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图表信息突破地理思维模式 高考对考生空间思维和读图能力的要求正在日益提高,而地理图像作为地理学科的基本表达方式是其他文字无法替代的。在地理考试中,世界地理区域特征的表现、地理情境的设置、地理问题的提出等等,越来越多是通过各种区域图、结构原理图、等值线图、景观图来表现的。通过近几年的高考发现,地理考试中有关图像的设问比重很大,赋分很高,试题经常以"地图"作为切入点,不识图难以作答。因此,提高读图能力是提高地理成绩,乃至文科综合成绩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分析图表过程中存在着以下主要的问题: (一) 读图步骤短缺 读图表应该说有严格的步骤,在阅读地理的图表中,应先读图名,再读图例和比例尺或表格的有关说明,最后有选择性地看图表的具体内容。据对某重点中学的一个高三文科班级进行调查,发现有75%左右的学生不能够完整地完成这些步骤,致使有些题目解法上和答案上会出现很大的误差。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16分) 材料一 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水土流失面积图  (1)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图5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把这一小题对高三文科班学生进行抽样测试,结果发现学生答案的正确率并不是很高,原因就在于在解题时没有去仔细地阅读该图中的图例。图例、注记等相对在图幅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在人的视觉中往往容易忽视,如果仅仅根据自己过去知识来推断的话,那么答案可能不完全正确。 【答案】(1)内蒙古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四川省 重庆市 (二) 读图表的目的不明确 读图表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在图表中获取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因此,要从一幅信息含量很多的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必须有很明确的目的性。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地图所包含的信息可能是一本书所含有的信息,由多层知识体系所构成的(因为一副图表可以由多个图层叠加而成的),而且这些知识体系往往交融在一起的,似一个信息库,当我们有需要某种信息的时候,可以从中去提炼。但是,当我们没有目的地去阅读图表时,会觉得图表的表述是不系统的、直观的、形象的。对于文科学生应该多去阅读课本中出现过的地图和有关表格,甚至地图册中的有关地图,但大概有90%的同学反映,说看地图和表格时间耗费很多,而且从中获取的东西并不是很多,效率不高,同时也会对地理学习产生紧张感或失去信息。经谈话发现,学生在看地图和表格是时候,往往把它当成一页书在看,从开始看到结尾,想要用看一页书的时间把一幅地图或表格中的所有知识完全掌握,这就忽略了图表本身的涵义和功能。读图表的目的不明确也同样会给解题带来一定的困难, 右图中阴影表示黑夜。读图完成1、2题。 2.图示的时刻,北京时间是 A.8时20分 C.9时40分 B.20时20分 D.21时40分 【解析】: 学生在做上面这个题目时,发现很多学生不能从这副图中及时地获取有效的信息,究其原因主要是不能带有“从图中找出已知经度的地方时”这一明确的目的去阅读图。 (三) 缺少从图表中提炼信息的方法 一幅图表所含有的信息可能比较多,在有明确目的的前提下,一般能够获取有效的信息,但是获取信息的速度有快慢同时也会影响到准确率,这就取决于获取信息的方法是否恰当。 例如:下图表示的是地形剖面以及对应的气候资料。读图回答:  (1)夏季月均温最小值出现在海拔约____________米左右。 (2)冬季出现大面积逆温的两个地区中,地势起伏较大的位于天山_____________侧。 (3)海拔2000米高度上,南北两坡年降水量分别约为250毫米、____________毫米左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只考虑温度高低,天山北麓牲畜过冬的牧场应位于海拔_________米左右。 【解析】 试题以坐标图形式给出四种基本的地理事物的资料。如果考生不能正确理解地形剖面图与气温要素曲线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不善于将气候资料得图像同地形剖面图资料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就不明白对于不同性质的曲线应在不同的纵坐标上寻找其对应的数值,因而就无法作出正确判断和完成题目要求。 该题考查学生能够快速地从坐标系图中获取关于某地的地势、降水、气温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能够在坐标系图中获取信息的准确方法。但经对高三文科学生的抽样测试调查,该题的难度系数为 0.45。主要原因是缺乏从复杂坐标系图中获取信息的方法。 【答案】:(1)4500 (2)北 (3)570 西风带来的水汽从山口进入盆地,并沿天山北坡上升产生地形雨,故北坡降水多 (4)约2000 (四) 缺少信息整合的能力 从图表中提炼信息应该是阅读分析图表的很关键的因素,但是光能从图表中提炼信息还是不够的,需要对提炼出来的信息进行整合,从而来分析题目中所要求的未知量,而目前学生最缺乏的就是这个步骤。 例5: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在此类解答上,据抽样调查有80%以上的学生无法完整地选出正确答案,原因是本图是由多幅图层(等温线图、经纬网图、等高线图、地理事物分布图等)叠加,所含信息量较大,学生无法把多个图层中的信息(温度与地形、纬度等关系)进行整合。因此,要从图表中获取有效、正确的信息,必须有正确、系统的地理基本知识,同时也要有基本地理原理的分析能力。 (五) 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现行的考试都以书面表达为主,当学生从图表中提炼有效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合理的整合以后,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后一步是用文字加以表达,而学生在这一步骤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一是语言表达繁琐,以致于找不出表达的中心思想;二是语言表达过于简练,以致于表达得不完全正确。 例如: 图 13 为湖北西北部某区域示意图。简要说明图示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 【解析】: 在做该题的解答上,许多学生的答案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铁矿资源丰富等” ,但参考答案为:地形、河流、交通、资源。之所以两者之间有差别,很大的原因学生在平常的训练中不关注答题语言的规范性和简练性。 (六)不善于作图 作图恰好是阅读、分析图表逆向的一面,这是分析图表的最高的境界。在学生平常的作业中经常发现学生遇到作图题时质量不高或作图不规范或不做,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到作图所花费的时间较多,因为要完成一次作图,前期的准备工作比较繁琐。 二、同时我在平常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教师在图表处理的教学研究中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一)研究目的不明确。过多地研究了运用地理数据图表来解决个别问题,或者运用地理景观图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缺少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处理地理图表信息能力的方法的研究,这样就导致了学生能对个别图表熟练地应用,但是缺乏了灵活应用的能力。 (二)研究角度转换不当。侧重于研究如何教学生在地理图表中提炼信息,缺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分析研究学生应该怎样来处理地理图表的信息,尤其是整合信息的过程。 (三)研究内容传统。侧重于研究对图表信息的处理过程,缺少研究对处理方法的归类和整理,来寻找其中的共性和特性。 三、掌握几种常见图表的分析处理的方法 图名 常用分析方法  政区域图 图 1、据图名、图中的文字信息或政区轮廓判断确切的地理位置。 2、辨析题目中要解决的是该区域的自然要素问题还是社会要素问题,若是自然要素问题,要同意统一考虑所有自然要素;若是社会要素问题,则要在自然要素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取舍分析的内容,使得有一个完美的答案,如 2004 年文科综合高考中的第 39 题的第 3 小题:简述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影响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的区位因素,并指出这个时期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区位选择的最主要因素?这是一个社会要素的问题,但我们也应该去考虑自然因素,但并不是把所有影响工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都列入答案中,这样的答案往往是繁琐的,这就需要进行挑选,在该问题中挑选出来的东西一定要符合题中所给的时间和区位。  地形图 1、一般的地形图多以等高线图出现为主。 2、根据图名以及其他的文字、经度度信息若能给图中区位可以定位的,则先定位。 3、在等高线图中标出山脊、山谷、山顶、鞍部、陡崖等名称。 4、在等高线图中山脊就是分水岭,山谷就是集水线。 5、通过阅读等高线的海拔来计算某一点的绝对高度或任意两点 的相对高度。 6、分析地形与气候、河流、交通或城市建设或工农业规划的关系。  日照图 1、区分地球的经线、纬线、赤道以及晨昏线。 2、找出赤道与晨昏线的交点,该点的地方时必定是 6 点。 3、推算其他点的地方时和经纬度可以根据上面这点加以进行,遵循东早西晚和经度每隔 15 度地方时相差 1 小时。  等值线图 1、首先从图名中找出等值线图所表示的地理量。 2、大致地判读出等值线的数据和走向。 3、分析等值线数值分布和等值线走向的原因。  空间视野图 1、一般空间视野图以等高线图的形式出现,因此必须会作地形剖面图。 2、根据作出的地形剖面图,只要把观察点和人所在点连成一条直线,若中间没有被地形剖面线相交,则能够目测到;否则,反之。  经纬网图 1、熟悉几条重要的经纬线所通过的地区。 2、主要有以下几条:150°E、120°E、90°E、60°E、30°E、0°、 75°W、90°W、120°W、180°、60°N、30°N、23.5°N、0°、 23.5°S、30°S、60°S 3、对以上经纬线通过的区域平常的学习中应该去总结它们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数据统计表 1、从表格中分析出有几个变量。 2、逐个分析每个变量的变化规律。 3、分析每个变量的变化的原因。 4、总结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应强化的问题。平常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多数同学是非常想学好地理这门学科的,因为它有很强的实用性,但同时也有许多同学担心不能很深入地学好,尤其是地理图表分析这块知识。我认为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地理学科的时候, 首先, 应该树立远大的抱负和信心,要明确今天的学习并不是完全为了明天的高考,有为祖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的心。 其次,要懂得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该有坚持不懈的决心,而且要知道学习是一件繁琐的、需要动脑的事情,应该懂得如何去克服学习的困难。 再次,一定要学会总结,图表的形式很多,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很难把所有的图表分析完全,但是图表的阅读方法是可以进行转换的,只要平时能够学会总结和拓展的话,在今后的高考中不会出现毫无头绪的紧张感。 第四,学生在平常的阅读图表分析的训练中,应该严格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认真地去完成,特别是作图和追求答案的完整性这些环节。 大约有45%左右的学生对图表的判读分 析有很大程度上的障碍, 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和研究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来因材施教。 首先,认真地分析学生对图表分析能力,在学生的群体中,图表分析能力的结构存在的一定的差异,有的学生喜欢一种直接用数值表示的图表,而有的学生喜欢一些用文字表示的图表;同时不同程度的学生对图表的认知能力上也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这些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认真地分析教材出现的图表,教材中的各种图表是经过专家认真思索后编入教材的,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不能完全拘泥于这些图表,适当的时候把这些图表延伸开来。如高一教材中有三幅太阳光照图,切实地去分析这三幅图,学生基本上能够太阳光照图一个清楚的认识,也会具有阅读此类型图的能力。 第三,如果有条件,多采用多媒体的手段进行教学,因为地理图表并不象数学中的图表那么简单易画,通过多媒体手段,能够清楚地进行演示,而且也能够及时地对图表进行修改,从而来演变成其他的问题。 第四,对图表分析的教学中,整个分析过程应该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可以起到引导的作用,千万不能把分析这一重要的环节由教师来做。 第五,当学生分析完成以后,最好能够让学生有时间(尤其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来用文字的形式把分析的结果表达出来,因为,有的学生会进行一定的逻辑分析,但不一定会进行正确的书面表达。 第六, 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地对各种图表进行总结, 从中来寻找图表分析过程中的共同特点和差异,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 总之,只要我们通过了解学生对地理图表的认知规律,寻找出一定的读地理图表的方法和技巧,然后切实地运用到实际的地理课堂教学中,那么对学习地理的学生不再恐惧这门学科,反而会觉得她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所在。 四、理清图像系统内涵   丰富多样的地理图像,为教师讲解知识、演示地理原理、说明地理成因及地理分布提供了依据;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理解区域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分布变化规律,提供了方便。从地理图像教材的内容着眼,地理图像可分为以下五个类型: 1、地图 包括各级各类政区图、地形图和专题图(如气温、降水量、资源分布图等)。 2、示意图包括线形图(如局部等值线图、经纬网图、模式图、网络图等)、剖面图(如地形剖面图、锋面剖面图等)、立体图(以立体形式出现的解释图如黄赤交角图、地球内部圈层图等)。 3、统计图表 各种以平面二元、平面三元、立体组合或扇形形式出现的统计图。 4、景观图 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各种地理素描、图片、照片、画片。 5、地理漫画以揭示某一地理主题为内容的漫画。 五、认真研究近年来高考图像系统方面的试题 在近年的文科综合试题中,考查图像系统方面能力试题的类型主要有: 1、地图的判读与填绘 在试题中常常出现这种图题,这种图形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世界和中国的区域的地图判读常用于区域特征的比较;二是专题地图的判读。前者要求考生要熟悉区域位置,可利用图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如经纬线、海陆轮廓以及其他自然人文景物,河流、湖泊、城市等经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后者经常以某一类的专题地图为主,读图时要确定是哪方面的知识,如等高线地图用来判断地形,人口密度图是用来反映人口分布的。 2、等值线图的判读 等值线包括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盐度线、等PH值线等。等值线图屡见于历年高考试卷之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1)等高线图的判读与应用:①判地形种类〔山地、盆地〕;②判地形部位〔山脊、山谷、鞍部、陡崖〕;③判坡度陡缓;④确定水库坝址、交通选线、农业类型等;⑤绘制地形剖面图。 (2)等温线图的判读与应用:①判南北半球;②判海陆分布;③判季节;④判洋流流向、性质;⑤根据等温线判地形特点。 (3)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①判气压场〔高、低气压、脊、槽、鞍部〕;②判风向和风力大小;③判天气状况〔气旋和低压槽处有阴雨天气,反气旋和高压脊处为晴朗天气〕;④判等压线数值大小〔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相等或相差一个等压距〕。 3、地球投影图〔含经纬网图、日照图〕的判读 地球投影图在近年高考试卷中也是屡见不鲜,其判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定南北极点;(2)定地理坐标;(3)定太阳直射点;(4)定方向;(5)定晨昏线;(6)定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7)定地方时或区时;(8)定昼长;(9)定日出日落的方位与时刻;(10)定不同日期的范围。 4、统计图的判读 地理统计图表包括柱状图、扇形图、曲线图、三角坐标图、饼状图以及他们的组合形式图等。不管哪一类的统计图表,一般是反映某一地理现象或者规律的。这类图表通常是以坐标的方式体现的,读图时,要特别注意横纵数值的含义。一般情况下,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数量,这样就能读出某地理事物的时间变化特征,从而分析地理现象。 5、各种变换图 高考图像系统转换的主要方式有: 图图转换:将一种类型的图形转换为另一种类型的图形,如将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表格转换成曲线图、扇形图与柱状图的转换等等。 图文转换:将文字、数字信息转换为图像信息,或将图像现象转换为文字、数字信息,无图考图。例如一幅等高线图,能从图上等高线的走向、密度、递变规律中读出山地的走向、坡度的大小、发展农业的方向等等 一图多用:给一张图像赋以不同的意义,表述不同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它要求考生在答完一道题以后,脑海中要抹去其影响,重新读图,避免思维定势。 特写放大:借用计算机的窗口设置形式,将原图中的某一局部放大,并赋以针对性很强的信息。它要求考生既能从宏观上把握某地理事物的"一般性",又要能从局部中找到它的"特殊性"。   内容叠加:将若干图像内容进行叠加,使图像变得较复杂,深化、活化考点内容,它要求考生能分门别类,排除干扰信息。 六、加强对学生地图能力的培养 1、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相互联系是地理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要尽可能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去理解和掌握,不要凭空去记、去背。例如一幅等高线图,能从图上等高线的走向、密度、递变规律中读出山地的走向、坡度的大小、发展农业的方向等等。教师还要不断引导学生用图像来解决具体问题,通过地图、图表、各类景观图、示意图、曲线图等直观知识载体去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寻找规律,探究原理 2、一图多用、多图专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图像系统中,某些图像是用来形象地说明某一重要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这类图像具有一图多用的特点。如"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这幅图在教学中就可多次应用。多图专用,主要是把一系列说明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概念特征、分布成因和规律的图像串联起来,加强横向联系,综合使用,可使学生对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整体概念加深印象。如把教材中有关气候的图像,根据认识规律,循序渐进,重新编排;也可把一系列说明某一区域内各地理要素图像联接起来,加强纵向联系,使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基本特征,巩固所学知识。 "绘制图表、缺图补图"要求学生能模仿、记忆、想象,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是读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掌握图文变换的方法,着重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要重视图形的变式、转换。例如:针对人口、资源、气象、工农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图图变换将剖面图转换成地形图;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表格数据转换成曲线图或改变设问角度等方式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以图表为载体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高考能力测试的显著特色。 七、利用地理图表信息解题的一般步骤为: 1、先读图名。 读图分析时首先要读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要内容。这样有利于我们把握考题的知识范围在有限的范围内思考问题能够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如读中国一月份气温等值线分布图其表明了图示区域是中国主要内容是“一月气温分布”。 2、细辨图例。 图例是地图的特殊语言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只有阅读图例才能把握图中所包含的内容这样才会提高图表分析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但同学们要注意的是图中所给的图例既有常规习惯性图例此种图例只能靠平时记忆来掌握也可能是设定的新图例要因题而异不可一概而论。如“▲■⊙”等符号就是常规图例它们分别表示铁矿、煤矿、城市。若有特殊的图例要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确定。 3、挖掘信息。 前两点是该步骤的前提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是图表分析的关键也是解题的归宿。 【例 1】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①湖面低于海平面 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 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 ④含盐量降低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本题组主要借助1万多年来艾丁湖的变迁示意图,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横向比较区域生态环境变迁。 本题看清图例运用等深线及相关知识判断分析,从1.1万年到现在艾丁湖水位不断降低、面积不断缩小且等深线都在-100m以下,所以判定艾丁湖湖泊对环境调节作用减弱、含盐量升高、湖面低干海平面;北面的等深线稀疏,南面的等深线密集,所以古湖盆地势北缓南陡。 【答案】 A 八、获取图像信息的一般思维方法: 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获取图像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其一般思维方法如下: (1)明确观察对象。 任何地理图像总是要说明一定的明确观察对象。明确观察对象问题,因此总有特定的说明对象。明确所要观察的问题,因此总有特定的说明对象。对象是获取地理图像信息的前提。读图可知,对象是获取地理图像信息的前提。 读图可知,本题图的观察对象是艾丁湖的变迁。图的观察对象是艾丁湖的变迁。 (2)按一定顺序观察。 如判读地图时应先看图例,明按一定顺序观察。按一定顺序观察如判读地图时应先看图例,确图上各种符号的含义;柱状图的判读,确图上各种符号的含义;柱状图的判读,则应先看各坐标代表的内容,数值的大小,再看柱的高低。各坐标代表的内容,数值的大小,再看柱的高低。 本题图可依据图例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观察。本题图可依据图例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观察。 (3)抓住重点或特点进行观察。 如判读政区图时,应根抓住重点或特点进行观察。如判读政区图时,抓住重点或特点进行观察据经纬度位置、政区轮廓特点确定区域名称。据经纬度位置、政区轮廓特点确定区域名称。 本题图可以抓住艾丁湖的变化特点进行观察,得出如下信息:水位不断降低,面积不断缩小;等深线都在-100m以以北面的等深线稀疏,北面的等深线稀疏,南面的等深线密集。 (4)启发联想,观一知二,由此及彼。 如观察热带雨林启发联想,观一知二,由此及彼。启发联想的景观图片时,通过图中林木繁茂,分层结构明显,的景观图片时,通过图中林木繁茂,分层结构明显,动植物种类繁多,动植物种类繁多,可以联想到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及其成因。本题根据以上获得的信息可联想到:其成因。 本题根据以上获得的信息可联想到:湖泊对环境的调节作用减弱;含盐量升高;湖面低于海平面;环境的调节作用减弱;含盐量升高;湖面低于海平面;古湖盆地势北缓南陡。古湖盆地势北缓南陡。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A。 【答案】 A 2、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围湖造田 B、绿洲萎缩 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 D、气候变干 【解析】艾丁湖又名觉洛浣,湖水面海拔-155米,是我国海拔最低的湖泊,远在千万年以前,艾丁湖还是一个面积比现在的湖水面积大1000倍的淡水湖泊。此题突破关键在于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由于时间跨度大,所以得从自然原因方面分析,由于湖泊面积逐渐缩小,则为气候变暖。 【答案】 D 【例 2】读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下表回答1、2题。 地点 ① ② ③ ④  年降水量(mm) 15.6 466.6 777.4 205.4  一月平均气温(℃) -8.5 -6.6 -1.2 -9.0  七月平均气温(℃) 27.4 23.5 23.9 23.6  1、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海拔高度 D、洋流性质 2、关于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B、①、④两地位于青藏高寒区 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D、②、④两地均位于半湿润区 【解析】、第1题从四地的年降水量的多少可知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海陆位置的差异。 第2题②③两地降水量在400 mm以上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 【答案】1B、2C 【例 3】(2012新课标全国卷4~5) 图1示意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1完成2题。  2. 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a中的 A ①地 B ②地 C ③ 地 D ④地 【答案】D 【解析】从图b可以看出甲、乙两水文站均出现洪峰,但乙水文站比甲水文站曲线平稳,由此判断暴雨对甲、乙两水文站均有影响,且湖泊对河流发挥了调节作用。若暴雨出现在①、②、③地,甲水文站不会受到暴雨影响,即甲水文站不会出现洪峰,排除即可选择 3. 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 河道淤积 B 河谷变宽 C 湖泊分流 D 湖水补给量减小 【答案】C 【解析】湖泊对河流具有调节作用:丰水期时,湖泊会把河流的水存储在湖里,而在枯水期,河流水流减少时,湖泊又会把湖里的水往外放,因而位于湖泊下游的河流流量曲线将变得平稳。从图a中可以看出甲水文站位于湖泊和乙水文站上游,从而使得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 【例 4】(2012大纲全国卷3~5)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图2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了、泥沙量之差)。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3题。  4. 下列个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A.1970年~1976年 B.1977年~1984年 C.1980年~1989年 D.1989年 ~ 2000年 【答案】:A 【解析】考查提取资料信息能力,主要曲线上大致趋势在1970—1976年最接近。选A. 5、该支流流入 A 黄河 B 长江 C 辽河 D 黑龙江 【答案】:B 【解析】考查调动相关地理知识能力。需要知道长江、黄河等几条河流的大概流量,从它们支流量看,居然比其它三条河流的流量都大,所以只能选择长江。 【例 5】(2012新课标全国卷6~7)读图2 ,完成2题  3. 根据图是信息可以推断, A.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答案】A 【解析】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根据图示的纬度可判断甲、乙城市均位于我国大陆,且大致同纬度,排除法即可判断甲、乙两城市气温的差异主要在于地形。图中给出的纬线为33°N,应联想到我国重要的东西走向的山脉秦岭的经纬度:(32°~34°N、100°~112°E ),结合图中的经度可以判断甲城市位于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乙城市位于黄淮平原。1月北下的寒冷气流受到秦岭阻挡,使得汉水谷地气温高于同纬度黄海平原地区;夏季两地温差相差不大。 4. 图中甲 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A. 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 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 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 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答案】C 【解析】本题组考查大比例尺中国流域(区域)经纬网(秦淮线:32°N到34°N之间)等相关定位及气候地形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秦岭以南,乙地位于淮河以北,故选 C (汉水谷地 ,黄淮平原 )。本题要了解我国重要的地形区分界线的经纬度,如秦岭(32°~34°N、100°~112°E )、巫山(30°N~32°N),南岭(24°N~26°N,110°~116°E)等。 【综合评析】本题组主要是对中国的气候、地形区的考查。通过图中经纬度位置、城市、河流、铁路等有关信息可以确定图示的区域位置。结合影响我国气温分布及变化的因素,地形对两城市的冬季气温影响大。甲、乙两城市纬度相近,但甲城市位于汉水谷地,由于北部秦岭的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而乙位于黄淮平原,受冬季风影响大。所以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能力提升1】:先读图名、细辨图例、挖掘信息。 ★利用地理图表信息解题的一般步骤为: 第一步,根据图表名称,判断图表类型; 第二步,依据图例和注记,从图表中提取信息; 第三步,回顾教材,构建联系,找准解题依据; 第四步,调用知识,分析信息,准确作答。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挖掘图像信息。 ★利用图表信息解题要注意的问题: ①要明确观察对象; ②要按一定顺序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观察; ③要抓住重点或特点进行观察; ④要启发联想,观一知二,由此及彼。 简而言之:先读图名、细辨图例、挖掘信息。  【能力提升2】:主要地理图像的判读策略: 图像 类型 判读策略  光照图 侧视图、俯视图、斜视图 明确经纬度划分、准确判断南北极及东西半球、明确时区的划分及晨昏线的概念、准确进行地方时、区时、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准确进行两条日界线的判断及有关计算、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规律、准确进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明确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等值线图 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盐度线图、等震线图、等太阳高度线图 识别等值线所反映的是何种地理事物、判读等值线排列疏密状况并分析原因、判读等值线闭合处的数值大小、判断等值线变化规律和最高、最低值位置。  示意图 地理事物变化过程示意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关联示意图、地理要素模式或结构示意图 准确判断示意图所反映的是何种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或哪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图中的箭头方向、线段的纵横关系及有关知识分析、推理、归纳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或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所得规律解决设问中的有关问题。  分布图 自然地理事物或要素分布图、人文地理事物或要素分布图、区域综合分布图判断分布图 所反映的是哪个区域、哪些地理事物或哪些地理要素、读出图中地理事物或地理要素的位置、根据图中地理事物的分布信息归纳其分布特征或规律迁移与设问相关的知识分析作答。  景观图 自然景观图、人文景观图、综合景观图 判读景观图表示何种地理事物或说明哪种地理现象、细心观察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或相互关系、提取图中与设问有关的重要信息联系有关知识作答。  【调研 1】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地表年蒸发量等值线图。据图中的等值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丙地年蒸发量小于500毫米 B.图幅南部地区年蒸发量由东向西递减 C.单位距离年蒸发量变化甲地区大于乙地区 D.400毫米等值线同内、外流区分界线基本一致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原则可知,丙地的年蒸发量大于600毫米,选项A错误;图示区域南部年蒸发量变化非单一变化,选项B错误;甲地区较乙地区的等值线密集,因此单位距离年蒸发量变化甲地区大于乙地区,选项C正确;图示区域除鄂尔多斯地区有部分内流区外,大部分地区属于外流区,选项D错误。 【答案】C 【调研 2】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1:英、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 1800年 1850年 1890年 1920年  英国 21 39 62 65  美国 4 12 35 51  材料2: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的城市具有自身的特点见下图。2006年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3.9。从城市规模看,特大城市发展最快,中等城市次之,小城市发展缓慢。  1.根据材料1,在城镇人口变化过程中,英、美的优势 各体现在哪里? 2.根据材料2,说明198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并指出这种城市化特点要能导致的城市化问题。 【解析】、读题和审题是做题的基础,但综合信息的利用是解题的关键。在做题时应注意: 第一,要注意材料中包含的信息,如材料2中我国的城市化特点等。 第二,要注意前后联系,运用综合信息答题,以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第1题,注意从比重高低和速度快慢两方面分析。 第2题,特点注意从起步早晚、水平高低、发展速度方面分析,问题从环境、住房、交通就业等方面分析。 【答案】 1.英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高于美国,美国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比英国快。 2.特点: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问题: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加;用地紧张等。 【调研 3】(2009?全国文综Ⅱ)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同期,右图所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1)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2)说明该国有利于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 (3)概述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社会经济条件。 【解析】解答本题要根据经纬度数值、图例、图中注记进行空间定位,确定该国为厄瓜多尔(不能确定国家不妨碍答题),位于南美洲西北部,太平洋的东岸。在此基础上回答第(1)(2)两个问题。 【答案】(1)位于南美洲(西)北部,赤道从北部穿过(位于低纬地区或热带地区),西临太平洋。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多高峰。(2)(地处低纬),雨量较充沛,(地势较高)常年光照充足,气候温暖,年温差小。 【提升演练】 图1为我国西北某局部地貌的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P等值线的数值为( ) A.711米 B.712米 C.713米 D.714米 2.图示局部地貌可能是( ) A.风力侵蚀地貌 B.风力堆积地貌 C.流水侵蚀地貌 D.流水堆积地貌 3、某人在M地用量角器测正午太阳高度。如图所示,于格林尼治时间17时40分测得∠α的全年最小值为22°,M地的纬度位置是( )  A.69.5°N B.11.5°S C.45.5°N D.45.5°S 图1为欧洲部分地区略图,图中四条线是重要的地理界线。完成4、5题。  4.哪一条界线可能是1月0℃等温线?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甲;盛行风、洋流 B.乙;纬度、地形 C.丙;经度、地形 D.丁;盛行风、纬度 5.“这里地质活动活跃,石灰岩层受板块挤压而变质成大理石”,此叙述所指的地区,可能接近的界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012高考上海卷)2010年,上海市近郊区与远郊区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千米4684人和1388人,比2000年分别增长80.2%和61.4%。郊区人口密度增幅远高于城区。读图回答6、7题。  6. 近十年来,上海市郊区和城区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 A. 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急剧下降 B. 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比郊区弱 C. 远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近郊强 D. 近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远郊强 7. 近十年来,上海市郊区和城区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 A. 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急剧下降 B. 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比郊区弱 C. 远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近郊强 D. 近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远郊强 读我国某山1月和7月平均气温垂直分布图,回答8-10题。 8.该山可能位于 A.甘肃省 B.江西省 C.河南省 D.福建省 9.关于该山气温垂直分布的正确说法是 A.该山山顶可能有永久积雪 B.7月气温递减率400米以下最小 C.l月份在400米以下呈现逆温现象 D.海拔600米以上1月气温递减率远远大于7月 10.下列四地中,年温差最小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1、图 13 为湖北西北部某区域示意图。简要说明图示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  12.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16分) 材料一 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水土流失面积图  材料二 据有关部门调查,从2000年以来,四川省各类开发建设项目达到7280多个,占地总面积近42万公顷,累计的弃土、弃渣总量高达16亿立方米,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已成为四川重要水土流失源。 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四川省耕地中坡地、梯田占了耕地总面积的88%,这些坡耕地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是水土流失最主要的策源地。 (1)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川省严重的水土流失对中下游的危害是什么?对三峡水库的危害是什么? (5)由材料二分析可知,造成四川省严重的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治理? 13.下图表示的是地形剖面以及对应的气候资料。读图回答:  (1)夏季月均温最小值出现在海拔约____________米左右。 (2)冬季出现大面积逆温的两个地区中,地势起伏较大的位于天山_____________侧。 (3)海拔2000米高度上,南北两坡年降水量分别约为250毫米、____________毫米左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只考虑温度高低,天山北麓牲畜过冬的牧场应位于海拔_________米左右。 14.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的区位因素。 1.【答案】 C. 【解析】由图可知,此图的等高距为1米, P所在的等高线为虚线,而其它等高线为实线,虚线说明p处地形部分被其上下部分挡住了(如下图最窄处,故p地等高线处在712米和上面一条实线之间,故为713米。 2.【答案】A. 【解析】由其等高线可知,该处为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地貌。 至于要画出风蚀蘑菇等值线,我想和一般等值线划分相同,不过部分狭窄部分等高线要化成虚线哦。 3.【解析】阳光从南边照过来,表明该地位于北半球; ∠α全年最小,表示M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角=90°-∠α=68°→ h=68°=90°-(x-23.5°)→ x=45.5° 选C. 4.【解析】主要通过判断等温线、等温线走向及影响因素是对影响气候因素的考查,欧洲1月0℃等温线实际上就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分界线,也是地中海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分界线。因为这二种气候类型最冷月都是高于0℃的,而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必须小于0℃。西欧0℃等温线分布受西风与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5.【解析】主要考查的是板块运动及变质作用;是一道初高中知识结合的题目,这里涉及到板块运动与地质作用中的变质作用。欧洲的巴尔干半岛是有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分布,该地貌的基岩是石灰岩为主,因此再结合试题材料可以判断。 6.【答案】D 【解析】 考查上海近年来的“郊区化”现象。城区和郊区比较,城区地价上涨、环境污染、建筑老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而郊区这方面显示出越来越多的优势,因此城区的人口集聚效应下降。湘教版表述工业区位三大因素之一就是“集聚”,同样上海城区和郊区人口聚集跟制造业在城区和郊区相似,这里人口集聚效应即一种集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等综合效应。我理解跟区域环境质量正相关:即环境质量越好,其集聚效应也就越高。本题要注意城区人口聚集效应下降不等于上海市当前城区集聚总水平就比郊区差(文字游戏要注意),伴随上海郊区化现象甚至逆城市现象,未来老城区可能聚集效应会低于郊区水平。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当前城市高级豪华住宅和低级住宅区相背发展:高级住宅区趋向城市郊区,也能说明这一点。 7.【答案】D 【解析】考查上海郊区城市化现象:制造业、人口空间集聚,有城区→郊区,近郊区区位优越于远郊,所以“近郊区人口聚集应比远郊强”。 选D. 8.【答案】C 【解析】由曲线显示山麓一月平均气温可在0℃以下,可断定为北方省区河南或甘肃,再结合山麓海拔仅100米,而甘肃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甲山顶代表全年最低温仅-4°C,不可能为甘肃,只能为河南。 9.【答案】B 【解析】考查对曲线信息提取及判读有关气温递减率变化、逆温现象、永久性积雪等内容。 10.【答案】A 【解析】考查气温递减率比较,需要读图量化比较。 11. 在做该题的解答上,许多学生的答案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铁矿资源丰富等” ,但参考答案为:地形、河流、交通、资源。之所以两者之间有差别,很大的原因学生在平常的训练中不关注答题语言的规范性和简练性。 12.【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看清图中各图例所代表的含义,其次结合问题逐一分析。考查的重点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所包含的省区,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对比分析新疆与山西的水土流失的差异性。从图中可知,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我国的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和重庆两地的水土流失也相当严重,两地的成因有相同之处,如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砍滥伐等,不同之处是黄土高原是我国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而黄土是非常疏松的,加剧了水土流失。 图5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把这一小题对高三文科班学生进行抽样测试,结果发现学生答案的正确率并不是很高,原因就在于在解题时没有去仔细地阅读该图中的图例。图例、注记等相对在图幅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在人的视觉中往往容易忽视,如果仅仅根据自己过去知识来推断的话,那么答案可能不完全正确。 【答案】:(1)内蒙古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四川省 重庆市 (2)气候干旱 (3)地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差,夏季多暴雨 (4)洪灾、河道淤塞、通航受阻;库区泥沙淤积、影响发电、蓄洪防洪。 (5)经济开发导致大量弃渣、弃土对梯田、林地设施土地破坏等 12.【解析】 试题以坐标图形式给出四种基本的地理事物的资料。如果考生不能正确理解地形剖面图与气温要素曲线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不善于将气候资料得图像同地形剖面图资料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就不明白对于不同性质的曲线应在不同的纵坐标上寻找其对应的数值,因而就无法作出正确判断和完成题目要求。 该题考查学生能够快速地从坐标系图中获取关于某地的地势、降水、气温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能够在坐标系图中获取信息的准确方法。但经对高三文科学生的抽样测试调查,该题的难度系数为 0.45。主要原因是缺乏从复杂坐标系图中获取信息的方法。 【答案】:(1)4500 (2)北 (3)570 西风带来的水汽从山口进入盆地,并沿天山北坡上升产生地形雨,故北坡降水多 (4)约2000 14.【解析】 不仅要从图中的煤铁图示,得出有丰富的铁、煤资源;从与辽河的位置关系中分析得出辽河水的作用。还要从隐含条件东北密集铁路网得出便利的交通,从辽河平原得出农业资源丰富,从辽宁超级大城市个数居全国首位,得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结论。如果光就图论图就会漏答上述要点。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