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 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 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1937年之前)   [历史广角] 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是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五四运动也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历史广角] 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革命纲领,主要内容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初步明确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历史广角] 党内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简单理解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跨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而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独立的政党依然保持组织上的完整性和政治上的独立性。     [历史广角] 八七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今后革命斗争的方针。会议正式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会议正式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并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从而使全党没有在白色恐怖面前惊慌失措,指明了今后革命斗争的正确方向,特别是毛泽东在会上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主题一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  五四运动的作用     材料一 有些当代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既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也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材料二 杜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及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根据材料一,如何理解五四运动“补课”和“起点”的含义?根据材料,说明“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什么? [教你读史] 材料一中“第一次巨变”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不彻底,而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因此,五四运动是“补课”;“第二次巨变”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材料二中“国家情感”“爱国主义”等表明“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由此说明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  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表现 (1)作用: 五四运动是一次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社会各阶级广泛参与的伟大的爱国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表现: ①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②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 ③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④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 我们党的纲领如下:一、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建立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二、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三、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 ——《中共“一大”党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奋斗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宣言》 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从“一大”到“二大”对革命对象、革命动力的分析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你读史] 材料一中提出“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其动力是无产阶级;材料二“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而革命力量是工人和农民及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表明中共依据中国国情,提出了全新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新的领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阶级相合,形成新的领导核心力量。 2.新的革命道路——由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使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3.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 4.新的革命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5.新的革命纲领——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项目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不 同 点 领导阶级 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群众基础 广泛 不广泛   革命结果 取得胜利 失败,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革命范畴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相 同 点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主题二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革命斗争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材料一 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只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材料二 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如何开辟的? [教你读史] 根据材料中“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可得出:工农武装割据是中国特殊国情的产物;根据“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可得出这一斗争是大有前途的。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三个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及意义 1.关系  2.意义 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     材料 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云消雾散霞光闪,捧出红日照山川。毛泽东,伟大的领袖,英明的舵手,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 ——《遵义城头霞光闪》 材料中“云消雾散”指什么?毛泽东成为“舵手”指什么?“拨正船头,胜利向前”又指什么? [教你读史] 材料中“云消雾散”“舵手”等多用比喻表达,应结合教材背景知识理解其具体所指。材料信息表明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纠正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妥善解决路线方针问题,从而表明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正确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这次会议既从军事上、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又避免了党内分裂,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2)这次会议是在共产国际没有参与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组织、路线问题。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已从幼稚走向成熟。 [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 (1)探索期: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大革命失败。 ①从中国的国情认识到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中国的社会现实。 ②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受挫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认识到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阶级,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③从大革命失败中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错误,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2)成熟期:土地革命时期。 ①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在斗争实践中,毛泽东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理论,探索出了中国式的革命道路。 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遵义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参与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组织、路线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命题贴近生活 [典例1] (2013·汕尾摸底)下图所示为1920年胡适等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  )  A.作者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 B.作者主张改革应从学生开始 C.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D.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定时空:1920年5月4日、中国 二明考点:五四爱国运动 三抓关键:“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理由  A 正确  从材料的标题《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以及材料中“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可见胡适并不希望学生“抛弃学业,荒废光阴”  B 与题无关 该项对题意理解错误,题意中强调对五四运动的评价,而不是突出改革  C 史实错误 该项违反史实,五四爱国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也是我国历史的转折点,是对中国影响深远的转折点  D 有关但 不准确  题干强调对五四爱国运动评价,而不是余波,而且一年时间的说法过于绝对  命题趋向——挖掘命题新视角,考查主干知识 [典例2] (2013·惠州调研)1935年起,蒋介石在国内外通过三条渠道寻找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一是由曾养甫、谌小岑出面,通过翦伯赞、吕振羽与中共北方局以及长江局代表谈判;二是通过宋庆龄、宋子文派以牧师身份活动的中共党员董健吾秘密到达陕北,向中共中央转达国民党要求谈判的信息;三是令驻苏武官邓文仪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谈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 A.国民党已放弃武力剿共方针 B.共产国际要求国共两党结束内战 C.国共关系正处于转折时期 D.中共呼吁结束内战一致抗日 [解题规范](请自主思考) 第一步:审题干 一定时空:1935年、中国 二明考点:抗日战争前夕的国共关系 三抓关键:“蒋介石在国内外通过三条渠道寻找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理由  A 表述错误  两党再次合作是在抗战期间,此时国民党还没放弃剿共  B 有关但 不准确  题干中突出是国民党找共产国际谈判,而非共产国际要求国共两党结束内战  C 正确 题干“蒋介石在国内外通过三条渠道寻找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体现了国共由对抗走向合作的转折  D 与题无关  题干意思是国民党通过三种渠道与中共接触,没有体现中共号召结束内战,一致抗日   [课堂感悟高考] 1.(2012·广东高考)下图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  )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 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解析:选D 根据“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可知此时是国民大革命时期,而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的斗争与五四运动均早已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抗战初期,排除A、B、C三项。根据“联合起来打倒军阀及一切帝国主义”“农工兵商学大联合”“民众的力量”,可知孙中山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并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D项正确。 2.(2011·广东高考)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导致下表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省份 农会会员数 时间 广东 广西 湖南 湖北 江西 山东 直隶 河南  1926年6月 647,766 8,144 38,150 4,120 1,153 284 1,342 270,000  1927年6月 700,000 8,144 4,517,140 2,502,600 382,617 284 360 245,500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北伐战争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表格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和解读的能力。从“1926年6月”“1927年6月”的时间信息来看,可以直接排除A、B两项。在北伐战争过程中,广大农民积极支持该战争,而题干时间正好处于北伐战争时期,所涉及的一些省份大都是北伐军所到达的省份。因此C项符合题意。D项虽然时间符合,但其影响范围有限,故排除。 3.(2009·广东高考)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思想指的是(  )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解析:选A 注意1929年这一时间信息。这一时期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宣传部门利用五四运动十周年对中国共产党坚持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攻击,称之为“过火”。故本题选A。 4.(2008·广东高考)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解析:选D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由此我们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5.(2007·广东高考)“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未经国民许可,签字誓不承认”,“还我学生,还我自治”这些抗议口号同时出现在(  ) A.五四运动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解析:选A 综合分析“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签字誓不承认”“还我学生”这些信息,可知口号出现在五四运动时期。 6.(2008·广东高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都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与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时期: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时期(1905~1937年),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⑤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 (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中国形象”形成的政治背景。 (4)从 “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解析:本题以“中国形象”为切入点进行命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发展的基本脉络的掌握情况,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第(1)问的“中国形象”的含义可以结合材料中的“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等文字加以归纳,而目的的归纳可以从启蒙运动的背景分析,特别是应注意其宣传的内在动力以及减少阻力的角度来把握。第(2)问从“毫无例外地都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与身体的危害”归纳“中国形象”的内涵,原因可以结合鸦片战争前西方对中国的鸦片输入的影响来分析。第(3)问可以从不同阶段的历史特征及其背景分析,如1937~1944可以联系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1949-可以联系新中国成立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影响等等。第(4)问的启示可以把材料与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归纳。 答案:(1)形象:“以德治国”。目的:以此抨击法国的君主专制、宗教愚昧,倡导理性。 (2)形象:抽鸦片的国家。原因:希望扩大对中国鸦片贸易;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西方的舆论宣传;大量鸦片输入中国;很多中国人吸食鸦片;中西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3)第④阶段:中美同属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第⑥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美国实行冷战政策;朝鲜战争。 (4)增强国力;加强交流;理性对待。 [课下演练提升]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湛江一中模拟)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过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运动的参与者有:王公贵族、平民、商人、店员、农民、地主、工厂主、工人、教师、学生、残障人士等等。这场政治运动最可能属于什么性质(  ) A.社会主义         B.法西斯主义 C.民族主义 D.自由主义 解析:选C 首先排除B项。从参与者“王公贵族” “地主”身份可排除A、D两项。本题主要考查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群众基础。它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以反帝反封建为任务,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它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北京的青年学生为主力,第二阶段以上海的工人为主力,出现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局面。 2.(2012·潮汕五校联考)胡锦涛《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推动”主要体现在(  ) ①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②推动了新的救国救民思想传播 ③显示了新阶级力量的作用 ④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 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所以①不正确;五四爱国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显示了无产的阶级力量的作用,故②③正确。五四运动主要是反帝反封建,国民党当时还不是执政党,所以④与史实不符。 3.(2013·华南师大附中摸底)“是你拉着俺的手,在村口的大树旁,一同告别了咱娘(或者咱妈妈),踏上北伐的战场。”这是一首描写国共关系的网络诗歌,诗中反映的国共两党这次合作的目的是(  ) A.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 B.推翻列强和封建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C.同北洋军阀抢夺地盘 D.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解析:选B 根据题中材料来看,描写的是北伐战争,北伐目的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故B项符合题意。 4.(2013·金山中学摸底)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一 儿童教育周密;二 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 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推断,蒋介石访苏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  ) A.1918年,代表国民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典 B.1919年,五四运动后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 C.1923年,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D.1940年,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解析:选C 材料中提到蒋介石访苏时的所见“小工厂租给私人”可知当时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时代的苏联,根据时间可排除A、B、D三项。 5.(2013·执信中学期中)在近代革命史上,珠江流域,尤其是两广地区,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很大的。下列革命事件中,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的是(  ) ①国民大革命 ②工农武装割据 ③太平天国运动 ④义和团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 解析:选D 国民大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分别从广州与广西出发,一直发展到长江流域。中共从1927年开始建立南方革命根据地,后来因为长征往西南、西北转移,排除②;义和团兴起于北方,排除④。 6.(2012·珠海摸底)如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A.五四运动的发生 B.红色政权的建立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析:选B 注意关键各地时间信息“1928年”,1928年,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各地农村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党员数量不断增加,直到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长征途中损失惨重,党员数量才出现了严重下降。所以1928年红色政权建立后导致了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B项符合题意。 7.(2012·顺德调研)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中国革命的成败取决于农民,只有农民才能使旧中国这个摇摇欲坠的大厦倾塌”。在该观点指导下的革命实践是(  )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第一次国共合作 C.北伐战争 D.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解析:选D 题干中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的成败取决于农民”,突出对农民的重视,可以排除A、B、C三项。 8.(2012·潮州华侨中学测试)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  )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解析:选B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即是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 9.(2012·湛江四中月考)李立三(1899~1967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优秀党员,新中国的创建者之一。1930年6月,他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他注意联合农民阶级 D.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理解到李立三(我党早期的领导人)主张革命在城市进行,因为城市是统治阶级的头脑与心腹,而乡村只是四肢,在乡村进行革命起不到作用。反映了他主张城市中心论,在城市进行革命暴动,而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本题选B项。其他各项说法错误。 10.(2012·湛江一中模拟) “中共日益增长的权力的真正源泉,在于其农村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尤其是 ________,经常被引用来作为中共在农村的力量的基础,它使中共能在那里‘扎根’,而政府对于这种挑战完全束手无策。”文中空白处应填上(  ) A.武装斗争 B.土地改革 C.农民运动 D.根据地建设 解析:选B 分析材料“……真正源泉,在于其农村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尤其是 ________”“经常被引用来作为中共在农村的力量的基础”“能在那里‘扎根’”,可以理解到这种政策首先是农村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其次通过这种政策的实施加强了中共在农村的力量,还巩固了中共在农村的根基。联系各选项,B项符合。 11.(2012·三水实验中学质检)下列有关遵义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C.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决定 解析:选C 本题可用排除法。制定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共二大,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是瓦窑堡会议,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决定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故A、B、D三项不选。 12.(2012·广州一中调研)“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战争的性质 B.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 C.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 D.民族立场 解析:选D 本题考查材料阅读能力。“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可知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民族立场。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2·潮汕三校联考)阅读材料: 材料一 民国时期的外交官员,几乎都被愤怒的青年学生殴打过。五四运动时期,甚至发生火烧赵家楼的事件。当时,梁漱溟就指出,对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 材料二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外交上却不能接受这条成语的,因为国家是不能任其破碎的。在外交上也不可能指望百分百的成功……”自五四以来,“人民外交”的口号已成为非常时髦的口号,群众组织起来大游行或组成代表团对中国的外交施加压力,常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顾维钧回忆录》 请回答: (1)结合当时历史分析造成材料一外交官员普遍被打的原因。(6分) (2)你是否认同材料一中梁漱溟的观点?请说明理由。(6分) (3)评析材料二中顾维钧的观点。(8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外交。第(1)问应注意时间提示,应从民国时期民众觉醒、民族危机加深与突发事件等方面分析。第(2)问应注意的是明白梁漱溟的立场和自己评价时所采取的立场。第(3)问从辩证的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外交回答即可。 答案:(1)民国建立,公民权利的觉醒,“人民外交”的兴起;外国列强损害中国利益,激起国人愤慨。五四运动后,激进民族主义思潮出现。 (2)答认同可以从现代化的角度出发,结合民国初年的历史,强调民主,法制对当时中国的重要性。答不认同可以从民族独立,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强调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重要性。 (3)其观点的合理性:民众把国家的外交失利完全发泄到外交官员身上是不对的;在外交上是要有妥协的;绝对的“人民外交”是危险的,要因势利导,要理性。顾维钧的观点有其合理性。其观点不合理性:外交的妥协是必要的,但核心国家利益问题上不能妥协。完全反对“人民外交”是不对的,因为“人民外交”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捍卫民族利益和尊严;“人民外交”体现了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的理念。顾维钧作为政府的外交官强调的是政府层面的外交,因而忽视了“人民外交”。  14.(2012·合肥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但在20世纪20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国民革命歌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他还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今天,我们重温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更能体会到他始终不渝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 ——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 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结合史实说明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民主革命的理论和组织方面是怎样做到“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8分) (2)“打倒列强,除军阀”是20世纪20年代国民革命的目标,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国民革命取得怎样的成果?(6分) (3)为实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目标,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进行过哪些努力和斗争?(6分)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关系的发展演普。第(1)问,要注意“理论”和“组织”的含义,按照题干的限制条件解答。第(2)问,国民革命取得的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主要是工农运动高涨,北伐战争取得辉煌战果等。第(3)问,抗战胜利后中共为实现统一作出的努力可以从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两个方面解答。 答案:(1)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和我党民主革命的目标基本一致;改组国民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工农运动掀起高潮;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夺的权益。 (3)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高效学法集锦] 1.运用图示法理解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2.运用图示法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3.运用图示法理解“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新”  4.运用表格比较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类别 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  相 同 点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任务 反侵略反封建,追求独立与民主  不 同 点 革命范畴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阶级 先进知识分子 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三民主义   群众基础 充分而深厚 缺乏   革命目标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意义与影响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5.运用图示法理解“工农武装割据”内容间的关系  6.运用口诀记忆土地革命 秋收余部到井冈,朱毛会师建红军;民主革命靠农民,土地革命在乡村;武装割据思想正,星火燎原遍各省;国府三次剿红军,红军退敌连三胜;召开大会在瑞金,红色政权东方升。 [相关资料选编] 一、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 1.帝国主义的侵略,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一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为换取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基本上接受了“二十一条”。 2.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使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北洋军阀对内镇压革命运动,进行混战;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权益,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3.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新文化运动中一批先进分子,接受并宣扬马克思主义,准备走俄国的道路。 4.导火线——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1919年初,帝国主义分赃会议——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作为战胜国,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但由于英美及日本的阻挠,拒绝中国的要求,并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这一消息引起中国人民尤其是学生的强烈愤慨。 二、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后,指出中国现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大会制定党的最高革命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最低革命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方式的原因及作用 1.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方式的原因主要是:中共吸取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的教训,认识到自己力量的弱小,只有团结广大的农民、民族资产阶级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国民党是国内第一大党,有着良好的社会威望和实力,与国民党合作有利于党和革命运动的发展;孙中山希望通过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且“党内合作”是孙中山唯一能够接受的方式;共产国际的帮助。 2.“党内合作”方式的作用:从国民党的角度看,国民党获得了新生,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从中国共产党的角度看,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工农运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革命发展的角度看,国共合作后,国民大革命兴起,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四、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的比较   对象 方式   辛亥革命 国民大革命  不 同 点 背景 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领导 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 在国共两党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的   革命 成果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打垮了北洋军阀   群众 基础 只靠革命党人的力量 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北伐胜利进军   相 同 点 客观 原因 都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镇压和破坏而失败。帝国主义在辛亥革命中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在国民大革命中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主观 原因 最终失败都是由于革命领导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造成的。在辛亥革命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敢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不敢发动群众摧毁封建势力,对袁世凯妥协退让。1927年大革命中,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一部分人,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对蒋介石反动派妥协退让,并压制工农运动   启示 从两次革命的失败可以看出,要想革命成功,必须要掌握革命领导权,建立人民武装力量与反动势力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  五、长征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中央政权机关。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民主专政,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权。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会议制定并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选举了63人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以毛泽东为主席,项英和张国焘为副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及其各级政权,对广大工农兵实行广泛的民主,对地主阶级、官僚买办阶级实行专政。在政治体制上,它实行苏维埃制度,即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以前中国历史上任何政权都不曾实行过的崭新体制。1937年7月,为实现国共两党合作,苏维埃共和国宣告取消。 七、王明的“左”倾错误 王明“左”倾错误表现为:政治上,反对同资产阶级联合,把资产阶级当做革命对象;革命道路上,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主张广泛发动城市起义;组织上,搞宗派主义,对持不同意见的同志搞“无情打击”;思想上,推行教条主义;军事上,反对毛泽东的游击战术原则,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这些错误是缺乏对中国国情的全面、深刻分析,机械照搬照抄苏联经验的体现。 [经典习题备选] 1.(2012·山东高考)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解析:选D 国民革命运动以失败告终,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因此A项错误;B、C两项与题干中“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不符;D项是国民革命运动的最主要功绩,为民主政治的实行提供了机遇。 2.(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解析:选C 本题解答的关键信息是“1920年12月”“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材料中毛泽东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时中共尚未成立,但十月革命通过中心城市工人暴动夺取政权的做法已得到中共早期组织成员的共同认可,且从“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可知暴力革命是必然的选择。故答案为C。 3.(2012·上海高考)右图是一张黄埔军校的毕业证书,它颁发于(  )  A.1924年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 解析:选B 民国十四年即1925年,具体方法是:1912+14-1=1925年。 4.(2012·重庆高考)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军神速,威震全国。1927年初,全国革命中心也随之北移至下图中的(  )  解析:选C 随着北伐军的胜利进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A为上海,B为南京,C为武汉,D为南昌,故C正确。 5.(2012·北京高考)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  )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 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 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解析:选B 国民革命军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军队名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的军队的名称,排除A、D两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不属于军队建设的内容,C项错误。193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称为中国工农红军,故选B项。 6.(2011·浙江高考)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 A.九一八事变前后 B.一·二八事变以前 C.西安事变前后 D.八一三事变以后 解析:选C 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能力。本题的有效信息是“军阀”“汉奸”“统一战线”“红军”等,中共提出建立统一战线的主张是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再结合“红军”这一信息可知统一战线当时尚未正式建立,据此可以判断是在西安事变前后。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