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要点】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 (1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考纲要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教学用时】2课时 【知识纵横】 一人口与环境 ①人口增长类型 ②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合理容量 世界人口增长: 人口容量 人口自然增长 两类国家的不同人口问题、影响、措施 经济状况 人口增长 人口迁移①原因分析 ②世界和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 ③影响: 对迁入地 对迁出地 世界和中国人口分布状况 人口分布 影响因素 二 城市与环境 自然区位 区位分析 社会、经济区位 城市地域类型 城市 空间结构 商业区 城市功能分区及原因 住宅区 位置、原因 工业区 其它功能区 城市化 定义、标志、动力 两类国家的不同进程 影响 对世界 自然环境 对城市 措施 人文环境 知识点一 人口和人口问题 1.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因素 (1)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①自然增长:主要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a.影响生育率(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 育龄妇女数之比,它是决定出生率大小的基础)的 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及宗教等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极小。 b.影响死亡率的因素: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等社会环境因素。同时气候、水土、传染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因素也不可忽视。 ②机械增长:取决于人口迁移数量的大小。受到经济、资源(如土地资源)、环境、政治、战争等因素的影响。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因素的影响。 ②社会经济条件:受到资源、交通、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历史、环境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2.人口增长模式 (1)类型 人口 增长 模式 特点 人口增 长速度 原因 典型代表 备注 影响        利 弊  原 始 型 很高的出生率、很高的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长率 缓慢 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卫生条件差 极少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又称“高—高—低”型 出生率高,能满足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死亡率高,有时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迅速 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提高 印度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又称“高—低—高”型 劳动力充裕,促进经济发展 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贫困加剧等,进而引发各种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缓慢,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受经济、文化等的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不强 英国等发达国家 又称“低—低—低”型 利于社会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和兵源短缺,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口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  (2)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①从数值上确定:由于目前世界上的国家其人口增长模式 主要属于传统型和现代型,而这两种模式的自然增长率明显不同,因此,只要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数值的不同上进行确定就可以了。 若自然增长率小于1%,则人口增长模式多为现代型,多属于发达国家。若自然增长率大于1%,则多为传统型,属于发展中国家,其中,自然增长率若在1%~2%之间,则主要是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若自然增长率大于2%,则主要是南亚、非洲地区的国家。 ②特殊国家:我国的人口增长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a.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生率急剧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b.目前,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1%,属于现代型,与发达国家相同。 3.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原因 因素 原因 典例  自然(过 去的决 定因素) 气候 人们总是希望生活在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美国老人退休后向南部和西部迁移   土壤 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垦,提高作物产量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水源 动植物的生长以及人的生存需要水 我国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   矿产 因发现、开发某种矿产资源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大庆石油资源的开发   社会经济 (决定因素) 经济 被较高的收入吸引 内地人到沿海城市打工   政策 国家政策 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   交通 通信 交通、通信的发达会方便人们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人口迁移 现代人口迁移量远大于过去   政治 某地被设为政治中心而引发人口迁入 巴西迁都巴西利亚战争   战争 破坏了宁静的生活环境,使人口外迁 美伊战争使大量伊拉克人背井离乡  (2)人口迁移的类型 ? 时间 主要流向 主要原因 特点  国 际 人 口 迁 移 二战前 欧洲到美洲,非洲 美洲,亚洲到美洲,中、日、印 到东南亚 地理大发现,新航线开辟,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旧大陆 新大陆,已开发地区 未开发地区   二战后 拉美到北美,东南亚 西亚,南欧到西欧(欧洲人从美洲回迁,使欧洲变成人口迁入区,且欧洲移民减少,拉美和亚洲成为移民主要来源地)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永久性移民比例减少,迁移形式更加多样。政治性人口迁移激增;流向发生很大变化   我 国 人 口 迁 移 古代 迁往社会环境及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①深受统治者及其 行政力量的束缚; ②农业经济的脆弱、 频繁的战争和自然 灾害 大批迁移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东部人口稠密区到东北、西北等地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开发内地、建设边疆 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山区到平原,农村到城镇,贫困区到发达区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大量劳动力获得解放 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3)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 响 迁 出 地 有利 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可缓解人地矛盾,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不利 人才或劳动力外流   迁 入 地 有利 对边疆地区,有利于开发自然资源,改变经济落后状况;对城市地区,提供大量劳动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不利 可能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给城市环境带来压力  4.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1)人口问题的突出表现 所谓人口问题,是指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环境、资源不相协调,人口与自然、人口与社会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主要突出的是人口迅速增长的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当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时,称为老年型国家,这样的社会称为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本质上是一种进步现象,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人口老龄化也会引起一系列问题。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由于老年人越来越多,社会用于老年人口的财政支出日益增加,这就挤掉了一部分本来可用于经济建设和教育的费用,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人口老龄化影响社会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其次,人口老龄化必然导致劳动力老化,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和先进科学技术的要求,也不利于进行职业上和地理上的转移。最后,老年人口增多,由于收入相对降低,提供积累率高,也会使消费结构变化不大,造成经济停滞。 (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①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口素质较低,地区分布不平衡。 本世纪,我国将迎来劳动年龄人口、老龄人口、总人口三大高峰。在人口问题现状中,五大难点相互叠加: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艾滋病呈蔓延之势;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增大。 ②我国的人口政策: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知识点二 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往往由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 组成,如下表: 功能区 位置 特点 布局原则或趋向  住宅区 位于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既方便生活,又便于上下班 是城市占地面积最广的利用方式,一般有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之分 高级住宅区一般位于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的地方;低级住宅区常靠近工业区;高、低级住宅区常相背发展  工业区 一般分布在城市的最外缘,盛行风的下风向、河流的下游地区 一个城市常有一个或数个工业区,是城市区域中环境相对较差的地方 沿交通干线分布(对运输的要求较高)、向城市外缘迁移(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商业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中心商务区的建筑物高大、稠密,人流量、车流量很大,但昼夜差别大,经济活动繁忙 市场最优原则(城市中心)、交通最优原则(城市干道和环路的交会处)  2.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1)城市土地的利用类型取决于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2)影响地租高低的直接因素: ①距市中心的远近(见下面图表) 字母 距离 地租 功能区 对应地租线 成因  A 近 最高 商业区 陡 距市中心的距离对商业影响大,地租变化大  B 中等 中等 住宅区 较平缓 距市中心的距离对住宅影响较小,地租变化较小  C 远 较低 工业区 最平缓 距市中心的距离对工业影响最小  ②交通的通达度 区位 便捷程度 租金  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 最高 最高  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的两边和公路的交会处 较高 较高  远离公路的地区 较低 较低  3.城市化和城市化问题 (1)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它是城市不断发展扩大的一个长期的过程。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标准,也就是城市化的标志,有三个: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区别,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①城市化水平不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多在50%以下。 ②城市化速度不同:发达国家较缓慢,甚至停滞,发展中国家较快。 ③所处城市化进程的阶段不同:发达国家处在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多处在加速阶段。 ④产业结构不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多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多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⑤发展趋势不同: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3)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既有自己的特点,也有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共同特点。用表格整理如下: 项目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在城市化 速度方面 快,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在城市化 动力方面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在产业结构 变动方面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变  在人口 流动方面 由内地流向沿海,由山区流向平原,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农村流入城市,其中70%流入大中城市  在城市 建设方面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在环境生 态保护方面 环境和生态保护虽然采取了许多措施,城市生态环境也得到初步改善,但城市生态环境仍不容乐观  城市化与经 济发展的关系 基本协调,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   城市化与工 业化的关系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发展与工业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应大力促进工业化进程  (4)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①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②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③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④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⑤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⑥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5)常见的城市化问题 主要表现 成因 危害 整治措施  环 境 质 量 下 降 大气 污染 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所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气;汽车排放出的尾气 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危害人体健康 合理布局城市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设置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 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垃 圾污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垃圾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噪声 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 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影响身体健康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设置绿化隔离带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交通阻塞导致能源的严重浪费;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增加就业困 难,扩大失 业队伍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问题,社会治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典例精析】 全国1文科综合)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读下表完成1~2题。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总人口(万人) 35 167 701  0~14岁(%) 35.27 14.63 8.5  15~64岁(%) 58.36 83.15 90.39  65岁及以上(%) 6.37 2.22 1.11  1.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2.该城市是 A.南京 B.深圳 C.西安 D.沈阳 (2008·北京文科综合)城市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并具有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异。读图4,回答3题。  3.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城市空间最合理的利用方式分别为 A. 电影院、厂房、住宅、银行 B. 零售店、电影院、厂房、办公室 C. 办公室、零售店、住宅、厂房 D. 批发市场、办公室、住宅、零售店 (2008·四川文科综合)下图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读右图,回答4~5题。  4.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A.10% B.20% C.30% D.40% 5.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A.60年代初期 B.70年代中期 C.80年代中期 D.90年代后期 6.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 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D.进入郊区化阶段 (2008·山东文科综合)7.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图8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9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3)读图8、9,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8分) (4)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3分) (2008·江苏地理)图8为“我国1990—2007年某城市各区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④区土地利用类型应为 A.商业用地 B.工业用地 C.政府机关用地 D.居住用地 9.关于该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城市总人口明显减少    B.③区商业服务等级最高、种类最多 C.K滨河带适宜建开放式公园 D.高新技术产业区应建在①区 (2008·江苏地理)图10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示意图”。人口净迁入区是指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区域;反之,为人口净迁出区。读图回答10~11题。  10.关于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西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C.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入区 D.东北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出区 11.主要因资源开发而引起人口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 A.山西 B.江苏 C.新疆 D.黑龙江 (2008·江苏地理)图11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 A.①--城市人口比重 B.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C.③--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D.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13.图示曲线反映了 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 B.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C.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2008·江苏地理)14、图18是“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早期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是▲,▲。(2分) (2)目前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属于▲。M、P、Q中▲处是高级住宅区。(2分) (3)拟在甲、乙两处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和石油化工城两座卫星城市。石油化工城应建在▲处,理由是▲。?(3分) (4)请简述甲、乙两卫星城建设对该城市发展的意义。▲(3分). 知识点三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3S”技术的比较 在复习该考点内容时,关键要结合“3S”的特点判定其在国土整治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项目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简称 RS GIS GPS  组成 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信息传输处理系统 硬件、软件、地理数据、人员和应用模型 GPS空间星座、地面监控系统、GPS信号接收机  技术 程序 目标物→收集→传输→处理分析→图件、数字 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卫星信号→收集→数据计算→三维坐标、速度以及时间  特点 探测范围大,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限制少,适应性强,应用广 技术性、实践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  【典例精析】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读“黄河流域图”,回答(1)~(3)题。 (1)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 A.利用单一指标划分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 (2)甲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要及时获取湖泊面积变化情况,最快捷的途径是 A.RS技术 B.GPS技术 C.GIS技术 D.实地考察 (3)图中乙、丙、丁三地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 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 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 C.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 D.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