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三地理二轮精品复习系列 专题五 区位分析 【基础要点归纳】 一、区位概说 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指某地理事物的位置或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区位分析应注重三个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主要因素的原则(一般3~5点)。人类活动都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三大因素影响。其中自然条件是基础,技术条件是保障,而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二、农业的区位选择 1.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平原——耕地;山地——畜牧业、林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能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建设 2.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 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橡胶、双季稻、小麦) 改造不适宜的自然因素,使之适于发展农业(地形、水分、光照) 改造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 (3)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市场需求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城郊农业的发展,苹果种植规模变化) 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实例: 古巴的甘蔗——气修条件适宜,长期的生产习惯。 河西走廊——夏季高温,有祁连山冰雪水灌溉。 黑龙江大豆——夏季高温,有祁连山冰雪水灌溉。 珠江三角洲的鱼塘——河网密布,地热低平,低洼处长期积水,利于挖泥成塘。 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养鸡场——乳畜制品、鲜奶、鸡蛋等不适于长距离运输,从经济效益考虑,分布在城郊,有利上海市场。 3.世界四大典型地区农业区位及突出特点比较 水稻种植业 (亚洲) ①有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和雨热同期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②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③有肥沃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或地势低缓的丘陵;④土壤肥沃、土层深厚。⑤交通便利,市场广阔;⑥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⑦栽培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⑧亚洲居民喜食大米。 特点:①小农经营 ②单产高 ③机械化水平低 ④科技水平低 ⑤水利工程量大  大牧场放牧业(潘帕斯)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 (措施:?①培育良种 ②改善交通 ③开辟水源 ④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 自然条件优越 ②交通运输便利 ③地广人稀 ④工业基础雄厚 ⑤科技先进 (特点: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混合农业 (墨累-达令盆地) ①地中海气候,光热充足 ②有河流及地下水提供水源③地势低平,土壤肥沃④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⑤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水源不足需调水 (特点: ?①生态农业 ②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 ③市场适应性好?)  三、工业的区位选择 1.部分工业部门的投入: 棉纺织厂:棉花、纺织机械、电力、劳动力、资金、技术、场地、厂房、水源等。 汽车生产:汽车零部件、电力、机械和电控设备、劳动力、水源、涂料、资金、技术、场地、厂房。 钢铁生产:铁矿石、煤炭、耐火砖、电力、机械和电控设备、场地、水源、厂房、劳动力、资金、技术等。 手机生产:芯片(集成电路)、清洁的水源、电力、资金、技术、厂房、水源、劳动力。 煤炭生产:煤炭资源、水源、电力、机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 2,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1)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主要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主导因素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部门类属名称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代表部门  原料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变质等) 甜菜、甘蔗制糖等 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指向型工业 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家具、印刷、啤酒 部分食品  动力指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 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如宝钢 交通运输仍对工业布局很大吸引力,但在发达国家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已不再成为主要因素,如日本沿海,我国沿江沿海。 信息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突出 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加 (3)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社会需要对我国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社会需要 (以我国为例) ①国防需要 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③“十五”计划 ④个人偏好 ⑤工业惯性 ①内地建立大型工业基地 ②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 ③将推动内地工业发展 ④海外华人、华侨到家乡投资 ⑤工厂搬迁费用太高,政府影响   大气污染: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或盛行风向的下风向 水污染: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3.世界典型工业区的区位及特点比较 传统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 区位 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距铁矿区近 ③水源充沛④交通便捷 ⑤市场广阔? 衰落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地位下降③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综合整治 ①发展新兴工业②调整布局③改善交通④发展科技 ⑤消除污染?  高技术工业区 (美国硅谷) 特点:?①高技术人才比例高 ②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③研发费用高 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区位因素?①环境优美 ②气候宜人③科技教育发达 ④交通便捷等  4.我国四大工业基地比较 工业特点 区位优势 面临问题及对策  辽中南 著名的重工业区 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 交通发达:铁路公路网稠密,还有大连的海运;经济腹地和市场广阔;工业基础雄厚,劳动力资源丰富;有统一电网;国家政策扶持。 水源、能源不足 环境污染严重 跨流域调水,节能降耗,治理环境  京津唐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 近棉花产地;交通发达:铁路公路网稠密,还有天津的海运;经济腹地和市场广阔;有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作依托,科技文化发达,劳动力素质高;有统一电网;政策优惠,对外开放程度高 水源严重不足 环境污染严重 跨流域调水,西电东送,节能降耗,治理环境  沪宁杭 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最高、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优越的位置:东部经济区的中心;便利的交通:“黄金水道”的入海口,沿海航运的中点,京沪、沪杭线交汇,国内三大航空港之一;广阔的经济腹地和消费市场;雄厚的工业基础;发达的科技和高素质的劳力;政策优惠,对外开放程度高 能源和矿产不足 土地资源紧缺 环境质量下降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治理环境  珠三角 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东南沿海,毗邻港澳,面向东南亚,著名侨乡,便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政策优惠,对外开放程度高 常规能源不足 土地资源紧缺 环境质量下降 西电东送,治理环境  5.产业转移 工业的跨国或跨地区转移,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现象。对此问题的理解要紧紧抓住两点,首先是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的差异;其次是把握其影响的主要工业区位因素。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主要是利用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地价便宜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区位存在时间和空间两大尺度的发展变化。例如钢铁工业区伴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由于主导因素的变化导致钢铁工业的工业区位不断发生变化。钢铁工业一开始是接近煤炭产区,即接近能源产地,随着技术的发展,耗能的下降,钢铁工业的主导因素由原来的能源为主变为原料为主,工业区位倾向于铁矿石产地。二战后,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市场对工业区位影响力加强,钢铁工业区位又倾向于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的沿海地区,如日本的钢铁工业,我国的宝山钢铁总厂。钢铁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从能源一原料一交通、市场的变化,导致钢铁工业的区位不断发生空间上的转移。 又如劳动指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丰富的劳动力,因此工人的工资高低对这类企业的区位影响也较大,致使工业区位也随着发生变化。其过程如下图所示:  其转移有—个共同规律,都是转向劳动力工资较低,数量较多的地区。当该地区经济发展到—定水平,工资水平提高,生产成本变高,利润减少时再次进行转移。而原来劳动指向型企业所在地区则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侧重发展知识指向型企业或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工业区位转移到达地的产品多向工业区位转移出发地销售。 四、城市区位分析 1.探究城市的区位因素的思路 城市是聚落发展的高级形式,其分布和发展受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探究城市的区位因素对城市的发展和规划有重要现实意义,要用动态的观点学习,能判读图表,提取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2.城市的区位 结构图如下。要用全面的观点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去分析评价某城市的区位,用矛盾的特殊性突出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要用发展的观点去分析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动态变化的。 3.城市区位原理应用 从乡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大城市,甚至到城市群和城市带,城市在不断地兴起、壮大,同时也有城市在衰落。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城市以及同一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的区位因素有所不同,但都有其主导因素。运用城市的区位因素分析实际区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如分析西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应该综合地、全面地来考虑。 第一步,从自然条件来看,地形应属首要因素,从图中可看出:该市位于黄土高原南部的渭河谷地,地形平坦且开阔,再加上气候温暖湿润(地处亚热带半湿润地区),又有黄河中游大支流──渭河流过,这为西安市的城址选择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第二步,从社会经济因素来看,现有被称为“第二亚欧大陆桥”东段的陇海—兰新铁路经过此地,历史上又是我国的六朝古都,在作为国家首都的时期,也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城市。现在,西安市不仅作为陕西省的省会,也是我国西部地区著名的大城市。 五、交通区位分析 1.交通线的区位分析 交通线的建设一般投资大,主要要考虑社会经济的需要(资源开发与调配、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交通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影响线路的选择(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如尽量选择平原或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地形);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的制约。微观选线方面,不同性质和等级的线路要求不同,要区别对待。如铁路、高速公路一般要求线路平直,而一般性公路可选择沿等高线延伸或走“之”字形爬坡;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而地方性公路则要尽量多连接一些节点。当然,方便快捷、少占好地、减少对居民区的不必要干扰是共同的原则。 2.交通站点的区位分析 ⑴长途汽车站:一般建在市区边缘、城市交通干线附近或火车客运站附近 ⑵港口:社会经济条件――经济腹地(服务范围)、城市依托,是影响港口兴衰的最主要因素;自然条件――航行、停泊、筑港条件,如水道的通畅、避风避浪的条件、近岸水深、陆地建筑条件、水源等 ⑶航空港:占地广,要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飞有净空保证;坡度适当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机场建在与城市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降;雾和低云较少,大气能见度好;航空港噪音较大,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线连接。 3.城市交通的规划 ⑴放射状线路方便市中心和郊区的联系;环行线路避免将车流、人流引入市中心,缩短各端点距离,缓解对市中心的压力,扩大市中心区的交通容量;方格线路有利于分散交通流量,但增加了对角点之间的路程。三种线路一般要相互结合运用。 ⑵城市布局要紧凑,生活区和工厂区、机关区相互接近,但商业服务区和文娱场所要避免过分集中 ⑶过境道路最好从市区边缘通过,与市内道路相分离 ⑷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城市道路。 六、旅游业区位分析 1.旅游活动包含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和旅游业(媒介) 旅游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密切相关。目前,旅游业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旅游业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外汇收入、满足人们的休闲求知需求以及增进理解、扩大科技文化交流等。由于旅游业投资少、收效快、利润高,被称为“无烟工业”,所以,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第三产业中处于支柱地位。 2.旅游区的区位分析 ①游览价值:旅游资源的质量(优质、独特,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 ②市场距离: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距离,经济距离(旅行所需的时间和费用)越长,吸引的游客越少。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③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游客的数量 ④地区接待能力: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关系到服务质量高低和盈利水平 ⑤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容纳能力-容人量,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达不到承载量,会造成资源浪费。 【要点深化与能力提升】 1.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对区域特征的了解和把握程度。日常复习中,要注意对典型区域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  如以农业为例: 东北平原——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而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华北平原——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南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但洪灾较为严重,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2.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 ⑴分清区位分析的对象 区位分析的对象一般有两种: ① 某个区域的区位。就区域而言大到大陆和大洋,小到一个小地方。 ② 某种地理事物的区位。就地理事物而言包括自然地理事物和人文地理事物。这些对象有点状的(如小比例尺地图中的城市等);有线状的(如河流、铁路等);还有面状的(如一个国家,一片草地等)。 ⑵掌握区位分析的要素 影响区位的因素大体分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区位分析时要把握好这两个方面,深入分析其各要素与所要分析的地理事物的联系,再抓主要方面重点进行分析。 区位分析的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 位置要素 ② 自然区位要素 ③ 社会、经济区位要素 3.区位分析的要求及分析的要点 (1) 要求 ①全面分析(注意从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②对比分析(分析找出两者的相同与不同的因素)③优势分析( 全面分析找出在同类中具有优势的因素)④)主导因素分析(指在各区位要素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⑵区位分析要点 ①交待其位置 ?( 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 ;②分析自然区位;③分析社会经济区位。 但要注意题目要求,就有特色的要素作答,避勉面面俱到。 【典例剖析】 【典例1】(2008年全国文综)张某承包了O.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图1。当地1月平均气温3℃。完成1~2题。  1.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松嫩平原 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需求 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 D.国家政策 解析:第1题:题目中有一条件“当地1月平均气温3℃”→南方地区,图中农作物有油菜,油菜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该地为长江下游平原→太湖平原。 第2题:该地种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水稻种植面积下降,蔬菜、花卉等种植面积上升较快,具有城郊农业特色,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应该是市场需求量的变化。 答案:1.B 2.A 【典例2】(2008年上海卷)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新建了一系列大桥,加快了各地人员、物资的交流,完成1-3题 8.连接上海南汇和洋山深水港的东海大桥主要通行: 8.连接上海南汇和洋山深水港的东海大桥主要通行: A.旅游大客车 B.公交大客车 C.集装箱卡车 D.水产冷藏车 9.杭州湾跨海大桥采用S型设计,使桥梁与航道水流保持基本垂直。这一设计思路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海啸 B.赤潮 C.潮汐 D.寒潮 10.苏通大桥是目前已建成的最接近人海口的长江大桥,它创造了“最深桥梁桩基础”、“最高索塔”、“最大跨径”和“最长斜拉索”四项世界纪录。这样设计有利于: A.提高南北陆路运量 B.确保“黄金水道”的通航能力 C.稳定河口水文特征 D.抵御台风侵袭 解析:第8题: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是这道题的本意。洋山深水港作为上海港的一部分,主要承担上海港的大型运输任务。 第9题:杭州湾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涌潮发生处,影响该大桥的主要因素是天文、地质、水文因素等。 第10题:从材料中的“最深桥梁桩基础”、“最高索塔”、“最大跨径”和“最长斜拉索”不难得到答案。 答案:8C 9C 10D 最新名校模拟题精选: (镇江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 1.白色农业亦即微生物农业,它是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基础,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开发微生物资源的工程农业。白色农业是在工厂化条件下生产的,原料虽丰富,但分布是有选择性的,其布局应学科()()网 A.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B.接近光热充足、地势平坦的地区学科网 C.接近科技发达的地区 D.接近土地贫瘠、缺粮严重的地区学科网 2.都市农业是一种属于都市、服务于都市的全功能大农业,它在给都市提供物质食品的同时,又提供“精神食品(观光、娱乐、休闲……)”,根据“都市农业”的特点(图8),在都市农业模式的3个农业圈中,布局最合理的一组是学科网 学科网 A.①休闲农庄②城市绿化带③农业文化园 学科网 B.①禽蛋蔬菜基地②农业文化园③休闲农庄学科网 C.①农业文化园②休闲农庄③禽蛋蔬菜基地 学科网 D.①农业文化园②禽蛋蔬菜基地③休闲农庄学科网 (青岛市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诊断) 图3表示农产品市场开拓的一般模式。参考图3回答5~7题。 3.处于阶段Ⅲ农业的显著特征是 A.大农场生产 B.生产专业化 C.集中于温带草原地区 D.主要分布在地广人稀地区 6.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拓的最重要措施是 A.进行农业区划 B.加强水利建设 C.建立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D.退耕还林还草 4.在市场开拓过程中,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没有直接关系的措施是 A.加大技术投入 B.加强市场营销 C.改善交通条件 D.大量使用农药 (常州市部分学校09届高三调研测试) 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定了三种方案(表1、表2),回答8-9题 农业用地构成(%) 方案 农耕地 苹果园 林地 草地 菜地  A 44.1 2.4 12.9 40.5 0.1  B 18.1 11.6 36.8 33.4 0.1  C 10.1 19.6 36.8 33.4 0.1  经济与环境效益比较 方案 侵蚀量比较*(%) 径流量比较*(%) 土地利用总收(万元/年)     3~8年内 8年以后  A 100 100 57 57  B 64 52 50 88  C 50 40 48 112  5.关于三种方案的选择,正确的是: A.选择A方案环境效益最好 B.选择B方案3~8年内的收入最高 C.选择C方案经济效益年年最佳 D.选择C方案环境效益最好 9.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A.山西 B.江西 C.广西 D.广东 (镇江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 表1为亚洲某地干湿年份出现的概率及农作物收益(元/亩)的统计,读表回答17一18题。学科网 学科网 6依表可知该地区经营者首选种植的农作物是学科网 水稻 B.小麦 C.大豆 D.燕麦学科网 7.该地最有可能位于下列哪国?学科网 印度尼西亚 B.中国 C.蒙古 D.以色列学科网 (青岛市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诊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工厂”。读图“1985年和2003年我国地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在全国的位次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10题。 8.与1985年相比,2003年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位次上升最快的省级行政区是 A.浙江 B.福建 C.甘肃 D.辽宁 9.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A.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位次下降 B.环渤海地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位次下降 C.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位次上升 D.西北地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位次上升 10.与1985年相比,2003年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位次不变的省区,其发展制造业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①劳动力丰富、土地价格低 ②石油、天然气等丰富 ③地处边境的地理位置 ④国家政策的支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读图华北局部地区图,回答11---13题。 11.图中A城是我国重要的棉纺织工业中心,其区 位选择的主要依据是 ①接近原料产地 ②接近消费市场 ③符合国防安全 ④接近动力基地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12.P沿岸是我国最大的盐场,仅从气候条件分 析,该盐场最有利于晒盐产盐的时期是 A.2~4月 B.4~6月 C.6~8月 D.9~11月 13.下列四图中,能反映黄河在图中s处河段特征的是(图中等高线数值a>b,箭头表示河流流向)。 ( C ) (江苏省靖江市09届度高三联考试卷)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2分)  (1)图示a、b两地中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是__________。(2分) (2)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将桑蚕、甘蔗、果树和花卉的生产与养鱼有机结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里的桑基鱼塘、蔗基鱼塘逐渐减少,果基鱼塘、花基鱼塘不断增多,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2分) A.气候条件变化 B.农业科技发展 C.交通条件改善 D.市场需求变化 (3)填写下表,说明应从哪些方面比较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差异。(4分)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差异 (只需列出比较的要素)  自然环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人类活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4)能源问题是制约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缓解这两个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状况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4分) 1)b(2分) (2) D (2分) (3)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2分,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人口、交通、工业、农业、城市(2分,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 (4)进行跨区域能源调配,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1分);开发新能源,如发展核电(1分);节约能源(1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1分) (浙江省五校09届联考) 青藏高原的隆起是近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重大的事件之一。中国科学家对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与环境变迁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许多最新进展。阅读青藏高原隆起前后大气环流图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1:青藏高原隆起前后的西风带情况变化示意图 材料2:青藏高原隆起前后的“大气环流”和“高原季风”剖面示意图 (1)分析图1,青藏高原隆起前夏季和冬季西风带的位置的不同之处 (2分),其原因是 (2分) (2)分析图2,A B之间的风带名称是     。(2分) (3)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和亚洲地区产生许多方面的影响。根据题目材料和下面的关联示意图。从备选项目中一一对应图中①②③④序号内容(字母代码): ①    ,②    ,③   ,④   。(每空1分,共4分) A.阻挡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  B.中亚和西亚粉尘东输,沉积形成高原 C.改变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轮廓 D.东亚和南亚地区形成最强盛的季风区 (4)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性。(2分) (1)夏季位置偏北(2分),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和风带随之向北移动(2分) (2)东北信风带(2分) (3)①C ②D ③A ④B(各1分,共4分) (4)整体性(2分) (上海市2009届高三年级十四校联考) 阅读我国河南省地理简图和相关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在长江以北地区,人们一直习惯于春种秋收,一年两熟。位于长江以北的河南省商水县的40万亩良田,却已连续5年实现“一年三熟”。 根据商水县连续5年的大田示范,实践表明“三熟田”比当地同等条件的“两熟田”,每亩年增产值均达30%以上,平均在300元左右;“三熟田”每一熟农作物的产值收入,都至少在其单熟收入的2/3以上。 “一夏两秋宽带三熟制”,在位于南北过渡气候带的河南、河北、山东及皖北、苏北等地的整个黄淮海地区都可以实行。关键是要掌握两条:一是合理利用每年6-9月光、热、雨水和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潜力;二是正确选择高低两种秋作物互相搭配的立体种植结构,推广先进的4米左右的宽带栽培种植模式。 26.河南省大部分地区所属的热量带和干湿区是 。 27.我国河南省成功地实现了一年三熟制农业生产,其主要原因是 (单项选择) A.温室效应导致河南地区热量条件也发生变化 B.经科学育种,培养出生长期短的农作物 C.河南省将地热资源应用于农业生产 D.精心安排农事活动,合理套作,科学接茬 28.我国骨干铁路的“一横三纵”经过该省,“一横三纵”铁路名称分别是 线、 线、 线、 线。 29.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甲省应发挥哪些区域优势,实现经济振兴。 26.暖温带 半湿润(2分) 27.D 28.陇海 京九 京广 焦柳 29.发挥交通优势,推动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的发展;建设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基地,防治工业“三废”污染;建设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生产基地,加强水利建设,防治水旱灾害;利用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对农民工进行基本技能培训。(共6分,任答4点给4分,有可持续观点给2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