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2013考纲解读】 非金属元素部分在保持原有考点不变的情况下,弱化了对磷的考查,但在以往高考中不被看好的元素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在新高考中的地位相当突出,要引起重视。从考点的变化情况来看,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其命题形式一般为实验探究、计算、推断等。预计今后的高考中,将会进一步注重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知识的整体性和探究性,强化与生活、社会实际问题的联系,试题可以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实验题和无机推断题的形式出现,以环保为主题设计问题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知识网络构建】 1. 2.  3.  4.  5.  【高频考点突破】 考点一  碳、硅及其化合物 1.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2.硅及其化合物的“反常” (1)Si的还原性大于C,但C却能在高温下从SiO2中还原出Si: 2C+SiO2Si+2CO↑。 (2)非金属单质跟碱溶液作用一般无H2放出,但Si能跟强碱溶液作用放出H2: Si+2NaOH+H2O=Na2SiO3+2H2↑。 (3)非金属单质一般不跟非氧化性酸作用,但Si能跟氢氟酸作用: Si+4HF=SiF4↑+2H2↑。 (4)非金属氧化物一般为分子晶体,但SiO2为原子晶体。 (5)酸性氧化物一般不与酸作用,但SiO2能与HF作用。 (6)无机酸一般易溶于水,但H2SiO3和H4SiO4均难溶于水。 (7)硅酸盐大多难溶于水,常见可溶性硅酸盐硅酸钠,其水溶液称为泡花碱或水玻璃,但却是盐溶液。 (8)H2CO3的酸性大于H2SiO3,所以有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但高温下Na2CO3+SiO2Na2SiO3+CO2↑也能发生,原因可以从两方面解释:①硅酸盐比碳酸盐稳定;②从化学平衡角度,由SiO2高沸点难挥发固体制得低沸点易挥发的CO。 例1 、某短周期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该元素(  ) A.在自然界中只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 B.单质常用作半导体材料和光导纤维 C.最高价氧化物不与酸反应 D.气态氢化物比甲烷稳定 【点评】 本题是利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来考查非金属元素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硅及其化合物有非金属及非金属化合物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对考生的要求是很全面的。此题对一部分考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要求考生对知识的掌握不仅要全面更要细致入微。 【变式探究】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下列关于二氧化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上用二氧化硅制取单质硅时,1 mol C理论上能置换出1 mol Si B.6 g二氧化硅中含有0.4 mol共价键 C.二氧化硅是H2SiO3的酸酐,因此能与碱反应,不能与任何酸反应 D.由于硅酸比碳酸弱,故二氧化硅不能与碳酸钠反应 【答案】B  【解析】 工业上用二氧化硅制取单质硅的反应式为:2C+SiO2Si+2CO↑,故1 mol C能置换出0.5 mol Si,A项错误;6 g的二氧化硅中含0.1 mol Si,含有0.4 mol Si—O键,B项正确;SiO2能与氢氟酸反应,C项错误;在高温下二氧化硅能与碳酸钠反应,D项错误。 考点二 卤素及其化合物 1.氯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2.氯及其化合物知识中的热点 (1)Cl2与水的可逆反应,HClO的强氧化性和弱酸性。 (2)Cl2与碱的歧化反应。 (3)Cl2作为氧化剂使用,如将Fe2+氧化为Fe3+。 (4)Cl2的实验室制法,还原剂用浓盐酸,氧化剂可以为MnO2(△)、KClO3和KMnO4等。 (5)次氯酸盐为重点 ①ClO-不论在酸性环境中还是在碱性环境中均能体现强氧化性,如ClO-与SO、I-、Fe2+均不能大量共存。 ②ClO-体现水解性,因HClO酸性很弱,ClO-水解显示碱性,如Fe3++3ClO-+3H2O=Fe(OH)3↓+3HClO。 例2、如图11-1所示,是一个制取氯气并以氯气为原料进行特定反应的装置,其中各试剂瓶装的试剂为:B(氢硫酸)、C(溴化亚铁溶液)、D(碘化钾淀粉溶液)、E(混有SO2的氯化钡溶液)、F(水)、H(紫色石蕊试液)。  图11-1 (1)A是氯气发生装置,其离子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 (2)Ⅰ中b瓶内加入的液体最好是____________。 (3)用图示的Ⅱ或Ⅲ代替Ⅰ是否可行?________,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开始时,先点燃A处酒精灯,打开分液漏斗旋塞和Ⅰ处活塞,让氯气充满整个装置,再点燃G处酒精灯,回答下列问题: ①怎样证明氯气已充满整个装置?_____________。 ②下列装置中的现象是C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E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 (5)G装置的硬质玻璃管内盛有碳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氯化氢,写出G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H处,紫色石蕊试液的颜色由紫色变为红色,再变为无色,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MnO2+4H++2Cl-(浓)Mn2++Cl2↑+2H2O (2)饱和食盐水 (3)Ⅱ可行,Ⅲ不可行 Ⅱ原理同Ⅰ,而Ⅲ中因c瓶口密封,体积不能改变,压强增大会有危险 (4)①观察,当整个装置内充满黄绿色气体时,说明氯气已充满整个装置 ②溶液由浅绿色变为深红棕色 溶液变蓝 生成白色沉淀 溶液变为浅黄绿色 (5)C+2H2O+2Cl2CO2+4HCl 向G中提供反应所需的水蒸气 (6)生成HCl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剩余的氯气又与水反应生成HClO,起漂白作用,使红色褪去 【解析】 (2)b瓶的作用是贮存多余的Cl2,试剂最好为饱和食盐水。 (3)Ⅱ原理同Ⅰ,可代替Ⅰ;Ⅲ中c瓶口密封,不安全。 (4)①当黄绿色气体充满整个装置时,说明Cl2充满。 ②Cl2有强氧化性,可将Fe2+、Br-、I-、SO2氧化为Fe3+、Br2、I2、SO,故C中溶液由浅绿色变为深红棕色;D中溶液变蓝;E中产生白色沉淀BaSO4;F中由于吸收了Cl2变为浅黄绿色。 (5)C+2H2O+2Cl2CO2+4HCl,F的作用是提供水蒸气。 (6)生成HCl使溶液变红,剩余Cl2与水反应生成HClO又起漂白作用。 【点评】 解答该类综合实验题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然后分析仪器的使用及作用,再结合氯气的性质综合分析,整体解答。 【变式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mol Cl2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 mol B.用含有0.2 mol HCl的浓盐酸与足量MnO2加热反应,可制得1.12 L Cl2(标准状况下) C.向新制氯水中通入SO2,氯水的漂白能力将增强 D.向新制氯水加入CaCO3,溶液中c(HClO)将增大 【答案】D  【解析】 Cl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OH===NaCl+NaClO+H2O,该反应为歧化反应,1 mol Cl2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应为1 mol,A项错;0.2 mol HCl完全反应可制得0.05 mol Cl2,但随反应的进行,浓盐酸变成稀盐酸,而稀盐酸不与MnO2反应,B项错;新制氯水中存在如下平衡:Cl2+H2O HCl+HClO,若通入SO2会发生反应:Cl2+SO2+2H2O===2HCl+H2SO4,平衡左移,c(HClO)减小,溶液的漂白能力将减弱;若加入CaCO3,由于CaCO3与HCl反应而不与HClO反应,平衡右移,溶液中c(HClO)将增大,故C项错,D项正确。 考点三 氧、硫及其化合物 1.硫及其重要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2.常见无机酸的重要规律和重要特性 (1)重要规律 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取决于该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如酸性:HClO4>H2SO4>H3PO4>H2CO3>H2SiO3。 ②证明酸性强弱,可利用复分解反应中“强酸制弱酸”的规律,如:Na2SiO3+CO2+H2O=Na2CO3+H2SiO3↓ Ca(ClO)2+CO2+H2O=CaCO3↓+2HClO ③强氧化性酸(如:HNO3、浓H2SO4)与金属反应,不生成H2;金属和浓HNO3反应一般生成NO2,而金属和稀HNO3反应一般生成NO。 (2)重要特性 ①硝酸、浓H2SO4、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属于氧化性酸,其中HNO3、HClO见光或受热易分解。 ②浓HNO3和Cu(足量)、浓H2SO4和Cu(足量)、浓盐酸和MnO2(足量)在反应时,随反应进行,产物会发生变化或反应停止。 ③浓H2SO4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④常温下,铁、铝遇浓H2SO4、浓HNO3发生钝化。 例3 如图11-2,在注射器中加入少量Na2SO3晶体,并吸入少量浓硫酸(以不接触纸条为准)。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图11-2 A.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B.品红试纸、沾有KMnO4溶液的滤纸均褪色证明了SO2具有漂白性 C.湿润淀粉KI试纸变蓝 D.NaOH溶液可用于除去实验中多余的SO2 【答案】D  【解析】 SO2溶于水显酸性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但不褪色,A错;SO2使KMnO4溶液褪色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表现了SO2的还原性,B错;SO2的氧化性弱于I2,不能把I-氧化成I2,所以湿润淀粉KI试纸不能变蓝,C错。 【点评】 正确把握SO2的漂白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SO2漂白性的选择性:SO2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褪色,SO2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是SO2与水反应生成的H2SO3具有酸性。 (2)SO2漂白性的暂时性:如溶有SO2的无色品红溶液加热后溶液变红。 (3)SO2使氯水、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褪色,不属于SO2的漂白性,而是SO2的还原性。 【变式探究】用图11-3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  )  图11-3 A.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2的产生量 B.②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 C.③中选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 D.为确认CuSO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 【解析】 注意审题“……过量浓硫酸”,所以向①中加入水可能发生危险,应待反应冷却后,慢慢倒入盛水的小烧杯中,并不断搅拌,观察颜色,D项错误。 【答案】D 【点评】 观察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对浓H2SO4性质的考查具有一定的隐含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如本题隐含了浓硫酸稀释的操作;②隐含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如浓H2SO4与不活泼金属、非金属在不加热的条件下不反应,在加热的条件下与Fe、Al发生剧烈反应;③隐含浓H2SO4与金属反应时,反应过程中浓度的减小对反应的影响。 考点四 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2.NO、NO2与O2溶于水的计算,利用好两个比值4∶3、4∶1即可 4NO+3O2+2H2O===4HNO3 4NO2+O2+2H2O===4HNO3 3.HNO3的性质,尤其是强氧化性是热点,涉及与单质反应产物的判断,尤其是与铁的反应如稀HNO3与Fe:Fe+4HNO3(稀,过量)===Fe(NO3)3+NO↑+2H2O;3Fe(过量)+8HNO3(稀)===3Fe(NO3)2+2NO↑+4H2O。 例4、向含4 mol HNO3的稀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至过量。假设生成的气体只有一种,请在坐标系中画出n(Fe2+)随n(Fe)变化的示意图,并标出n(Fe2+)的最大值。  图11-5 【答案】  【解析】 向稀HNO3溶液中加入Fe粉,开始时HNO3过量,Fe被氧化成Fe(NO3)3:Fe+4HNO3(稀)===Fe(NO3)3+NO↑+2H2O,但加入1 mol Fe时恰好生成1 mol Fe(NO3)3。再加入铁粉时,发生反应:Fe+2Fe(NO3)3===3Fe(NO3)2,当加入1.5 mol Fe时,生成1.5 mol Fe(NO3)2,继续加入铁粉后,不再发生反应,n(Fe2+)不变。由此可画出n(Fe2+)随n(Fe)变化的曲线。 【点评】 图像题、画图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问题,应予以重视。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分析化学反应的过程。 【变式探究】将22.4 g铁粉逐渐加入到含HNO3 0.8 mol的稀硝酸中,反应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x)随消耗铁粉的物质的量(y)变化关系中正确的是(  )  图11-6 【答案】C  【解析】 22.4 g铁的物质的量为0.4 mol,铁粉发生的反应有以下两个阶段: Fe   + 4HNO3(稀)===Fe(NO3)3 + NO↑+2H2O 0.2 mol 0.8 mol 0.2 mol 0.2 mol Fe   + 2Fe(NO3)3===3Fe(NO3)2 0.1 mol 0.2 mol 结合图像分析知C项符合题意。 【难点探究】 难点一 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 例1、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 Ⅳ.…… (1)A中产生黄绿色气体,其电子式是________。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3)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 (5)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6)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________,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解析】本题以卤素性质递变的知识来考查考生的实验能力。题目涉及的反应原理有2KMnO4+16HCl(浓)=== 2KCl+2MnCl2+5Cl2↑+8H2O,Cl2+2KI=== 2KCl+I2,Cl2+2NaBr=== 2NaCl+Br2,Br2+2KI=== 2KBr+I2,消除Cl2的污染:Cl2+2NaOH=== NaCl+NaClO+H2O。实验要排除干扰,利用Ⅱ、Ⅲ的对比可知过程Ⅲ是排除Cl2的干扰。对(6)要从本质(结构)上进行说明,此问易错答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这也是结果,是比“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更高的概述,而不是本质,决定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是结构! 【答案】 (1) (2)湿润淀粉KI试纸变蓝 (3)Cl2+2Br-=== Br2+2Cl- (4)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置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5)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6)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点评】 1.氯及其化合物中的高考热点 (1)Cl2与碱的歧化反应; (2)Cl2作为氧化剂使用,如将Fe2+→Fe3+,Br-→Br2。 (3)HClO、HClO2、HClO3、HClO4酸性依次增强,但氧化性降低; (4)HCl的特殊制法,浓盐酸中滴加浓H2SO4; (5)Cl2实验室制法,氧化剂可以为 (6)卤素化合物以次氯酸盐为重点: ①ClO-类似NO,酸性环境中氧化性增强,但ClO-又不同于NO,任何环境中都表现氧化性,如ClO-与I-、Fe2+均不能共存。 ②ClO-表现水解性,因HClO酸性很弱,ClO-水解显示碱性,如Fe3++3ClO-+3H2O=== Fe(OH)3↓+3HClO。 【变式探究】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做氯气的喷泉实验时(装置如右图),发现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喷入烧瓶后溶液的红色褪去。甲、乙两位同学对此现象分别做了如下推测: 甲:因为氯气与NaOH溶液反应,使溶液碱性减弱甚至呈酸性,所以溶液红色褪去。 乙:因为氯气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HClO, 由于HClO的氧化漂白作用而使溶液褪色。 (1)验证甲同学的推测是否正确的方法是_____。 验证乙同学的推测是否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  (2)如果将NaOH溶液改成酸性KMnO4溶液,把Cl2换成SO2气体,试问用图示所给装置完成喷泉实验是否合理?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如果认为不合理,请说明你的理由:_______。 (3)类似“褪色喷泉实验”还有多种“变色的喷泉实验”。请你按实验要求,分别设计一个“变色喷泉实验”并填写下列表格: 编号 实验要求 烧杯中的溶液 滴管中的液体 烧瓶中的气体  ① 无色变红色的喷泉  H2O   ② 红色变无色的喷泉   SO2   【解析】本题是将教材上的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和拓展,并与实验探究问题结合在一起。探究验证氯气使含酚酞的氢氧化钠褪色的原因。若乙同学的说法正确,则说明酚酞被氧化,再加入氢氧化钠不会变红色;如果甲同学正确,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会变红色。用高锰酸钾溶液和SO2进行喷泉实验,要考虑药品对仪器的影响,由于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会使橡胶(连接玻璃管的橡胶管、胶头滴管)氧化腐蚀,因此,该实验不合理。无色变红色是解题的关键,可以是含酚酞的水溶液遇氨气。红色变无色的情况可以是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氢气体或SO2(也就是酸性气体)相遇。 【答案】(1)取烧瓶中的无色溶液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如果溶液恢复红色,则可证明甲同学的推测是正确的 如果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后不能恢复红色,则说明乙同学的推测是正确的 (2)不合理 KMnO4溶液可与橡胶塞、橡胶管反应,不能盛放在倒置的胶头滴管中 (3)(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编号 实验要求 烧杯中的溶液 滴管中的溶液 烧瓶中的气体  ① 无色变红色的喷泉 酚酞试液 H2O NH3  ② 红色变无色的喷泉 NaOH(含酚酞)溶液 NaOH 溶液 SO2  难点二 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 例2、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SO2的性质,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盛放亚硫酸钠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装置B、C中发生的现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现象分别说明SO2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和________;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装置D的目的是探究SO2与品红作用的可逆性,请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尾气可采用________溶液吸收。 【解析】第(2)问向Na2S溶液中通入SO2,最终生成了S单质,S为不溶于水的黄色固体。第(3)问要【点评】SO2的性质和制法 1.化学性质 (1)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亚硫酸酐)。 ①与碱反应:2NaOH+SO2 === Na2SO3+H2O     NaOH+SO2 === NaHSO3 ②与水反应:SO2+H2OH2SO3 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O2+Na2O === Na2SO3 (2)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处于中间价态,在反应中既可作氧化剂,也可作还原剂。 ①氧化性:SO2+2H2S === 3S↓+2H2O ②还原性:2SO2+O22SO3 5SO2+2KMnO4+2H2O === K2SO4+2MnSO4+2H2SO4 SO2+Cl2+2H2O === H2SO4+2HCl(Br2、I2也可发生同样反应) (3)漂白性:SO2可使品红褪色,体现了SO2的漂白性。 2.实验室制法: Na2SO3+H2SO4(浓) === Na2SO4+SO2↑+H2O Cu+2H2SO4(浓) == CuSO4+SO2↑+2H2O 难点三 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 例3、某兴趣小组用下图装置探究氨的催化氧化: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实验题。氨的催化氧化,首先要制备NH3和O2,可得出装置1的作用:制备NH3和O2。在装置2中NH3和O2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NO和H2O。 (3)利用装置3除去H2O,在装置4中NO被氧化为NO2。若取消装置3,在装置4中生成的NO与O2反应生成NO2,NO2与水反应生成HNO3,NH3与HNO3反应生成了NH4NO3。 (4)装置5是制备NH3和O2。 【答案】(1)4NH3+5O24NO+6H2O (2)放热 (3)浓H2SO4 生成的NO与O2反应生成NO2,NO2与水反应生成HNO3,NH3与HNO3反应生成了NH4NO3 (4)1 NH4Cl 与HCl反应生成氧气 【点评】1.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氨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液化,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约700体积的氨。 (1)与水反应 NH3+H2ONH3·H2ONH+OH-,溶液显弱碱性,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用于检验铵根离子) (2)与酸反应 NH3+HCl === NH4Cl(产生白烟,可用于检验NH3) 2NH3+H2SO4 === (NH4)2SO4(因此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氨气) (3)具有还原性 4NH3+5O26H2O+4NO(工业制取硝酸的基础) 2.氨的制法、检验和干燥 (1)制法 工业制法:N2+3H22NH3 实验室制法:用铵盐与碱共热,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检验 ①用红色的石蕊试纸检验是否变蓝。 ②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检验,是否产生白烟。 (3)干燥:用碱石灰干燥。 难点四 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例4、某学生拟用50 mL NaOH溶液吸收CO2气体,制备Na2CO3溶液。为了防止通入的CO2气体过量而生成NaHCO3,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a.将CO2气体通入25 mL NaOH溶液至CO2气体不再溶解; b.小心煮沸所得溶液1~2 min; c.在得到的溶液中加入另一半(25 mL)NaOH溶液,使溶液充分混合。 (1)他能否制得纯净的Na2CO3溶液并说明理由。_____。 (2)按他的设计,步骤a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①装置A使用的试剂是石灰石和盐酸,可否使用纯碱代替石灰石并说明原因:______。 ②装置B使用的试剂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 ③为了便于后续实验的煮沸、混合等操作,装NaOH溶液的容器还可以是________(填仪器名称)。 ④有人认为将实验步骤b和c的顺序对调,即先混合再煮沸会更合理,你认为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________。 【答案】 (1)能;因为两反应NaOH+CO2=== NaHCO3,NaHCO3+NaOH=== Na2CO3+H2O中消耗的NaOH的量相等,故能生成纯净的Na2CO3 (2)①不行;粉末状纯碱代替块状石灰石,生成气体的速率太快,不利于NaOH溶液充分吸收CO2气体 ②饱和NaHCO3溶液 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HCl气体,避免有NaCl生成 ③平底烧瓶(或其他合理答案) ④不对;若不先煮沸以赶净CO2,则另一半的NaOH就会与之反应,从而不能将NaHCO3完全转化为Na2CO3,造成实验误差 难点五  常见非金属元素形成的离子的检验 1.利用酸碱指示剂检验 H+―→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  2.利用盐酸和其他试剂检验 CO:加入BaCl2或CaCl2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并放出无色无味气体。 SO:先加入足量稀盐酸,无沉淀生成,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SO: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放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 3.利用AgNO3(HNO3酸化)溶液检验  4.利用某些特征反应检验 I-:滴入淀粉溶液和氯水,溶液变蓝色(或加入氯水和四氯化碳,四氯化碳层呈紫红色)。 NH 【特别注意】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离子检验时,要设法排除不同离子之间的干扰,如检验SO时一定要排除Ag+和SO的干扰。 例1、工业碳酸钠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原料盐和工艺等的原因,常会含有Na2SO4、NaCl中一种或两种物质。现有工业碳酸钠样品,某化学兴趣小组就工业碳酸钠中是否含有这两种杂质进行探究。 实验室有以下的仪器和药品可供使用: 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滴管、酒精灯、试管夹;1.0 mol·L-1硫酸、1.0 mol·L-1硝酸、1.0 mol·L-1盐酸、NaOH稀溶液、0.1 mol·L-1 AgNO3溶液、0.1 mol·L-1 BaCl2溶液、0.1 mol·L-1 Ba(NO3)2溶液、蒸馏水。 以下是部分实验探究过程: (1)提出假设:根据题意,工业碳酸钠中含有杂质有________种可能情况。 (2)设计实验方案 基于工业碳酸钠中两种杂质均存在这一假设,设计出实验方案。 (3)根据(2)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在下表中写出实验操作步骤、预期的现象及结论。 编号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及结论  ①    ②    ③    【答案】(1)3 (3) 编号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及结论  ①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溶解。向试管中加足量的1.0 mol·L-1硝酸(或加入1.0 mol·L-1硝酸至溶液中不再有气体放出为止) 有气体产生,说明样品中含有 Na2CO3  ② 再向试管中加入0.1 mol·L-1 Ba(NO3)2溶液。若有沉淀产生,则继 续加入0.1 mol·L-1 Ba(NO3)2溶液至过量 有沉淀产生,则有Na2SO4  ③ 将试管静置片刻后,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0.1 mol·L -1 AgNO3溶液 有沉淀产生,则含有NaCl   【解析】 (1)杂质可能为NaCl,Na2SO4、NaCl和Na2SO4三种可能;(3)先取样,再溶解,后验证,先检验SO,再检验Cl-。注意检验SO时,应用稀硝酸排除CO的干扰。 【历届高考真题】 【2012年高考试题】 (2012·广东)12.下列陈述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陈述Ⅰ 陈述Ⅱ  A SO2有漂白性 SO2可使溴水褪色  B SiO2有导电性 SiO2可用于制备光导纤维  C 浓硫酸有强氧化性 浓硫酸可用于干燥H2和CO  D Fe3+有强氧化性 FeCl3溶液可用于回收废旧电路板中的铜  【答案】D 【解析】A 中两个陈述均正确,不过SO2使溴水体现的是溴的还原性,关系不对。B硅是良好的半导体,而二氧化硅不导电,B错。C中两个陈述均正确,浓硫酸可用于干燥H2和CO体现的是浓硫酸的吸水性,而不是强氧化性,C错。D涉及到得氧化还原反应是:2Fe3+ + Cu = 2Fe2+ + Cu2+ 【考点定位】元素化合物 (2012·天津)2.下列单质或化合物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NaHSO4水溶液显中性 B.SiO2与酸、碱均不反应 C.NO2溶于水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Fe在足量Cl2中燃烧生成FeCl2和FeCl3 【答案】C 【解析】硫酸氢钠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为:NaHSO4=Na++H++SO42-,故溶液呈酸性,A错;二氧化硅属于酸性氧化物,其能和强碱反应,也能和氢氟酸反应,B错;二氧化氮溶于水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对;氯气具有较强的氧化性,铁在其中燃烧一定生成氯化铁,D错。 【考点定位】此题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基础,综合考查了物质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 (2012·上海)5.和氢硫酸反应不能产生沉淀的是 A.Pb(NO3)2溶液 B.Na2S溶液 C.CuSO4溶液 D.H2SO3溶液 【答案】B 【解析】选项A生成PbS沉淀;选项B中Na2S与H2S不反应;选项C生成CuS沉淀;选项D生成单质S沉淀。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H2S的性质。 (2012·上海)13.下列关于硫酸工业生产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接触室中使用铁粉作催化剂 B.在接触室中运用热交换技术可充分利用能源 C.把硫铁磨成细粉末,可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D.该反应采用450~500℃主要是因为该温度下催化剂活性好 【答案】A 【解析】硫酸工业生产中的铁触媒的主要成分是Fe3O4,而不是铁粉,A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硫酸工业。 (2012·江苏)5.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应用不踿 相对应的是 A. 明矾能水解生成Al(OH)3 胶体,可用作净水剂 B. FeCl3 溶液能与Cu 反应,可用于蚀刻印刷电路 C. SO2 具有氧化性,可用于漂白纸浆 D. Zn 具有还原性和导电性,可用作锌锰干电池的负极材料 【答案】C 【解析】A选项正确,常用铝离子水解性质用铝盐净化水;B选项正确,Fe3+有氧化性,会腐蚀铜;C选项错误,漂白纸浆不是利用SO2的氧化性;D选项正确,电池中锌是被氧化,是还原剂,作电极还利用其导电性。 【考点定位】物质的性质与应用 (2012·上海)15.下图所示最验证氯气性质的徼型实验,a、b、d、e是浸有相关溶液的滤纸。向KMnO4晶体滴加一滴浓盐酸后,立即用另一培养皿扣在上面。 已知:2KMnO4+16HCl→2KCl+5Cl2↑+2MnCl2+8H2O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或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a处变蓝,b处变红棕色 氧化性:Cl2>Br2>I2  B c处先变红,后褪色 氯气与水生成了酸性物质  C d处立即褪色 氯气与水生成了漂白性物质  D e处变红色 还原性:Fe2+>Cl-  【答案】D 【解析】A项,由实验现象不能说明氧化性:Br2>I2;B项,由实验现象还可以说明氯气与水生成了漂白性物质;C项,氯气与水生成酸性物质也可出现对应的实验现象。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氯气的性质。 (2012·上海)16.实验宣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涉及下列装置,其中正确的是  A.①是氨气发生装置 B.③是氮气发生装置 C.②是氨气吸收装置 D.④是氨气收集、检验装置 【答案】B 【解析】装置①中NH4Cl受热易分解生成NH3和HCl,但在试管口附近两者又能结合生成NH4Cl;装置②中的漏斗放置过低,不能防止引起倒吸;装置④中的试管口应放一团干燥的棉花。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2012·北京)25.(13分)直接排放含SO2的烟气会形成酸雨,危害环境。利用钠碱循环法可脱除烟气中的SO2,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SO2形成硫酸型酸雨的反应: 。 (2)在钠碱循环法中,Na2SO3溶液作为吸收液,可由NaOH溶液吸收SO2制得,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吸收液吸收SO2的过程中,pH随n(SO32﹣):n(HSO3﹣)变化关系如下表: n(SO32﹣):n(HSO3﹣) 91:9 1:1 1:91  pH 8.2 7.2 6.2  ①上表判断NaHSO3溶液显      性,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              ②当吸收液呈中性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选填字母):             a.c(Na+)=2c(SO32-)+c(HSO3-), b.c(Na+)> c(HSO3-)> c(SO32-)>c(H+)=c(OH-) c.c(Na+)+c(H+)= c(SO32-)+ c(HSO3-)+c(OH-) (4)当吸收液的pH降至约为6时,需送至电解槽再生。再生示意图如下:  ①HSO3-在阳极放电的电极反应式是               。 ②当阴极室中溶液pH升至8以上时,吸收液再生并循环利用。简述再生原理:           【答案】(1)SO2+H2OH2SO3,2 H2SO3+O22H2SO4;(2)SO2+2OH- =SO32-+H2O;(3)酸; HSO3-存在:HSO3-SO32-+H+和HSO3-+H2O=H2SO3+OH-,HSO3-的电离程度强于水解程度;ab;(4)HSO3-+H2O-2e- =3H++SO42-;H+在阴极得电子生成H2,溶液中的c(H+)降低,促使HSO3-电离生成SO32-,且Na+进入阴极室,吸收液得以再生。 【解析】(1)SO2形成硫酸型酸雨时,二氧化硫和空气中的水、氧气反应得到硫酸:SO2+H2OH2SO3,2 H2SO3+O22H2SO4;(2)二氧化硫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制备亚硫酸钠溶液时:SO2+2OH- =SO32-+H2O;(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n(SO32﹣):n(HSO3﹣)=1:91时,溶液的pH值为酸性,故NaHSO3溶液显酸性,在亚硫酸氢钠溶液中HSO3-存在:HSO3-SO32-+H+和HSO3-+H2O=H2SO3+OH-,HSO3-的电离程度强于水解程度,故溶液呈酸性。当吸收液呈中性时,溶液中的c(H+)=c(OH-),由于溶液中存在着电荷守恒,故c(Na+)+c(H+)=2c(SO32-)+ c(HSO3-)+c(OH-),可推出:c(Na+)=2c(SO32-)+c(HSO3-),a对;由于n(SO?2﹣):n(HSO?﹣)=1:1时,溶液的pH值为7.2,故中性时一定有c(HSO3-)> c(SO32-),可推出:c(Na+)> c(HSO3-)> c(SO32-)>c(H+)=c(OH-),b对;(4)根据电解槽所示的变化,可知HSO3-在阳极放电的电极反应式是:HSO3-+H2O-2e- =3H++SO42-;H+在阴极得电子生成H2,溶液中的c(H+)降低,促使HSO3-电离生成SO32-,且Na+进入阴极室,吸收液得以再生。 【考点定位】此题以二氧化硫形成酸雨为背景,综合考查了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离子方程式书写、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电解原理等知识。 (2012·重庆)26.(15分)金刚石具有优良的耐磨、耐腐蚀特性,应用广泛. (1) 碳与周期元素的单质化合仅能生成两种常见气态化合物,其中一种化合物R为非极性分子,碳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是 ,的电子式为 . (2) 一定条件下,还原CCl4可制备金刚石,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后,回收其中的实验操作名称为 ,除去粗产品中少量钠的试剂为 . (3)碳还原制,其粗产品中杂质为和.先将20.0g粗产品加入到过量的溶液中充分反应,收集到0.1mol氢气,过滤得固体11.4g,滤液稀释到1L,生成氢气的离子方程式为 ,硅盐酸的物质量浓度为 。 (4)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填序号), ①还原CCl4的反应、Cl2与的反应均是置换反应 ②水晶、干冰熔化时克服粒子间作用力的类型相同 ③溶液与的反应可用于推断与的非金属性强弱 ④钠、锂分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物中阴阳离子数目比均为1:2 【答案】(1)第二周期第IVA族,氧(或O), (2)过滤,水(或乙醇) (3)Si+2OH-+H20=SiO32-+2H2,0.17mol/L (4)③④ 【解析】 (1) 碳元素的原子有两个电子层,最外层有四个电子,故在第二周期第IVA族。与碳能形成两种气态化合物的为氧元素,会形成CO、CO2,其中CO2为非极性分子。(2)得到的粗产品为固态不会溶解在液态CCl4中,要分离液态CCl4,可选用过滤方法。除去金属钠可以用水或乙醇等把钠消耗。(3)生成氢气的原因是单质Si与NaOH溶液反应的结果。由Si~2H2,则粗产品中Si为0.05mol即0.05×28=1.4g,所以SiO2为20.0-1.4-11.4=7.2g,物质的量为0.12mol,由Si原子守恒知Na2SiO3的物质的量为0.05mol+0.12mol=0.17mol,溶液体积为1L,故浓度为0.17mol/L.。(4)Cl2与H20反应生成HCl、HClO不属于置换反应,A项错误;水晶熔化需克服的是共价键,干冰熔化克服的是分子间作用力,B项错误;判断非金属强弱可根据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判断,酸性越强对应非金属性越强,硫酸生成硅酸,说明硫酸酸性大于硅酸,从而说明S的非金属性大于Si,C正确;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Na2O2,锂燃烧生成Li2O,阴阳离子之比均为1:2,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硅与碳单质及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2011高考试题解析】 1.(上海)浓硫酸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在与含有水分的蔗糖作用过程中不能显示的性质是 A.酸性 B.脱水性 C.强氧化性 D.吸水性 【解析】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在与含有水分的蔗糖作用过程中不会显示酸性。 【答案】A 2.(上海)下列溶液中通入SO2一定不会产生沉淀的是 A. Ba(OH)2 B. Ba(NO3)2 C. Na2S D. BaCl2 【解析】A生成BaSO3沉淀;SO2溶于水显酸性,被Ba(NO3)2氧化生成硫酸,进而生成BaSO4沉淀;SO2通入Na2S溶液中会生成单质S沉淀。 【答案】D 3.(重庆)对滴有酚酞试液的下列溶液,操作后颜色变深的是 A.明矾溶液加热 B.CH3COONa溶液加热 C.氨水中加入少量NH4Cl固体 D.小苏打溶液中加入少量NaCl固体 【答案】B 【解析】明矾KAl(SO4)2·12H2O在水中电离后产生的Al3+水解使溶液呈酸性,加热导致水解程度增大,但酚酞遇酸性溶液颜色不变化,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CH3COONa为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滴加酚酞后溶液显红色,加热使碱性增强,因此红色变深。氨水为弱碱,发生不完全电离:NH3·H2ONH4++OH-,加入酚酞后溶液变为红色,而NH4Cl=NH4++Cl-,其中的NH4+会抑制氨水的电离,使溶液碱性减弱,颜色变浅。NaCl对NaHCO3溶液中HCO3-的水解无影响 4.(浙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变色硅胶干燥剂含有CoCl2,干燥剂呈蓝色时,表示不具有吸水干燥功能 B.硝基苯制备实验中,将温度计插入水浴,但水银球不能与烧杯底部和烧杯壁接触 C.中和滴定实验中,容量瓶和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即可使用,滴定管和移液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必须干燥或润洗后方可使用 D.除去干燥CO2中混有的少量SO2,可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酸性KMnO4溶液、浓硫酸的洗气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实验化学内容。A.错误,无水CoCl2呈蓝色,具有吸水性B.正确,烧杯底部温度高。C.正确,滴定管和移液管需考虑残留水的稀释影响。D.正确,利用SO2的还原性,用KMnO4酸性溶液除去。 5.(四川)下列“化学与生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硫酸钡可用钡餐透视 B.盐卤可用于制豆腐 C.明矾可用于水的消毒,杀菌 D.醋可用于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 【答案】C 【解析】硫酸钡不溶于胃酸,可以做钡餐,A项正确。盐卤可以使豆浆发生凝聚生产豆腐,B项正确。明矾可以用于水的净化,不能杀菌、消毒,C项错误。醋酸可以与水垢的成分碳酸钙反应,可以用来除垢,D项正确。 6.(四川)甲、乙、丙、丁四种易学溶于水的物质,分别由NH4+ 、Ba2+、Mg2+、H+、OH-、Cl-、HCO3- 、SO42 -中的不同阳离子和阴离子各一种组成,已知:①将甲溶液分别与其他三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均有白色沉淀生成;②0.1 mol/l乙溶液中c(H+)>0.1 mol/l;③向丙容器中滴入AgNO3溶液又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甲溶液含有Ba2+ B.乙溶液含有SO42 - C.丙溶液含有Cl- B.丁溶液含有Mg2+ 【答案】D 【解析】根据②中的信息可知乙是二元酸,故乙是H2SO4;根据③中现象,可以推知丙中含有Cl-;再结合①中提供信息,甲与其它三种物质混合均产生白色沉淀,则可推出甲是Ba(OH)2,乙是H2SO4,丙是MgCl2,丁是NH4HCO3。故D项错误。 7.(江苏)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和该性质的应用均正确的是 A.常温下浓硫酸能是铝发生钝化,可在常温下作用铝制贮藏贮运浓硫酸 B.二氧化硅不与任何酸反应,可用石英制造耐酸容器 C.二氧化氯具有还原性,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D.铜的金属活泼性比铁的差,可在海轮外壳上装若干铜块以减缓其腐蚀 【答案】A 【解析】二氧化硅不与任何酸反应,但可与氢氟酸反应。二氧化氯中氯的化合价为+4价,不稳定,易转变为-1价,从而体现氧化性。铜的金属活泼性比铁的差,在原电池中作正极,海轮外壳上装铜块会加快海轮外壳腐蚀的进程。 8.(上海)草酸晶体(H2C2O4·2H2O) 100℃开始失水,101.5℃熔化,150℃左右分解产生H2O、CO和CO2。用加热草酸晶体的方法获取某些气体,应该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图中加热装置已略去)  【解析】根据草酸晶体的性质不难得出答案是D。 【答案】D 9.(上海)物质的量为0.10 mol的镁条在只含有CO2和O2混合气体的容器中燃烧(产物不含碳酸镁),反应后容器内固体物质的质量不可能为 A.3.2g B.4.0g C.4.2g D.4.6g 【解析】若镁全部与氧气反应只生成氧化镁,其质量是4g;若镁全部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其质量是4.6g。因为只要有氧气存在,就不可能生成单质碳,即镁应该首先与氧气反应,所以选项D是不可能。 【答案】D 10.(上海)甲醛与亚硫酸氢钠的反应方程式为HCHO+NaHSO3HO-CH2-SO3Na, 反应产物俗称“吊白块”。关于“吊白块”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易溶于水,可用于食品加工 B.易溶于水,工业上用作防腐剂 C.难溶于水,不能用于食品加工 D.难溶于水,可以用作防腐剂 解析:根据有机物中含有的官能团可以判断,该物质易溶于水,但不能用于食品加工。 答案:B 11.(江苏)NaCl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见图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5℃,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大 B.石灰乳与Cl2的反应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常温下干燥的Cl2能用钢瓶贮存,所以Cl2不与铁反应 D.图4所示转化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综合内容,拓展延伸至电解饱和食盐水、电解熔融氯化钠、侯氏制碱等内容,但落点很低,仅考查NaHCO3 Na2CO3的溶解度、工业制漂白粉,干燥的Cl2贮存和基本反应类型。重基础、重生产实际应该是我们高三复习也应牢记的内容。石灰乳与Cl2的反应中氯发生歧化反应,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常温下干燥的Cl2能用钢瓶贮存仅代表常温Cl2不与铁反应,加热、高温则不然。 12.(四川)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装有Fe(NO3)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H2SO4,在管口观察到红棕色气体 HNO3分解成了NO2  B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H2SO4,加热几分钟,冷却后再加入新制Cu(OH)2浊液,加热,没有红色沉淀生成 淀粉没有水解成葡萄糖  C 向无水乙醇中加入浓H2SO4,加热至170°C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红色褪去 使溶液褪色的气体是乙烯  D 向饱和Na2CO3中通入足量CO2 溶液变浑浊 析出了NaHCO3  【答案】D 【解析】向Fe(NO3)2溶液中加入H2SO4,则会发生离子反应:3Fe2++NO3- +4H+=3Fe3++NO↑+2H2O,产生的NO在管口生成NO2呈现红色,而不是HNO3分解产生NO2,故A项错误。应加入碱将水解后的淀粉溶液调节成碱性,才可以产生红色沉淀,B项错误。乙醇和浓硫酸反应制取乙烯的过程中,会有少量的SO2产生,也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C项错误。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CO2发生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由于产生的碳酸氢钠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故会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D项正确。 13.(山东)(14分)研究NO2、SO2 、CO等大气污染气体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1)NO2可用水吸收,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利用反应6NO2+  7N5+12 H2O也可处理NO2。当转移1.2mol电子时,消耗的NO2在标准状况下是 L。 (2)已知:2SO2(g)+O2(g)2SO3(g) ΔH=-196.6 KJ·mol-1 2NO(g)+O2(g)2NO2(g) ΔH=-113.0K·mol-1 则反应NO2(g)+SO2(g)SO3(g)+NO(g)的ΔH= KJ·mol-1。 一定条件下,将NO2与SO2以体积比1:2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SO3和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d.每消耗1 mol SO3的同时生成1 mol NO2 测得上述反应平衡时NO2与SO2体之比为1:6,则平衡常数K= 。 (3)CO可用于合成甲醇,反应方程式为CO(g)+2H2(g)CH3OH(g)。CO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该反应ΔH 0(填“>”或“ <”)。实际生产条件控制在250℃、1.3×104kPa左右,选择此压强的理由是  。 【答案】(1)3NO2+H2O=2HNO3+NO;6.72;(2)—41.8;b;2.67或8/3;(3)<;在1.3×104KPa下,CO转化率已较高,再增大压强CO转化率提高不大,而生产成本增加,得不偿失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氮的氧化物化学性质及其简单氧化还原反应计算,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平衡状态判断,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平衡移动方向与反应热的关系,实际工业条件的选择等内容。(1)(i)易知反应为:3NO2+H2O=2HNO3+NO;(ii)氧化还原反应的简单计算,1mol NO2→N2,得到4mol电子,则转移1.2mol电子时,NO2为0.4mol,在标准状况下其体积为6.72L;(2)(i)对两个已知反应编号:2SO2(g)+O2(g)2SO3(g);ΔH1=-196.6 kJ·mol-1……(;2NO(g)+O2(g)2NO2(g);ΔH2=-113.0 kJ·mol-1……(;再由((-()/2得目标反应:NO2(g)+SO2(g)SO3(g)+NO(g);由盖斯定律得:ΔH3=(ΔH1—ΔH2)/2=(-196.6+113.0)/2= —41.8KJ·mol-1。(ii)该反应(NO2(g)+SO2(g)SO3(g)+NO(g))两边气力计量数相等,故压强不变,A错误;该体系中只有NO2有颜色,颜色深浅与NO2浓度有关,当它浓度不变,即可说明达到平衡,此时浓度不变,故B正确;由于开始没加入SO3和NO,且反应中两者计量数值比为1,故无论是否达到平衡,只要反应发生发生,SO3和NO体积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只比,为1:1,不能说明是否达到平衡,故C错误;D选项,每消耗1 mol SO3的同时生成1 mol NO2 说明逆反应方向在进行,故D错误,改为:每消耗1 mol SO3的同时生成1 mol NO才能说明达到平衡; (iii)不妨令NO2与SO2分别为1mol和2mol,容积为1L,假设NO2转化了a mol则SO2也转化了a mol,同时生成SO3和NO各a mol,又由题意可得方程:解得a=0.8,再由K=2.67;(3)(i)由图像可知反应:CO(g)+2H2(g)CH3OH(g)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因为相同压强下,温度越高CO的转化率越低,说明升温平衡逆移,故ΔH<0;(ii)工业上选择压强和温度时,要考虑化学动力学和化学热力学两个方面的兼顾,同时要考虑经济效益和成本,这里的选择要结合图像,其理由与SO2的催化氧化在常压下相似,即:在1.3×104KPa下,CO转化率已较高,再增大压强CO转化率提高不大,而生产成本增加,得不偿失。 14.(重庆)(14分)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常用于消毒、灭菌等。 (1)O3与KI溶液反应生成的两种单质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填分子式) (2)O3在水中易分解,一定条件下,O3的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t)如题29表所示。已知:O3的起始浓度为0.0216 mol/L。  ①pH增大能加速O3分解,表明对O3分解起催化作用的是___________. ②在30°C、pH=4.0条件下,O3的分解速率为__________ mol/(L·min)。 ③据表中的递变规律,推测O3在下列条件下分解速率依次增大的顺序为______.(填字母代号) a. 40°C、pH=3.0 b. 10°C、pH=4.0 c. 30°C、pH=7.0 (3)O3 可由臭氧发生器(原理如题29图)电解稀硫酸制得。 ①图中阴极为_____(填“A”或“B”),其电极反应式为_____。 ②若C处通入O 2 ,则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 ③若C处不通入O 2 ,D、E处分别收集到xL和有yL气体(标准情况),则E处收集的气体中O 3 所占的体积分数为_____。(忽略 O 3 的分解)。  答案:(1)O2 I2 (2)①OH-; ②1.00×10-4 ③b、a、c (3)①2H++2e-=H2↑ ②O2+4H++4e-=2H2O; 解析:(1)臭氧具有强氧化性,能够将KI中的I-氧化为碘单质,此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其中K单质具有强还原性,因此不可能得到此单质,所以确定为得到氧气。 (2)①pH越大,OH-浓度越大,判断起催化作用的离子为OH-。 ②由表格可知,题目给定条件下所用时间为108min,而臭氧浓度减少为原来的一半,即有臭氧分解,速率为③所用时间越短,说明反应速率越快,因此确定温度越高,pH越大,反应速率越快,且温度对速率的影响较大些。 (3)①电解硫酸时,溶液中的OH-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气和臭氧,因此产生氧气和臭氧的一极为阳极,根据装置中电极B处产生臭氧,则说明电极B为阳极,则A为阴极,硫酸溶液中的H+在阴极放电生成氢气。②若C处通入氧气,则A极上产生的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③D处得到氢气,E处生成氧气和臭氧,每生成1molH2,可得到2mol电子,生成xL氢气时,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为,每生成1molO2,可失去4mol电子,每生成1molO3,可失去6mol电子,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得,生成氧气和臭氧的体积共yL,则,因此。 ③ 16.(上海)氨和联氨(N2H4)是氮的两种常见化合物,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有重要的应用。根据题意完成下列计算: (1)联氨用亚硝酸氧化生成氮的另一种氢化物,该氢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3.0,其中氮原子的质量分数为0.977,计算确定该氢化物的分子式。 该氢化物受撞击则完全分解为氮气和氢气。4.30g该氢化物受撞击后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L。 (2)联氨和四氧化二氮可用作火箭推进剂,联氨是燃料,四氧化二氮作氧化剂,反应产物是氮气和水。 由联氨和四氧化二氮组成的火箭推进剂完全反应生成72.0kg水,计算推进剂中联氨的质量。 (3)氨的水溶液可用于吸收NO与NO2混合气体,反应方程式为 6NO+ 4NH3=5N2+6H2O 6NO2+ 8NH3=7N2+12H2O NO与NO2混合气体180 mol被8.90×103g氨水(质量分数0.300)完全吸收,产生156mol氮气。吸收后氨水密度为0.980 g/cm3。 计算:①该混合气体中NO与NO2的体积比。 ②吸收后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答案保留1位小数)。 (4)氨和二氧化碳反应可生成尿素CO(NH2)2。尿素在一定条件下会失去氨而缩合,如两分子尿素失去一分子氨形成二聚物:  已知常压下120 mol CO(NH2)2在熔融状态发生缩合反应,失去80mol NH3,生成二聚物(C2H5N3O2)和三聚物。测得缩合产物中二聚物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60,推算缩合产物中各缩合物的物质的量之比。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与化学有关的计算。 答案:(1)HN3 4.48 (2)64kg (3)9:1 2.4molL (4)3:1:1 【2010高考试题解析】 1.(2010全国卷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Li在氧气中燃烧主要生成 B.将SO2通入溶液可生成沉淀 C.将CO2通入次氯酸钙溶液可生成次氯酸 D.将NH3通入热的CuSO4溶液中能使Cu2+还原成Cu 【答案】C (2010全国卷1)12.一定条件下磷与干燥氯气反应,若0.25g磷消耗掉314mL氯气(标准状况),则产物中PCl3与PCl5的物质的量之比接近于 A.1:2 B.2:3 C.3:1 D.5:3 【解析】设n(PCl3)=X mol, n(PCl5)=Y mol,由P元素守恒有:X+Y=0.25/31≈0.008……①;由Cl元素守恒有3X+5Y=(0.314×2)/22.4≈0.028……②,联立之可解得:X=0.006,Y=0.002 【答案】C (2010全国2)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Li在氧气中燃烧主要生成 B.将SO2通入溶液可生成沉淀 C.将CO2通入次氯酸钙溶液可生成次氯酸 D.将NH3通入热的CuSO4溶液中能使Cu2+还原成Cu 【解析】A错误,因为Li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生成Li2O,直接取材于第一册课本第二章第三节; B错误,酸性:HCl>H2SO3>H2CO3所以通入后无BaSO3沉淀,因为BaSO3+2HCl=BaCl2+H2O+SO2↑;D错误,溶液中该反应难以发生,先是:2NH3+2H2O+CuSO4=Cu(OH)2↓+(NH4)2SO4,接着Cu(OH)2CuO+H20,溶液中NH3不能还原CuO为Cu,要还原必须是干燥的固态!C正确,强酸制弱酸,酸性:H2CO3>HClO,反应为:CO2+H20+Ca(ClO)2=CaCO3↓+2HClO,直接取材于课本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 【答案】C (2010福建卷)9 下列各组物质中,满足下图物质一步转化关系的选项是 X Y Z  A Na NaOH NaHCO3  B Cu CuSO4 Cu(OH)2  C C CO CO2  D Si SiO2 H2SiO3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对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可用代入法,即把各选项中的X,Y,Z带入又吐的圆圈中进行判断,C中CO2在一定条件下与单质钠反应可以生成金刚石和碳酸钠。 (2010山东卷)13.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SiO2 是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 B.Na2O、Na2O2组成元素相同,与 CO2反应产物也相同 C.CO、NO、 NO2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 D.新制氯水显酸性,向其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充分振荡后溶液呈红色 【解析】酸性氧化物能够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故A正确,因为, 与反应生成, 与反应除生成外,还生成,故B错;在空气中会发生反应,故C错;因为新制氯水中含有,故滴入少量的紫色石蕊的现象是先变红,后褪色,故D错。 【答案】A (2010上海卷)13.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 A.NO2通入FeSO4溶液中 B.CO2通入CaCl2溶液中 C.NH3通入AlCl3溶液中 D.SO2通入已酸化的Ba(NO3)2溶液中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了常见元素化合物知识。NO2通入后和水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硝酸,其将亚铁盐氧化为铁盐,溶液颜色由浅绿色变为黄色,排除A;CO2和CaCl2不反应,无明显现象,符合,选B;NH3通入后转化为氨水,其和AlCl3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排除C;SO2通入酸化的硝酸钡中,其被氧化为硫酸,生成硫酸钡沉淀,排除D。 (2010重庆卷)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铝制容器可盛装热的H2SO4 B.Agl胶体在电场中自由运动 C.K与水反应比Li与水反应剧烈 D.红磷在过量Cl2中燃烧生成PCl3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物质的性质。A项,铝与热的浓硫酸反应,错误。B项,AgL胶体吸附电荷而带电,故在电场作用下做定向移动,错误。C项,K比Li活泼,故与水反应剧烈,正确。D项,P与过量的Cl2反应,应生成PCl5,错误。 (2010上海卷)18.右图是模拟氯碱工业生产中检查氯气是否泄漏的装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烧瓶中立即出现白烟 B.烧瓶中立即出现红棕色 C.烧瓶中发生的反应表明常温下氨气有还原性 D.烧杯中的溶液是为了吸收有害气体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化学实验、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知识。分析装置图,可知氨气和氯气接触时发生反应:4NH3+6Cl2=2NH4Cl+4HCl+N2,烧瓶中出现白烟,A对;不能出现红棕色气体,B错;该反应中氨气中的氮元素化合价升高,表现还原性,C对;烧杯中的氢氧化钠可以吸收多余的有害气体,D对。 (2010四川理综卷)10.有关①100ml 0.1 mol/L 、②100ml 0.1 mol/L 两种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溶液中水电离出的个数:②>① B.溶液中阴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之和:②>① C.①溶液中: D.②溶液中: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盐类水解知识;盐类水解促进水的电离,且Na2CO3的水解程度更大,碱性更强,故水中电离出的H+个数更多,A项正确;B②钠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 mol/L而①钠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根据物料守恒及电荷守恒可知溶液中阴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之和:②>①,B项正确;C项水解程度大于电离所以C(H2CO3)>C(CO32-)D项 C032-分步水解第一步水解占主要地位且水解大于电离。判断D正确。C、D两项只要写出它们的水解及电离方程式即可判断。 (2010广东理综卷)33.(16分) 某科研小组用MnO2和浓盐酸制备Cl2时,利用刚吸收过少量SO2的NaOH溶液对其尾气进行吸收处理。 (1)请完成SO2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O2+2NaOH = ________________. (2)反应Cl2+Na2SO3+2 NaOH===2NaCl+Na2SO4+H2O中的还原剂为________________. (3)吸收尾气一段时间后,吸收液(强碱性)中肯定存在Cl、OH和SO.请设计实验,探究该吸收液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阴离子(不考虑空气的CO2的影响). 提出合理假设 . 假设1:只存在SO32-;假设2:既不存在SO32-也不存在ClO;假设3: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在答题卡上写出实验步骤以及预期现象和结论。限选实验试剂:3moLL-1H2SO4、1moLL-1NaOH、0.01molL-1KMnO4、淀粉-KI溶液、紫色石蕊试液.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取少量吸收液于试管中,滴加3 moLL-1 H2SO4至溶液呈酸性,然后将所得溶液分置于A、B试管中.   步骤2:   步骤3:   【解析】(1) NaOH过量,故生成的是正盐:SO2+2NaOH =Na2SO3+H2O。 (2)S元素的价态从+4→+6,失去电子做表现还原性,故还原剂为Na2SO3。 (3)①很明显,假设3两种离子都存在。 ②加入硫酸的试管,若存在SO32-、ClO-,分别生成了H2SO3和HClO;在A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若先变红后退色,证明有ClO-,否则无;在B试管中滴加0.01molL-1KMnO4溶液,若紫红色退去,证明有SO32-,否则无。 【答案】 (1) Na2SO3+H2O (2) Na2SO3 (3) ①SO32-、ClO-都存在 ②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取少量吸收液于试管中,滴加3 moLL-1 H2SO4至溶液呈酸性,然后将所得溶液分置于A、B试管中   步骤2:在A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若先变红后退色,证明有ClO-,否则无  步骤3:在B试管中滴加0.01molL-1KMnO4溶液 若紫红色退去,证明有SO32-,否则无  (2010山东卷)30.(16)聚合硫酸铁又称聚铁,化学式为,广泛用于污水 处理。实验室利用硫酸厂烧渣(主要成分为铁的氧化物及少量FeS、SiO2等)制备聚铁和绿矾(FeSO4·7H2O )过程如下:  (1)验证固体W焙烧后产生的气体含有SO2 的方法是_____。 (2)实验室制备、收集干燥的SO2 ,所需仪器如下。装置A产生SO2 ,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接口, 顺序为a    f装置D的作用是_____,装置E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  (3)制备绿矾时,向溶液X中加入过量_____,充分反应后,经_______操作得到溶液Y,再经浓缩, 结晶等步骤得到绿矾。 (4)溶液Z的pH影响聚铁中铁的质量分数,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操作方法为______。若溶液Z 的pH偏小,将导致聚铁中铁的质量分数偏_______。 【解析】 (1)检验SO2的方法一般是: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如品红褪色,加热后又变红。 (2) 收集干燥的SO2,应先干燥,再收集(SO2密度比空气的大,要从b口进气),最后进行尾气处理;因为SO2易与NaOH反应,故D的作用是安全瓶,防止倒吸。 (3)因为在烧渣中加入了硫酸和足量氧气,故溶液Y中含有Fe3+,故应先加入过量的铁粉,然后过滤除去剩余的铁粉。 (4)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操作为:将试纸放到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到试纸的中央,然后跟标准比色卡对比。Fe(OH)3的含铁量比Fe2(SO4)3高,若溶液Z的pH偏小,则生成的聚铁中OH-的含量减少,SO42-的含量增多,使铁的含量减少。 【答案】(1)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如品红褪色,加热后又变红,证明有SO2。 (2)d e b c;安全瓶,防止倒吸;尾气处理,防止污染 (3)铁粉 过滤 (4)将试纸放到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到试纸的中央,然后跟标准比色卡对比。 低 (2010上海卷)23.胃舒平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同时含有三硅酸镁(Mg2Si3O8.nH2O)等化合物。 1)三硅酸镁的氧化物形式为 ,某元素与镁元素不同周期但在相邻一族,且性质和镁元素十分相似,该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 2)铝元素的原子核外共有 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 种不同能级的电子。 3)某元素与铝元素同周期且原子半径比镁原子半径大,该元素离子半径比铝离子半径 (填“大”或“小”),该元素与铝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之间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 Al2O3、MgO和SiO2都可以制耐火材料,其原因是 。 a.Al2O3、MgO和SiO2都不溶于水 b.Al2O3、MgO和SiO2都是白色固体 c.Al2O3、MgO和SiO2都是氧化物 d.Al2O3、MgO和SiO2都有很高的熔点 【答案】1)2MgO.3SiO.nH2O、1s22s1;2)13、5;3)大、Al(OH)3+OH-→AlO2-+2H2O;4)ad。 【解析】此题考查了硅化合物、元素周期表、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的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元素周期律等知识。1)根据胃舒平中三硅酸镁的化学式和书写方法,其写作:2MgO.3SiO.nH2O;与镁元素在不同周期但相邻一族的元素,其符合对角线规则,故其是Li,其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1;2)中铝元素原子的核外共有13个电子,其每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都不相同,故共有13种;有1s、2s、2p、3s、3p共5个能级;3)与铝元素同周期且原子半径大于镁的元素是钠,其离子半径大于铝的离子半径;两者氢氧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AlO2-+2H2O;4)分析三种氧化物,可知三者都不溶于水且都具有很高的熔点。 (2010上海卷)24.向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许CCl4后滴加氯水,CCl4层变成紫色。如果继续向试管中滴加氯水,振荡,CCl4层会逐渐变浅,最后变成无色。 完成下列填空: 1)写出并配平CCl4层由紫色变成无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如果系数是1,不用填写):  2)整个过程中的还原剂是 。 3)把KI换成KBr,则CCl4层变为__色:继续滴加氯水,CCl4层的颜色没有变化。Cl2、HIO3、HBrO3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4)加碘盐中含碘量为20mg~50mg/kg。制取加碘盐(含KIO3的食盐)1000kg,若庄Kl与Cl2反应制KIO3,至少需要消耗Cl2 L(标准状况,保留2位小数)。 【答案】1)I2+5Cl2+6H2O→2HIO3+10HCl;2)KI、I2;3)红棕、HBrO3>Cl2>HIO3;4)10.58。 【解析】此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强弱的判断、化学计算知识。分析反应从开始滴加少许氯水时,其将KI中的I元素氧化成碘单质;等CCl4层变紫色后,再滴加氯水时,其将碘单质进一步氧化成碘酸。1)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则,分析反应中的化合价变化,I元素的化合价从0→+5,升高5价,Cl元素的化合价从0→-1,降低1价,综合得失电子守恒和质量守恒,可配平出:I2+5Cl2+6H2O→2HIO3+10HCl;2)分析整个过程中化合价升高的都是I元素,还原剂为:KI和I2;3)KI换成KBr时,得到的是溴单质,则其在CCl4中呈红棕色;继续滴加氯水时,颜色不变,可知氯水不能将溴单质氧化成HBrO3,故其氧化性强弱顺序为:HBrO3>Cl2>HIO3;4)综合写出反应方程式:KI+3Cl2+3H2O=KIO3+6HCl,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按最小值计算时,1000kg加碘食盐中含碘20g,根据质量守恒,可知:换算成碘酸钾的质量为:33.70g,物质的量为:0.16mol,则需要消耗Cl2的体积为:(20g/127g.mol-1)×3×22.4L/mol=10.58L。 (2010上海卷)31.白磷(P4)是磷的单质之一,易氧化,与卤素单质反应生成卤化磷。卤化磷通常有三卤化磷或五卤化磷,五卤化磷分子结构(以PCl5为例)如右图所示。该结构中氯原子有两种不同位置。 (1)6.20g白磷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氧化物,反应所消耗的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L。 上述燃烧产物溶于水配成50.0mL磷酸(H3PO4)溶液,该磷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 (2)含0.300mol H3PO4的水溶液滴加到含0.500mol Ca(OH)2的悬浮液中,反应恰好完全,生成l种难溶盐和16.2g H2O。该难溶盐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 (3)白磷和氯、溴反应,生成混合卤化磷(,且x为整数)。 如果某混合卤化磷共有3种不同结构(分子中溴原子位置不完全相同的结构),该混合卤化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4)磷腈化合物含有3种元素,且分子中原子总数小于20。0.10mol PCl5和0.10mol NH4Cl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氢和0.030mol磷腈化合物。推算磷腈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提示:M>300)。 【答案】(1)5.6;4.00;(2)Ca5(PO4)3(OH);(3)297.5或342;(4)348或464。 【解析】此题考查了元素化合物、化学计算知识。1)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白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8,则其6.20g的物质的量为:0.05mol,其完全燃烧消耗氧气0.25mol,标准状况下体积为5.6L;将这些白磷和水反应生成磷酸0.20mol,溶液体积为50mL,也就是0.05L,则磷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00mol/L;2)根据该水溶液中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氢氧化钙悬浊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根据质量守恒,可知该物质中含有5个钙离子和3个磷酸根离子,结合电荷守恒,必还含有1个氢氧根离子,写作:Ca5(PO4)3(OH);3)根据题意x为整数,其可能为:PCl4Br、PCl3Br2、PCl2Br3、PClBr4四种,要是有三种不同结构的话,结合PCl5的结构,其可能为:PCl3Br2或PCl2Br3,则其相对分子质量可能为:297.5或342;4)根据题意和质量守恒定律,可求出化合物提供的Cl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1mol×5+0.1mol×1=0.6mol;由于磷腈化合物中只含有三种元素,故必须将其中的氢原子全部除去;两物质提供的H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1mol×4=0.4mol,则生成的氯化氢的物质的量为:0.1mol×4=0.4mol;则磷腈化合物中含有的Cl原子为:0.2mol、P原子为:0.1mol、N原子为:0.1mol,则该化合物的最简式为:PNCl2;假设其分子式为(PNCl2)x,由其含有的碳原子总数小于20,则知:4x<20,故x<5;假设x=4,其分子式为: P4N4Cl8,相对分子质量为464;假设x=3,其分子式为: P3N3Cl6,相对分子质量为:348;假设x=2,其分子式为:P2N2Cl4,相对分子质量<300 舍去。故其相对分子质量可能为:348或464。 (2010四川理综卷)26.(15分) 短周期元素形成的常见非金属固体单质A与常见金属单质B,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化合物C,C与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D和气体E,D既能溶于强酸,也能溶于强碱。E在足量空气中燃烧产生刺激性气体G,G在大气中能导致酸雨的形成。E被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得到无色溶液F。溶液F在空气中长期放置发生反应,生成物之一为H。H与过氧化钠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相似,其溶液显黄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单质A的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 周期,第 族。 (2)B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G与氯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反应可生成消毒杀菌剂二氧化氯。该反应的氧化产物为 ,当生成2二氧化氯时,转移电子 。 溶液F在空气中长期放置生成H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H的溶液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现象为 。 【答案】(1)三 ⅥA (2) (3)硫酸钠() 2 (4) (或 ) (5)溶液由黄色变为无色,产生浅黄色沉淀和(臭鸡蛋气味的)气体 【2009高考试题解析】 1.(09年广东卷)广东正在建设海洋强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的过程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B. 往淡水中加入NaCl等配成人造海水,可用于海产品的长途运输 C. 赤潮主要是由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废水引起沿海水域的富营养化而造成的 D. 海洋经济专属区的资源开发可获得Fe、Co、K、Au、Mg、B等金属 【答案】 D 【解析】海水中含碘含的是碘离子(I—),要从海水中提取碘单质(I2)必然会涉及到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所以一定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A正确;赤潮主要是由生活污水和工农业生产的废水任意排放引起水中 N、P元素增高造成水域的水富营养化而造成的,故C正确;由于岩石、大气、生物的相互作用,B不是金属元素,故D不正确。 2. (09年广东卷) 下列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 氯水中:c(Cl2)=2[c()+c()+C(HClO)] B. 氯水中:c()>c()>c()>c() C. 等体积等浓度的氢氧化钠与醋酸混合:c()=c() D. 溶液中:c 【答案】D 【解析】根据氯水中所含粒子的种类可知氯水中也含有氯气分子A设置了一个貌似物料守恒的式子而忽视了氯气分子的存在,故A错;根据Cl2+H2OHClO+H++Cl-,HCl完全电离 而HClO部分电离,可知正确的顺序c(H+)>c(Cl—)>c(ClO—)>c(OH—),B错;C项等物资的量的强碱与弱酸混合生成强碱弱酸盐溶液显碱性c()>c(),再根据溶液中电荷守恒可以判断c()>c(。 3.(09年山东卷) 下列关于氯的说法正确的是 A.Cl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在化学反应中只能作氧化剂 B.若1735Cl、1737Cl为不同的核素,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C.实验室制备Cl2,可用排饱和食盐水集气法收集 D.1.12LCl2含有1.7NA个质子(NA 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 【答案】 C 【解析】Cl2中的氯元素化合价为0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A错误;同位素原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分别相等,所以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B错误;通过实验室制得的Cl2中含有少量HCl, Cl2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很小,而HCl,易溶,C正确;没有指明气体所处状态, D错误。 4.(09年山东卷)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A. 明矾[KAl(SO4)2·12H2O]在水中能形成Al(OH)3胶体,可用作净水剂 B. 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不可能与氧气发生反应 C. 浓H2SO4有强氧化性,不能与Cu发生剧烈反应 D. 将SO2通入品红溶液,溶液褪色后加热恢复原色;将SO2通入溴水,溴水褪色后加热也能恢复原 色 【答案】 A 【解析】KAl(SO4)2·12H2O电离出的Al3+能水解,生成Al(OH)3胶体,可用作净水剂,A正确;金刚石能够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B错误;浓H2SO4有强氧化性,在加热条件下与Cu可剧烈反应,C错误;SO2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颜色能复原;SO2和溴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加热不能恢复原来颜色,D错误。 5.(09年福建卷)短周期元素Q、R、T、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所示,期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T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 (2)元素的非金属性为(原子的得电子能力):Q______W(填“强于”或“弱于”)。 (3) W的单质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浓溶液共热能发生反应,生成两种物质,其中一种是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原子序数比R多1的元素是一种氢化物能分解为它的另一种氢化物,此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5)R有多种氧化物,其中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在一定条件下,2L的甲气体与0.5L的氯气相混合,若该混合气体被足量的NaOH溶液完全吸收后没有气体残留,所生成的R的含氧酸盐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6)在298K下,Q、T的单质各1mol完全燃烧,分别放出热量aKJ和bKJ。又知一定条件下,T的单质能将Q从它的最高价氧化物中置换出来,若此置换反应生成3molQ的单质,则该反应在298K下的=________(注:题中所设单质均为最稳定单质)  【解析】本题考查无机物的性质,涉及化学用语、方程式书写、氧化还原反应以及热化学的知识。从给出的表,结合T在周期表的位置与族数相等这一条件 ,不难得出T为Al,Q为C,R为N,W为S。(1)T为Al,13号元素。(2)S、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酸为硫酸强于碳酸,则可得非金属性S强于C。(3)S与H2SO4发生归中反应,从元素守恒看,肯定有水生成,另外为一气体,从化合价看,只能是SO2。(4)比R质子数多1的元素为O,存在H2O2转化为H2O的反应。(5)N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为NO,2NO + O2 = 2NO2,显然NO过量1L,同时生成1L的NO2,再用NaOH吸收,从氧化还原角度看,+2价N的NO与+4价N的NO2,应归中生成+3N的化合物NaNO2。(6)C + O2 CO2 △H= -a Kj/mol①,4Al +3 O2 =2Al2O3 ?H= -4bKj/mol②。Al与CO2的置换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为:4Al + 3CO23C + 2Al2O3,此反应的?H为可由②-①×3得,?H=-4b-(-3a)=(3a-4b)KJ/mol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