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2)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2)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教学方法】 1.这一课初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针对性地进行讲述,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2.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教学内容】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变化原因: (1)鸦片战争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 (2)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西方殖民者给中国的通商城市带来了建立在近代科技发展基础上的生活方式。如在电影《日出》《金粉世家》中,我们就看到旧上海租界里有留声机、自鸣钟、霓虹灯、西式轿车、电报、西式餐厅、舞厅、银行和操各种语言的多种肤色的外国人,这对闭关锁国的清朝人僵化的生活方式影响很大。 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些与城市工商业发展相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兴起了,它包括电灯照明、火车运输、自来水供应和宽阔的马路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出现,势必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打破市民多年来旧的生活习惯。 (3)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当时人们崇尚新礼仪、追求新风尚。 2.表现:衣、食、住、风俗 (1)衣(服饰): 特点: ①样式变化不大,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封建伦理道德之下,人们的思想拘谨、保守、呆板; ②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但也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特色; ③是手工产品,历代服饰既体现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也反映我国的文明文化的历程。 变化: ①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渐渐进入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青睐; ③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欧式裙子。 (2)食: 传统饮食——中餐 ●南方饮食:米饭、海鲜 ●北方饮食:面食、肉类 ●满汉全席:中餐的八大菜系。 我国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苏、粤、闽、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鲁、川、苏、粤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就形成了我国的“八大菜系”。 ●变化:西餐 ●传入的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住: ①原因:受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的使、领馆区建筑式样的影响 ②特点:传统民居和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 ③代表:北京四合院、圆明园 (4)风俗:短发易服、废止缠足 ①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孙中山先生对此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被尊称为“中山装”; 女子改穿旗袍,百姓穿上洋衣洋袜。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民国初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和燕尾服作大礼服,是对封建服式等级制的彻底否定。孙中山还提出“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作为改良服饰的指导思想,这一与现代文明接轨的服装观念在中国的实施,使得人人须臾不可离身的服装,彻底摆脱封建伦理的规范,向着实用、经济、卫生、美观的方向发展,这是服装史上的重要转折。妇女缠足实际上是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具体体现,妇女处于对男子的从属和依附地位,缠足大小成为男子品评女性美的一种畸形尺度,不仅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而且成为文人笔下描绘和宣扬的对象,这种对女性身体的摧残反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特征。而主张断发反对缠足这种纯粹的个人行为,在中国反对封建的进程中成为思想启蒙的先声。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1)原因:人民当家作主是建国后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社会风尚的主流。 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城市居民的劳动就业问题,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②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③通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打击不法商贩的投机倒把活动,稳定物价,得到群众的拥护,统一财经的措施解决了供求、劳资等矛盾; ④合理调整工商业,调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 ⑤进行了增产节约运动。 (2)表现: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①许多生活必需品都凭票证供应,定量供应(计划经济的特征) ②政府下令取缔了卖淫嫖娼、贩毒吸毒等丑恶现象; ③改革封建婚姻制度,提倡婚姻自主,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妇女,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构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范式,也为婚姻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 这部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婚姻法自1950年5月1日起施行。1980年9月10日,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新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2001年4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修订,新修订的婚姻法同日起施行。 ④朴实而又带有革命色彩的衣着: 20世纪50年代:女孩子喜欢穿布拉基(连衣裙);男孩子以列宁装、中山装为主流; “文革”时期:以着绿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 2.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1)原因: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沿海到内地形成开放的新格局,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表现: ①服饰:颜色由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衣着的变化不但说明人们富裕了,也说明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也在悄然变化,而且服装材质丰富,设计新巧,工艺水平也提高了。这些充分说明我们国力在增强。 ②饮食: 经济体制改革后,粮食产量增高,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取消实行了几十年的票证。 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饮食多样化。 ③住房:人民的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普通平房→简易楼房→90年代以后国家启动安居工程;保障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福利。 1991年中国人均住房面积七平方米,2001年已经达到10.5平方米,十年的时间增加了50%。到2001年底,中国城乡住宅竣工面积已经达到13亿多平方米,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产业。人们的居住质量也在进一步改善,不仅满足于宽敞舒适,在环境优雅、价格适当、个性装饰等方面有了更多要求。为使城市建设更趋于合理化、规范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城乡规划的监管。同时,中国的住宅建设更加注重人性、生态和环境保护。 ④社会风俗: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五一”“十一”长假,成为人们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黄金周。 休闲方式多样化:休闲度假、郊区游、出境游以及娱乐健身等逐步成为市民生活的新内容,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 新的社会时尚:关心自己、关爱他人、关注社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社会风尚,正在逐步形成。 【教学重点】 1.知道近代中国人在衣、食、住及社会习俗方面出现的变化; 2.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热点试题】 1.简述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 2.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 4.概括指出晚清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有哪些?并说明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作为最能体现时代变迁的载体,它的变化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以及人们思想不断变化的结果。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是导致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根本因素。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