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又是新政府的施政方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体现的是新民主主义原则 中国人民推翻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新中国的成立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内容: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新政府的施政方针。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原则: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届人大召开之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代替宪法。 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刘少奇:国家主席(二届人大) “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周恩来、三届人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初步建立:标志: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954年后: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后: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982年提出与民主党派的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 b)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最早与最晚建立的民族自治区: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 1965年 西藏自治区 建国初期确立的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二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革发生的根本原因: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 新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冤案: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夺权风暴开始于:1967年1月 上海 王洪文 法制建设方针:提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由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此规定源于: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制度建设与完善的表现: 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法律依据:1998年,第九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的作用: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法律依据: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维护国家统一,保证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第三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与实践: 1、标志着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的重大发展的事件:1979年全国人大的呼吁和邓小平的讲话。 2、“一国两制”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首先在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解决 3、“一国两制”: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根本条件: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两岸真正停火是在:1979年元旦,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 2)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1993年新加坡“汪辜会谈”。 3)1995年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4)当前,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台独势力和国外反华势力 5)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6)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九二共识) 7)海峡两岸的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