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转化思维 提高重难点复习效率 ──浅析地球运动部分复习思路 一、动静转化 ? 动静转化,是地球运动部分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是否能深层次理解的问题。我们知道地球运动是绝对的,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易受到常规静态思维的干扰,往往从静止状态去认知或理解一系列相关问题。总是把地球运动过程中处在某一特定时空位置的情形迁移到问题中去。这样就割裂了地球运动的过程与组成过程的某一点之间的相互关系,造成以静待动或是以点代面的错误做法,导致学生有做题过程中感到困难、棘手甚至无从下手的局面。处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动静之间的相互转化,解决好形成过程的点与整个运动过程的关系。比如,二分二至与整个回归运动的相互关系;春分点到夏至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移动的相互关系;冬至点到夏至点与全球昼夜长短的相互关系等。这样学生才便于从宏观处着眼,微观处入手,达到相应的目的。建议还是要注重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多观察有关地球运动的各种课件,同时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感知这一过程,要知道,地理就在你身边,它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 二、“线” “面” “体”转化 ? 地球运动的掌握有两大难:首先是不能处理动与静之间的真实关系,其次是不能处理立体与平面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总是找不到投影前的“面”与投影后的“线”;实实在在的“球”与常见的各种各样的“圆”之间的联系。比如下面这组关系。? ? ?????? ????????? ? 学生难的就是不能把“线”复原到“面”,更难将各种“面”复原到“体”中去,导致二维与三维之间的割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复习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掌握各种成图原理,理解各种投影关系,这样就可以灵活运用。 ? 三、“规律” “函数”转化 ? 地球运动的最大规律就是时空分异规律,复习过程中为了加深对这种规律的理解,适当插入可以反映这种规律的有关函数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地偏力可以表示为:F=2M(V表示水平运动线速度,ω表示地球自转角速度,Φ表示地理纬度。)我们可以通过讨论V、ω、及SINΦ的变化,来掌握地偏力在全球的分布规律,那就是自转角速度愈大、水平运动的线速度愈高、纬度愈高,地转偏向力就愈大。再如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IΦ+(-)δI,我们可以通过讨论Φ、δ的取值范围来更深地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在全球的时空分布规律。用数学思维来把握地理规律。诸如此类,可以在学习中更多的去运用,这样学生的视野会更加开阔、方法也会更加灵活。 ? 四、范围、数据转化 ? 地球运动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时间与空间范围,比如在描述昼夜长短的变化时──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此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白昼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了极昼现象。学生可能对这几句话并不陌生,但运用时往往有误,原因就在于没有对出现的范围加以数据的束定。例如说某一纬度上的昼长到底有多长,学生并不过于注意这些。所以要求学生必须把范围锁定在相关的数据中,这样才可说明一系列问题,也才能把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限定在某一特殊的范围中去。 ? 五、全部、局部转化 ? 考查地球运动,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各种类型的局部太阳光照图,除解读图上所给的特殊信息外,更多的时候,得把局部图复原到全图中,从而在这种转化中去解决或阐释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当然,这里得强调两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对基本图的掌握要绝对到位、二是各种形式的图的相互转换要清楚,把握好转化过程中的相互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才能处理的更有效,解决问题才能更准确。 ? 六、运动、时空转化 ? 地球是运动的地球,运动是地球的运动。要描述地球的运动,必须将其归位到什么时间运行到什么空间位置;或是运动到了什么位置,对应的是什么时间。只有切实掌握这种运动与时空的对应关系,把握了地球运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表现方式,才能把握住运动的本质与现象,处理问题才能得心应手。 ? 七、理论、实际转化 ? 其实,我们每天都能亲历昼夜交替、都能亲历冷暖变化,可我们就是不能切实将这些反馈到地球运动之中,可见地球运动并不能在学生头脑中得到证实,总是出现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有时甚至站在地平圈上居然分不出东南西北。由此而看,学生对地理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欠缺、匮乏甚至错误。所以我们要强调这种知识向实际中的转化。通过这种转化,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论知识内化吸收,如此则解决问题就更显其效。 ? 地球运动虽只简单的运动二字,却带来了让学生难以解决的许多问题,上面虽只提供了一种思路,最重要的还是要实现各个方面的相互转化,达到最终“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取得理想成绩。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