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带班级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 第18音乐与美术  课程标准 (1)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2)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贝多芬的代表作品、时代背景及其地位;印象主义大师莫奈与德彪西的作品与风格;现代艺术的成就及其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理解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印象主义音乐和现代艺术的概念和内涵。 认识人类艺术发展的多样性,并明确人类艺术的成就是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 理解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及人们观念的更新,艺术走向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感受的现代艺术阶段,其特征是直接反映人的思考、情感与关注,其价值在于发现和创造。   过程与方法: 为了达到让学生在对音乐与美术作品的鉴赏与探究中来感受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魅力,使师生在愉悦氛围中在美的世界里浏览、徜徉、遨游、驰骋,从而真正把握美学真谛,可以在课件中多多插入世界名画与名曲,通过艺术功能在展示上多下一番功夫,组织学生对比赏析,然后开展自主讨论,自由交流看法,最终由教师点评和总结,从而达到心灵上美的感受与思想的启迪。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人类艺术多样性的鉴赏,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传统。 感受艺术大师立足社会、献身事业、开拓创新的可贵人文精神。 品悟艺术精品的人文魅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 重点:结合历史背景欣赏19世纪以来的音乐美术代表作品,认识这些艺术精品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教学难点 难点:  教学方法 采用老师播放和展示音乐美术艺术精品与相应阐释传授为主,辅以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充分讨论,以达对艺术作品深刻的领悟。  媒体设计   学生 分析 学生在初中教材中涉及世界文化史内容偏少,由于传媒资讯的作用,对于贝多芬、莫扎特、梵高、毕加索这些如雷贯耳的艺术大师也曾有过浏览启蒙教育的印象,但仅是一爪半鳞式的扫描,朦胧而肤浅。对于艺术精品的时代内涵及艺术特色的深层次把握无从谈起。一旦有人点拨他们求知的心灵,引入美学的殿堂,他们一定会与教师配合默契,共同在愉悦氛围中接受艺术美的熏陶。  备 注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的要求有两个:(1)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2)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个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本课主要内容是结合历史背景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美术作品,从而认识这些人类艺术成就是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产物。 课本第一目是“贝多芬与古典主义音乐”,介绍了身处欧洲启蒙与革命时代的贝多芬,终生追求进步与自由,开创了交响乐的新篇章。其作品洋溢着英雄主义与乐观主义精神,把古典主义音乐发挥极致而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第二目是“印象派绘画与音乐”,在19世纪光学理论启发下,以莫奈油画《日出·印象》为代表的美术和以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为代表的音乐登上艺坛,他们或者表现阳光下物象微妙色彩变化,或者用声音的响度与色彩去捕捉人的心灵对光影视界的瞬间感受,这种创作理念的变革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并为艺术家发挥个性提供了新的途径。第三目是“现代艺术的兴起”,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发生变化。在哲学与心理学影响下,出现了与传统艺术全面突破的现代艺术。在画坛上出现了重视内心“自我感受”的现代派代表塞尚、梵高和毕加索。而用自由音调形象概括反映生活过程的现代音乐也流派分呈。 三个字目按时间顺序,将音乐与美术两个板块揉和一体进行阐述。彼此呼应,衔接与铺垫了时代背景,全面展开了欧洲的音乐与美术从风格严谨、情感抒发、模仿再现走向重视自我感觉,张扬主观精神表现的一个历史长廊过程。 【背景知识】 印象派美术产生的背景 19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整个社会发生着重大变化。艺术家们开始从古典模式中挣脱出来,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过去的艺术,对旧的传统的艺术模式和理念进行颠覆,从宗教、君主、历史为题材走向农村、自然,作画场所由室内走向室外。照相术和新的科学探索手段的出现,摄影作品对自然的再现,不同光、色所带来的美妙图景深深地吸引着艺术家们。于是,艺术家们通过摄影揭示的表现的多样性,探索在同一场景在不同光线和氛围之时形象所产生的变化,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 现代派美术产生的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发生着重大变革。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使不少艺术家产生严重的不满;世界大战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作为艺术家面对残酷的现实,一方面,他们竭力摆托传统的束缚,用新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另一方面又吸收了新的哲学思想,吸收了东方和非洲的艺术风格。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深学地感受到现代人的精神创伤和心理困惑,也看到了科学技术对创作的影响。 【概念阐释】 浪漫主义音乐 产生在19世纪初,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重视戏剧,研究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学,从中吸取营养,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 超现实主义 是开始于法国的一种新的文学艺术流派,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理论上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故叫超现实主义。 【导入新课】 整堂课对教师的艺术修养和文学修辞用语要求较高。在语言谈吐上把握优雅气质和形象化用语,尝试着从学生的感知出发,描绘形象、激发想象、诱发情感,引导学生逐渐进入美丽的艺术殿堂,在浏览中漫步徜徉,在遨游中思绪驰骋,从而借助具体美的物象,去陶冶学生的情感,去培养正确审美观、高尚理念与健康情趣。教师用语事先需设计,要用新颖的理念与情感的释放以浓墨中采取细致入微地描绘学生面前层出叠现的艺术精品,通过对比、观察与思考,去叩开一扇扇知识的大门,加上教师优雅的风度与学者的气质,与学生很自然搭建起互通的沟通平台。 (板书或屏幕演示) (屏幕演示有音符与琴键的图案,教师在一曲悠扬抒情乐曲声中充满激情地旁白)音乐,是人类心灵自白的窗户,它忽而激荡,忽而缠绵;忽而悲鸣,忽而浪漫。它是人类思想与情感最真实的渲染和表白。同学们,如果用耳朵和内心去和古往今来的音乐大师交流,去欣赏那些永恒的旋律,我们就会获得心灵的净化与震撼,一切困惑与迷茫一扫而光。在物欲世界的喧哗中,我们不会媚俗,而会上升为精神世界的贵族。今天,我们一块儿去瞻仰世界音乐史上一位巨匠。他是欧洲古典乐派的集大成者,又是浪漫主义乐坛的先河。他以杰出的音乐才华、崇高的人格以及顽强与病魔搏斗的顽强毅力,给全世界留下了永恒美好的回忆,他是谁?(学生回答:贝多芬)。他的人生奋斗格言是什么?(学生回答:“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19世纪以来,启蒙运动的狂飙以及欧洲大革命的风暴席卷环球。自由、民主、博爱的浪潮冲荡着皇冠落地的旧欧洲,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为欧洲音乐与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欧洲诞生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大师,宛如一座座艺术高峰令世人叹为观止。他们是谁?有哪些艺术珍品?这就是本课要说明的问题。 让我们一块儿拉开艺术舞台的帷帷大幕,去欣赏第一场音乐大剧院的演出吧。 (构思意图)通过这段导言的描绘,启动了欧洲音乐与美术舞台的篇章。考虑到岳麓版编写教材是以时间顺序将音乐与美术两个序列揉和在一起的格局,它固然有助于理性概念的体会,但不助于音乐与美术各自序列线索发展脉络的把握与情感的领悟。学生在品悟音乐与美术艺术特征时容易混杂,所以我将音乐与美术干脆分成前后两个板块分开叙述,有助学生更清晰形象地对艺术特征效果的领悟。 教学结构设计: 一、19世纪以来的音乐 鉴赏与品悟 三大音乐流派的概念 贝多芬与古典主义音乐及浪漫主义音乐 德彪西与印象派音乐 “猫王”普莱斯利、迈克尔杰克逊与现代流行音乐 二、19世纪以来的美术 19世纪传统美术精品的鉴赏 莫奈的《日出·印象》与印象派绘画 新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现代派艺术大师毕加索 20世纪以来现代艺术流派的历史背景 (结构设计意图)分成前后两个艺术板块的流派发展脉络分别讲授,有利于学生对音乐与美术艺术领域的完整领悟和把握。但教师化统为分的传授完毕后,必须在总结时再化分为统,进行时代背景和艺术发展线索的概括。 【学习新课】 先播放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随着欢快优雅的旋律,老师表白:“在伊斯坦布尔的华贵宫殿里,一群土耳其青年贵族与名门小姐在翩翩起舞,他们神情喜悦,似乎在彼此祝愿出征前的思念和编制倾心爱慕的恋曲……” 再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老师在表白:“《命运》之创作恰恰是贝多芬个人命运遭受重大打击时,耳聋,贫困,情场失意,生活拮据。听,命运之神正在咚咚叩门。它表达了作者不甘心命运之摧残,如一头猛狮奋勇直上与命运抗争。整个乐章气势回荡、悲凉而雄壮。听了这支乐章,它会把人的心灵从世俗中挣脱直冲苍穹而在天国中自由翱翔,它将人们的卑微和怯懦一扫而光,而把希望的灿烂阳光普照人间……” 在播放德彪西的《牧神午后》,老师在表白:“同学们,让我们静下心来,闭上双眼。一块儿进入模拟的中午时分。用安详入睡的心境细细地品味德彪西创设的中午光影世界对人心灵抚摸的乐章……你紧锁双眸,中午的热烈阳光直射你的脸颊,你在朦胧中感觉到阳光与色彩在你面前交织成五彩缤纷世界的无穷魅力……在配器上,你会感受到钢琴与小提琴合奏时情感上的纤细、精致以及浓淡色彩的冲击。” 提问:“第一段莫扎特乐曲是什么乐派?它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古典主义音乐,它风格严谨而规范,注重和谐与高雅。以反映人们普遍要求和意愿为主要特征,体现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提问:“第二段贝多芬乐曲是什么乐派?它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浪漫主义音乐。它反映了19世纪欧洲大革命的时代风貌以及作者个人的主观情感,既讴歌社会变革又对现实不满而张扬自由个性。其艺术特征是注重个人情感的表现与激情的发挥。” 提问:“第三段德彪西乐曲是什么乐派?它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印象派音乐,它的特征不直接反映社会与时代的气息,而是通过音乐来直接描述人的主观感觉与印象,表现的是光影色彩给人的朦胧神秘的感觉。” 介绍贝多芬等音乐家的生平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贝多芬一七七零年出生於德国科隆附近莱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亲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时代贝多芬毫无幸福可言。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以便靠他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这样凄惨痛苦命运下,贝多芬渡过了童年。  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後天刻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弗如。 贝多芬,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不朽的音乐篇章。1820年双耳失聪,然而这个在艺术上反封建反专制、为自由和解放而顽强奋斗的战士,还继续创作了大量充满激情的乐曲,为全人类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贝多芬的作品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声,其享誉世界的作品有《月光奏鸣曲》《田园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和《合唱交响曲》等。 贝多芬深受启蒙思想和大革命精神的洗礼,投身到斗争中去,用他笔下跳跃的音符来抨击封建制度。另外他个人一生坎坷,26岁开始耳聋,49岁听觉丧失,终生遭受失聪、数次失恋,贫困的折磨。正是由于他对痛苦的经历和认识比我们多,所以对爱和欢乐的渴望比我们更深刻更刻骨铭心而一往情深。他是一个用心和灵魂去创作的音乐家 晚年的贝多芬因耳聋不能与别人对话,只有靠一支笔一个本子与别人交换意见。在他未来计划中,还有不少乐曲等他去完成,但是,1827年3月26日,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贝多芬却带着未完成作品遗憾,带着对封建统治者的憎恶,带着对人世间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离开了人世。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辉,照耀大地 我们怀着火一样的热情,来到你圣洁的殿堂里。    你的威力,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在你温柔的翅膀之下,世界所有的人都是兄弟!"    这是德国大诗人席勒一首著名的诗,名叫《欢乐颂》。说它著名,并不仅仅因为席勒是它的作者,也不仅仅是因为这首诗写得很好,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首诗成为一首著名的交响乐《第九交响乐》的一部分,随着乐曲优美的旋律飞向了世界各地。 这首交响乐的作者,就是著名的"乐圣"贝多芬。 莫扎特是古往今来最不可思议的神童。关于他在演奏上的无师自通,以及他6岁作曲、9岁写交响乐、12岁写歌剧等等的惊人传奇,往往被常人津津乐道。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1787年3月,17岁的贝多芬来到了朝思暮想的维也纳。他见到了莫扎特。仪态粗俗,头发蓬松零乱的贝多芬为自己笨拙、矮小粗壮的身材而感到沮丧。相比之下,伟大的莫扎特衣冠楚楚,世故练达。他以怀疑的态度接待了这位少年,然而当莫扎特听完了贝多芬的即兴演奏后,兴奋地说:“请注意这个年轻人,他将震惊整个世界。” 尽管莫扎特预言了贝多芬那无以伦比的天才,但他却不能亲眼目睹这一预言的实现。1791年12月莫扎特永远离开了人间,这一年贝多芬21岁。莫扎特的音乐和他的精神对贝多芬一生的影响是无形而巨大的。贝多芬曾对友人说:“我素来是最崇拜莫扎特的人,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还是崇拜他。------莫扎特对于我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 德彪西的音乐对一个听惯了贝多芬与莫扎特 的乐迷来说,则完全是一片混乱、陌生的世界。所以,印象美不是具象美,而首先是 一种距离美。它来自于对表述物象的不彻底性所引起的空间感,这种空间距离是那么 渺远、广阔,充满了绚丽奇幻的想象与丰富多变的色彩,使观众的心理得到一种自由 驰骋、任意翱翔的惬意感  这首梦幻一般的交响诗《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可以说,德彪西通过这一作品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此曲被后人誉为“德彪西的第一颗管弦乐定时炸弹”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是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音乐流派。19世纪以来,出于资本主义崇尚个性的要求,也受到科学技术(光学理论)发展的启发兴起了印象派艺术。印象主义音乐并不通过音乐来直接描绘实际生活中的图画,而是更多地描写那些图画给我们的感觉或印象,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 特点:创作中强调音响和音色,主张用声音的响度和色彩,取代传统音乐中的调式与和声体系;认为音乐只能提供一种暗示或心境。它专注于事物瞬间的真实及其色彩和光影的印象,用暗示和隐喻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一种意象或心境,以满足人们感官对于美丽、愉悦的最大享受。 再播放一首“猫王”普莱斯利的摇滚乐曲《想你,要你,爱你》。老师表白:“二战后,随着音乐中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青少年对突破传统的渴望,以摇滚乐为代表的现代流行音乐突起。它的代表是美国的‘猫王’普莱斯利以及英国的‘甲壳虫’摇滚乐队。他们所代表的流行音乐是青少年突破传统束缚,缓解社会竞争压力、宣泄个性解放喜怒哀乐的一种最直接艺术方式。这种以爱情为主题且简单直白的歌词以及演奏者身背电声吉他,不断扭动下跨与臀部的姿态,强烈地吸引着战后的新一代青少年,以致如痴如醉,无法自拔。” 再播放一首迈克尔杰克逊的《Dangerrous》《we are the world》。 提问:“‘猫王’的现代摇滚乐曲你为什么喜欢?它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我们喜欢‘猫王’的乐曲,因为他的音乐都是电声乐器刺激了年轻人的好奇和敏感的神经。使我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与严酷的社会竞争中得到了情绪的疏导和发泄,所以说‘猫王’唤出了我们的心声,此话绝不为过。他的唱片至少被发行5亿张以上,说明了现代流行音乐已悄然走下了高雅的殿堂而进入了更加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爱情的青少年实际生活中去了,这是音乐的自我更新与进步。” (师生探究)提问:印象派音乐与现代流行摇滚乐确实令我们耳目一新,它们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艺术从描绘世界中解脱出来开始进入艺术的自我体验和感受。看来现代艺术已突破传统艺术的框架,大胆质疑,重新审视,回归个人心灵的感悟。现代艺术真正意义是人的观念自由与尊重。 提问:印象派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有什么负面局限性? 学生回答:表现领域狭隘,缺乏大型时代作品。摇滚乐演奏者鼓吹自我享乐,自我膨胀有堕落的负面影响。20世纪复杂多变,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有战争、经济危机给人带来的苦闷,价值迷失,未来冲击面临精神危机。用音乐来对心灵的紧张状态进行舒解和缓冲。 (屏幕显示:二、19世纪以来的美术) (构思设计)先进行19世纪传统美术精品的鉴赏,注意岳麓版仅一课时授课量,不可能像人教版那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各美术流派形成的原因;对比各自特点以及各流派传承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做法是去繁就简,只需将19世纪以来美术精品做浏览式介绍,通过欣赏名画,了解各流派共同艺术特征即可。 展示法国画家大为的《马拉之死》1793年法国大革命进入高潮。雅各宾派掌权后,坚决彻底铲除法国的封建制度。反动派恨之入骨,派出一名妇女,以请愿为名潜入雅各宾派领导人马拉的住宅,把正在洗浴的马拉刺死再浴缸之中。大卫为马拉的朋友,怀着追念英雄,歌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热情,创作了《马拉之死》马拉(Jean-Paul Marat, 1743–1793),雅各宾党领导人之一,法国大革命期间,他撰写过很多抨击封建专制的文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马拉为躲避反动分子的迫害,长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严重的湿疹。为了减轻病痛,同时,不影响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1793年7月13日马拉被刺身亡,终年50岁。 法国画家大卫油画《马拉之死》即表现的是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字条,女刺客夏绿蒂·科尔代是利用马拉对她的同情趁其不备下的毒手,我们还可以看到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在浴缸的旁边立有一个木台,看来,这就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之上有墨水、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他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 《拿破仑加冕式》。,身穿紫红丝绒与华丽锦绣披风的拿破仑,已经戴上了皇冠,他的双手正捧着小皇冠,准备往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约瑟芬的头上戴去。约瑟芬身后的紫红丝绒大披风由两个贵族妇女提着。在拿破仑的背后坐着那位穿镶红边白色法衣的臃肿的教皇,他双手搁在胸前,低头默认这一情景。整个气势十分庄严,人物多达百人,每个人物形象以精确的肖像来描绘,这里有宫廷权贵、大臣、将军、官员、贵妇、红衣主教与各国使节。构图之宏大,场面之壮观,为画家以前的任何作品所没有的。这幅画不愧是达维特一生的精心之作,它充分发挥了画家的素描造型与色彩写生的卓越才能:出场人物个个肖似,色彩服从整体构思,金光闪烁,富丽堂皇,表现了人物衣着与殿内环境的强烈质感。古典主义绘画的严正性达到如此境地,这在画家中可谓无以复加了。 (教师表白)大为的画选择的是严峻的社会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形式上,强调理性,注重庄严、典雅和逼真。 展示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1830年7月,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推翻了封建复辟王朝。这幅画以这一历史事件为依据,表现了人民在反封建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再展示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法国米勒《拾穗者》中,所画的三个农村妇女,身穿粗布衣服和沉重的木鞋,费力地弯着腰捡拾收割后遗漏的麦穗。这使人自然联想到劳动果实不能归劳动者所有这样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所以在此画第一次展出时,立刻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费加罗报》惊呼:“在这三个突出于阴沉天空之前的拾穗者后面,有民众暴动的长矛和1793年的断头台!” 俄国现实主义画家列宾所创作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俄国社会现实的产物,画家描绘的纤夫们既是生活于苦难社会底层的人,更是有毅力的强者。画家通过构图,利用沙滩与河湾的转折,把11个纤夫塑造成一组雕刻群像。在宏伟深远的画面中,不仅揭示了现实的矛盾,也肯定了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力量。 (教师表白)这幅画强调真实地表现现实社会,并对社会的黑暗加以逼真曝光和有利批判。 上述的精品题材重大庄严,艺术严谨;构图富有个性,色彩对比和谐抒发了画家饱满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堪称“19世纪西方绘画的传统典范精品”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文主义精神情怀。 然而,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光学与声学科技的发展,就像德彪西在音乐舞台上的那颗炸弹的轰鸣一样,法国画家莫奈为代表的一批青年画家也同时掀起了一场欧洲画坛上划时代的革命。 (屏幕展示:印象派绘画,莫奈的自画像以及《日出·印象》) (教师表白)同学们,这幅名画描绘的是法国勒阿弗尔港口的一个多雾的清晨。在晨曦的笼罩下,天空和海水相映呈现出一种橙黄、黑褐和淡紫的奇异混杂的色彩。海面平缓,水浪轻飘,小船缓缓前进。在雾气弥漫之中,景物隐隐约约……莫奈解释这幅图的创作意图:“我直接依据自然来作画,力求描绘出我对瞬间印象的感受。”这种感受就是指光的游弋、影的变幻以及景物在晨雾变幻莫测中瞬间的飘动。 提问:印象派绘画和印象派音乐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二者的共同特点是追求个人感受,强调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艺术。 塞尚 《埃斯泰克的海湾》 色调很冷,是冬天清晨寒风刺进鼻腔的那种冷;平涂的油彩很认真地错乱着,不论是一只苹果,还是一棵老树,都是同样的又硬又沉,这样一个冷硬的世界,应该就是塞尚眼中、心里的世界。 凡高荷兰人,是极端个性化艺术家的典型。他对世界充满了一种天真的认清和深沉的爱。作品总是充满了一种难以抑制的激情,这种激情常常和炽热阳光下的灿烂景色交融在一起,被誉为“扑向太阳的画家”,但他却又有病态的性格和严重的精神疾病。《向日葵》 画家以短暂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得极其刺眼,每朵花如燃烧的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象火苗一样布满画面,整幅画尤如燃遍画布的火焰,显出画家狂热般的生命激情。 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生命则将是永存的,这就是凡·高的愿望和信念。可是冷酷和污浊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病发之时陷于狂乱,病过之后则更加痛苦。他不愿增加别人的负担,于1890年7月23日自杀,享年只有37岁。 (提问:同学们,在中国画里有没有同印象派相仿的画派,但在表现手法上又全然不同?) (学生回答:)在中国画里与后期印象派相仿的画派是写意画派。但在表现手法上西方是彩油画,而中国是重勾勒的水墨画。 (屏幕展示:现代主义美术,在创作宗旨上强调自我,抒发个人感情;在技巧上表现为否定视觉的真实性,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手法。杰出代表人物是毕加索)。 1937年4月26日,德国的飞机轰炸了西班牙一个不设防的小镇格 尔尼卡,夺去了1600多无辜居民的生命,而全镇居民只有7000 多人。毕加索听到消息后愤怒不已。56岁的他颤抖地拿起画笔,创作 了巨幅壁画《格尔尼卡》。 1937年,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为德国法西斯空军夷为平地,他闻讯后极为愤慨,就为巴黎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画了《格尔尼卡》这幅壁画,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此画结合立方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全画用黑、白与灰色画成。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不速之客受到了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 一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家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战争结束后,他以法国抵抗运动战士的荣誉参加了战后第一次美展,并于1944年加入法国共产党。以后,他又参加保卫和平运动,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了宣传画《和平鸽》。毕加索为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毕生的努力。教师归纳时代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工业社会的快节奏感加剧了人们心理紧张感。现代科技发展拓宽了艺术家的视野。物质的丰裕以及精神伦理的落差印发了人们的思索。在东方几非洲艺术风格的影响下,现代派美术诞生了。在他们作品中,我们感受到时代的快节奏以及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感觉到大师们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以及现代美学观。 屏幕展示: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他采用写实的、立体的、寓意与象征的手法,尽管是一些几何性人物和动物,广用夸张线条,但观众理解了画中表达的痛苦,受难和兽性,充分揭露了法西斯的暴行。 提问:当我向你们展示了大量20世纪以来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绘画作品后,请你告诉我自己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甲:缭乱纷杂,内容主题不突出,表现什么?反映什么?无从解答,是一种玄妙而虚无主义的世界观产物,不值得赞赏。 学生乙:相当数量作品画面模糊,人物变形,甚至荒诞离奇,今天不可思议。表现了西方唯心主义艺术流派的颓废没落思想,对社会有负面影响。 学生丙:如此武断下结论,等于宣判了毕加索开拓的现代主义美术流派的死刑,显然错误。应当看到大多数作品是开拓而进步的,体现了艺术家对社会哲理的深思,表现了他们的叛逆性格,强调了自身人文价值的尊严和提高。许多艺术作品的表现风格深刻、尖锐、醒目而时尚,有很多值得中国艺术家借鉴的地方。 教师总结:自缭乱缤纷的西方现代美术出现以来,不仅在我国,就是在西方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我们应该明确,作为美术创作方法和流派不应当是固定不变的。对任何流派与作品,要深入研究其文化内涵与价值观,要历史主义的、社会学的分析,笼统的肯定和否定。或者简单地把现代派美术和资产阶级的颓废艺术划等号是不科学不全面的。 【课堂总结】 本课介绍了19世纪和20世纪世界音乐和美术的发展与变化,除了传统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流派之外,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人们渴望开拓、发明和创新,从而形成艺坛上各派叠起、大放异彩的繁荣局面。每位艺术家之所以能留下传世佳作,在于他们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对祖国、对生活满腔的热爱。即使有些时尚新潮艺术目前是曲高和寡,但创新的艺术最终会为世人所认知、所理解的。 探究问题设计: 孔子是我国著名思想家与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有许多音乐论著,且在古琴方面造诣很高,还会自己作曲,并把悲哀与欢乐付诸琴韵之中。三千弟子中,通六玄者达七十二人。他的教学内容,为“诗、书、礼、乐”。在孔子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他提倡以音乐净化品德。但我们总感觉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艺术似乎不如西方动人心弦,请你谈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西方音乐并不能是中国音乐黯然失色。中国音乐女 、神农时代已有乐器、战国编钟能与西方近代乐器相比;《高山流水》成为万世绝唱;孔子对《韶乐》的鉴赏达到“尽善尽美”的艺术升华。只是中国官方长期注重和标榜的是伦理政治文化,所以近代以来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做得不够。但中国民间音乐传统是举世灿烂的。另外,西方音乐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及科技创新的时代气息紧密相关,在风格变幻创新方面颇有个性特色,这一点恰是中国近代音乐创作上的不足。(留下思索的悬念,让学生课后讨论与交流) 【教学后记】 本课是西方近代艺术发展史的鉴赏课,但又不是单纯的艺术类鉴赏课。而是作为人文艺术的鉴赏课,要结合历史与时代背景去理解、品味与欣赏不同艺术流派的艺术精品同时还要理性适度地去诠释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观;要理解艺术家留下的传世佳作,在于他们炽热的人文情怀崇高的社会理念和对艺术执著的创新追求,明确这才是更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师生在欢愉轻快的氛围中随意对话、各抒己见,彼此探讨,从而有助于更深切地体验和感悟人类文化遗产永恒的魅力。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宗旨,并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教育的艺术,说白了就是师与生的磨合,心与心的交流。苏东坡有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秦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弹琴必须有指头与琴弦巧妙统一方能奏出优雅华章。教育学生也一样,只有师生融洽,心灵相通。上下呼应,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教育乐章。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