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2)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 (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 (2)通过比较法,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使学生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一百年不动摇。 【教学方法】 1.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放映影片和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2.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依据课改精神,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学生为本,目的明确,环环相扣; 4.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尝试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 1.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①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召开: ①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 ②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经营方式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则: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实行:1978年,开始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试点(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作用: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②行政机构的改变: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提高,建国以来第一次真正解决了中国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随着后续配套改革措施的不断推出(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等),使中国的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变。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 ②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③内容(采取的措施):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④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一是伴随着改革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让一部分比较保守的人对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产生了疑问,甚至有些人主张退回到过去的道路上去;二是初步的改革措施,已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走向世界的要求,改革走入了瓶颈状态,必须深化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可能性: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 (2)过程 ①理论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邓小平南巡讲话要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姓“资”姓“社”问题;提出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大”主要内容:坚持两个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加快两个步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邓小平讲话的指导下,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整个改革开放指明了新的方向。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③理论完善: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作了规定: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中心环节。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坚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 以上五种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基本建立: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确立。 (3)意义 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②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教学重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热点试题】 1. 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2. 比较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遵义会议的相同之处? 3.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4. 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有什么区别? 6. 分析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搞市场经济会不会改姓?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指引下,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受了国际国内各种风险的严峻考验,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崭新形象和强大生命力。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由初步确立走向逐步成熟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优势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得以发挥。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