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专题复习抢分必做 10大冷门盘点 命题名师考前寄语 在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教学中,我们往往只重视抓主干知识的复习,强调常规考点及热点问题,对那些出现在考纲上但较长时间没有在高考中专项考查的知识点,即“冷门考点”,往往在复习时大多一带而过,没有深究。 事实上,一些“冷门考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轮换出现,尽管题目难度不大,但由于平时关注过少,导致考生不知所措,失分甚多。因此,高三的复习教学应在突出主干知识的同时,兼顾知识的覆盖面,对于长期的“冷门考点”,我们同样要加以重视,也许“冷门”会变成本年度的“出新”点。 冷门考点一 物质的分类 考情说明 物质的分类,曾经是高考的常考点,但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小,特别是全国新课标卷中更是五年都未涉及到。这个命题冷点有可能成为新的命题点,因此在2013年高考化学备考中应引起注意!                   【押题1】 分类法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下列分类方法不正确的是(  )。 ①根据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②根据物质在常温下的状态,可以从硅、硫、铜、铁、氮气中选出氮气 ③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④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 ⑤根据氧化物中是否含有金属元素,将氧化物分为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⑥根据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将盐分为硫酸盐、碳酸盐、钾盐和铵盐 A.①④⑤⑥ B.③④⑤⑥ C.只有①③ D.全部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分类标准。氢、氦等最外层电子数少的元素不是金属元素,而是非金属元素,①错误;醋酸不是四元酸,而是一元酸,应根据酸分子电离出H+的数目判断酸是几元酸,④错误;含金属元素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是酸性氧化物,而CO、NO是不成盐氧化物,⑤错误;根据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将盐分为易溶盐、可溶盐、微溶盐和难溶盐,⑥错误。 答案 A 试题猜想 1.下列物质的分类全部正确的是(  )。 A.NO2——酸性氧化物 Na2O2——碱性氧化物 Al2O3——两性氧化物 B.汽油——混合物 胆矾——纯净物 HD——单质 C.纯碱——碱 硫化氢——酸 小苏打——酸式盐 D.液氯——非电解质 硫酸钡——强电解质 醋酸——弱电解质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D、T属于同位素,H2、D2、T2属于同素异形体 B.氯水、氨水、王水是混合物,水银、水玻璃是纯净物 C.HCl、NH3、BaSO4是电解质,CO2、Cl2、CH3CH2OH是非电解质 D.水能、风能是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3.某同学在化学学习中总结了以下四个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爆炸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反应 B.气态氢化物指通常情况下呈气态的氢化物 C.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包括糖、油脂、蛋白质,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的“反式脂肪酸”是油脂的一种 D.氧化物一定是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 4.下列物质按照氧化物、单质、碱、混合物、纯净物排序正确的是(  )。 A.氯酸钾、碳单质、液态氯化钠、液氨、王水 B.双氧水、稀有气体、碱式碳酸镁、硫酸铜溶液、明矾 C.烧碱、纯碱、火碱、天然气、乙酸 D.二氧化锰、硫单质(S8)、一水合氨、纯净空气、H2O和D2O组成的混合物 5.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某同学用下表所示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其中甲与乙、丙、丁是包含关系。 选项 甲 乙、丙、丁  ① 常见干燥剂 浓硫酸、石灰石、碱石灰  ② 常见合金 不锈钢、青铜、生铁  ③ 基本营养物质 蛋白质、维生素、糖类   续表 ④ 腐蚀品 浓硫酸、烧碱、硝酸  ⑤ 碱性氧化物 过氧化钠、氧化镁、氧化铁  ⑥ 弱电解质 醋酸、一水合氨、水  其中正确的组合是(  )。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④⑥ D.①⑤⑥ 快乐贴吧 计划你的学习和实践你的计划 将你的学习提早做个计划,以便每天都能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千万不要将大量的任务累积到一起来集中完成。要想学到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温习和练习。如果你每天晚上花1小时学习,坚持五天的效果要比周日晚上恶补5小时好得多。 冷门考点二 环境问题 考情说明 环境问题曾是个热点问题,全国卷及各省区试卷都经常涉及,但近三年来,环境问题的高考化学试题出现较少,特别是在选择题上有些省区连续四年没考,2013年考查的可能性较大。  【押题2】 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煤时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减少废气中SO2的量 B.臭氧的体积分数超过10-4%的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 C.pH在5.6~7.0之间的降水通常称为酸雨 D.含磷合成洗涤剂易于被细菌分解,故不会导致水体污染 解析 A项,加入石灰石,在加热条件下,能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钙与二氧化碳,使燃煤脱硫,从而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臭氧的体积分数超过10-5%时,会对人体、动植物等造成危害,故B项不正确;正常雨水中,因溶解了少量二氧化碳,使得其pH约为5.6,而酸雨的pH应小于5.6,故C项不正确;磷元素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污染,D项不正确。 答案 A 试题猜想 1.2012年冬天,全国各地的多个地区发生持续大雾天气,“PM2.5”数据监测进入公众视野。“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小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雾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B.大雾的形成与汽车尾气的排放没有关系 C.持续大雾天气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带来很大的影响 D.空气中悬浮的细小颗粒物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2.化学与工农业生产、人类生活和科技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科学有着广阔的探索空间。下列事实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2011年5月的“十二五”正式规划新增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多个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对原有的主要污染排放指标进行细化 B.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因1982年发现“准晶体”而独享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C.海轮外壳上镶锌块,可减缓船体的腐蚀 D.为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提高照明质量,禁止使用白炽灯 3.2011年被第63届联合国大会定为“国际化学年”,中国作为化学大国积极响应,组织推出以“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为主题的“国际化学年在中国”系列活动。下列行为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  )。 A.很多地方推广利用太阳能、风能的城市照明系统 B.某公司大力研发新型有机溶剂替代常见的水溶剂 C.提倡步行或利用自行车、公交车等交通工具 D.积极推行“限塑令”,加快研发利用二氧化碳合成的聚碳酸酯类可降解塑料 4.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环保总局确定的主题是“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下列措施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推广垃圾分类存放,分类回收,分类处理 B.改革传统采煤时将煤层气(瓦斯气,主要成分甲烷)直接排入空气的做法,采用先开采和综合利用煤层气,然后再采煤的方法 C.推荐使用手帕,尽量减少使用面纸 D.将工厂的烟囱造高,以减少工厂周围的大气污染 5.面对日益恶化的地球生态环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议“低碳生活方式”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人人行动来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2的比例模型为: B.用过氧化钠吸收CO2是目前比较经济的减碳方案 C.16O===C===18O与16O===C===16O互为同位素且化学性质相似 D.从我做起节电、节气等低碳生活方式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快乐贴吧 写下来 考试要求在短时间内回答大量的问题,你得写出详尽的解答步骤。若一时写不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先写出半反应,再将半反应相加。计算过程应该在草稿纸上进行,而非单用脑子想。遇到重要的图表和段落时,可以用笔标记出来,用到时可随时查阅,不必背下它们。 冷门考点三 有关元素化合物的选择题 考情说明 近几年选择题的设置以理论知识考查为主,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近三年都未在新课标全国理综卷的选择题中单独考查过,2013年考查的概率相当大,在二轮备考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押题3】 如图所示,将甲、乙两个装有不同物质的针筒用导管连接起来,将乙针筒内的物质推压到甲针筒内,进行表中所列的4个不同实验(气体体积在同温同压下测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实验序号 甲针筒内物质 乙针筒内物质  1 10 mL HCl 10 mL NH3  2 30 mL NO2 10 mL H2O(液)  3 20 mL HBr 10 mL Cl2  4 10 mL CCl4 10 mL NH3  A.上述4个实验均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B.实验2,甲针筒内最终的无色气体是NO C.实验3,甲针筒内充满黄绿色气体 D.实验4,甲针筒内活塞将向右移动 解析 选项A,实验1发生的反应是化合反应,反应前后各种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非氧化还原反应;选项B,NO2与H2O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所以甲针筒内最终的无色气体是NO;选项C,HBr与Cl2反应生成HCl和红棕色的Br2蒸气;选项D,NH3是极性分子,不溶于非极性溶剂CCl4,故甲针筒内活塞将向左移动。 答案 B 试题猜想 1.化学中常用类比的方法来预测许多物质的性质。 如根据H2+Cl2===2HCl,推测:H2+Br2===2HBr。但类比是相对的,如根据2Na2O2+2CO2===2Na2CO3+O2,类推2Na2O2+2SO2===2Na2SO3+O2是错误的,应该是Na2O2+SO2===Na2SO4。下列各组类比中正确的是(  )。 A.由溶解性CaCO3b B.在滴有酚酞溶液的氨水中,加入NH4Cl至溶液恰好无色,则此时溶液的pH<7 C.1.0×10-3mol·L-1盐酸的pH=3.0,1.0×10-8 mol·L-1盐酸的pH=8.0 D.若1 mL pH=1的盐酸与100 mL NaOH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7,则NaOH溶液的pH=11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pH=2.0的弱酸溶液与等体积的水混合后溶液pH的范围为2.0~2.3(已知lg 2=0.3) B.向0.1 mol·L-1的醋酸中加入适量的氨水,溶液的导电能力减弱 C.室温下,pH=6的酸性溶液中不可能存在NH3·H2O D.在由水电离的c(OH-)=1×10-12 mol·L-1的溶液中,Al3+不可能大量存在 4.现有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 mol·L-1的8种溶液:①NaHSO4溶液,②NaHCO3溶液,③H2SO4溶液,④Al2(SO4)3溶液,⑤Na2CO3溶液,⑥Na2SO4溶液,⑦Ba(OH)2溶液,⑧CH3COOH溶液。 (1)pH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取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充分反应后溶液呈中性,则这两种溶液是____________(填溶质的化学式,下同)。 (3)若上述溶液的体积均为10 mL,加水稀释至100 mL,pH=2的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 (4)若上述溶液的体积均为10 mL,要使Ba(OH)2溶液的pH=13,则应该加入H2SO4溶液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快乐贴吧 休息一下 如果你在测试过程中有时间休息,或是从你的书桌上起身放松,一定要抓住这种机会。起身和来回走动可为你提供能量,也会帮助你使头脑变得清醒。在你休息时,想想其他事情,这样,当你重新开始做测试时就会有新鲜感。 冷门考点六 定量计算型离子或物质推断 考情说明 推断题仍是高考的热点,但有关定量计算型的相关推断,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涉及甚少,同学们在二轮复习时要引起注意。  【押题6】 部分氧化的Fe—Cu合金样品(氧化产物为Fe2O3、CuO)5.76 g,经如下图所示处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滤液A中的阳离子为Fe2+、Fe3+、H+ B.样品中Fe元素的质量为2.24 g C.样品中CuO的质量为4.0 g D.V=224 解析 题目给出了Fe、Cu、Fe2O3、CuO四种物质的总质量,根据它们与稀硫酸的反应及滤液A中不存在Cu2+,可迅速判断出3.2 g滤渣为Cu,滤液A中的离子经过一系列变化得到3.2 g Fe2O3,据此可计算出混合物中Fe元素的质量。 答案 B 试题猜想 1.无色的混合气体甲,可能含有NO、CO2、NO2、NH3、N2中的几种,将100 mL甲气体经过如图实验的处理,结果得到酸性溶液,而几乎无气体剩余,则甲气体的组成为(  )。                     A.NH3、NO2、N2 B.NH3、NO、CO2 C.NH3、NO2、CO2 D.NO、CO2、N2 2.将22.4 L某气态氮氧化合物与足量的灼热铜粉完全反应后,气体体积变为11.2 L(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则该氮氧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A.NO2 B.N2O3 C.N2O D.N2O4 3.白云石化学式为CaCO3·xMgCO3。以它为原料,可制取耐火材料MgO等。称取27.6 g白云石样品,高温加热到质量不再变化,收集到CO2的体积为6.72 L(标准状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1 B.x=2 C.该样品高温条件下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是16.0 g D.该样品高温条件下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中MgO的质量是4.0 g 4.现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NH、Cl-、Mg2+、Ba2+、CO、SO,现取三份100 m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①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 ②第二份加入过量NaOH溶液加热后,在标准状况下收集到气体0.896 L气体; ③第三份加入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6.27 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2.33 g。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原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可能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实验③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设计实验,确认可能存在离子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快乐贴吧 往返迂回,逐个击破 大多数的测试卷总是从简单题开始,逐渐增加试题的难度;但也有一些测试卷,简单题和难题交织排列。做题时,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这样可以保证得到所有能得到的分。实际上,简单题往往能给其他题目的解答提供一些启示。不管怎样,尽可能保证答题的正确性。 冷门考点七 有机化学实验 考情说明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实验题仍然是高考的必考题型,但有机化学实验方面的知识点,在近三年中只考查了一次,2013年考查的概率较大。  【押题7】 实验室用乙酸、乙醇、浓H2SO4制取乙酸乙酯,加热蒸馏后,在饱和Na2CO3溶液的上面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当振荡混合时,有气泡产生,原因是(  )。 A.产品中有被蒸馏出的H2SO4 B.有部分未反应的乙醇被蒸馏出来 C.有部分未反应的乙酸被蒸馏出来 D.有部分乙醇跟浓H2SO4作用生成乙烯 解析 乙酸、乙醇均易挥发,制乙酸乙酯时,常一块蒸发出来,与Na2CO3溶液发生如下反应:Na2CO3+2CH3COOH―→2CH3COONa+CO2↑+H2O,C正确;而H2SO4难挥发,乙醇与Na2CO3溶液不反应,故答案为C。 答案 C 试题猜想 1.通过实验来验证纤维素水解后生成葡萄糖,实验包括下列一些操作,这些操作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 ①取一小团棉花或几小片滤纸;②小火微热,使之成为亮棕色溶液;③加入90%的浓硫酸,用玻璃棒把棉花或滤纸捣成糊状;④稍冷,滴入几滴CuSO4溶液,并加入过量NaOH溶液使溶液中和至出现Cu(OH)2沉淀;⑤加热煮沸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③②⑤④ D.①②③⑤④ 2.某物质中可能有甲酸、乙酸、甲醇和甲酸乙酯4种物质中1种或几种,在鉴定时有下列现象:(1)有银镜反应;(2)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沉淀不溶解;(3)与含酚酞的NaOH溶液共热发现溶液中红色溶液逐渐消失以至无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几种物质都有 B.有甲酸乙酯、甲酸 C.有甲酸乙酯和甲醇 D.有甲酸乙酯,可能有甲醇  3.1-丁醇和乙酸在浓硫酸作用下,通过酯化反应制得乙酸丁酯,反应温度为115~125 ℃,反应装置如右图。下列对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不能用水浴加热 B.长玻璃管起冷凝回流作用 C.提纯乙酸丁酯需要经过水、氢氧化钠溶液洗涤 D.加入过量乙酸可以提高1-丁醇的转化率 4.某化学小组采用类似制乙酸乙酯的装置(如图1所示),以环己醇为原料制备环己烯: OH+H2O 已知: 密度/(g·cm-3) 熔点/℃ 沸点/℃ 溶解性  环己醇 0.96 25 161 能溶于水  环己烯 0.81 -103 83 难溶于水   (1)制备粗品:将12.5 mL环己醇加入试管A中,再加入1 mL浓硫酸,摇匀后放入碎瓷片,缓慢加热至反应完全,在试管C内得到环己烯粗品。 ①A中碎瓷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管B除了导气外还具有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管C置于冰水浴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备精品:①环己烯粗品中含有环己醇和少量酸性杂质等。加入饱和食盐水,振荡、静置、分层,环己烯在________(填“上”或“下”)层,分液后用________(填编号)洗涤。 a.KMnO4溶液  b.稀硫酸  c.Na2CO3溶液 ②再将环己烯按图2所示装置蒸馏,冷却水从________口进入。蒸馏时要加入生石灰,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收集产品时,控制的温度应在________左右,实验制得的环己烯精品质量低于理论产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填编号)。 a.蒸馏时从70 ℃开始收集产品 b.环己醇的实际用量多了 c.制备粗品时环己醇随产品一起蒸出 (3)以下区分环己烯精品和粗品的方法,合理的是________。 a.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用金属钠 c.测定沸点 快乐贴吧 仔细解读科学图表 如果一道测试题需要你解释一幅科学图表,请仔细阅读该图表的详细信息。因为你的答案可能就来源于图表中一个小的细节。 冷门考点八 化学技巧型计算选择题 考情说明 随着考试改革的进行,计算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化学Ⅱ卷中不再有要求步骤的押轴计算题,受此影响近三年有关单一的计算型选择题考查也很少,特别是带有一定的解题技巧的计算题,但计算及有关解题技巧仍然是大纲要求的重要内容,所以2013年高考考查的概率较大。  【押题8】 在O2中燃烧0.22 g硫和铁组成的化合物,使其中的硫全部转化为SO2,将这些SO2全部转化为SO3,生成的SO3完全被H2O吸收,所得的H2SO4可用10.0 mL 0.50 mol·L-1的NaOH溶液完全中和,则原化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45% B.36% C.20% D.40% 解析 本题可用关系式法来求解。由S~SO2~SO3~H2SO4~2NaOH得n(S)=n(NaOH)=×(10.0×10-3)L×0.50 mol·L-1=0.002 5 mol,w(S)=×100%≈36%。 答案 B 试题猜想 1.把a g铁铝合金粉末溶于足量盐酸中,再加入过量NaOH溶液。过滤出沉淀,经洗涤、干燥、灼烧,得到红棕色粉末的质量仍为a g,则原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为(  )。 A.70% B.52.4% C.47.6% D.30% 2.0.2 mol纯钠在只含氧气和氯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反应后冷却至常温,容器内固体的质量不可能为(  )。 A.4.8 g B.6.2 g C.7.8 g D.11.7 g                 3.对于一个可逆反应mA+nBpC+qD,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符合下面的关系式=K,式中的K为常数。在密闭容器中将CO和水蒸气的混合气加热到800 ℃时,有下列平衡:CO(g)+H2O(g)CO2(g)+H2(g),且K=1,若将2 mol CO和10 mol H2O(g)相互混合并加热到800 ℃,则CO的转化率约为(  )。 A.16.7% B.50% C.66.7% D.83.3% 4.将总物质的量为n mol的钠和铝的混合物(其中钠的物质的量分数为x),投入到一定量的水中充分反应,金属没有剩余,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V L。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x= B.0①>⑧>④,中性溶液为⑥,碱性溶液中c(OH-)大小为⑦>⑤>②。所以pH由小到大的顺序为③<①<⑧<④<⑥<②<⑤<⑦。 (2)等体积、等浓度的两种溶液混合呈中性,分析可知以上只有H2SO4和Ba(OH)2溶液混合后符合。(3)加水稀释10倍,溶质的浓度为0.01 mol·L-1,pH=2说明c(H+)=0.01 mol·L-1,为NaHSO4溶液。(4)计算混合溶液中的c(OH-),c(OH-)混=  =0.1 mol·L-1,解得V(H2SO4)= mL≈3.3 mL。 答案 (1)③①⑧④⑥②⑤⑦ (2)H2SO4、Ba(OH)2 (3)NaHSO4 (4)3.3 mL 【冷门考点六】 试题猜想 1.B [由题意,无色混合气体中一定无NO2,100 mL气体通入浓H2SO4后,体积变为80 mL,一定有NH3,经Na2O2后变为红棕色,则含有CO2和NO,最后无气体剩余,则不含N2。] 2.A [设氮氧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xOy 2NxOy+2yCuxN2+2yCuO 2        x 22.4 L     11.2 L = x=1,利用排除法,可知本题选A。] 3.A [CaCO3·xMgCO3CaO+xMgO+(x+1)CO2↑    (100+84x)g      (x+1)mol 27.6 g   =0.3 mol = 所以x=1 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7.6 g-0.3 mol×44 g·mol-1=14.4 g。] 4.解析 根据①可知原溶液中至少含有Cl-、CO、SO的一种;根据②可知原溶液中含有0.896 L/22.4 L·mol-1=0.04 mol NH;根据③可计算出含有0.02 mol CO,0.01 mol SO,故原溶液中不存在Mg2+、Ba2+,可能存在Cl-;根据电荷守恒,阴离子的电荷至少为0.06 mol,而NH的电荷为0.04 mol,故原溶液中含有K+。Cl-的检验要排除CO和SO的干扰。 答案 (1)CO、SO、NH、K+ Mg2+、Ba2+ Cl- (2)Ba2++CO===BaCO3↓,Ba2++SO===BaSO4↓,BaCO3+2H+===Ba2++CO2↑+H2O (3)取一定量的原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HNO3和Ba(NO3)2溶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加入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有Cl-,如无白色沉淀生成则无Cl- 【冷门考点七】 试题猜想 1.B [做纤维素水解实验,首先获取纤维素→用棉花或滤纸,其次应该捣成糊状,增大反应接触面积,其他与淀粉类似。] 2.D [根据(1)判断甲酸与甲酸乙酯至少存在一种;(2)判断不含有甲酸和乙酸;(3)判断肯定存在甲酸乙酯。] 3.C [A项,该反应温度为115~125 ℃,超过了100 ℃,故不能用水浴加热;B项,长玻璃管利用空气进行冷凝回流;C项,提纯乙酸丁酯不能用NaOH溶液洗涤,因为酯在碱性条件下会发生水解反应;D项,增大乙酸的浓度可提高1-丁醇的转化率。] 4.解析 (1)对液体加热时,为了防止反应液暴沸常常加入沸石或碎瓷片,从表中数据不难看出,导管B有冷凝的作用,试管C置于冰水浴中是为了减少环己烯的挥发。 (2)环己烯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应在上层,分液后加入碳酸钠溶液可以中和掉少量的酸。根据“逆流”的原理冷凝管应从g口进水,能使冷却水与气体形成逆流,冷却效果最好。加入生石灰的作用是吸水,以便蒸馏出更纯的产品。蒸馏温度应控制在83 ℃左右,而低于理论产量的原因可能是环己醇的实际用量多了。 答案 (1)①防止暴沸 冷凝 ②防止环己烯挥发 (2)①上 c ②g 除去水分 ③83 ℃ b (3)bc 【冷门考点八】 试题猜想 1.A [分析题意可知,最终得到的红棕色粉末为Fe2O3,它的质量与铁铝合金的质量相等,因此原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即等于Fe2O3中铁的质量分数:×100%=70%。] 2.D [本题考查极端假设法在计算中的运用。氧气和氯气的量不确定,钠可能完全燃烧,也可能不完全燃烧;容器内的固体不一定全是产物,还可能含有钠。n(Na)=0.2 mol,若钠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过氧化钠,则产物质量为7.8 g;若钠在氯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氯化钠,则产物质量为11.7 g;假设钠完全没有反应,则固体质量为4.6 g,根据平均值原理:4.6 g<容器内固体的质量<11.7 g。] 3.D [一定要充分领会和运用题给关系=K(K为常数),已知K=1,并要结合数学知识解二次方程,方可解好本题。设密闭容器的容积为1 L,则起始时c(CO)=2 mol·L-1,c[H2O(g)]=10 mol·L-1,CO的转化浓度为x mol·L-1,则:         CO(g)+H2O(g)CO2(g)+H2(g) c(起始)mol·L-1 2   10     0    0 c(转化)mol·L-1 x   x      x    x c(平衡)mol·L-1  2-x 10-x    x    x 依据题给信息有:=1?x≈1.667 mol·L-1,则CO的转化率为×100%≈83.3%。] 4.D [Na、Al混合物中没有具体指明Na、Al的物质的量,且二者相对量的多少和与H2O反应后产生的H2的量有关,需要采用假设法来确定V的范围。2Na+2H2O===2NaOH+H2↑,2NaOH+2Al+2H2O===2NaAlO2+3H2↑,由于金属没有剩余,所以n(Na)≥n(Al),则0.5≤x<1。由得失电子守恒可得产生H2的物质的量为mol。当x=1时,产生H2的物质的量为0.5n mol,即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V=11.2n L。当x=0.5时产生H2的物质的量为n mol,即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为V=22.4n L,故有11.2n<V≤22.4n。] 5.A [此题涉及多个反应,若全部写出化学方程式来计算显得十分繁琐,要使铁元素最终完全沉淀,但不能确定铁元素最终以Fe(OH)3还是Fe(OH)2沉淀,HNO3是否过量也不能确定,因而顺向求解较困难。逆向思维,运用终态法避繁就简,解题思路新颖,求解迅速。要使铁元素完全沉淀,最后的溶液必为NaNO3溶液。由物料守恒有:n(NaOH)=n(NO)=n(HNO3)-n(NO),即250×10-3 L×2 mol·L-1-=1 mol·L-1·V(NaOH溶液),V(NaOH溶液)=0.45 L=450 mL。] 【冷门考点九】 试题猜想 1.解析 由①②反应所需的不同条件和相同的物质MnO2可知A为H2O2,B为O2、C为浓HCl、D为Cl2,由此可确定E为Fe3O4,G为FeCl3、F为FeCl2。 答案 (1)浓盐酸 四氧化三铁 (2)2H2O22H2O+O2↑ 6.02×1023(或NA) (3)4HCl(浓)+MnO2MnCl2+Cl2↑+2H2O (4)Fe3O4+8H+===2Fe3++Fe2++4H2O (5)铁粉 KSCN溶液 溶液呈红色 2.解析 本题以元素推断和框图命题的形式重点考查化学反应原理,涉及面广,基础性强,要求考生迅速找出“题眼”,作出合理的推断,结合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准确解答问题,如本题中的重要“题眼”: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两种酸。 根据A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均相等,可得出A元素为H;结合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E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生成两种酸,可知E是Cl,并得出D元素是O、B元素是N。根据M分子同时含有三种元素可知,M可能是HNO3,乙是非金属单质,与甲反应后,继续与甲反应,可得出乙是N2、甲是O2,并得出Y是NO、Z是NO2;X分子中含有10个电子,可能是水或NH3,但如果是NH3,与Z无法反应生成HNO3,因此X是H2O,结合W分子中含有18个电子,可知W是N2H4。 (1)甲和乙的反应为N2(g)+O2(g)2NO(g),生成1.12 L(即0.05 mol)NO时吸收9.025 kJ的热量,生成2 mol NO时,吸收361 kJ的热量。 (2)Cl2+2NaOH===NaCl+NaClO+H2O,NaClO是强碱弱酸盐,其溶液显碱性。 (3)总反应式是N2H4+O2===N2+2H2O,碱性条件下通入氧气的极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两式相减得出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4)平衡时A2为0.3 mol,B2为0.1 mol,BA3为0.1 mol,起始时A2为0.45 mol,已转化0.15 mol,转化率约为33.3%。K=0.12/(0.1·0.33)=。 答案 (1)N2(g)+O2(g)===2NO(g) ΔH=+361 kJ·mol-1 (2)大于 ClO-+H2OHClO+OH- (3)O2+2H2O+4e-===4OH- N2H4+4OH--4e-===N2+4H2O (4)33.3%  【冷门考点十】 试题猜想 1.解析 (2)c(HCl)== =11.6 mol·L-1。加水稀释前后HCl的物质的量不变,所以11.6 mol·L-1×V(盐酸)=250 mL×1 mol·L-1,解得V(盐酸)=21.6 mL,应该选择25 mL的量筒量取。 (4)用刚刚洗涤洁净的量筒来量取浓盐酸,量取的盐酸被稀释了,其物质的量比实际偏小,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偏低;若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或未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则一部分溶质损失,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偏低。 答案 (1)250 (2)21.6 C (3)③①④② (4)偏低 偏低 2.解析 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滴定的计算,核心内容是得失电子守恒。实验的基本原理:先用过量的酸性高锰酸钾将甲醛氧化成CO2,然后用草酸还原剩余的酸性高锰酸钾。(6)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实验总共消耗含甲醛的空气体积为5×100 mL=0.5 L=0.000 5 m3;设0.5 L空气中甲醛的物质的量为x,则:+0.012 38 L×1.00×10-3 mol·L-1×=5.00×10-3L×1.00×10-3mol·L-1, 解得:x=6.0×10-8mol 甲醛的质量: 6.0×10-8mol×30 000 mg·mol-1=1.8×10-3mg 甲醛的浓度:1.8×10-3mg÷0.000 5 m3=3.6 mg·m-3 故新装修房屋内的甲醛超标。 答案 (1)酸式滴定管 (3)a b (6)3.6 是 (7)注射器推送气体速度过快、装置气密性较差、同一地点取样次数太多等(任选其中两个作答或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8)①酸性KMnO4溶液刚好褪色 ②可增大气体与溶液的接触面积,使空气中的甲醛被充分吸收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