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 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历史广角] 农民阶级局限性 (1)从经济上看,是分散的小生产者,目光短浅。 (2)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口号。 (3)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 (4)从组织上看,作为小生产者,因其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历史广角] 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模仿与创新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在充分考察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颁布的,其中三权分立制参照了美国,责任内阁制效仿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规定,有利于从法律上限制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主题一 太平天国运动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材料一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大兴土木)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初至江宁,杨逆日朝洪逆,近则洪杨诸贼深居不出,妄拟垂拱而治……伪天王舁夫(轿夫)六十四人,伪东王舁夫四十八人,以次递减,到两司马舁夫八人而止。洪逆从不出行。惟杨逆每出行必盛阵仪仗。 ——《贼情汇纂》 材料二 1862年,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付停滞与腐朽,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马克思《中国纪事》 据材料一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中马克思对太平天国作出了怎样的评价? [教你读史] 对材料一进行概括总结:大兴土木,等级严格;材料二中马克思对太平天国作出否定的评价,“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1)统治集团丧失进取心,大兴土木,迅速腐化;等级森严,丧失民心。 (2)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太平天国政权不能适应近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不能提出革命性的纲领以推动社会进步,而仅仅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天朝天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中关于圣库制度的规定: 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总要用之有节,以备兵荒。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兴车马之利,以利轻捷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他人仿造,罪而罚之”“兴银行……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也”“兴市镇公司。立官严正,以司工商水陆关税”。 ——《资政新篇》 材料一、二分别提出了怎样的经济主张,怎样看待二者的关系? [教你读史] 材料一可归纳为实行圣库制度,主张废除私有制,绝对平均分配产品;材料二可归纳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从而表明二者是对立矛盾的关系。  太平天国两个纲领性文件的关系 (1)《天朝天亩制度》主张废除私有制,实行圣库制度; (2)《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私有制。 (3)关系:二者并不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二者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着本质区别。 [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起义时代新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治国方案新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担负任务新 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  失败原因新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所属范畴新 民主主义革命  国际背景新 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   主题二 辛亥革命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原则     材料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上册 材料中第二条、第五条规定体现了什么原则?第四、第十六、十九条的内容体现了什么思想? [教你读史] 第二条中“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可概括为“主权在民”原则,第五条中“一律平等”可概括“人民平等”原则;第四、十六、十九对行政权、立权法的分工体现了三权分立思想。  《临时约法》体现的政治原则 (1)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3)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4)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与职权,体现出责任内阁制的原则。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材料一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材料二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材料一、二、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教你读史] 三则材料分别说明,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除陋习促进社会风俗的变化。由此说明辛亥革命促进中国在经济、思想和社会习俗方面的近代化进程。  辛亥革命在近代化道路上的地位 (1)政治上:它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界碑。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进入了共和政治时代,《临时约法》赋予人们集会、结社自由,国民的政党意识、参政意识增强。 (2)经济上:它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首要障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其后中国出现了一个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 (3)思想上:它带来中国人民思想的启蒙。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人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追求民主、平等,反对专制、愚昧,妇女解放等一系列变化无一不是肇始于辛亥革命。 [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1.四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化。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3)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相连,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 (4)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 2.辛亥革命相对太平天国发展的表现与原因 (1)表现: ①组织形式:从旧式的宗教组织“拜上帝会”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②领导阶级:从旧式的农民阶级发展到近代民族资产阶级。 ③革命纲领:从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的《天朝田亩制度》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④斗争目标:从追求空想的“人间天国”发展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原因: ①经济方面: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②阶级力量方面: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中下层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③民族危机方面:《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侵华进入新阶段,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④思想方面:20世纪初,资产阶级启蒙思想、革命思想在中国广为传播。  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命题贴近生活 [典例1] (2012·汕尾模拟)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民革中央和部分政协委员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出的“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的提案,在台湾岛内引起了共鸣。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表示,追寻孙中山路线的新党也正在为纪念这个重要日子而精心准备。在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中,可能为两岸主流学者所共同接受的是(  ) A.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辛亥革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制,具有划时代意义 C.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D.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辛亥革命的评价 二抓关键:两岸主流学者所共同接受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理由  A 有关但 不准确  该项是大陆主流学者对于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反思  B 正确 两岸的学者都赞扬辛亥革命推翻旧制度,建立共和国的伟大意义。  C 有关但 不准确 该项反映台湾主流学者的观点  D 有关但 不准确  该项是大陆主流学者对于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反思  命题趋向——挖掘命题新视角,考查主干知识 [典例2] (2012·广东六校联考)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 A.建立民主共和国       B.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挽救民族危亡 [解题规范](请自主思考) 第一步:审题干 一定时空:1895年中国 二明考点:19世纪末中国,各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 三抓关键:选择变法、革命与实业的共同目标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理由  A 有关但 不全面  建立共和国主要是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奋斗目标  B 有关但 不全面 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主要是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奋斗目标  C 有关但 不准确  康有为并非要推翻清政府  D 正确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追求民族的独立、富强成为时代的主题。三人的共同目标都是挽救民族危亡,只是方式手段不同   [课堂感悟高考] 1.(2011·广东高考)下图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选A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习俗的变迁以及辛亥革命对近代社会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从题干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图中材料来看,此乡村知识分子把辛亥革命看成是“变乱”,并对其学习西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服饰(“洋式”“便衣便帽”“洋帽”)的深刻变化颇不以为然。说明他不认同辛亥革命。故正确选项为A。 2.(2009·广东高考)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解析:选B 从材料“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主张变法,实现民权自由,但却反对革命,可知其为维新派代表。 3.(2009·广东高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 A.总统制 B.联邦制 C.君主立宪制 D.责任内阁制 解析:选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一特别规定,即实行责任内阁制,当时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本题选D。 4.(2008·广东高考)“各班会党日昌明……男子共和争促进。”该情形出现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解析:选A 考查信息解读能力。抓住材料中的“会党”和“共和”等信息分析解答。 5.(2008·广东高考)“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解析:选B 辛亥革命提倡民主共和,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旗是五色旗。 6.(2008·广东高考)《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像(见右图)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 解析:选B 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创刊号上把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的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指的是满洲贵族。 [课下演练提升]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湛江调研)太平天国《资政新篇》的下列内容说明了(  ) 《资政新篇》内容 统一政令,依法治国 听取社会舆论;反对迷信 兴办保险事业 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  A.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近代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张 解析:选D 《资政新篇》据史实来看并非农民革命运动的产物,没有适应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排除A项;《资政新篇》发表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还未产生,排除B项;C也项不符合历史史实;《资政新篇》为农民领袖洪仁玕所写,其刊印也得到太平天国领导人的同意,故正确答案为D。 2.(2012·西安模拟)美国史学家魏斐德作品《大门口的陌生人》利用冲突——反映理论,论述了太平天国起义是由于西方的冲击才引发的,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的侵略。这段叙述(  ) A.材料充分、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结论不合理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及评价的理解。根据所学,太平天国发生的原因有外国侵略加剧民族矛盾、清政府加紧搜刮、自然灾害频仍、宗教因素、洪秀全个人因素的促成,故此题材料不充分,结论也不合理。此题应该选择D项。 3.★ (2012·潮惠联考)右图文字为:天命诏旨书辛亥12月初三日(1852年1月23日) 上主皇上帝曰:万方儿小别家庭,离乡立志做忠臣。前未勤王当虎豹,今知有主可成人。对右图中所包含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太平天国起义已经开始 B.中西方宗教文化思想对运动产生了影响 C.太平天国运动带有传统农民战争的性质 D.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对外来侵略的色彩 解析:选D 从1852年1月23日可知运动已经开始,从“皇上帝”可以判断B项正确,“天命诏旨”、“ 上主皇上帝”、“今知有主”说明C正确,D项表述材料没有体现。 4.(2012·三水实验中学测试)1853年,英国一家报纸指出:“叛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我们的损失将会很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中的叛乱指太平天国的运动 ②表明中外民族矛盾趋向缓和 ③暗示太平天国运动面临双重敌人 ④说明侵略者仇视中国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矛盾开始走向对立,②违反史实。太平天国爆发于1851年,面临着反封建反外来侵略双重任务,①③④正确。 5.(2012·执信中学期末)2011年8月,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中国深圳胜利举办,这为中国南京成功举办2014年世界青奥会提供了经验。为了迎接青奥会,某中学准备在校园网上创办一个与南京历史相关的网页。请阅读下列有关图片的解说词,并判断其中准确的是(  )  A.图1: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图2:《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图3:中华民国的建立,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D.图4:渡江战役的胜利,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解析:选C 本题考查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天朝田亩制度》是在中国建立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人间天国,这不符合近代化的趋势;消灭国民党主力的是三大战役,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6.★ (2013·广东六校联考)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________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文中划线部分应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解析:选D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列强侵华的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在争取民主政治的同时,也寻求国家的独立和解放,由此形成了民主斗争与救亡图存相结合的特点,辛亥革命符合以上特点。 7.(2012·广东六校联考) 中山先生临终前遗书苏俄:“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联合之首领……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下列哪一项最能体现材料中的意愿(  ) A.三大政策 B.新三民主义 C.三民主义 D.同盟会纲领 解析:选A 本题为材料类和概念理解类选择题,考查考生对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概念的理解。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材料的核心是孙中山坚持联俄的立场,而“联俄”是三大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答案为A项。这里主要注意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区别,不少同学易混淆。 8.(2013·惠州模拟)孙中山先生说:“宪法者,国家之构成法,亦即人民权利之保障书也。”他为此颁布了(  )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在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9.(2012·潮州模拟)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A.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解析:选D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辛亥革命对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借鉴与运用。民国成立后,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后复辟帝制,故应排除A项;中华民国仍然采取中央集权制,不是联邦制,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中国并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故应排除C项;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仿照美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还实行三权分立的责任内阁制,故D项正确。 10.★ (2012·华南师大附中测试)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同月,临时参议院也成立。这说明中华民国 (  ) A.实行议会共和制 B.权力过于分散 C.注重权力的制衡 D.实现了全国普选 解析:选C 临时参议院执行的是立法权,几乎与临时政府同时成立,表明了立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11.(2012·湛江一中月考)1789 年法国制宪会议宣布“任何人不得再保留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贵族头衔”;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宣布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法国和中国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B.法国和中国的启蒙思想都得到广泛传播 C.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深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 D.两国的资本主义经济都得到充分发展 解析:选A 法国大革命和中国辛亥革命都推翻了封建主义专制制度,废除了封建阶级特权,也引起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12.★(2012·广州调研)陈独秀说:“1911年10月10日的中国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的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他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  )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材料中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仅仅是推翻了封建政治统治,但对封建旧思想、旧教育没有任何冲击,该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激进派对辛亥革命后民主革命无法实现的现状不满,故A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洪仁玕在1859年发表的《资政新篇》中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洪仁玕所提出的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表明,他对西方力量所在的若干因素抱着全心全意的、虽然认识很不全面的赞赏态度。这些建议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8分) (2)为什么说《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分析这种转变未能成功的原因。(10分)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转变说明了什么?(2分) 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从经济方面的变革回答;第二小问由小农经济的本质方面分析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资政新篇》的内容可知,其经济主张是发展资本主义,这和《天朝田亩制度》维护小农经济的政策相对立;第二小问应从社会环境、阶级基础等方面回答。第(3)问可从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角度回答。 答案:(1)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 (2)转变: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事业。未能成功的原因: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战争环境紧张;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3)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14.(2012·唐山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所有否定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性质的观点中,台湾学者张玉法提出的“全民革命论”(或“国民革命论”)无疑影响最大,成果最丰……(此论)列举出以下主要理由:“一、资产阶级力量小,所占人口比例少,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尚未形成……”章开沅先生……坚持“资产阶级革命说”……章先生旁征博引,逐条反驳了“全民革命论”,笔者简概如下:“一、资产阶级弱小,但有了新发展(汉冶萍公司),活动中心(张园),活动组织(商会),并形成独立力量(拒俄运动—收回矿权—国会请愿—保路风潮),因此,资产阶级具备了领导革命的能力……”应该注意的是,部分大陆学者在“资产阶级革命说”的框架内,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新观点,如龚书铎认为,辛亥革命不仅是政治革命,同时也是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革命……朱榕指出,辛亥革命实质是由国内被排挤的汉族统治阶级和在其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所进行的以推翻居统治地位的满族统治阶级为主要目标的一次国民民族革命运动。 ——摘编自杨开树《辛亥革命的性质述论》 评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的观点。(20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1)明确材料主题,提炼观点,并明确列出观点。 第一种观点:台湾学者张玉法提出“全民革命论”。第二种观点:章开沅先生坚持“资产阶级革命说”。第三种观点:龚书铎认为,辛亥革命不仅是政治革命,同时也是文化革命。第四种观点:朱榕指出辛亥革命是反对满族统治的国民民族革命运动。 (2)列出观点后注意选择一种观点或两种观点进行表态。如赞成第一种观点或赞成第二种观点,或两种观点各有道理等。 (3)论证分析,认识升华。在论证观点时要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尽可能多地列举论据,同时应借助相关史实来说明论据。所列论据与史实要紧扣观点,有层次性。组织答案时要注意文字通顺、逻辑严密,注意论据间的衔接,要具有“论文”的形式,不能只是简单地列出提纲。 答案:观点一: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 ①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所占比例较少,没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领导阶级。 ②在辛亥革命中有众多的民众参加,推动了革命的发展。例如收回利权运动,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③革命新军是武昌起义的主力。 ④在辛亥革命中有很多立宪派官僚也参加了革命,对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观点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 ①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也得到发展壮大,具备领导革命的能力。 ②资产阶级进行的革命思想宣传和组织准备成为辛亥革命发生的重要条件。例如共进会、文学社的长期宣传是湖北革命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的重要因素。 ③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革命措施有利于民主政治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短暂春天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辛亥革命的推动。  [高效学法集锦] 1.运用图表、数字归纳法把握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的发展过程:  (2)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二、五”: 一个阶级:农民阶级。 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五个阶段:开始:金田起义;发展:定都天京;全盛:北伐和西征;由盛转衰:天京变乱;失败:天京陷落。 2.浓缩法识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1)“倡导社会改革”——太平天国主张土地公有,财产平均分配;又提倡男女平等,破除社会陋习。 (2)“播下革命种子”——太平天国所宣扬的反清思想广传民间,播下了日后反清革命的种子。 (3)“汉人势力抬头”——清廷依靠汉人曾国藩、李鸿章等平定太平天国,他们都被封为地方总督或巡抚,自此汉人势力上升,逐渐掌握了地方实权。 (4)“削弱清廷根基”——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大半个中国,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一度动摇清朝的统治。 3.漫画理解辛亥革命背景:山雨欲来风满楼  4.巧用三个词语概括《临时约法》的内容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1)主权在民即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自由平等包括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国民享有基本的权力。 (3)三权分立包括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和责任内阁制。 5.用五个“第一”归纳辛亥革命  6.运用图示法掌握辛亥革命  [相关资料选编] 一、对中国历史上农民运动的看法 如果从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还是有碍于人类的解放和文明进步这个标准来衡量,就很难得出农民运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个普遍意义的结论。试看历史上各种聚众造反的农民领袖,哪一个提出过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先进思想,或有别于建立君主专制王朝的政治理想呢?中国历代农民运动由于没有先进的思想指导,所以都归于失败,这已是共识。既然没有先进的思想指导,如何能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如果成功了又当如何?诚然,反抗总是由压迫而来,是“官逼民反”,百姓总是愿意安居乐业,忍无可忍才会揭竿而起,因此“造反”可能有一定的“理”,并且值得同情,但“造反”不等于一定具有进步性,不能以唯成分论对待之。相反,这种“造反”的手段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破坏性,规模越大,对生产力造成的破坏越严重。农民运动固然有迫使地主阶级实行让步政策的作用,例如轻徭役,减赋税,但是并不能改变生产关系,无法打破压迫——反抗——改朝换代——新的压迫——新的反抗的循环模式,而正是这种模式使几千年中国的生产力发展缓慢,政治上没能跳出君主专制的体制。 太平天国运动在破坏生产力的同时,给了本该灭亡的清王朝以致命的一击,客观上为以后的种种改良和革命扫除了一定的障碍。也就是说,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恰恰在于“破”,而不在于“立”。 二、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的理解 反封建:太平天国从金田揭竿,矛头就指向清王朝,把清朝皇帝称为“阎罗妖”,悬赏“有能擒狗鞑子咸丰来献者……奏封大官,决不食言”。在意识形态方面,他们则把矛头直指封建王朝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倡平等思想。太平天国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给清王朝以深重的打击。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哀叹,这是“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是“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 反侵略:在太平天国革命过程中,曾经多次给外国侵略者以打击,洋枪队首领华尔、法国提督卜罗德等都死在太平天国的刀口之下。反帝是和爱国的立场紧密相连的。1853年,英使文翰到天京呈上照会,要求太平天国承认不平等条约,被杨秀清拒绝。太平天国镇江守将罗大纲劝英使“勿助清兵,勿售鸦片”。1861年,一个外国人到天京求见天王,表示外国愿意帮助太平天国灭清,条件是成功之后平分中国。天王果断回答:“我争中国,欲想全图,事成平分,天下失笑!”这些都表明了太平天国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对比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退让的奴颜媚骨,太平天国领袖们不畏强暴,敢于同侵略者英勇抗争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 太平天国占据了中国大片江山。这片江山是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是,太平天国不予承认,使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兑现不了。这就使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大大推迟了。实际上,中国之所以没有像印度那样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坚持反侵略斗争的结果。 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从人员组成看,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政权;从其颁布的法令措施看,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意愿和利益。尤其是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民主性。但同时,其对内未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对外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充分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四、关于辛亥革命的结局 对辛亥革命的结局,传统观点一般认为,这场革命既胜利,又最终失败。言其胜利,主要是鉴于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言其失败,主要是因为革命胜利果实未能保持和巩固,南京临时政府很快完结,政权最终落于袁世凯等军阀之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年来有的学者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认为既胜利又失败的表述似有自相矛盾之嫌,衡量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应当主要从革命者所应担负和所能担负的两项基本任务,即推翻清王朝的民族革命和建立民权政治的政治革命所完成的情况去考察: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就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来说,尽管不能说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有的论者更明确提出,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一次有广泛群众参加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它有终结,但不是失败。 五、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具体原因 1.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的目标,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2.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3.脱离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是人民最迫切的要求,但辛亥革命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人民群众的热情丧失;也由于资产阶级害怕人民,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进攻下孤立无援。 4.同盟会软弱无力。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 5.没有自己的武装。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二次革命”中国民党人虽然掌握了一些军队,但并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护法运动则依靠军阀的力量,因此每当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只能以失败告终。 六、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反清斗争的比较 1.相同点:(1)都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为主要斗争目标。(2)都制定了革命的纲领,前者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后者提出了三民主义革命纲领。(3)都采取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斗争方式。(4)都在南京建立了政权。太平天国定都天京;辛亥革命中在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5)这两次革命都没有完成反侵略(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2.不同点:(1)领导革命的阶级不同。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2)革命的性质不同。太平天国运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而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农民战争;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革命的纲领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要建立一个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理想社会,太平天国分配土地是按平均主义进行的,彻底否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三民主义是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辛亥革命的“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4)发动群众的程度不同。太平天国主要依靠广大农民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而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则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仅依靠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会党和新军中的一部分人。 七、湘军 中国晚清时期曾国藩以湘乡练勇为基础,在湖南创建的一支军队,又称湘勇。湘军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湘军的士兵由营官自招,并只服从营官,上下层层隶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是镇压太平天国的清军主力。 [经典习题备选] 1.(2012·重庆高考)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这位将领是(  ) A.秦日纲         B.陈玉成 C.李秀成 D.石达开 解析:选C 1862年1月,李秀成率大军第二次进攻上海,重创英法干涉军和洋枪队,故C项正确;秦日纲在“天京变乱”中追随韦昌辉,参与屠杀杨秀清及其部将,后被处死,A项错误;1862年,由于歹徒出卖,陈玉成在庐州被俘获,不可能在“上海”等处与“洋兵”交战,B项错误;石达开在“天京变乱”后带兵出走四川,D项显然错误。 2.(2012·福建高考)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选D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空壳”“辛亥革命成果”。从时间上看,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都出现在辛亥革命之前,不属于“辛亥革命成果”,排除含有这两个内容的选项,答案为D。 3.(2012·四川高考)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坦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如下图)。这反映出(  )  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②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善 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效显著 ④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A 从图片中文字可以看出,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坦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说明①正确;由“妇孺登艇,男子闻令即退”可知,教材的目的是弘扬人性的善,以提升国民道德素质,②正确。从图片文字中很难得出公民教育成效显著和妇女地位显著提高的信息,故排除③④。 4.(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洪秀全宣扬拜上帝教,反对孔子思想,而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秀全却大力宣扬孔子的思想,这说明原来的拜上帝教不能稳定政权,故选A项。太平天国运动的前后期以天京变乱为分界点,B项不正确;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5.(2011·四川高考)右图是一幅驳斥清末“民智未开”观点的漫画。它试图传达的观念是(  ) A.反满兴汉   B.官逼民反 C.政治民主 D.暴力革命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意思是清政府把人民看得很低,而人民则把清政府看得更低、更渺小,它试图传达的是政治民主的观念。故C正确。 6.(2011·海南高考)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解析:选B 抓住关键时间信息“1905年前后”,这个时期清廷准备实行立宪,但“皇族内阁”的设立,证明清廷的革新只是个骗局,使公派生对清廷失望,转向同情、支持革命。 7.(2012·浙江高考)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靡费精神的竞争今改而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屈勒味林《英国史》 材料三 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 中国  清朝(1644~1912);中华民国(1912~1949)  日本 明治天皇(1867~1912在位);大正天皇(1912~1926在位)  印度 1849年英国殖民者占领全境;1947年成立印度自治领  阿拉伯 16世纪起为奥斯曼帝国统治;19世纪英国侵入;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独立  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14世纪~1922);土耳其共和国(1923~)  伊朗 卡扎尔王朝(1796~1925);巴列维王朝(1925~1979)  ——据《辞海》等整理 (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原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制国家寥寥无几。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 (2)在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的“光荣革命”。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历史事实,并思考该事件为何被称为“光荣革命”。 (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一是美利坚合众国,二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第二小问抓住其宪法的地位进行评价。第(2)问,第一小问要明确英国“光荣革命”的基本史实并加以概括;第二小问需要解释说明“光荣革命”的基本含义。第(3)问,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不能照搬教材,要注意从世界宏观角度并结合本题材料信息进行概述,主要阐明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对亚洲和世界的影响。 答案:(1)美利坚合众国。其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其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2)概述:詹姆斯二世复辟倒行逆施。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率军来英国,并成为国王。詹姆斯二世逃亡。原因:没有流血而政治制度发生变革(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转变)。 (3)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是继美、法之后的共和制大国,也是亚洲最早的共和制大国。革命中没有流很多的血,避免了人民的巨大牺牲。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