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刊业的发展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时间,分析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 (2)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社会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利用知识结构图教学,分段讲述,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讲述中插入提问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整合能力; 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教学内容】 1.中国报刊业的兴起: (1)中国报刊业的形成阶段。 世界上第一家中文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伦敦布道会出版。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这些报刊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外文的报刊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国丛报》、《北华捷报》和《万国公报》。《中国丛报》是美籍基督教士裨治文在1832年独立创办的,专门向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介绍”当时中国各方面的情况,特别着重鼓吹侵略思想,以“中国通”的资格提供侵华具体方策。《北华捷报》是由英国人奚安门等人在1850年8月创办的,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该报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停刊,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外文报纸。 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至1883年7月休刊。又逾六年改为月刊恢复出版。复刊后内容不局限于传教,还广泛涉及中西关系、时事政治、通商、中外条约以及教育、科学、文化习俗等。中文报刊主要就是引言中提到的《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和《申报》。《东西洋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所以确切的说,《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这些报刊的创办,对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无论在版式,内容和编辑方面都产生了示范和催生作用。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同一时期创办的报刊还有: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1874年1月在香港主持创办《循环日报》;容闳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汇报》。我国的报刊业逐步形成了。此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虽然中国报刊业形成的时间比西方晚,但是报纸的故乡却是在中国。 (2)中国报刊业的发展阶段。 此后,中国人创办的报纸越来越多。戊戌变法时期,出现了一些宣传改良思想的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该报刊由梁启超主笔,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保守,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辛亥革命时期比较著名的报刊就是《民报》。《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民报》从一开始就以战斗的、批判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报》刊登的一系列文章以犀利的笔锋和严密的逻辑,从政治上、理论上、历史上对保皇派提倡的君主立宪以及清王朝的假立宪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同时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党人的主张。《民报》在国内进步分子中广泛流传,也和国外进步舆论相呼应,对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巨大作用。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比较著名的报刊是《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地称为《新青年》。这个刊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俄国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主持下,《新青年》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1923年6月,《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这些时期的报刊已经成为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当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为了革命的需要我们党也开始创办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个中央级机关报。1931年12月在江西瑞金出版。最初,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从1933年2月10日第50期起改为中央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的联合机关报。1937年1月29日,从第325期起改名《新中华报》。而《新华日报》则是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创办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9个多月后移到重庆出版。1947年2月,被国民党勒令停刊。1948年6月,《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诞生,当时是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机关报。1949年3月,《人民日报》迁至北平(今北京),同年8月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3)中国报刊业的繁荣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报纸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2 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10%。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 725种。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所利用的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因为人的视觉具有一种短暂的记忆功能,能将迅速连续移动显示的图像连接起来,如图像的形状和位置相差甚微,并以每秒10幅以上的速度在人眼前显示的话,人眼所看到的将是一组活动着的图像。1895年2月,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所发明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1895年12月,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个咖啡馆公开售票放映电影,终于使电影投入了实用阶段。 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在电影发明仅仅10年后,中国就有了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这部电影的主演是京剧界须生泰斗谭鑫培。根据默片的需要,电影只拍了《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片段。影片在日光下拍摄,没有剧本,拍摄过程前后用了3天时间。影片虽然粗糙,但是首映却非常成功,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速发展并很快走向成熟。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尝试拍摄有声电影。同年8月,有声电影正式在美国上映。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如果学生要求可简单介绍剧情。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此时电影的主流是左翼电影。著名的影片有《狂流》、《渔光曲》、《风云儿女》等。《狂流》是第一部左翼影片。《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该片格调凄婉压抑,节奏缓慢抒情。尤其是多次出现的主题歌《渔光曲》的词曲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影片在上海创连映84天的新纪录。1935年3月,该片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博览会获“荣誉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获国际电影奖项的作品。《风云儿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这首高亢激昂的进行曲随着电影的播放,唱遍大江南北,激励着全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新生,为了祖国的解放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建国初期的电影的特点则是,把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搬上了银幕。 文革时期的电影如报刊一样题材狭隘,表现手法单一,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入低谷。同样是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辉煌。 八十年代有《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阿Q正传》、《红高粱》等影片; 九十年代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一个都不能少》等影片在国际上多次获奖。谢飞、张艺谋、陈凯歌等成为国际著名的大导演。巩俐、葛优、章子怡等成为了国际影星。至于香港电影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 电影媒介的特点:1.时效性不强;2.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3.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2)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当时北京电视台播出节目的频率仅为每周四次。北京全市能收到节目的电视机也仅有几十台。随后上海、哈尔滨等地也建成了地方性电视台,但全国也只不过十几家。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中国的电视事业发展缓慢,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停滞。 中国电视事业的大发展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电视逐渐普及;二是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教学建议,让学生阅读有关改革开放后电视事业发展的两段内容,思考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电视会得到普及?然后教师总结原因:1.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2.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3.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对于“村村通”工程学生可能不太了解,建议教师可以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村村通”工程是国家为解决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主要是西部地区)群众难以看电视听广播问题而实施的工程。从1998年开始实施,到2001年3月,累计投资16.2亿多元,消灭广播电视盲村10万多个,解决了近7 000万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至于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教材主要提到三个重要的表现:一是出现一批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新闻类节目;二是现场直播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三是播映许多优秀的电视连续剧。 3.‘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互联网的优势: 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②费用低廉; 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 1.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2.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热点试题】 1.四大媒介是指哪些大众传播媒介?请谈谈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电视迅速普及的原因。 【课堂小结】 本课教材通过对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的介绍来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概况,同时揭示出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由此可见,本课的线索有两条,一条是“传媒变迁的过程”,另一条就是“传媒发展的影响”。而“传媒变迁的过程” 这条线索又分纵横两条线索,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发展的过程是纵向的线索;而“报刊──影视──网络”,这种媒介技术的进步是横向的线索。与此相对应“传媒发展的影响”这条线索也要分成纵横两条,纵向的线索是中国报刊、影视、网络的发展分别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横向线索是媒介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