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流一节可否这样学? 对洋流这部分内容的处理,利用洋流的成因(主要是盛行风)分析洋流的分布模式,然后利用理想大陆两侧海洋上画出洋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注意了方法的指导,注意了自然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或者要素之间的联系。感到非常好。 有几个问题探讨一下:这节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条“标准”关注水圈中的海洋水。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也是大气最重要的水汽来源和热量来源。关于海洋水,传统高中地理课程要求的内容较多,如海水的温度、盐度以及各种形式的运动等。课程标准从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意义来考虑,舍弃了关于海洋水自身性质的内容(如温度和盐度),只关注环境意义最为重大的海洋水的运动形式之一----洋流。 洋流一直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条“标准”将洋流的学习归结到“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从而对传统高中地理中有关的洋流知识作了大量的简化。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目的,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仔细分析本条“标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图”,此外还有“世界渔场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等。第二,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第三,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本条“标准”的把握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基础上,可以把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并为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一般不必对洋流知识进行加深和扩展。例如,洋流的成因不需要系统讲述,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名称都可以不出现,只要能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即可;局部海域(如北印度洋)具有季节变化的洋流也不需要了解。第三,对各洋流的名称不要求记住,但是为了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需要,应了解不同纬度大陆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我觉得在学习洋流分布模式时是不是先结合全球风带模式图中盛行风带(特别是信风和西风)来分析南北赤道暖流和西风漂流等的形成,然后考虑陆地阻挡等因素而形成的其它洋流。画出洋流模式图。这样分析学生更容易接受。在模式图中将世界大洋洋流分成不同的海区进行观察(如将大洋分成副热带海区、中高纬度海区进行观察;将同处在副热带海区、中高纬度海区分成大洋东西部进行观察)。而南半球西风漂流是寒流和南北赤道暖流的原因可以和学生分析一下。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洋流的性质课标要求学生应该理解)。 而对于具体的洋流名称课标要求可以不记,也没有必要一定让学生记住。因为这节课的重点问题是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另外一个细节问题就是蒋老师在分析信风对洋流的影响时A点标注的位置我认识不太合适。应在洋流运动方向上标A。以上是我对这一部分的一些粗略的看法,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