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临清二中 学科历史 编写人万立玲 审稿人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刊业发展的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分析影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图表,加深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讨论,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勇于创新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生: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 师:很好,这些都属于大众传媒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近代以来,随着人与人之间联系的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就越来越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大众传媒出现,最先是报刊,随后是广播、电影、电视等相继出现。目前已形成印刷媒介、电波声像媒介两大体系,并正在崛起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体系。那么这些大众传媒在中国是如何发展的?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大众传媒的变迁 [推进新课] 1.报刊业走向繁荣 师: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近代以来,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大家看教材思考,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生:经历了形成、发展、繁荣三个阶段。 师:大家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表格,对知识进行整理。 生:(学生看书,进行整理,然后回答) 师:(边讲授,边操作多媒体完成表格) 阶段 表现 社会影响  形成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外文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中文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1873年艾小梅的《昭文新报》为国人最早在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 日报》等 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 “文革”时期不少报纸停办 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1978年报纸总数只有186家,2000年达到2007家,日报千人拥有量超过100份 刊物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725种      师: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有何影响? 生:报刊在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主要作用。 师:不错。从总趋势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在传媒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报刊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师: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所利用的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因为人的视觉具有一种短暂的记忆功能,能将迅速连续移动显示的图像连接起来,如图像的形状和位置相差甚微,并以每秒10幅以上的速度在人眼前显示的话,人眼所看到的将是一组活动着的图像。1895年2月,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所发明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1895年12月,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个咖啡馆公开售票放映电影,终于使电影投入了实用阶段。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我国电影事业开始迅猛发展。哪位同学谈一谈解放前我国电影发展的情况? 生: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师:很好。《定军山》是第一部国产无声京剧影片,1905年11月由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中的露天空地上摄制。取材于东汉末刘备大将黄忠在定军山斩曹操大将夏侯渊的故事,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老将黄忠。影片在日光下拍摄,没有剧本,拍摄过程前后用了3天时间。影片虽然粗糙,但是首映却非常成功,轰动北京,万人空巷,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这部影片不论对中国电影史还是中国京剧史来讲,都是弥足珍贵的资料(出示《定军山》剧照)。《歌女红牡丹》是我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剧情为红牡丹从小学演旧戏,嫁一无赖丈夫,备受虐待,后丈夫失手杀人入狱,她既往不咎,探监营救。影片在上海创连映84天的新纪录,轰动了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也吸引了南洋各地的华侨(出示《歌女红牡丹》剧照)。《渔光曲》是一部故事片,1934年摄制。剧情为渔民徐福被渔霸逼死,女儿小猫、儿子小猿由母亲抚养,仍袭父业,但在一场海匪洗劫渔村中破产,徐家姊弟流落上海,在码头卖唱度日。小猿劳累病倒,在小猫的《渔光曲》声中凄惨死去。影片创卖座最高记录,1935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获国际电影奖项的作品(出示《渔光曲》剧照)。《风云儿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放映《风云儿女》片断)。那么大家知道哪些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导演和影星呢? 生1:电影有《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等。 生2:导演有谢飞、张艺谋、陈凯歌、张元、谢晋等,影星有巩俐、葛优、章子怡、吕丽萍、斯琴高娃等。 师:大家对当代电影及电影明星、导演非常熟悉,反映了你们这些当代年轻人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建国初期,中国的电影是把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搬上银幕。而“文革”时期的电影如报刊一样题材狭隘,表现手法单一,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入低谷。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名导、一批又一批的明星。许多优秀影片,荣获国内国际大奖,这些大家都熟悉。电影媒介的特点有哪些? 生:①时效性不强。②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③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师:很正确。中国电视的出现要比电影晚得多。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2)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师: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当时北京电视台播出节目的频率仅为每周四次。北京全市能收到节目的电视机也仅有几十台。随后,上海、哈尔滨等城市也建成了地方性电视台,但全国也只不过十几家。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中国的电视事业发展缓慢,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停滞。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视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大家看教材,归纳一下,电视事业发展主要有哪些表现? 生1:电视逐渐普及。 生2: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师: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电视会得到普及? 生: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成为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②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递技术的运用,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③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 师:很好。这里特别介绍一下“村村通”工程,它是国家为解决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主要是西部地区)群众难以看电视、听广播问题而实施的工程。从1998年开始实施,到2001年3月,累计投资16.2亿多元,消灭广播电视盲村10万多个,解决了近7000万人收听、收看电视难的问题。那么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具体有哪些表现? 生1:出现一批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新闻类节目。 生2:现场直播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以及优秀电视续剧的播映。 师:回答得很好。大家再讨论一下:如果现在突然没有了电视,我们的生活将是怎样的? 生:(学生进行热烈讨论,一致认为没有电视,生活就缺乏了什么) 师:的确,在现代社会中,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电视普及以前,收听广播是人们了解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即使是在电视发达的今天,收听广播仍然是许多人的生活需要。对于不方便看电视、报纸的人来说,收音机是最方便的获得信息的工具。现在我们来看看除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外的第四媒介——网络媒介,即互联网。 3.“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师:一说到互联网我们都非常熟悉。有哪些同学会上网? 生:(学生纷纷举手表明会上网,教师请一学生讲述上网步骤并当众操作) 师:互联网有什么好处? 生1:可以查资料、看新闻、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 生2:还可以聊天、讨论、玩游戏。 师:很好。互联网的优势在于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而且费用低廉。还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信息得到及时反馈。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它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上网用户急剧增加,由1995年的几千户发展到2000年近一千万户。其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多媒体课件打出表格)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2003年  互联网用户(户) 7213 3014518(约301万) 9021717(约902万) 6800万    师:那么,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会不会影响其他媒介的发展? 生:不会。因为各有自己的优点和自己的特色栏目,能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群的需要。如我爷爷年纪大了,眼睛不好,就喜欢听广播。 师:不错。互联网的普及并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而是同时出现向上发展的趋势,不论是报纸、电台,还是电视,传播手段都越来越丰富。现在许多报纸、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现在大家讨论一下: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害处大还是益处大? (把学生分成几组,分别进行讨论,然后各派一名代表上台阐述) 生:(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互联网既有利也有弊) 师:既然互联网对我们既有利也有弊,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安全、健康地使用互联网? 生:(展开激烈讨论,提出各项注意事项) 师:(总结)虽然互联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只要我们正确地把握学习方向,正确区分网络中信息的真伪,以一种积极向上、追求新知、提高自我的态度来对待互联网,使互联网更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互联网时代将为我们开拓出一片精彩的天地。总之,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媒介产生和发展之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习延伸 做一次社会调查,看哪种媒体对我国高中生的生活影响最大。  本活动目的是通过学生亲自的社会调查,切实感觉到在我们身边、我们的家庭生活(用品等)的变化。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民生百年的变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也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学生会亲身感受科技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课前预习学案 第16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知识梳理】 时期或时间 代表 影响  第一媒介 报刊业 19世纪中期前后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1872年 《申报》 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   戊戌变法时期 《时务报》 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辛亥革命时期 《民报》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青年》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民日报》《红旗》等 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    《光明日报》《文汇报》 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   改革开放后  出现一片繁荣景象  第三媒介 影视 1905年 《定军山》 标志中国电影事业的开端   1931年 《歌女红牡丹》 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1935年 《渔光曲》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风云儿女》的插曲 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建国后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成为电影主题   20世纪80年代  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1958年, 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改革开放后 电视逐渐普及 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四媒介 互联网 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 优势: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功能众多,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2、更方便快捷,主动获取信息 3、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价格低廉 影响:1、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工作和思维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刊业发展的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分析影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4通过制作图表,加深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5.通过讨论,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能力。 6..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勇于创新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师: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大众传媒的变迁 [推进新课] 1.报刊业走向繁荣 师: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近代以来,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大家看教材思考,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师:大家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表格,对知识进行整理。 生:(学生看书,进行整理,然后回答) 师:(边讲授,边操作多媒体完成表格) 阶段 表现 社会影响  形成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外文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中文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1873年艾小梅的《昭文新报》为国人最早在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 日报》等 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 “文革”时期不少报纸停办 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1978年报纸总数只有186家,2000年达到2007家,日报千人拥有量超过100份 刊物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725种      师: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有何影响?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师: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所利用的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因为人的视觉具有一种短暂的记忆功能,能将迅速连续移动显示的图像连接起来,如图像的形状和位置相差甚微,并以每秒10幅以上的速度在人眼前显示的话,人眼所看到的将是一组活动着的图像。1895年2月,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所发明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1895年12月,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个咖啡馆公开售票放映电影,终于使电影投入了实用阶段。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我国电影事业开始迅猛发展。哪位同学谈一谈解放前我国电影发展的情况? 教师总结提问:《定军山》是第一部国产无声京剧影片,1905年11月由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中的露天空地上摄制。取材于东汉末刘备大将黄忠在定军山斩曹操大将夏侯渊的故事,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老将黄忠。影片在日光下拍摄,没有剧本,拍摄过程前后用了3天时间。影片虽然粗糙,但是首映却非常成功,轰动北京,万人空巷,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这部影片不论对中国电影史还是中国京剧史来讲,都是弥足珍贵的资料(出示《定军山》剧照)。《歌女红牡丹》是我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剧情为红牡丹从小学演旧戏,嫁一无赖丈夫,备受虐待,后丈夫失手杀人入狱,她既往不咎,探监营救。影片在上海创连映84天的新纪录,轰动了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也吸引了南洋各地的华侨(出示《歌女红牡丹》剧照)。《渔光曲》是一部故事片,1934年摄制。剧情为渔民徐福被渔霸逼死,女儿小猫、儿子小猿由母亲抚养,仍袭父业,但在一场海匪洗劫渔村中破产,徐家姊弟流落上海,在码头卖唱度日。小猿劳累病倒,在小猫的《渔光曲》声中凄惨死去。影片创卖座最高记录,1935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获国际电影奖项的作品(出示《渔光曲》剧照)。《风云儿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放映《风云儿女》片断)。那么大家知道哪些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导演和影星呢? 师:大家对当代电影及电影明星、导演非常熟悉,反映了你们这些当代年轻人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建国初期,中国的电影是把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搬上银幕。而“文革”时期的电影如报刊一样题材狭隘,表现手法单一,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入低谷。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名导、一批又一批的明星。许多优秀影片,荣获国内国际大奖,这些大家都熟悉。电影媒介的特点有哪些? (2)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师: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当时北京电视台播出节目的频率仅为每周四次。北京全市能收到节目的电视机也仅有几十台。随后,上海、哈尔滨等城市也建成了地方性电视台,但全国也只不过十几家。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中国的电视事业发展缓慢,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停滞。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视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大家看教材,归纳一下,电视事业发展主要有哪些表现? 师: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电视会得到普及? 师:这里特别介绍一下“村村通”工程,它是国家为解决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主要是西部地区)群众难以看电视、听广播问题而实施的工程。从1998年开始实施,到2001年3月,累计投资16.2亿多元,消灭广播电视盲村10万多个,解决了近7000万人收听、收看电视难的问题。那么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具体有哪些表现? 师:大家再讨论一下:如果现在突然没有了电视,我们的生活将是怎样的? 3.“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师:一说到互联网我们都非常熟悉。有哪些同学会上网? 师:互联网有什么好处? (多媒体课件打出表格)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2003年  互联网用户(户) 7213 3014518(约301万) 9021717(约902万) 6800万    师:那么,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会不会影响其他媒介的发展? 师:不错。互联网的普及并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而是同时出现向上发展的趋势,不论是报纸、电台,还是电视,传播手段都越来越丰富。现在许多报纸、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现在大家讨论一下: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害处大还是益处大? (把学生分成几组,分别进行讨论,然后各派一名代表上台阐述) 生:(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互联网既有利也有弊) 师:既然互联网对我们既有利也有弊,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安全、健康地使用互联网? 师:(总结)虽然互联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只要我们正确地把握学习方向,正确区分网络中信息的真伪,以一种积极向上、追求新知、提高自我的态度来对待互联网,使互联网更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互联网时代将为我们开拓出一片精彩的天地。总之,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媒介产生和发展之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习延伸 做一次社会调查,看哪种媒体对我国高中生的生活影响最大。  本活动目的是通过学生亲自的社会调查,切实感觉到在我们身边、我们的家庭生活(用品等)的变化。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民生百年的变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也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学生会亲身感受科技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当堂检测: 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思考报刊业的影响。 材料一 我国民报(指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纸)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指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次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之所为。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指改旧换新),虽在穷乡僻壤,亦结数人合订阅沪报一份。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应试者以报纸为兔园册子(指明清时鄙视八股文选本的叫法),而服习不外乎是。 ——《东方杂志》第14卷第6号 材料三 《清议报》1898年创刊于日本,刊式与《时务报》多有相似之处,编辑水平则更上层楼。……梁启超为该报撰写了30多篇论说文以及大量诗文。《清议报》……一面痛斥“逆后贼臣”,歌颂光绪圣德,一面热烈倡导民权,着重以“哲理”启迪国民。 材料四 1909年.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该报以“实行大声疾呼,为民情命”为宗旨,揭露清政府统治的腐朽黑暗,革命色彩鲜明。内容分言论、纪事、丛录三部分,辟有社说、专论、诗话、艺苑等栏,并配合时事新闻,登载有关政治、时事、社会生活的图画,以讽刺画为主,行销盛广。 ——材料三、四摘自《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五 《新华日报》是我们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所办的一个公开的日报,它经历了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初期。在九年多的时间里,它在国民党统治区帮助党教育了整整一代青年,为党争取了广大人民群众,影响是很大的。……国际上,从欧美各国政府到各种政治势力都是从《新华日报》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的。世界各国的共产党,……也是从《新华日报》来了解中国革命进程及其经验的。 ——《新闻研究资料》第9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促使19世纪末中国报刊业发展的因素。 (2)分别说明材料三、四、五中报刊所产生的不同作用。 (3)依据材料四,概括《民呼日报》“行销甚广”的原因。 (4)依据材料二、三、四、五,归纳报刊所具有的功能。 (1)因素:西方的影响;科举改革的影响;社会的需要。 (2)作用:《清议报》:宣传维新思想(或倡导民权、启迪国民或推动维新运动)。 《民呼日报》:宣传革命思想(或推动革命运动)。 《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的人民群众中起了宣传、组织作用;让国外人士了解中国抗战的活动和政策。 (3)原因:适应形势;内容丰富;易于阅读(或图文并茂)。 (4)功能:传递信息;社会教化;舆论监督;休闲娱乐。 探究二:材料一从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至今,互联网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十多年高速发展的历程。据信息产业部估计,2003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6 800万,居世界第二位。……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也形成丰富多彩的网络政治生活。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政府免费提供的公共政治信息,还可以对政府的各项政策发表自己的建议,而民意调查机构的调查结果,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材料二:(2007-05-27 ?)目前,在我国的2亿网民中,大约1400万网民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症。在青少年网民中,上网成瘾者高达20%。有的因上网成瘾而冷漠甚至仇视周围的同事、同学甚至亲人;有的昼夜上网,思维混乱,荒废学业;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人民网 材料三: (中新社上海4月22日电)今天在此间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网民平均在互联网上花费的时间为每周22.2小时,而娱乐和沟通则是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例如86%的中国网民活跃于在线下载音乐,而在美国这一数字仅为55%;64%的中国网民积极参与社区聊天和撰写博客活动,而美国网民对应的比例仅为36%。 ——自助学习网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你对互联网的了解或使用,说明互联网的特点和功能。 特点: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身,还具有动态性、即时性、互动性。 功能:查资料、看新闻、看电影电视、听音乐、发邮件、网上聊天等 。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网络的消极影响。你认为应该如何抵制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 (1)消极影响: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不良信息,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等现象值得警惕;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也值得重视。 (2)抵制:①树立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合理运用网络; ②加强立法,加强对网络及网吧的监管; ③建立青少年自己的网站。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D )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2.“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 B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3.1909年《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 B )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4.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的社会变化不包括 ( C )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B.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C.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 D.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 5.报刊的主要功能有 ( D ) ①报道新闻 ②传播知识 ③开启良知 ④舆论监督 A.①②③ B. ①②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6.肖恩·马洛尼说:“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他之所以这样评价互联网的主要理由是 ( C ) A.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 B.互联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C.互联网比其它媒介更加快捷与方便,信息量更大 D.互联网的技术含量高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业恢复了生机,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下列四种报纸中,明显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 A ) A.《人民日报》 B.《光明日报》 C.《南方周末》 D.《文汇报》 8.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 ( A ) A.《定军山》 B.《一江春水向东流》 C.《渔光曲》 D.《三毛流浪记》 9.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 ( A ) A.北京电视台 B.上海电视台 C.中央电视台 D.南京电视台 10.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 ( D ) A.广播 B.报纸 C.电视 D.互联网 11.在下列文献中,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是 ( C ) A B C D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的《述报》、《广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年一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在澳门创办《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报刊的创办者及其基本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70年代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11 D B B C D C A A A D C 非选择题:12题 (1)创办者:中国知识分子。 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 原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阶级结构变动,先进知识分子推动。 (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播以及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