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2)了解三次改革时苏联的形势、改革的特点及失败原因; (3)比较三次改作的异同点,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改革进行评价。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事件对人物作评,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有辩证的认识; (2)对本文中的改革进行历史比较,以达到更深刻的认识; (3)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不能偏向; (2)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教学方法】 利用讲述法,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对本章内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对于有关改革,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比较和总结,培养学生们的比较、归纳和概括能力; 在课堂上插入提问和讨论,鼓励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人物及事件进行辩证的评价,以提高能力。 【教学内容】 1.“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到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等,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赫鲁晓夫以农业为突破口,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 (2)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农业改革。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 ?②工业改革。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1954年8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开始扩大企业领导的权利,国家对企业的指令性指标减少52%;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如:改革工资制度用计件奖励工资制度代替累进计件工资制,增加了计时工资的比重。 (3)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①积极作用: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②局限性: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经济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企业管理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2)改革的结果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结果,可以从两方面概括:一是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二是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开始下降,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面对困境,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2)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问题及影响 ①内容: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 ②问题:但是由于对于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经济改革措施仓促上马,缺少宏观决策和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苏联经济持续下滑,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政治阻力太大,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教学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 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热点试题】 1.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应怎样认识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4.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哪些经验教训? 【课堂小结】 本章主要讲述了二战后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进行探索和创新,共分为3次改革,即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面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试图改革,前两次是修补,后者是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他们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纠正斯大林体制的错误,以至于积重难返,失去了让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机会,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