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引言分析: 引言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实现百年富强梦想和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途径。本单元内容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经历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这一阶段,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阶段,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教学设计 制作人 路云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解析史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重点难点】 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明确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在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商企业的刺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等因素影响下产生以来,经历约80年的曲折发展,于1949年左右萎缩。那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经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单元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合作探究】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有三个: 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第二,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搜刮。 国民党在后来发动的三年大规模内战期间,除了直接的破坏以外,特别是在战争最后阶段退往台湾之前,将能够转移的各种形式的财富全部转移,不能够转移的,则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破坏。因此,建国初,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到处废墟,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第三,由于多年战争的破坏。 过渡: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而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则作出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2.概况:(1)国民经济的恢复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有没有能力把经济形势稳定下来,把生产恢复起来,使自己在经济上、从而在政治上站住脚跟,这在当时是比进军和剿匪更加困难的新的严峻考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全国人民经过三年努力,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我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从而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实行“一五计划” ①背景:中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中国近代工业虽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但由于帝国主义的阻挠,连年战争,没有实质的突破,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广大人民迫切要求启动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从工业产品钢和发电量产量的人均占有量来比较:1952年我国钢的产量与美国1950年的产量相比,我国人均占有量只是美国的千分之四。而发电量的人均占有量还不到美国的千分之一,甚至不到印度的四分之一。 从产品的品种看:我国当时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所以要想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就必然要改变这一落后局面。 基于上述情况,党和政府一面着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一面为了尽快满足人民群众对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于1953年制定了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合作探究】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②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合作探究】3: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毛泽东对当时国民经济曾有段论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③超额完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合作探究】4: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在这里?(P53学习延伸) (1)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 (2)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 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 ④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过渡: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从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三大改造 (1)对象: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合作探究】5:结合教材的“历史纵横”中有关知识分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土地改革后的土地制度实际上是农民个体所有,这种土地所有制,本质上依然是私有制,还造成了广泛的小农经济。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一方面会产生新的贫富分化和新的剥削。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将严重阻碍工业化的发展。所以,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全有必要。 (2)基本途径和方式: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2)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合作探究】6: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促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合作探究】7: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从革命性质来看:三大改造前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2)从经济基础来看:三大改造前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以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3)从生产关系来看:三大改造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总之,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劳动分配制度上,基本上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在阶级关系上,消灭了剥削阶级。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过渡:假设你是一位生活在当时的公民,你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国情有哪些判断?对国内主要矛盾会作出怎样的分析?认为党和国家应如何确定下一步的工作任务? 二、探索与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 a时间:1956年 b内容: 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c意义: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大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确定都是十分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后来的历史,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八大的路线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坚持贯彻八大的正确路线,留下了历史遗憾。 (2)八字方针 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意义: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过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本来是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但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遭到很大的挫折。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出台的背景 一方面是由于全党和全体人民对迅速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强烈要求,造成了一个过热的社会氛围。 另一方面,是由于党和政府在前一阶段的经济工作中连续取得了骄人成绩,工作太顺了,以致许多领导人产生了骄傲情绪和轻视经济工作的态度。 a.时间:1958年 b.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对总路线的全面评价: 主观愿望上讲,它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无可厚非。但从科学的角度讲,多快好省同时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客观效果上讲,催生了“左”倾经济思想和盲动的经济行为,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a.“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合作探究】8:P52【学思之窗】分析当时人们是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来进行建设的?你对这样的炼钢运动有什么看法? 解题关键:了解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和当时人们希望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急迫心情。 思路引领:回忆学习过程中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历史背景的介绍和分析。 (1)在当时全国上下一致迫切要求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社会氛围下,在前一阶段一五计划经济工作中取得了骄人成就而兴奋不已的情绪下,人们一方面是以一种热火朝天、忘我的精神面貌,一方面又是以一种急于求成、不顾代价的心情投入到大规模经济建设中的。 (2)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b.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c. 后果: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合作探究】9:关于二十年(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失误的原因及教训 (1)失误的原因 ①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封建专制存在时间长,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党的机体,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易出现盲目服从;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来指导革命,用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问题,难以很快转变观念。 ②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需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 ③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想尽可能纯洁革命队伍。 ④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峙尖锐,使我党领导人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以便对抗资本主义。 (2)经验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④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 “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3.调整 (1)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本课小结】 根据本节内容绘制1949---1976年经济曲折发展的折线图。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经过短短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一五计划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极为高涨,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等人就是杰出的代表。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虽一再出现过"左"的趋向和错误,在建设事业上也曾出现过重大损失和曲折;但是在另一方面,符合中国国情正确的趋向、理论、方针、政策,也在探索、形成和发展着,并在一个时期内居主流地位。它们有力地引导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事业中进行着有益的探索,积累着经验,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不断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制定或采取一系列的正确决策和措施,为以后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把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背景、过程、方针和意义影响; 2.把握中共八大的背景、内容与意义影响; 3.把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大二次全会总路线的实质与危害。 【预习内容】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 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 2.概况 (1)恢复国民经济 ①表现:到 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②意义:为国家开展 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行一五计划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②时间:1953-1957年。 ③内容 a.优先发展 b.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 进行改造。 ④成就: 、长春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⑤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 ①时间:1953一1956年底。’ ②过程 a.农业:农民参加 ,走集体化道路。 b.手工业:手工业者加人手工业者生产合作社。 c.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的 的高潮。 ③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 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50到70年代的探索和失误 1.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的 变化。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 的变为先进的 。 ③意义:是对我国 建设的一次探索。 (2)国民经济调整 ①目的: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 ②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 、巩固、 、提高”的方针。 ③成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探索失误 (1)1958年总路线 ①内容:1958年,中共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影响:会后,全国掀起“ ”的高潮。 (2)“大跃进”运动 ①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②工业上制定出几年内产量赶超 和 的高指标。 ③农业上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 ④忽视了客观 (3)“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初期一切财产由 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②许多地方大办 ,吃饭不要钱。 3.失误影响 (1)违背了经济发展 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2)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 。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1966年,“ ”爆发,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 。 2.表现: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 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 “ 3.调整 (1)周恩来:1971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 局面。 (2)邓小平: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 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探究社会主义起步的背景、过程、方针和意义影响; 把握“一五计划”社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并分析重工业集中在东北的原因。 3. 把握中共八大的背景、内容与意义影响; 4 .把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大二次全会总路线的实质与危害。 5. 绘制1949----1976年国民经济曲折发展的折线图。 【知识梳理】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背景: 【合作探究】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原因是什么? 2.概况 (1)恢复国民经济 ①表现:到 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②意义:为国家开展 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行一五计划 【合作探究】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合作探究】3: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②时间:1953-1957年。 ③内容 a.优先发展 b.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 进行改造。 ④成就: 、长春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⑤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合作探究】4: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在这里?(P53学习延伸) (3)三大改造 【合作探究】5:结合教材的“历史纵横”中有关知识分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①时间:1953一1956年底。’ ②过程 a.农业:农民参加 ,走集体化道路。 b.手工业:手工业者加人手工业者生产合作社。 c.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的 的高潮。 ③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 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合作探究】6: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合作探究】7: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的探索: 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③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中国尽快地从 变为 。 ④1960年冬,提出“ 、 、 、 ”的八字方针,调整失衡的国民经济。 2.探索中的失误: ①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1958年,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合作探究】8:P52【学思之窗】分析当时人们是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来进行建设的?你对这样的炼钢运动有什么看法? ③1958年,发动的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 运动,变革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④ — 年的文革,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几乎瘫痪。是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浩劫。 【合作探究】9:关于二十年(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失误的原因及教训 【重点突破】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共八大 ⑴内容: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即反保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⑵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社会主制度的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是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 2.中苏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政策、措施有何不同?与苏联相比,中国政治制度有何特色? (1)政策、措施:①苏:十月革命后把大工业收归国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但其基本做法是没收私人资本。②中: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进行三大改造;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赎买,实现和平过渡。 (2)政治特色: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当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其原因是 ①多年战争的破坏 ②国民政府的搜刮 ③帝国主义长期掠夺 ④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A、①②④ B、③④ C 、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1952年我国经济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国家财政经济有了根本好转 B、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C、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立起来。 3、在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精神的是 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把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轻工业放在首位 C、重点抓好农业、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以工商业为主,加快手工业的合作化进程 4、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B、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5、从1958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中可以得出的教训是 A、经济建设要全面发展 B、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按劳分配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D、经济指导方针政策要符合客观规律 6.(2008江苏历史9)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7、1961年我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是为了 克服严重自然灾害 B、巩固“反右倾”斗争的成果 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 D、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8.(2008广东)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  ①“多” ②“快” ③“好” ④“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08宁夏文综)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10.(2008上海历史)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11.下表为我国1957-1960年间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公斤),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 (  ) 年份 粮食 植物油 猪肉  1957年 203 2.4 5.1  1960年 163.5 1.85 1.55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 B.互助合作运动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1957至1960年我国出现严重自然灾害 D.“文革”的“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 12.针对下表情况,建国初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人均产量 中国(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钢产量 2.37kg 538.3kg 4kg  发电量 2.76kwh 2949kwh 10.9kwh  A.没收官僚资本 B.实行土地改革 C.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D.掀起大跃进运动 13.对下面20世纪50年代末两幅新闻图片的报道,表述正确的是 A.左图是虚假的,右图是真实的 B.左图是真实的,右图是虚假的 C.左图是虚假的,右图是虚假的 D. 左图是真实的,右图是真实的 14、下列趋势图,最能显示“文革”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是( )  15、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大跃进”运动 C、农村人民公社化 D、文化大革命 16.(09年上海卷)右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7.(09年福建卷)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 A.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 B.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 C.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 D.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 18.“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 ) 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19.1967年到1968年,“文化大革命”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其表现是 经济工作机构瘫痪,处于无计划状态 ( ) ②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 ③大批工人、干部离开岗位闹“革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0 (2006年全国高考广东卷9)“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延安大生产运动 B.农业合作社高潮 C.“大跃进”运动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1.口号代表一种精神、一种希望,会使人振奋。下列口号在中国历史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实业救国”②“民主科学”③“自强”“求富”④“超英赶美”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22 某地一大宅院门的灰墙上一副墨字对联依稀可辩:“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幅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 A.20世纪50年代末 B.20世纪60年代末 C.20世纪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 23.(02苏粤18)下列各项,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 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24.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中有一个场景:小孩找出他父亲的铁皮箱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应该发生在 A.“文化大革命”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5.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B.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C.出现了农村城镇化趋势 D.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二、材料解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材料二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材料三 “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 (2)“一五”计划为什么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工业总产值 比上年 国家财政总收入 比上年  1966年 2534亿元 +17.3% 558.7亿元 +24.4%  1967年 2104.5亿元 -10% 419.4亿元 -25%  1968年 2015.3亿元 -4.2% 361.3亿元 -13.9%  材料二 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产值 3967亿元 比上年增长9.2%  国家财政总收入 809.7亿元 比上年增长5.6%  国民收入 2318亿元 比上年增长8.3%  材料三 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部分) 工农业 工业 农业  总产值或收入 4504亿元 3219亿元 1285亿元  比上年增长 11.9% 15.1% 4.6%  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⑵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的什么状况?原因是什么? ⑶结合材料指出,国民经济与政治局面存在何种关系? 28.(2007江苏卷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 (中共 )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材料三?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①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3分 ) ②“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是怎样阐述的?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么?(4分 ) ③材料三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 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4分 ) ④八大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八大路线之间的关系。(2分) 【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一、国民党政府 全面崩溃 1952 有计划 重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鞍山钢铁公司 农业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 二、 主要矛盾 农业国 工业国 社会主义 调整 充实 多块好省 大跃进 三、英国 美国 经济规律 公社 公共食堂 客观规律经济困难 文化大革命 经济领域 规章制度 闹革命 复苏 全面整顿 【当堂练习】 一、选择题 1--10 CDABD ADABD 11--20 ACACD DACDC 21—25 BABBD 二、材料解析题 26.解析:本题依据所学知识和所给材料,多方面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属于再现教材的基础知识,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需要从材料中寻找答案,解答时要从材料的叙述中体会出哪项属于“措施”性叙述。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是因为东北地区具有优势,于是问题就转化为从所给材料中寻找东北地区有利于经济建设的优势了。 答案:(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主要措施:国家集中物力、财力大规模投入;利用苏联帮助,建立钢铁、汽车、重型机械等重工业企业和重点建设东北地区。 (2)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等国为邻,资源物产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 27、(1)现象:1966—1968年间我国工业总产值、国家财政收入持续下降。原因是“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工厂停产。 (2)前者是“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支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后者是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3)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它又是靠经济发展才能维持长久。 28.答案要点:(共13分) 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施"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经济建设方针: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③具体表现: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原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答出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的意思亦可) ④邓小平理论继承了八大路线,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创新。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