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宋明理学教案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 《宋明理学》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第三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主要思想,掌握理学和心学的内涵,体会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春秋战国---西汉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又是第四节课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铺垫,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2.能力目标: (1)通过宋明理学学习,学会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前两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了深入的学习,基本掌握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但是本课思辨性较强,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讲述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应让学生看出对前代儒家思想的的继承和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五、教学方法 1.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教学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习准备:预习宋明理学,初步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全班分十组。课前分工,包括组长1人资料员3人记录员1人、发言人1人。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课下预习情况,了解了学生对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情景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儒学的权威会不会受到挑战呢?答案是肯定的!儒学的信徒们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呢?儒学又如何保持它的主流地位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儒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理学阶段。理学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为什么会兴起?他们的主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宋明理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展示一:《三教图》(清?丁云鹏), 教师:请大家欣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三教图》(清?丁云鹏)(稍停)。现在是抢答时间 1.你们认为该图图中的三教是什么宗教,三个人又分别是谁 ?2.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一下三教在魏晋时期的发展状况? 学生抢答。 教师:我们大家回答的都很正确,两组各加10分。那么在当时三教合一的情况下,理学在儒道佛三教之间在相互吸纳滲透和儒家学者的探索思考中就应运而生了。那么什么是儒学呢?理学有哪些主要流派?又有哪些代表人物呢? 学生抢答并根据教材内容复述。 教师:回答正确,ⅹ组加10分。我们大致都了解了理学体系,现在我们深入了解理学大家的主要思想。首先我们结合课本了解程朱理学,并归纳二程和朱熹主要观点。 学生自读,并在课本上画出观点。 展示二:多媒体展示三位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① “理” ②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认识论) ③ “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教师: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什么是“理”呢? 学生寻找资料,积极讨论,并积极回答:一组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二组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 四组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将个人、社会、宇宙联系起来。 教师:大家说的都正确而都不全面。理学就是三位同学观点的综合,即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 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将个人、社会、宇宙联系起来。那么理学相对于以前的儒家思想来说哪些是继承前人,哪些又是新时期的发展呢? 各组举手示意,寻找第一个举手的组回答:五组 理学继承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论述了理为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的准则。 教师:完全正确,加十分。那么什么是格物致知呢?我们先看一段材料 展示三:材料一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材料二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 《朱子语类》 探究:什么叫格物致知?从学习程朱的思想,你认为他们是为了让人们探究真理吗,为什么? 学生激烈讨论,几分钟后得出结论,几个组尝试回答。焦点主要集中在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上。 教师:同学们前面问题回答较好,对于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上,同学们回答有点问题,现在我给大家讲解一下。所谓格物,指接触外在事物;致知,指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由此可见他们的学说还是在理学的指导下,对事物进行探究,而他们的思想也是服务于理学的内核—三纲五常的,以来规范人们的道德,维护封建统治,其中,有段资料说,有人曾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否再嫁?”程颐断然回答:“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由此看出他对人性的压抑可见一斑。所以,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正因为如此,南宋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有力的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探究:请大家分析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 (1)政治因素:理学的兴起与宋代政治特点密切相关。 ①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促使学术活跃。 ②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 (2)经济因素: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为理学兴起奠定物质基础。 (3)文化因素:理学的兴起与宋代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①科技文化的进步显著: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②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探究成为时尚。 (4)思想因素:理学的兴起与思想史自身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①理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果实。 ②魏晋至隋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结论: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了解另一个思想派别----陆王心学 展示四:陆王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图像及介绍,并让学生找出两人的思想观点 陆九渊---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提出“心即理也”,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去寻找,求理的方法是内心反省(即“发明本心”)。 王阳明---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② 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修养的关键在于克服私欲,“致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贤。 ③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探究:王阳明心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① 明中期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统治陷入危机。 ② 王阳明认为:只有整治人心,才能挽救封建统治。 上面就是陆九渊和王阳明的主要观点,请大家归纳一下心学的主要特征。(5分钟)归纳完毕,请大家用一句话表述。 9组抢答: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求理的方法是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教师:正确,加十分。那么我们再回忆一下,理学的主要特征。(5分钟) 8组:理学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通过外在学习,明道德之善,克服私欲。 教师:回答完全正确, 展示五:观点?争鸣:《宋明理学的利弊》 观点1 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清人戴震曾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批判宋明理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扼杀。) 观点2 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既有可取的地方,也有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地方。你如何认为呢?可以各抒己见。 思路引领:(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各组回答问题情况进行反馈,表扬优秀的前三名,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