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三地理选修2复习教案之 第5讲 荒漠化的防治 考纲要求: 结合西北等区域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考点诠释: 一、西北地区的位置和环境 1、位置:该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大致处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及古长城以北;包括新、宁、内蒙古和甘肃(简称)四省区的大部或全部;经纬范围大致(40°N北,80-120°E) 2、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地形;山地有:新疆三山: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甘肃和青海省界上的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宁夏西北的贺兰山,内蒙古中部的阴山和东部的大兴安岭;盆地有:新疆的准葛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高原为:内蒙古高原。 3、气候:该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其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为冬冷夏热、 降水稀少、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由于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加上山岭阻隔,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4、水文:流经本区的外流河有母亲河-黄河和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本区主要为内流河,如塔里木河、弱水、和源于天山的伊梨河,它们的水源补给主要为冰雪融水和少量的山地降水,其最突出的水文特征有:水量小;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夏季为汛期,冬季断流。 5、植被:本区大致以宁夏西北的贺兰山为界分为两部分;即:内蒙古温带草原区和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区,植被的东西递变原因为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 。自然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要特征。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概况: ①位置和范围: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以北。行政区划跨新、宁、甘、内蒙古及吉、辽、冀、陕等省区的一小部分。 ②干旱原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③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由于本区东西跨度大,自东向西受东南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水分逐渐减少,自然景观、土地生产力、草场载畜量的东西差异显著。如下表: 自然地区 东部(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 贺兰山 西部(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气候 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  干旱的大陆性气候  自然景观 草原  荒漠草原和荒漠  2、荒漠化和荒漠类型: ①荒漠化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②原生荒漠和次生荒漠 类型 原生荒漠 次生荒漠  概念 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原生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人类活动形成的荒漠,类似于荒漠景观的严重的土地退化  主要荒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等 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等  主要特征 水资源比较缺乏或者很难利用,几乎寸草不生 土地下伏沙层裸露,原先固定的、半固定的沙丘活化,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  治理难度 大 小  (2)荒漠化的发展 1.人为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政治和军事活动,如移民屯垦和战争等;二是经济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采伐、无计划利用水资源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它们在荒漠化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存在差别。 (1)不同历史阶段的荒漠化 历史时期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古代(唐宋以后)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的古绿洲  近代(清代) 农垦规模扩大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建国以后)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旱作农业区和草原牧区  (2)不同地区的荒漠化 地区 西部荒漠地带 东部荒漠草原、草原地带  人为因素 战争(破坏水利设施)、上游大量灌溉用水和砍伐山地水源涵养林(造成水量减少或河流改道,危及绿洲农田和天然植被) 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乱垦滥牧)、农牧之间的频繁更替、战争等  发生机制 植被破坏打破了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就地起沙和外来沙丘前移,使得原来的沙漠得以扩张,形成荒漠化土地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造成植被退化,使地表覆盖物减少,在风力作用下,局部地表发生风蚀,下伏沙质沉积物被吹扬搬运,出现斑点状分布的流动沙丘,进而连接成片,形成沙质荒漠化土地  2.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现状 类型 分布 主要原因  斑点状、片状 半干旱的旱农垦区 过度开垦  斑点状的荒漠圈 草原牧区 过度放牧  固定沙丘活化 干旱的绿洲边缘 过度樵采  固定沙丘活化 冲积扇绿洲 水源破坏  点状、线状荒漠 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附近 破坏环境  三.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1)荒漠化的成因 A、自然原因: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基础)和大风吹扬(动力因素)。其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但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决定作用。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B、人为原因: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人为因素 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 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放牧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2)荒漠化的防治 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整治模式: 第一,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即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第二,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①干旱农牧过渡区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扩大林草比重,集约经营水土条件好的丘间低地;营造防护林;解决能源问题:如省柴灶、沼气池。 ②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发展节水农业;建草方格沙障和障内固沙植物相结合;解决能源问题:如省柴灶、沼气池。 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这是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 第四,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 能够指示荒漠化的迹象 迹象类型 主要表现  生物迹象 ①单位面积生物量减少;②生物生产能力下降;③主要植物物种丧失;④植被覆盖度下降;⑤主要动物物种丧失;⑥牲畜数量或品质下降。  土壤迹象 ①土壤紧实度增加;②土壤盐碱度升高;③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其他迹象 ①沙丘活化;②地表反射率增加;③沙尘暴频率增加。   (3)我国的治理措施和经验 干旱、半干旱地区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造林技术世界领先。 宁夏中卫沙坡头采用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有毛或细刺,或者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有的具有耐盐特性。 探究点: 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荒漠化严重地区:西北、华北、东北等干旱半干旱地区。 原因: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环境是促进了荒漠化的自然物质基础;过度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和人为因素是近年来荒漠化不断加剧的主要原因。 治理: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是荒漠化防治的关键;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荒漠化防治的基本保证;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和生物固沙是荒漠化防治的有效措施。 探究点:治理措施 ⑴合理利用水资源 ①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②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③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①干旱地区的绿洲地区 ⅰ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 ⅱ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 ⅲ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②在缺乏水源的地区 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⑶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①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 ②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 ③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还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⑷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 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⑸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图为某地河流、湖泊、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 1.图示区域为( B )A.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外流河 B.天山——伊犁河——内流河C.阿尔泰山——塔里木河——外流河 D.天山——塔里木河——内流河2.图中a、b、c三区域的年降水量大致相当的是( C ) A.a和b B.b和cC.a和c D.abc都一样3.在图示区域( B ) A.木材资源贫乏 B.羊毛资源丰富 C.适宜种植冬小麦 D.养殖三河牛、三河马 乌兰布和地区地势低平,引黄灌溉率为60%以上,经过近20年来的土地开发,耕地面积增加近一倍。 4.本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C ) A. 沙漠化、水土流失 B.盐碱化、水土流失 C.沙漠化、盐碱化 D.水源短缺、植被破坏 5.欲对此地区近2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更状况进行快 速、准确地分析和测评,所需最佳的材料或技术手段为 (A) A.1:20万比例尺卫星遥感图象、GIS B.1:50万比例尺地形图、乌兰布和土壤类型分布图 C.乌兰布和土壤类型分布图、1:20万比例尺卫星遥感图象 D.GPS、GIS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