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三地理能力快速提升指导(五) 文综第36题 一、36题的命题特点 ①分数高 (一般36分) ②难度大 ③综合性强。今日地理的学科知识已经从过去的区域描述逐步转向空间分析、区域发展;学科结构组织从区域地理——系统地理——专题研究,这一变化体现了学科内综合性增强,应引起重视。 ④ 能力要求高,能力包括信息提取、空间定位、比较判断、 论述概括、 成因分析、探究问题。其核心是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⑤ 命题设计力图实现“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面临和关注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为素材”的主题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充分体现了“学习有用的地理”课改精神。但试卷回避显性热点,所以要理性对待热点,后期复习千万不要坠人热点陷阱不能自拔! 二、近几年来“文综第36题”试题主干知识归类: 1.区域图判读分析 —— 每年均有、分量最重 2.等值线的判读应用 —— 每年均有、分量最重 3.地形特征判读描述 —— 经常出现 4.大气、气候知识 —— 每年均有、分量较重 5.工业、农业区位——也是重点,多为跨学 科综合 6.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 —— 分量逐年增加 三、近几年“文综第36题”的考查方式 1、呈现方式——区域性 试题经常以区域为切入点,来考查多方面知识,包括该区域地理特征、生产活动布局、评价人类活动合理性、分析预测区域发展趋势。 例(2008年北京文综)36.(36分)读图9,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6分) (2)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7分) (3)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8分) 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 (4)指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并说明进行改造的方式及可能引发的问题。(7分) 近10年来,土默川平原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奶源基地。 (5)分析产生这一转变的社会经济因素。(8分) 解题步骤:一读图,获取信息①读经纬网,确定空间位置,包括经纬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方向、朝向、地形位置、河流位置等等? 由108----112可推出是东经度,猜想有我国的可能。②、读图示内容,? 可提取“阴山”“黄河”“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200、300、400等降水量线”,同时印证了是我国区域。 二读题干,抓关键词?该题中的关键词分别是“地形”、“分布”、“流向”、“水文特征”、“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原因”“限制性自然因素”、“改造的方式”、“引发的问题”“社会经济因素”等。 ?答案:1)阴山山脉位于北部,呈东西走向;河套平原位于中部,东西延伸;鄂尔多斯高原位于南部,沙漠广布。(2)从南(西南)向北(东北)流动(或从低纬向高纬流动);流量大,含沙量高(或含沙量比中下游低),有冰期,冬春季有凌汛。(3)年降水量大多在150毫米至400毫米之间,自西向东逐渐增多(或自东向西逐渐减少);从西(东)向东(西)距海(或太平洋)越来越近(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增强(减弱)。(4)降水;引黄河水进行灌溉;土壤盐渍化;下游水资源短缺。(5)生态保护的需要;消费者对乳品需求的增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乳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2、考查内容——综合性 自然与人文、系统与区域有机融合,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考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有不少题目以人文地理的设问角度考查自然地理的内容。  (1)、简要说明A、B高原地形的差异。 (2)A、B同属季风气候区,比较两高原夏季风的异同。 (3)简述A、B高原能源、矿产资源及工业部门的主要差异。 (4)、地下水污染是B高原的环境问题之一,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考查方式——探究性 围绕某一新情景设置探究主题,试题素材简约但内涵丰富,设问呈渐进性,能力要求与难度设置呈阶梯式递进,突出考查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试题多联系实际,要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对某些人类活动进行反思。 试题中并不是直接考查这些事物本身,而是以之作为切入点,用所学过的“旧”知识解决未见过的“新”问题,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探究精神的考查 (06年全国1卷36题)36.(36分)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图5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6、图7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分析图5、图6、图7,回答下列问题。  (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 盆地、——-?盆地。 (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高原和?-----平原。 (3)说明图5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4)指出图6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5)在图7显示的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的规律。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次。 试题中的(1)(2)两问是为(3)(4)两问做基础的。学生首先应该知道我国的主要地形单元的分布,然后才能根据所判断的地形,把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以及其发生的自然原因推理和描述清楚。此四问也体现了环环紧扣的特点。紧紧的抓住了对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另外,此题还考查了学生的提取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等几方面的基本技能。 四、考生失分情况分析 1.空间概念不清,任意定位 空间定位是解答地理试题的基础。不少考生对材料中涉及到的各个地点位置不清,任意定位。如(07文综)36.(17分)图7为某城市两个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东部工业区包括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等,西部工业区包括焦化厂、水泥厂等。该地盛行南风。回答下列问题。  ⑴ 判断东部工业区的选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9分) 将一个城市中的东部工业区和西部工业区任意扩展而定位成我国的东部工业地带和西部大开发地区。还有的考生这样回答36题1小题:“因为东部工业区的选址靠近韩国、俄罗斯、日本等国,为销售做了必要条件”。 例如:(08文综)36.(36分)读图6,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9分) 题目要求是“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答案:盆地 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再从(500米)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考生平均得分3.99分) 部分考生由于读图审题不细,而将题目理解回答为河流M—N段经过的地形类型,误答出谷地、平原、河谷等;自上游至下游 “依次流经高原—盆地—峡谷’’;或答为“N以上是高原,M以下是峡谷”等等。又由于不能准确的用图中经纬度信息进行定位,错将盆地位置判断为四川盆地等。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基本概念与原理混淆不清 部分考生在解答问题时,基础知识混淆,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如(07文综)36题2小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西部工业区中的焦化厂、水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为什么?(8分) 在回答工厂搬迁原因时,写道:“因为西部还没有更好的开发,运输很麻烦,路途、地理位置的遥远使运输费用、人力、财力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正确答案:两厂都属于(大气)污染较重的工厂,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老城区郊外,较为合理;现已完全被新城区包围,污染城区,影响居住环境(人们环境意识增强),需迁出城区。 (08年文综)在36题中,由于基础知识差,基本概念不清,误将地形类型当作地形单元作答(四川盆地、刚果盆地、东非高原、亚马孙平原等);又如:(2)说明G 河水量丰富的原因。(11分)(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将降水量、水量、水资源、水源、水汽、降雨等基本概念理解不清,不明白影响河流水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误认为刚果河水量大的原因是附近有洋流、盆地多雨、山地多雨、森林多等因素造成。出现最多的错误是不少考生根本不识等高线图,看不懂水系图。更不知是支流注入干流还是干流流出了支流。w.w.w.k.s.5.u.c.o.m 3.审题中抓不住关键词,理解信息失误 如:(07文综)40题3小题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13分) 的关键词是“燕京城”、“有利的自然条件”,而不少考生的回答却是今日北京城;社会条件; 4.答题不规范 在答题中,用语不规范,不能运用地理术语表述问题,词不达意或表述不到位。如:“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不少考生则“说不明”,例:“气候温暖湿润”一词的含义表述为“气候好”“气候宜人”“气候优越”“气候条件好”等;“水源丰富”一词的含义表述为“位于河流附近”“有河流流经”“位于多条河流冲积处”“靠近渤海”。 5.语文基础欠佳,错别字较多 在文综试卷的答题中,也可看出部分考生的语文基础较差,回答问题中错别字频频出现。如将“影响“错写为“引响”、“映响”,“已经“错写为“以经”,“郊外”错写为“效外”,“下游”错写为“下由”,“明显”错写为“明鲜” …………。也有一些考生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