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主旨概览] 1929~1933年经济危机重创了资本主义经济,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十月革命后,苏俄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再到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考 点 历史特征 主要表现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  罗斯福新政 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罗斯福新政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政府在财政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诸多方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从而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苏联逐渐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但很快中断,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面对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福利国家”;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苏联的经济改革 苏联改革遇到挫折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但改革陷入困境,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第1讲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 义的新变化。   [历史广角] 经济危机 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本主义的特性,其爆发也是存在一定的规律。  [历史广角] “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指的是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指一种调节私利与公益关系的力量,是一种市场力量。“看得见的手”指的是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到充分发挥。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生产的社会性。实践表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光靠其中“一只手”发挥作用或片面强调其中“一只手”的作用,都是不行的,必须“两手抓”。     [历史广角]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各方面干预经济。  主题一 罗斯福新政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  罗斯福调整农业的特点  材料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 1936年2月29日在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以保护土壤的名义,即通过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同时,已经受到侵蚀的土地则停止耕种,并转租给国家,由政府拨专款支付租金。 罗斯福调整农业的政策、手段是什么?由此看出,其调整农业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教你读史] 从材料可看出罗斯福新政是通过国家立法来干预经济活动。罗斯福调整农业的特点,应从其政策、手段的变化角度来思考总结。  罗斯福调整农业的特点 (1)从自由放任转向全面干预。 (2)通过国家立法干预。 (3)从干预农业生产领域扩展到农产品流通市场领域。 (4)政府加强对农业的补贴。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积极作用     材料一 新政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是历史上进步主义传统的继续;新政的改良措施具有进步意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成功尝试;新政为战后美国政府特别是民主党政府的调整和改革措施提供了一种模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不谋而合;新政代表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并着重体现了垄断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利益,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 ——黄安年《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 材料二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依据所给材料全面评价罗斯福新政? [教你读史] 材料一首先肯定了其进步性,“顺应历史潮流”“进步主义传统”;同时也明确指出新政“代表整个资产阶级利益并着重体现了垄断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利益”;材料二中“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表明其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政策调整。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积极作用 (1)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上的改变,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2)积极作用: ①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了民主制度。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多种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1)近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了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主题二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手段、影响   材料   戴高乐执政11年,其政府共制定了3个中期计划。密特朗政府强调要把计划作为经济“总的调节因素”“主要手段之一”,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以“缩减地区差别”和“保持各部门平衡”。此外,像投资公共基础设施,也是政府主动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是什么?用什么手段调整经济?有什么影响? [教你读史] 抓住图片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国营”,文字材料中的“计划”信息,从中获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含义、手段,再结合教材知识“国家干预”信息理解其影响。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手段、影响 (1)含义: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结合。 (2)手段:财政金融调节、指导性计划、国有化等。 (3)影响:使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黄金时代”;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生产的盲目性。  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和实质      材料一 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在高福利的瑞典,失业工人领取的失业津贴相当于原工资收入的90%,而且可以领取300天)。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摘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材料二 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贝弗里奇爵士在《自由社会中的充分就业》中明确地提出:“保护国民免于大规模的失业……这必须确定无疑地是国家的职能,就像国家现在保护国民免于来自国外的威胁和来自内部的强盗和暴力的威胁一样。” 根据材料一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有哪些?根据材料二分析福利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教你读史] 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包括医疗……教育等方面”,可知福利种类繁多;材料一中“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帮助”说明低收入阶层受惠多。材料二中“保护国民免于大规模的失业”,可知福利制度实质上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福利制度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①资金来源多元化,一般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②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③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④各国发展不平衡,英国、瑞典、丹麦、德国等国家发展水平较高。⑤发展程度较高,已由单纯的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2)实质:是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一种分配方式。 [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1)表现: ①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②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2)特点: ①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如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改革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制订指导性经济计划,对经济进行规划和指导。 ②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在所有制方面,通过股票分散化,出现了人民资本主义,资本家不再拥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另一方面,由于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 ③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命题趋向——巧设设问角度,考查主干知识 [典例1] (2012·广东高考)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鼓励的行为有(  ) A.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  B.外国人到美国就业 C.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 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 [解题规范](请自主思考) 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罗斯福新政 二抓关键:准确把握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目的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理由  A 正确 罗斯福新政主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改善工人待遇  B 说法错误 当时美国工人大量失业,普遍就业困难  C 说法错误 新政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以利于吸收存款  D 说法错误 新政期间,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直奔社会热点 [典例2] (2012·福建高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下表为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  所有者 年份   政府和 公共机 关法人 金融 机关 其他国 内法人 外国 法人 个人 其他  1950年 3.2 12.6 11 0 61.3 11.9  1960年 0.2 23.1 17.8 1.1 46.3 11.5  1969年 0.3 32.2 21.3 3.2 40.1 2.9  对其解读有误的是(  ) A.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C.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二抓关键:抓住题干关键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占有结构”“变化”,图表内股票分布、数值及数值变化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理由  A 符合题意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其它西方国家一样,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B 不符 题意 从表格信息中的“外国法人”持有股票比例越来越大,可知其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C 不符 题意 从表格信息中的“金融机关”持有股票比例的增加,可以看出金融机构影响力的增强  D 不符 题意 从表格信息中的“个人”持有股票比例的下降,可以看出个人持股比例的逐步降低   [课堂感悟高考] 1.(2009·广东高考)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美国出版的一本书提议政府增加开支,甚至不惜造成财政赤字,以便舒缓经济衰退。罗斯福读后批注:“哪有此等好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这表明(  ) A.罗斯福在美国率先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B.罗斯福上台之前美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 C.罗斯福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已经萌生 D.罗斯福始终都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 解析:选C “提议政府增加开支”“财政赤字”等,都属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内容,尽管这些主张遭到了罗斯福的否定,但说明国家干预经济的理念已经出现了,故本题选C。 2.(2007·广东高考)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解析:选B 经济危机爆发后,物价暴跌;资本主义国家到处都是示威游行的人群,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为解决危机,各国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同时带来的就是企业倒闭,失业剧增。 3.(2007·广东高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体现在(  ) A.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西方国家废除了垄断组织 C.经济危机在西方国家已经消失 D.西方国家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解析:选A 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吸取30年代经济危机的教训,接受凯恩斯主义,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 4.(2009·广东高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 2001年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 1995~2005年GDP年均增长速度(%)  美国 14.7 3.3  英国 21.8 2.8  挪威 23.9 2.8  德国 24.3 1.4  芬兰 24.8 3.5  法国 28.5 2.1  瑞典 29.5 2.7  23个发达国 家的平均值 22.0 2.6   *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与2001年的数字相当。 ——据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 北欧模式探源》 问题: (1)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①如果是穷人,“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②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了”。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①的合理性;结合福利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分析②的合理性。 (2)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请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假定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 (3)福利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持的立场始终并存。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角度论证皆可) 解析:第(1)问关键是弄清材料中提供的两组数据的变化关系,即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比重与GDP年增长速度的变化关系。然后分析福利与税收政策对美法的影响。第(2)问学生应首先对题中观点发表赞同与否的看法;其次根据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组织答案。第(3)问带有探究性,根据题目中所给的“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提示进行总结即可。 答案:(1)法国比美国福利水平高;法国富人的税收负担较重。 (2)否。数据显示,相对而言,有国家高福利高增长,有国家低福利低增长。 (3)考生应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 反对的理由:①福利制度会增加企业税收负担和成本;②劳动积极性下降,不利于经济发展。 支持的理由:①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②二战后福利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课下演练提升]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广东冲刺)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这种思考和议论是基于(  ) A.对罗斯福新政的不信任 B.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弊端不可消除 C.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日渐萧条 D.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解析:选C 注意时间“1931年”,此时正处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前所未有的破坏,这正是人们思考的原因,故C符合题意。 2.有一张汽车上的出卖说明,内容大致是:“100美元即可买走这辆车,我所有的钱都已在股市中化为乌有了。”与这种现象最相对应的情景是(  ) A.“牛奶面包供不应求” B.“找工作如登天一般” C.“为共渡难关各国亲密无间” D.“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解析:选B 根据“100美元即可买走这辆车”“股市”可知本题考查的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如此少的钱能买走汽车,表明资本主义世界“生产过剩”,故A项错误;危机爆发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故C项错误;随着经济危机的进一步蔓延,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故D项错误。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大萧条,出现了大量的失业者,故B项正确。 3.2011年8月6日标普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AA”降至“AA+”,评级展望负面,受此影响,全球股市暴跌。回顾历史,1929年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也曾迅速演变为世界性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产销矛盾加剧      B.股票恶性投机 C.分期付款和超前消费 D.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解析:选D 做本题时注意题干的限定词“根本原因”。C项导致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而使产销矛盾加剧,是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B项是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D项是导致其发生的根本原因。 4.(2012·广东冲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  ) ①实行美元贬值 ②调整农业政策 ③兴办公共工程 ④调整劳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材料只提到农业危机状况, 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有利改善农业危机,调整农业政策一定程度上改善农业危机。③是属于以工代赈的内容, ④属于工业调整内容。 5.(2013·海珠测试)1937 年5 月24 日,罗斯福在向国会提交关于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立法的咨文中说:“我们知道,当我们工人的一大部分还没有就业的时候,超时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资是不能提高国民收入的。”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罗斯福上述思想的是(  ) A.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 D.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解析:选B 关于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立法的咨文属于工业复兴法的内容。A项社会保障度,C项“以工代赈”,D项农业政策与题意不符。 6.(2013·中山纪念中学测试)1933年10月,罗斯福宣布政府购买黄金的计划。此后,联邦政府多次以不断上涨的价格购买黄金。由于每一盎司黄金所值美元的数量持续上调,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也就不断增加。该措施的历史影响是(  ) A.商品价格逐渐回落 B.克服了商品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C.促进国际贸易稳定发展 D.有利于美国对外贸易获利增多 解析:选D 这种消费黄金,使得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刺激贸易出口,有利于美国对外贸易。 7.★罗斯福虽然坚信平衡预算的所谓“健全财政”,但在出现大量失业和饥寒交迫的人群时,他仍然不顾强大政敌的反对,藐视经济规律,实行大规模的赤字开支。下列符合罗斯福“藐视经济规律”的做法的是(  ) A.拒绝稳定股市的建议 B.反对政府进行救济 C.增加个人和公司所得税 D.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解析:选D 根据“藐视经济规律,实行大规模的赤字开支”,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政财政赤字开支庞大的原因主要有三类:①恢复经济类: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农业政策,②救济工作类: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以工代赈,③革除弊病类:制定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结合四个备选项进行分析,只有D项符合题意。 8.★193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上述言论直接着眼于(  ) ①缓和社会矛盾 ②扩大内需 ③降低失业率 ④提供社会保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解析:选A 罗斯福新政为老人、病人、失业者等提供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故A项符合题意。 9.(2013·广东百校联考)肯尼迪曾说,“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此言论可谓道出了“自由社会”的某些国家(  ) A.实行失业保险的时代背景 B.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质 C.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目的 D.推行“以工代赈”的直接目的 解析:选B 抓关键词: “肯尼迪”、“自由社会”可推之为资本主义国家; “帮助众多的穷人”的措施是社会福利制度,而推行福利制度的目的是更好的维护少数的富人统治,道出社会福利政策的本质,故选B。 10.(2012·茂名模拟)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的儿子迈克尔因为失业到职能部门登记领取失业救济金和求职。当主办人得知他的身份后,提出优先为他推荐工作,迈克尔却说:“还是按惯例按规定来处理问题吧。如果我接受优待,我的爸爸,也就是美国总统是无法面对国民的。”对这件事情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迈克尔失业的背景是美国经济滞胀 B.美国已建立福利制度 C.美国总统的权力受到制衡和监督 D.里根的经济政策没有效果 解析:选D 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的儿子失业,那时背景是美国处于滞胀阶段;“登记领取失业救济金和求职”说明美国已建立福利制度; “美国总统是无法面对国民的”说明美国总统的权力受到制衡和监督;80年代末里根的经济政策使得美国经济复苏,故选D。 11.(2013·广东六校联考)下图是二战以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比较图,下列对该图的分析中,正确的有(  )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世界市场的拓展 ③利用科技发展新兴产业 ④知识经济的出现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D 1950~1970年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这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全球化加强,世界市场不断拓展,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发展。知识经济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④错误,选D项。 12.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激烈动荡的世界呈现出的战略态势是:西方被二战后最严重的“滞胀”所困扰。美国政府实行了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其实行的措施是(  ) A.限制市场的调节作用 B.削减政府开支 C.增税和规章制度 D.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解析:选B 结合关键信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滞胀”可知,此时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为了走出困境美国政府背离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原理,大幅度减少政府干预,为企业减税,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作用。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2·苏北四市摸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般是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每年确定和公布某些农作物下一季度的播种面积。凡是农场主同意者,与政府签订合同,就可以得到优厚的补贴。 ——摘编自《大生》2008年8月 材料二 1936年2月国会通过了美国农业部制订的《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案通过给予农场主一定的土地撂荒补贴,限制土地播种面积,减少粮食生产,这次只不过是以土壤保护的名义出现而已,即通过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 ——摘编自李超民《中国古代常平仓思想对美国 新政农业立法的影响》 材料三 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至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农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美国从此建立起“常平仓制度”。通过这个方法建立起一个稳定有效的仓库,储存多余的粮食,不至于出现“谷贱伤农”,到了歉收年景,这些存粮就可以发挥作用。 ——摘编自夏辉辉《政府对农业的“哺育”》 材料四 2002年美国通过新的农业法案,2002年到 2007年6年期间政府提供的各项农业补贴总计6年达1185亿美元。美国的新农业法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其农产品出口世界第一的地位,但它严重违背了WTO的宗旨,招致全球各成员的强烈不满。这将给没有补贴能力的发展中成员的农业带来巨大冲击,严重损害发展中成员的农民的利益。 ——摘编自柯炳生《美国新农业法案的 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分析》 (1)据材料一,指出《农业调整法》的主要实施途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会通过这一法案的主要目的。(6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两个农业法案规定的相似之处。归纳1936年农业法案内容的新特点。(4分) (3)据材料三,概括美国政府农业调整方向的主要变化。分析“常平仓”制度建立的积极意义。(4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美国巨额补贴违背WTO宗旨”的主要原因。“招致全球的不满”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6分)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时期以及21世纪美国的农业政策。第(1)问结合经济危机的现实和材料中的关键词“直接补贴”“自愿减少农产品”等即可回答。第(2)问通过两个材料的对比以及材料二法案的名称解答即可。第(3)问结合材料三的关键信息“剩余产品的处理方法”“谷贱伤农”等回答。第(4)问依据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WTO的宗旨解答即可。 答案:(1)途径:政府补贴,农民自愿。目的:解决经济危机。 (2)相似之处:采取减耕限产的做法调整农业。特点:将保护环境与限制农业生产相结合。 (3)变化:由调控农业生产到调控剩余农产品。意义:维持了农产品价格的稳定;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4)原因:农业补贴提高美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破坏了贸易自由化原则。说明:经济全球化程度高。  14.(2012·日照模拟)近来,欧美国家的债务危机不断发展,引起人们对社会福利制度的重新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 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 (1)依据材料,归纳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结合有关背景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时代意义。(8分) 问题二 福利制度与欧美债务危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在希腊,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的退休金。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1.49%。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的占比达41.6%。截至今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 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2)根据材料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6分) 问题三 福利制度能走多久 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如下图),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 (3)依据对材料的分析,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6分) 解析:第(1)问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材料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中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为弱势群体提供生活保障。在当时采取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消费能力,缓解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第(2)问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材可以了解到,1973年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滞胀”现象,被迫削减社会福利开支;通过材料可以分析出,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降低了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有必要进行改革。第(3)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福利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民众和政府都应从长计议,依据本国实际厉行改革,缓解政府经济负担。 答案:(1)特点:以立法的形式建立;由政府主导;实行以工代赈;关注弱势群体;致力缩小贫富差距等。意义:1929~1933年,在美国爆发严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现象,需要消减社会福利开支,以走出困境;福利制度本身存在弊端,过度的福利也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过高的福利开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是导致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 (3)民众和政治团体必须放弃眼前的政治、经济利益,着眼于长远利益;必须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必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答出其中任意两条即可)  [高效学法集锦] 1.运用图示法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2.用漫画理解经济危机的危害  图中的两幅图片反映的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图1是对经济危机的预言,图中显示巨大的贫富差距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使资本主义发展走到了悬崖边上,即将落入崩溃的深渊。图2描绘了经济危机爆发对下层百姓的巨大冲击,他们饥寒交迫,流浪街头,这次危机的突出特点是时间长、规模大、破坏性强。 3.用数字记忆罗斯福新政 两个阶段——调整与复兴经济;改革。 三项内容——救济、复兴和改革。 四项措施——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复兴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实施救济与兴办公共工程。 4.运用图示法理解罗斯福新政  5.运用图示法掌握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  6.运用图示法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相关资料选编] 一、大萧条 1929~1933年,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萧条”时代。从1929年10月发生的纽约股票市场崩溃开始,引发了美国全境的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在此大萧条期间,美国城市大约有1 300万工人失业,总失业率从1929年以前的3.2%上升到24.9%,1934年达到26.7%。3 400万男人、女人和儿童根本没有任何收入,这里还不包括那些遭受巨大损失的农民,国民经济陷入绝境。而大量失业的农业工人又纷纷地涌入城市,在城市里,大批无家可归的穷人沿街乞讨、露宿街头,美国人民坠入苦难深渊。胡佛的名字成了贫困的代名词。人们把流浪者住的窝棚称为“胡佛小屋”,戏称他们自己席地而居的旧报纸为“胡佛毯”。 在大萧条期间,美国人口进入一个逆增长时期,结婚率和生育率(生育率从20年代末的20‰降低到16.6‰)都十分低,许多家庭解体,人们的道德和信念水平也发生了强烈动摇;中小学教育也受到了严重破坏,拖欠教师工资和教师失业的事件数不胜数,中等收入水平的人群迅速沦落,不少著名文化人也被卷入赤贫的人群中。《愤怒的葡萄》一书的作者约翰·斯坦贝克连肥皂也买不起,使用猪油加草木灰和盐做肥皂洗衣服,连寄稿件的钱也没有。许多人没有工作,被迫到处流浪。 二、何谓股票、股市和炒股 股票是一种面向公众的有价证券,它是股份公司或企业为吸收投资,发给投资人(即股东)的投资凭证。股东可凭股票取得利息或红利。 股东不得向股份公司退股,但可以在证券交易所买卖股票。股票交易所是专门从事股票业务的证券交易场所,是买卖股票的市场,习惯上称为股市。 从理论上讲,所有股东都有权参与股份公司的管理,参与股份公司的盈余分配。但是,实际上,真正控制股份公司的是那些拥有大量股票的大股东,他们成为公司董事会的成员,参与公司的决策。一般股东只是为了分得股息。一般来说,股息要比存款的利息高,但风险也大,股票行情变幻莫测。股票价格的升降是由市场的供求情况决定的,当某种股票供过于求时,股价下降;反之则上升。这种股票的交易,习惯上称炒股。 三、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当代影响最大的西方经济学理论。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诞生。在书中,凯恩斯提出了一整套解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危机产生的理论,面对30年代初整个西方世界大萧条的局面,凯恩斯主张抛弃西方传统经济理论,改用货币调节的手段来维持经济稳定,同时用政府行政干预的方式来影响经济发展,解决失业问题。由于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前,西方一直盛行以经济自由主义为特征的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的行政干预理论对其无疑是一大冲击,而且由于凯恩斯主义切实有效地解决了三十年代的经济难题,因此凯恩斯被称为经济领域里的哥白尼和达尔文、资本主义制度的拯救者和“战后繁荣之父”。 然而,任何一种理论在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时都不是万能的,凯恩斯主义同样如此。由于凯恩斯主义认为导致失业和生产过剩危机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则源于私人投资与消费不足,因此它提出的解决危机的钥匙之一就是利用各种方法拉动消费。凯恩斯主义信徒们提出的一个口号是:奢侈是美德,节俭是罪恶。他们认为个人节俭的美德会导致社会的灾难,储蓄和积累导致失业和萧条。凯恩斯正确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生产中生产不断扩大和消费相对缩小这对矛盾,但他开出的治疗经济顽症的处方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新症状,这就是六七十年代“滞胀”出现的根源。因此西方有学者曾玩笑地说,凯恩斯不仅是“战后繁荣之父”,他也是“战后滞胀之母”。 四、罗斯福新政的一些长远影响 罗斯福新政不仅缓解了当时的危机,而且对美国社会甚至国际社会都产生了一系列深远影响: 首先,由于经济的恢复,美国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 其次,作为应对危机的手段,罗斯福一改以往中央政府对经济发展“自由放任”的政策,开始实行国家干预,并且这种干预通过国会以新的立法形式诉诸美国经济生活,这是前所未有的。罗斯福时期,总统权力达到顶峰,而联邦政府的权威也得到了加强。 再次,罗斯福解救国家经济危机的方法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之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由此延长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寿命,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最后,“新政”的一些附带措施产生了对今天意义深远的影响。如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同时是美国连续几年空前严重的风灾、沙尘暴和干旱,在“新政”期间,国会通过了“土地保持和国内拨款法”,政府共派出250万青年参加“民间资源保护队”,还出资购买了大片森林和风景区建立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等。再如“新政”促进了美国思想的活跃和学术文艺的繁荣。在整个“新政”期间,美国政府资助了大批艺术家、作家和戏剧家,使他们一方面能够摆脱经济困难,进行独立创作,另一方面又受政府委托将艺术带到了学校和民间。罗斯福政府更是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新政”的方方面面都有他们的参与,“思想库”一词由此而来。 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利用和依靠国家采购、订货,保证垄断资本能得到大量资金、商品市场和高额利润。(2)利用和依靠国家预算拨款,在国民经济重要部门中建立新的国营企业,以增强国家垄断资本的力量。(3)利用和依靠优惠的国家贷款、补贴和减免税收等,促进资本的集中和积累,加强垄断资本的竞争力。(4)实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关税政策和金融政策,加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等。 六、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随着战后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不断增加,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股份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基本不存在,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趋向,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随着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备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这被称为“经营者革命”。“经营者革命”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 20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滞胀”状态后,各国政府纷纷寻找医治这一新疾病的药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担任英国首相,率先采纳了货币学派的主张。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也以供应学派为依据,确立了自己政府的经济政策。由于两人的经济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经济危机,并有一套理论体系支撑,因此经济学家们分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实际上,“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都提倡自由放任,强调市场调节作用,反对国家干预;二者都实行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因此都曾被攻击为“劫贫济富”;二者都大力增加军费开支,用加大政府消费来缓解危机。 [经典习题备选] 1.(2011·福建高考)下图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的是(  )  A.生产严重过剩 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解析:选B A项正确,图三的信息充分体现了当时生产出现了严重的相对过剩;说明C项正确,图二形象反映了当时美国的失业加剧导致贫富差距严重;D项正确,图一说明经济危机的发生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B项错误,符合题目要求。 2.(2012·海南高考)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工党获胜组阁。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胜利 B.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 C.人们担心丘吉尔强烈反苏导致战争再起 D.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引起选民强烈不满 解析:选B 1945年7月二战即将结束,保守党的惨败和工党的组阁,不是因为A、C、D三项原因,而是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的改革纲领,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3.(2011·江苏高考)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 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 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 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 解析:选C “新政”期间,罗斯福面临的核心任务就是克服经济危机,稳定国家秩序。A项是对“新政”的误读,“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但绝非实行计划经济模式。福利制度是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推行的,故排除B项。“新经济”是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经济出现的一系列新现象,故D项不符合题意。 4.(2012·天津高考)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 D.实行社会救济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对罗斯福新政措施影响的理解。题干信息都与美国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实行美元贬值有关,故A项符合题意;B项只涉及农业;C项只涉及工业方面;D项与题目信息无关。故A项整顿财政金融最为全面,答案为A。 5.(2012·浙江高考)某同学在学习《历史》必修二后,为巩固所学知识,概括里根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作诗一首。后发现其中有一句不妥,它是(  ) A.亦滞亦胀凯失灵(凯,指凯恩斯主义) B.紧缩货币出新招 C.减税减支零通胀 D.又陷“四高”难逍遥(“四高”,指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 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里根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题干要求选择“不妥”的一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里根的经济政策参考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主要表现为:削减财政开支、大规模减税、放宽政府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限制,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A项是背景;B项是供给学派的基本主张;C项是经济政策的目标,但不符合历史实际;D项是里根政府后期出现的实际状况。 6.(2011·浙江高考)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  ) A.美国无法保持和苏联竞争的势头 B.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 C.阿拉伯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斗争 D.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 解析:选C 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20世纪70年代,阿拉伯国家采取提高石油价格等措施,引发了石油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理论为解决“滞胀”提供了新思路,并不是导致“滞胀”的原因;A、B两项明显错误。故选C。 7.(2011·安徽高考)下图改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德国开始步入欧洲强国之列 B.经济危机使英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C.苏联成功度过经济危机实现了工业化 D.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据着关键地位 解析:选D 通过图表内容可以看出在此期间美国经济发展虽有所下降,但在世界经济中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故D项正确。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开始步入欧洲强国之列,A项错;英国在二战后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B项错;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苏联关系不大,C项错。 8.(2011·上海高考)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结果是(  ) A.国家开支显著上升    B.农产品数量明显增加 C.银行数量不断增多 D.美元逐渐升值 解析:选A 罗斯福上台后,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大力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导致国家的开支显著上升,故选A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相对过剩的危机,为了稳定价格,美国大量销毁农产品,故B项错误;经济危机导致大量银行破产,罗斯福上台后,银行数量只是恢复,并不是增多,故C项错误;为了转嫁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美元贬值,以利于国家出口,故D项错误。 9.(2011·天津高考)下图所示现象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德国汽车出现了质量问题 B.燃料不够,用马拉作动力 C.兴起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D.提倡低碳生活,保护环境 解析:选B 本题考查1973年石油危机,意在考查考生依据材料信息,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利用石油作武器,同以色列及其支持者进行斗争,导致世界性石油短缺,所以才出现了马拉汽车的滑稽场景。 10.(2012·江苏高考)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资料来源: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材料三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罗斯福新政的社会救济内容回答;第二小问从社会救济的背景回答。第(2)问,从“儿童津贴”可得出“保障儿童利益”的信息,从“实际收入”可得出“缩小贫富差距”的信息。第(3)问,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关键词“开支”“经济增长速度”“救济的人数”即可得出答案。第(4)问从决策、调整、承担等层次说明。 答案:(1)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背景:经济危机;贫困(失业)。 (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 (3)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 (4)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