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临清二中 学科历史 编写人马龙飞 审稿人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确立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目“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介绍了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和1988年成立,此后特区发展迅速,真正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窗口。第二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指出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走出去”的战略在20世纪末应运而生。第三目“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首先介绍了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随后指出了1990年中央政府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及其目的,突出了浦东发展所依靠的有利条件和取得的重大成就。本节课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综合性很强,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1.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 2.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 3.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理解:1.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运用:1.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2.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资料搜集、问题探究、历史比较归纳、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资料分析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景设置:“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设立经济特区?我国的对外开放又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新格局,有何特点?我们将在本课中学习、探讨这些问题。 板书: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二、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文选》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中国的对外开放绝非偶然,它是在国际有利条件和发展趋势下,在国内推动改革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多媒体展示: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表明,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样的倡议?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学生回答:邓小平倡议在广东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标志着邓小平的倡议开始付诸实施,中国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板书: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教师讲述:1980年8月26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首块试验田的深圳经济特区正式诞生。 教师提问:此外,中国还建立了哪些经济特区? 学生回答:1980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3月,中国设立海南省,并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教师提问:为什么把这些开放城市称为特区呢? 学生回答:“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收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多媒体展示: 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 1.补贴计划的名称:对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经济特区的外资企业的优惠所得税政策。 2.通知所涵盖的时间:1984年至今。 3.政策目标和/或补贴的目的:促进地区发展和吸收外资。 4.补贴的背景和主管机关:国家税务总局和地方税务主管机关。 5.给予补贴的法律依据:1991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1991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6.补贴的形式:适用优惠所得税税率,及所得税免除。 7.提供补贴的对象和方式:(1)对于在经济特区设立的外资企业和在经济特区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外国企业,应适用15%的优惠所得税税率。 (2)对于在经济特区所在城市的老城区设立的外资生产型企业,应适用24%的优惠所得税税率;对于技术密集型项目、外资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偿还期较长的项目、以及国家鼓励的部门中的项目,如能源、运输等,所得税税率可进一步减至15%。 (3)对于外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服务部门的企业,第一年应免除所得税,第二、三年应免除50%,但需向当地税务主管机关申请并获批准。基期年份为此类企业第一个盈利年。 8.单位补贴量,或如不可能提供,则为该补贴的总额或年度预算额:适用的优惠所得税税率为24%或15%。 9.补贴的期限和/或所附任何其他时限:1984年— 教师设疑:“经济特区”是“政治特区”吗? 学生回答:不是。 教师讲述: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 一个特殊渠道。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教师提问:为什么首先选择这四个地方来创办特区呢? 学生回答:毗邻香港、澳门的东南沿海。 教师补充: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一是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与台湾隔海相望。二是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三是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四是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五是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教师提问:从分析中我们看到,经济特区的设立绝非偶然。那么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的两幅图片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特区是全国吸收利用外资的热点。1992年在五个经济特区,外商实际投入90亿美元,约占全国外商实际投资的29%,外贸出口达124亿美元,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7,涌现出了一百多个技术和管理先进企业。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创汇大户,成为全国出口的新基地。 教师提问:这对中国经济起到什么推动和借鉴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先行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多媒体展示: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经济特区的亲笔题词 “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邓小平回京讲话 教师提问:阅读上述邓小平题词和回京讲话,想一想,党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的背景是什么? 学生回答: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带来了成功的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地域创造了条件。 教师讲述:邓小平同志的题词和回京后的谈话,坚定了党中央进一步开放的决心。 教师提问:为此党中央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学生回答:进一步开放的第一步是1984年,中共中央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板书: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学生活动:在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并思考这些城市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 教师总结:沿海城市具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口岸。 教师提问: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旨在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它们将成为经济繁荣、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沟通国内、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教师讲述:这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二个层次。这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延伸,在沿海地区从南到北连成一线。 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批转《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下发,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的61个市、县,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三个层次。这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继续延伸的体现。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发区已经从南到北连成一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学生活动:看《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思考我国沿海开放地带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水陆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又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 教师讲述: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中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桥梁和窗口、出口创汇的基地。开放区的目的是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吸收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推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大决策,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板书: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教师介绍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 多媒体展示: 教师讲述:开发浦东的设想酝酿已久,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设资金基本上要依赖国家,而国家经济落后又没有足够的财力,致使开发浦东的设想未能实施。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打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开发浦东的问题。1990年2月,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请示》。同年4月,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上海宣布开发、开放浦东。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 1.开发浦东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2.浦东的开发有哪些自身的地理优势?结合地理和历史知识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1.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的新飞跃。 2.浦东新区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处我国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组成的T字形结构结合点,面对太平洋,濒临东海,北枕长江,背靠物阜民丰的长江三角洲,既是世界经济进入中国的主要门户,又是中国经济特别是长江经济走向世界的直接通道,真可谓得天独厚,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 教师讲述:开发浦东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1997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鼓励这些地区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前面,发挥对全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由此可见,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极其重要,是我国扩大开放格局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又一部署。 国家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为浦东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现在的浦东已经成为上海和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中心的高速增长点和上海、长江流域同世界经济新的连接点,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多媒体展示:1992年的浦东和2005年的浦东图片 教师讲述:上海浦东的开发成功只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对外开放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那么这样一个对外开放的格局有何特点呢? 学生回答: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改革与开放是推动我国现代化的两个车轮,是相辅相成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共同推动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课后探究:一提起特区,首先想到的是:经济发展的生气勃勃,同时又有些杂乱无章,敢闯敢干却不乏一夜暴富的景象。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深圳的三天一层楼和遍地打工妹,人们对深圳的向往只有机会和金钱。”深圳在上个世纪最后20年间的巨大变化,被称为世界罕见的经济奇迹,深圳由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能够成功的象征。所谓奇迹,是指一种非普遍、非持久的现象,这个概念本身就意味着“深圳现象”将会像流星雨一样很快消失。然而,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要由几代人努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需要一个具有强劲发展势头的深圳。这样,深圳能否保持经济发展的后劲就成为人们既担心又关心的问题,也是每个深圳人都在思考的主题。你认为怎样才能把“深圳现象”发展下去?感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一下。 备课资料 设立经济特区是我国的首创吗?我国的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开办经济特区国外早有先例。最早的是16世纪在意大利热那亚建立的自由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特区遍布亚、非、拉和北美、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中共中央、国务院规定,在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建设资金的来源,以吸收外资为主;经济形式,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即“三资”企业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产品销售,以外销为主;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在特区内,对投资外商在税收、土地使用、入境出境管理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和方便。“三资”企业所得税率为15%,中外合资企业外商所得合法利润汇出境外免征所得税。特区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生产所需要的机器设备、零配件、原材料、运输工具和其他生产资料,免征进口税;进口必需的生活用品,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征收或减免进口税。特区出口产品,除国家限制出口或另有规定的少数产品外,免征工商统一税。外商经过申请批准后,可在深圳特区取得土地使用权,但禁止买卖、出租和擅自转让。外商来特区投资,在投资方向,投资数量,企业经营管理,劳动工资等方面也给予优惠待遇。 “面朝大海”的中国最大特区将如何等待“春暖花开” 作为中国最大的特区,海南陆地面积是其他四个特区的数倍,又是全国最大的海洋省,资源富饶,生态优越。然而办特区十多年来,发展速度和经济实力都落后于其他特区。一些专家认为,这背后的重要原因是海南错过了一些最佳战略机遇期。 在最初几年,海南因为政策优势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但最后导向了“房地产泡沫”。海南的洋浦本来准备实行中国最开放的政策,有望成为带动海南整体发展的突破口,但又因意识形态的争论使它一拖再拖。目前,中国已进入全面开放阶段,海南不可能再走依靠特殊政策“后来居上”的道路了。大量的后发地区不可能完全按照“沿海模式”,“特区模式”发展起来了,因为利用特殊政策短时间内吸纳资金、技术、劳动力已不太现实。 海南省管辖占全国海域面积三分之二的南海,最大的资源优势是海洋。有专家认为,21世纪的头10年是中国开发南海资源的重要时期,也是充分发挥海南经济特区后发优势的最佳战略机遇期。海南将围绕“建设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热带海岛休闲度假胜地的‘一省两地’”方针,以特色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我们期待它能真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同为“开放”,何以不同? 中国近代被迫的“门户开放”与今天的对外开放有本质区别。 第一,前提不同:“门户开放”是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国家主权丧失的情况下,由美国提出的。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合作时代。中国政府在中外对等交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进行的。第二,性质不同:“门户开放”是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政策,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更好地向中国推销商品,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而提出的。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和国家化潮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好地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第三,结果不同:“门户开放”有利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工业。对外开放有利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 浦东创下了哪些全国第一? 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全国惟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在体制创新、城市管理等方面,浦东的创举更是不胜枚举。仅在法律服务方面,就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等。 课前预习学案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识梳理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创办过程 (1)1980年,深圳、 、 、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 ,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特殊政策: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 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 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重要影响: 特区在发展 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经济开放区 (1)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 ,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1985年以后, 、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 。 (3)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 。 2.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我国所建立的_ ,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 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1990年,我国以 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是20世纪90年代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2.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 。 3.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 、 、 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走出去”战略;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情景设置:“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设立经济特区?我国的对外开放又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新格局,有何特点?我们将在本课中学习、探讨这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文选》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多媒体展示: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表明,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样的倡议?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板书: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教师提问:此外,中国还建立了哪些经济特区? 教师提问:为什么把这些开放城市称为特区呢? 多媒体展示: 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 1.补贴计划的名称:对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经济特区的外资企业的优惠所得税政策。 2.通知所涵盖的时间:1984年至今。 3.政策目标和/或补贴的目的:促进地区发展和吸收外资。 4.补贴的背景和主管机关:国家税务总局和地方税务主管机关。 5.给予补贴的法律依据:1991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1991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6.补贴的形式:适用优惠所得税税率,及所得税免除。 7.提供补贴的对象和方式:(1)对于在经济特区设立的外资企业和在经济特区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外国企业,应适用15%的优惠所得税税率。 (2)对于在经济特区所在城市的老城区设立的外资生产型企业,应适用24%的优惠所得税税率;对于技术密集型项目、外资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偿还期较长的项目、以及国家鼓励的部门中的项目,如能源、运输等,所得税税率可进一步减至15%。 (3)对于外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服务部门的企业,第一年应免除所得税,第二、三年应免除50%,但需向当地税务主管机关申请并获批准。基期年份为此类企业第一个盈利年。 8.单位补贴量,或如不可能提供,则为该补贴的总额或年度预算额:适用的优惠所得税税率为24%或15%。 9.补贴的期限和/或所附任何其他时限:1984年— 教师设疑:“经济特区”是“政治特区”吗? 教师提问:为什么首先选择这四个地方来创办特区呢? 教师提问:从分析中我们看到,经济特区的设立绝非偶然。那么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的两幅图片思考这个问题。 教师提问:这对中国经济起到什么推动和借鉴作用? 多媒体展示: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经济特区的亲笔题词 “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邓小平回京讲话 教师提问:阅读上述邓小平题词和回京讲话,想一想,党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的背景是什么? 教师提问:为此党中央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板书: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教师提问: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板书: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教师介绍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 多媒体展示: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 1.开发浦东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2.浦东的开发有哪些自身的地理优势?结合地理和历史知识回答。 多媒体展示:1992年的浦东和2005年的浦东图片 教师讲述:上海浦东的开发成功只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对外开放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那么这样一个对外开放的格局有何特点呢? 课后探究:一提起特区,首先想到的是:经济发展的生气勃勃,同时又有些杂乱无章,敢闯敢干却不乏一夜暴富的景象。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深圳的三天一层楼和遍地打工妹,人们对深圳的向往只有机会和金钱。”深圳在上个世纪最后20年间的巨大变化,被称为世界罕见的经济奇迹,深圳由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能够成功的象征。所谓奇迹,是指一种非普遍、非持久的现象,这个概念本身就意味着“深圳现象”将会像流星雨一样很快消失。然而,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要由几代人努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需要一个具有强劲发展势头的深圳。这样,深圳能否保持经济发展的后劲就成为人们既担心又关心的问题,也是每个深圳人都在思考的主题。你认为怎样才能把“深圳现象”发展下去?感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一下。 当堂检测: 例1(09年上海卷)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解析:考查用比较的方法解释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变迁。难度较大。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尤其是民族振兴是民族崛起的基础。答案:C。 例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研究、理解能力。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发展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A、B、D三项都是为了“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答案:C 例3.深圳、珠海等地是我国的第一批经济特区,其特殊性表现在 A、突破了计划经济的限制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对外关系可以独立自主 D、具有特别的行政权力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阐释历史概念的能力,做题的关键是从“特区”概念的内涵入手考虑,“特区”“特”就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但它在政治上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央政府完全行使主权的行政区。“特区”的含义即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这就打破了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 A. 例4.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是 A、经济特区 B、经济技术开发区 C、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D、上海浦东 解析: 上海浦东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开放,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故有如此盛誉。答案: D. 例5.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高。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2003年已达到11.67万亿元。我国国民经济取得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扩大商品出口 B、发展服务贸易,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C、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增强生产能力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改革开放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分析历史问题能力。:我国国民经济取得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A、B、C三个选项都片面的强调了外因,不是根本原因。 答案:D 例6.1978年,中国外汇储备为1.67亿美元,2003年已达到4033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的事实表明我国() A、出口商品竞争能力增强 B、进口商品数量明显下降 C、已经成为主要的债权国 D、对外支付能力越来越小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分析史料的能力。中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的事实说明我国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出口商品竞争能力增强。B、D两项都是错误的,事实上,我国进口商品数量越来越多,对外支付能力越来越大,C项表述不正确,故排除。答案:A。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选择题 1、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几句歌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老人邓小平1979年画的这个圈是指 B A、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B、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经济特区 C、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特区 D、开辟香港、澳门为经济特区 2、在全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居于“龙头”地位的是 C A、沿海开放城市 B、沿海经济开放区 C、经济特区 D、内地开放城市 3、下列关于经济特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D 是中国政府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 B、国家在吸引外资、减免税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 C、经济特区的设置带来了特区经济的飞速发展 D、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为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请阅读下列对外开放示意图(局部),从图中选出最早设置经济特区的省( ) D  A、①② B、②③ C、④⑤ D、③④ 5.(2008宁夏文综)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B A.毗临港澳 B.政策决策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6.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对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说:“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我国的经济特区“特”在 B A.政治制度不同 B.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不同 C.权力大于其他省区 D.与中央关系不同 7、关于“走出去”的战略,表述最恰当的是 B A、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具有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加强对外交流和学习 D、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8、我国经济特区、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大都在东南沿海地区,中央政府这样做的主要依据是 A A、与外国交通便利 B、人们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的经营方式 C、侨胞多,容易吸引外资 D、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 9、下列有关对外开放政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①其原则是平等互利 ②其具体开端是在广东、福建建立经济特区 ③其最终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④其实质是适应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落后局面。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 ①④ 10.我国开放下列地区的先后顺序是 D ① 大连 ② 海南 ③ 浦东 ④厦门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④① D、④①②③ 11.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D A、设立海南省 B、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C、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D、开发、开放浦东 12.过去上海有句谚语:“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种情形在浦东开发后得到彻底改观,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浦东的崛起充主要得益于 ?A.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C.改革开放政策??????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最根本的不同是 A A、资源配置方式不同 B、商品供应量不同 C、商品价格不同 D、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不同 14、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B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15、下列关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说法正确的有( )C ①这个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②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转变③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向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二、材料解析题 16.2007年6月底,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材料一 在谈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时,胡锦涛说,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 (1)市场和计划是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国家要不要搞市场 经济?首次以党的决议形式明确回答这一问题的中共全国代表大会是什么? 材料二 阅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中国对外开放体系包含哪几个层次? (3)我国开辟的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位于山东省的有哪几个? (4)我国开放的沿海经济开放区除了图中的三个地区外,还有一个地区是哪里? (写出具体的开放区所在地区名称) (5)我国的对外开放的决策是在哪次会议上决定的?对外开放的根本 目的是什么? (6)外开放格局有怎样的突出特点? 17、根据下列两幅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这两幅图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图一反映的经济体制的突出特点是什么?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18.(2008重庆文综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材料一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 624亿元猛增到1998年的79 3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9.7%,不仅大大高于改革前26年(1952~1978)平均每年增长6.1%的速度,也明显快于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 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什么经济现象?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识梳理 一、1.珠海 汕头 海南省 2. 经济管理权限 市场调节 3.外向型经济 二、1.沿海港口城市 长江三角洲 沿海经济开放区 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2.经济技术开发区 知识密集 三、1.浦东 2.标志 3.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5 BCDDB 6----10 BBABD 11----15 DCABC 二、材料解析题 16、(1)中共十四大。(2)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3)烟台、青岛。(4)环渤海湾地区。(5)十一届三中全会;目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6)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17、①图一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是由中央统一制订,由于商品供应严重不足,人们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都要凭票证。图二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商品丰富多彩,人们可以在商场随意选购商品。 ②特点:以行政审批资源配置为主,以指令性计划资源配置为主,甚至有时可以长官意志配置资源。消极影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建立过程:(1)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提出了建立社会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3)为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如全面放开粮价等。(4)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8.:(1)经济现象: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2)主要特点: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