吐鲁番  “思维延伸” 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 特征 季风气候显著 雨热同期 气候复杂多样  表现 ①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②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冬季气温偏低,夏季气温偏高,气温年较差大;③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都较大 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好 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和干湿地区(4类干湿区)  成因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季风盛行 ①跨纬度广;②东西距海洋远近不同;③地形复杂多样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因素 ①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使喜温作物——水稻、玉米等种植地区大大向北扩展;②雨热季节配合好,有利于树木、牧草、农作物生长 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不利影响 ①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②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③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 高原、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   3、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合理开发利用 我国许多资源总量大,居世界前列,而且种类多;但因我国人口特别多,人均占有的资源就很少了,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不同的资源类型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问题: 类型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资源  特点 总量丰富,分布不均 类型多样,比例不当 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条件优势,类型丰富  分布 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西北更少;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各年之间变大 ①耕地:平原、盆地和丘陵地区(湿润、半湿润区) ②草地:北方高原山地和青藏高原(干旱、半干旱区) ③林地:东北、西南山区和东南沿海山地 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煤、铁、石油产区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南方居多 ①鱼类:集中于东海(舟山渔场) ②海盐:集中于渤海(长芦盐场) ③石油:集中于渤海、东海、南海  问题 水土配合欠佳,淡水日趋紧张,浪费现象惊人 ①水土流失严重②土地沙化严重③森林资源减少④草场资源超载 ①乱采滥挖②破坏环境③浪费严重 ①过度捕捞②海洋污染  对策 ①跨流域调水②兴修水库③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①依法管理②“开源”“节流”③建设保护 ①贯彻《矿产管理法》②合理使用③综合利用 ①捕捞结合②防治污染   4、东部季风区内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地区 问题 产生原因 治理措施  东北平原 黑土流失 长期不合理的垦殖开荒 退耕还林还牧、停止开垦沼泽地  华北平原 春旱 总降水量少:春季升温快、降水少 修水库;节约用水、发展蒸水农业;打机井   夏涝 降水集中;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水土流失、河流中下游河床抬高 修水库蓄洪;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固堤防、挖新河入海   盐碱 低洼地积水,排水不畅;旱涝不均;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地下水位上升 酸性物质中和;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使土体脱盐;改良土壤   春季风沙 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冬季风还很强烈,土地消化严重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黄土高原 江南低山丘陵 水土流失 严重 夏季降水集中、黄土质地疏松、丘陵地区土层薄、植被稀疏,长期的滥垦滥伐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  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 洪涝 地势低平;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道、湖泊;围湖造田 上游地区建设防护林保持水土;中下游加固堤防、疏浚河道;退耕还湖   水污染 人口、城市集中,大量工农业、生活污水、废水任意排放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健全法规;进行综合治理  江南低山 丘陵 红壤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降水量大,营养物质淋失多 增施熟石灰、有机肥改良土壤酸性;增施沙子,降低粘度;种植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经济林木,抑制土壤流失  东部沿海 台风 北太平洋热带洋面低压强烈发育 沿海防护林;加强预报等   专题强化训练 风力发电前景广阔,但风力发电场占地较多。下图是“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区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夏季 B.乙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大的主要原因是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地表平坦 C.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 D.丙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小的最主要原因是远离海洋 2.据调查,甲地区风能资源利用前景优于丁地区,其原因是 A.甲地区气温年较差比丁地区小 B.甲地区有效风能密度比丁地区大 C.甲地区人均土地资源比丁地区多 D.甲地区能源需求量比丁地区大 图2表示我国地理“四极”特征变化趋势图,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因素对“四极”形成影响不大的是 A. 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起伏 D.洋流 4.影响图中甲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A. 地势高 B.气温低 C.降水少 D.冻土分布广 读图5“我国西北部分山脉1550年—1700年冰川与现有冰川面积的变化情况”,回答5—6题。 5.图中所列山脉冰川面积变化率最大的是: A.阿尔泰山 B.天山 C.昆仑山 D.祁连山 6.与图中其他山脉相比,阿尔泰山现代冰川较少,形成此现象不是因为: A.纬度因素 B.地势、地形因素 C.山区面积 D.降水量 图4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8题。 7.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A.积温的多少 B.年降水量的多少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8.有关于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回答9-13题。 9.元旦这一天,甲、乙两地相比 A.甲乙两地昼夜相等 B.甲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比乙地更大 C.甲地比乙地的昼更短 D.甲地的自转线速度比乙地更快 10.甲、乙两地共同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A.季风气候 B.广泛分布红壤 C.河流结冰期长 D.耕地多为旱地 11.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海拔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12.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河流流向 B.纬度位置 C.盛行风向 D.海陆位置 13.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B.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C.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读某海岛示意图,回答14~15题: 14.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B.热量充足,农作物一年两熟 C.地处热带区域,不受寒潮影响 D.河流有明显汛期 15.关于该岛经济发展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可以发展电力 工业 B.热带季风气候利于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 C.著名的莺歌海盐场位于该岛东海岸 D.主要工业区位于该岛的丘陵台地 上海浦东新区、成渝实验区、武汉城市圈是我国的三个实验区。读“三个实验区的位置示意图”(图2—1),完成16—18题。 16.规划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的主要目的是 ( ) A.扩大城市规模,增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B.发展新的经济部门,缓解城市就业问题 C.寻求洁净优美环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分散过多人口和工业给市区带来的压力 17.制约“成渝实验区”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是 ( ) A.交通不便 B.自然资源少 C.耕地资源少 D.人口众多 18.武汉是“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关于其形成和发展条件的正确叙述是 ( ) A.位于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水资源丰富 B.位于京九铁路与长江交汇处,交通便利 C.所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较发达 D.位于东部经济地带,有国家政策支持 图3为我国某地区简图。据此回答19—20题。 19.在A地附近发现多处古村落遗址,该地形成古村落的自然原因是 ①地形平坦且不易被洪水淹没 ②靠近水源地 ③冬季严寒 ④矿产资源丰富 ⑤水运便利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20.图中C处发展高新技术园区的有利条件为 ①交通便利 ②资源丰富 ③环境优美 ④科技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分布简图,判断21-22题: 21.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是( ) ①地形 ②气候 ③水文 ④植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2.下列关于各区域特征叙述不正确的是( ) A.B区域人口和城市集中于河谷地带 B.A区域自然条件恶劣,只能发展畜牧业 C.B区域地势高、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烈 D.C区域气候湿润,平原面积最大 旨在解决中国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的南水北调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 23.华北缺水的原因与下列那些因素有关 ①土地和耕地面积大 ②人口少 ③水资源利用率高 ④水资源总量少 A.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 ①④ 24.东线工程启动时,水源区必须最先解决的问题是 A.河道的淤塞 B.水质的污染 C.地下水的下降 D.土壤的盐碱化 25.中线方案的最大优点是 ①节省建设投资 ②充分利用地势条件自流 ③充分利用三峡水库 ④沿途城市、人口密集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6.(12分)读我国某省区图(图9),分析回答。 (1)概括P地所在省区地势特点。(2分) (2)简要分析GH河段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4分) (3)说明P地发展炼铝业的区位优势,并指出该省区在工 矿业发展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6分) 26. (12分) (1)(2分)大致西北高东南低。 ’ (2)(11分)河流落差大,自海拔1000米以上下降到200米以下;流经地区的降水量大。 (3)(6分)铝土矿产资源丰富;廉价的水能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方便;西部开发政策支持等。 水土流失,酸雨(水污染等) . 27、江苏是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但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图14是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差异示意图。读图回答(14分)             (1)简述江苏南北经济存在的差异 。(4分) (2)苏中地区包括长江沿线的扬州、泰州和南通三市,这里经济发展与苏北相比,有利的地理位置条件是 。(2分) (3)苏北地区农业所占比重较大,简要评价苏北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4分) (4)近年来苏南部分产业逐渐向苏北转移,简要分析这种产业转移对苏北区域发展的影响  。(4分) 27.(14分)(1)苏南经济总量多于苏中、多于苏北;苏南二三产业比重大于苏中和苏北 (2)滨江、靠近苏南和上海发达地区 (3)促进苏北经济结构的升级、促进城市化发展,促进劳动力就业,但可能加剧资源、生态和环境压力 (4)地形平坦、水热充足雨热同期、水源充足,但水旱灾害多 28.(14分)台海两岸直接三通于2008年12月15日全面启动,两岸交流掀开了历史新页。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台湾主要工业区分布图(图1 6) 材料二:台湾1 99 3年和2003年部分出口产品所占比重统计图(图1 7) (1)台湾工业主要布局在台湾岛的 ,原因是 。(5分) (2)1993年~2003年十年间台湾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有: , 原因是 。(4分) (3)海峡两岸工业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请简要说明两岸各自的优势条件。 大陆优势: ;台湾优势: (5分) 28.(14分) (1)西部沿海(2分) 原因:西部地势平坦;人口、城市集中;台湾岛内资源有限,市场狭小;海运便利(答对1点给1分,答对3点即可得到满分3分,其它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变化:劳动力指向型产品比重下降,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品比重上升(或答成:鞋帽服装类与玩具工艺品比重下降,机电设备与精密仪器比重上升)(2分) 原因:经济发展迅速,廉价劳动力优势的丧失;教育科技的发展,人才优势上升;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即可得到满分2分,其它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大陆优势: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广阔的消费市场;台湾优势:先进技术、雄厚的资金。(5分) 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