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 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历史广角] 理气论 “理”或“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永恒不变,“理”一“气”二。“理”,对于一切人都是一样的;“气”使人各不相同。朱熹说:“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有是气则必有是理。但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冷水中。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如珠在浊水中。”(《语类》卷四)理气论主要是吸收了道家的“道本论”思想。(即无生有。无即虚,无象也)    [历史广角] “工商皆本” 工商皆本是明代黄宗羲鉴于社会的变动,面对现实,提出的学说。这一观念直接地肯定了工商业在社会财富的增值过程中,具有与农业同样重要的地位,使全社会达到货物畅其流,“常有千万财用,流转无穷”。这一观念将会起到解构传统农业社会“重农抑商”观念的作用,从而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为工商业者发展自己的事业提供新的哲学论证。这一思想的提出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 主题一 宋明理学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  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材料一 程颐说:“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二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信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人欲,不容并立”,“遏人欲而存天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根据材料分析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和人性论? [教你读史] 材料一中“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反映了世界的本原是天理。材料二中“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反映了程朱理学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材料中“天理人欲,不容并立”“遏人欲而存天理”反映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人性论。  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1)世界的本原: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2)认识论:在把握“理”的方法上,通过强调“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运用各种知识去体会事物内部的“理”。 (3)人性论:在人性论上,主张在“天理”与“人欲”发生冲突时,应该“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的心学      材料一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材料二 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之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 ——《王文成公全书》 材料中分析王阳明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在认识论上他提出了什么学说? [教你读史] 材料一中“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反映了王阳明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材料二中“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反映了王阳明认为学以至圣在于致良知,良知是存在于心中的天理,隐性信息:其认识论就是致良知。  王阳明心学的基本主张 (1)世界的本原:“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2)认识论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比较项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同 特点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内容 都认同世界本原不是客观物质世界,要么是“理”,要么是“心”   实质 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 世界的本原 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心即理也”   认识事 物的方法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   哲学观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主题二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批判   材料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 “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 ——顾炎武 “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为客观规律。 ——王夫之 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继承和批判传统儒学的? [教你读史] 注意归纳每段材料的要点,黄宗羲的观点关键信息是“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的观点蕴含着经世致用的思想;王夫之的观点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色彩。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批判 (1)黄宗羲批判“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 (2)顾炎武继承先秦儒家关注现实民生的思想,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 (3)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先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其思想的共同之处及评价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各提出怎样的思想观点?三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教你读史] 材料一中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黄宗羲抨击了君主专制;材料二顾炎武指出集权导致混乱,主张分天子之权;材料三中“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表明王夫之反对家天下和世袭制。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之处及评价 (1)共同之处: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2)评价:积极: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对反对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局限: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思想不完善,无法实现。[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 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命题趋向——挖掘命题新视角,考查主干知识 [典例1] (2012·深圳高级中学期末)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梁启超说:“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他评价的是(  )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C.李贽的《焚书》 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定时空:中国明清之际 二明考点: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 三抓关键:“儒学大师的著作”“政治理想”“《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理由  A 与题无关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学者代表,《春秋繁露》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与卢梭思想不吻合,且时间亦不符合  B 与题无关 朱熹是宋著名理学家,《四书章句集注》以“理”为中心,强调“明人伦”的宗旨,与卢梭思想不吻合,且时间亦不符合  C 有关但 不准确 《焚书》充满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精神,但没有直指专制制度,与卢梭思想不吻合,且时间亦不符合  D 正确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有相似的“议论”,即反对君主专制  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直奔社会热点 [典例2] (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解题规范](请自主思考) 第一步:审题干 一定时空:明清时期 二明考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三抓关键: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理由  A 与题无关 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  B 有关但 不准确 这种思想只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不具备民主意识  C 正确 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  D 有关但 不准确 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课堂感悟高考] 1.(2011·广东高考)“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古代的思想文化,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中儒道佛三位代表人物被虚构地坐在一起品茗畅谈,说明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这种现象在唐宋诗歌、绘画中得到全面体现。由此推断,A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史实,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在西汉;C项与题旨不符;D项不符合史实,中国绘画重在写意。 2.(2010·广东高考)“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解析: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情况,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万化根源总在心”表明作者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故只有C符合题意。 3.(2009·广东高考)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 A.“仁” B. “心外无物” C.“理” D. “格物致知” 解析:选A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都是儒学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4. (2008·广东高考)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程颢 C. 朱熹 D. 王阳明 解析:选D 王阳明的主张是“心学”,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形成“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材料中的禅宗六祖慧能的主张“心动”,显然也是主观唯心主义。 5.(2012·天津高考)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李贽的思想主张,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看,儒学长期被士大夫阶层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现状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 6.(2012·海南高考)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解析:选D 魏晋时期,儒学发展受挫,面临来自于佛教的冲击。题干中“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正是儒家的伦理道理,而题干斥责佛教导致“隔、乖、旷、绝”的后果,说明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D项正确;A项具有夸大佛教传入的影响,说法错误;B、C项无从反映。 [课下演练提升]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图是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内刻于明朝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面刻有佛、道、儒三教混元图像,正面看乃佛祖释迦牟尼,左侧看乃儒圣孔子,右侧看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我国最早出现类似现象是在(  )  A.西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两宋时期 解析:选B 依据题干中“佛、道、儒三教混元图像”,反映三教合一的现象,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12·深圳调研)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解析:选A 从材料信息看,民间认为《孝经》(儒家经典)可以治病,说明儒家经典在民间已经被神圣化了,故选A项。 3.(2012·潮州模拟)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李贽 D.王夫之 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可知“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是理学,而朱熹则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故选B。 4.(2013·广东百校联考)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 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 解析:选B 根据题干“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致良知”,即进行内心自省 。 5.(2012·银川一中四模)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有科学家便把这一现象比喻为: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意在突出微观研究领域的特殊性。这种认识论,与中国古代某一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学者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解析:选D 本题考查考生对宋明理学的理解。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与材料的观点相似,故选择D项。孔子重视“仁”、强调“礼”,董仲舒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故A、B、C三项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6.(2013·汕头调研)北宋时,枢密副使任布娶了一位寡妇李氏。李氏相夫教子,传为佳话。明初,进士王希曾请求为曾改嫁的母亲守孝三年,明太祖以“失节”为由,只准一年。这反映了(  ) A.北宋枢密院权力逐步扩大 B.明代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C.北宋时心学成为官方哲学 D.明代商品经济落后于宋代 解析:选B 从“任布娶寡妇传为佳话”到明太祖以“失节”为名只准一年假,说明明代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7.★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清明、理学盛行 C.分封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解析:选D 周的“秩序井然”反映了宗法制,它的实行维护了周王朝的统治秩序;战国的“清新”反映了“百家争鸣”,它给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股活力;唐的“丰满华丽”反映了唐朝的强盛;宋的“理性美”反映了理学的统治。 8.★(2012·恩平一中期中)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观点正确的是(  ) ①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 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 ③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 ④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封建专制王权的压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本题可以用排除法。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处于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也尚未发生,所以说文艺复兴以工业经济为基础错误,排除②;文艺复兴主要反对宗教神学,所以遭到天主教会的压制,排除④。 9.(2012·珠海质检)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到:“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结合中国思想发展史,关于“儒道”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董仲舒新儒学没有吸收道家思想 B.隋唐时期道家不受统治者重视 C.宋明理学没有体现出“儒道互补” D. 李贽认为的“道学家”实际是“儒学家” 解析:选D A、B、C三项都不符合史实,本身错误,可排除。李贽的思想虽然说在那个时代离经叛道,但实际上是对儒学的一种批判继承。 10.★(2012·顺德调研)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经历了从学术思想到统治思想的演变,经历了由精英文化向平民文化发展的过渡。儒学从“少数精英学者之事向天下百姓皆可为之事”的过渡是在(  ) A.先秦初创时期 B.汉武帝新儒学时期 C.宋明理学时期 D.明清自我批判与反思时期 解析:选C 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理学的重点不是君臣如何治国的探讨,而是要求人们如何接受和遵守封建纲常伦理,从而实现了向社会民众的普及。 11.(2012·汕尾模拟)“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  ) A.孟子的“仁政” B.黄宗羲的“人民为主”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解析:选D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学习的目的是要“明道”,是要“救世”,也就是为现实服务,这就是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12.(2012·汕尾模拟)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关于二者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包含着对传统儒学的扬弃 B. 欧洲启蒙思想为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 C.二者都提出了对未来社会政治制度的建构 D.二者都体现出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明末清初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他们没有提出对未来社会政治制度的建构。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 13.(2012·中山调研)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三者间的关系经历了漫长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韩愈《原道》 材料二 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 ——欧阳修《本论》 材料三 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 ——朱熹《答陈卫道》 (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10分) (2)材料二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4分) (3)材料三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问,“事件或现象”结合所学回忆相关时期儒家发展演变的重大事件即可。“原因”从三教合一的角度来思考。第(2)问,从“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等信息分析概括。第(3)问,“态度”要注意辩证地表述,“影响”从理学形成的角度来思考。 答案:(1)事件:儒家在秦代遭焚书之祸,汉初黄老之学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冲击儒学地位。原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儒学失去原有的统治地位。佛、道两家吸收儒学,也讲“仁义道德”。 (2)欧阳修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化大有危害,儒学远胜于佛学;只要光大儒学,最终能够战胜佛教。 (3)态度:朱熹认为佛学也有合理的地方,但不能指导实际,因此不如儒学。影响:朱熹吸收佛学的部分内容,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推动了儒学的复兴。  14.明末清初的反传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具有反对君主专制体制的色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看法与理由 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琴心相悦,雪夜私奔。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逾墙淫奔,无耻之尤”;明末李贽却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明理学家观点与李贽观点的看法并说明理由。(6分) 问题二 主题与原因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与己……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概括指出这段材料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提出这一主张的主要原因。(8分) 问题三 影响与来源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3)有的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影响很大,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也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作用有限,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国化才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说明理由。(8分)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第(1)问“看法”归纳材料即可,回答产生不同看法的理由时,要注意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相联系。第(2)问的第一小问主要是分析材料信息,提炼黄宗羲的主要观点;第二小问要结合教材中政治史、经济史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注意表达要严谨和规范。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无论赞同哪一种观点都要紧扣是否“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进行分析,说理要透彻,论述要严谨。 答案:(1)宋明时期封建专制不断强化,理学家极端强调妇女要保持贞洁;用三纲五常来维系专制统治,压制人的自然需求,因而理学家反对卓文君的爱情追求。明朝末期,在商品经济冲击下,蔑视礼教、追求人性解放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李贽主张追求幸福的生活,因而他肯定卓文君的爱情追求。 (2)主题:黄宗羲认为君主为天下之大害,主张“无君”。 原因: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全面强化,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严重的冲击。 (3)同意第一种说法。理由:虽然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并未在当时产生社会作用,但是其传承了中国的“民本”意识,将经济上的“民本”发展为政治上的“民本”,具有明显的近代“民权”色彩。这种民主思想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续到了中国近代,是中国近代将西方的启蒙思想本土化的思想基础,从而成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重要基础。 同意第二种税法。理由:明清之际的思想虽然有了民主的色彩,但是这种思想停留在书院中,并没有同当时的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没有产生现实的社会效益,因此没有持续性。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并不是明清之际思想的发展,而是在西方国家殖民侵略的过程中,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国化。(任选一种说法即可)  [高效学法集锦] 1.轻巧识记程朱的思想 二程的思想 天理是本原,伦理道德联。[注] 格物又致知,理学代代传。 [注]: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朱熹的思想 三纲五常是天理,天理须存灭人欲。 格物致知明德善,朱熹思想内外传。 2.从字词的理解入手,理解“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二程”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所谓“格”,用“二程”的话来说,就是“格犹穷也”,即深刻探究、穷尽。“物”就是万物的本原,朱熹进一步将“物”确定为天理、人伦、圣言、世故。“致”就是求得、获取的意思,“理”就是事物的本质,他们眼里的“天理”。如何格物呢?就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 3.运用图示法理解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贞节牌坊 贞节牌坊告诉我们:宋明理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4.运用图示法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5.运用比较法认识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思想的异同 项目 内容  同 政治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限制君权   经济 主张“工商皆本”   思想 批判地继承儒学,主张“经世致用”  异 黄宗羲 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激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顾炎武 特别倡导经世致用,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   王夫之 哲学贡献大,是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国人民爱国精神的高度概括。在古代和近代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都激发了一些仁人志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历史发展到今天,这句话同样激励着每一位华夏儿女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相关资料选编] 一、葛洪及其“儒道合一”的思想 葛洪(约283~约343),东晋道教大师,医学家,文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江苏丹阳句容人。少时以儒学知名,后崇尚道教。303年,曾任将兵都尉、伏波将军等,后弃官至洛阳,广求异书。晚年到离广州不远的罗浮山炼丹,企图长生不死。著有《抱朴子》、《神仙传》,另著《金匮药方》(100卷),又托名刘歆撰《西京杂记》,还写有诗、赋、碑等百卷,移、檄、章、表等30卷,已散佚。另有《肘后备急方》4卷,为古代医学名著。在其所著《抱朴子》70卷中,葛洪把儒家的纲常名教融合到道教理论中来,宣扬道教徒必须积善立功,以儒家的道德规范制约自己的行为。“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同时,葛洪又用道家的“玄”“道”“一”等哲学范畴来附会他的长生不老的神仙理论。这种儒道双修的神仙道教理论,是魏晋以来合儒道为一体的玄学影响道教的体现,也使道教完全成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二、理学 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它以儒学的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是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宋代儒士解经,大都不顾旧有传注,往往抛弃传统的训诂义疏,直接从经书原文中阐释义理性命(即人的本性及其根源),因此被称为“性命义理之学”,简称为“理学”。由于宋儒认为这种理学是经孔子、子思、孟子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他们自己则继承了孔孟的道统,因此又称其为“道学”。理学的基本特征是注重义理。代表人物有二程和朱熹等,以他们为代表的理学思想流派合称为“程朱理学”。此外,还有陆九渊和王阳明等人,他们以“心学”的形式同程朱理学展开辩论。理学以道体(所谓道体就是指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背后或之上,有一个更根本的原理道理,即形而上的存在)为核心,以穷理为精髓,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存养功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以成圣为目标。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明末至清代,理学受到了批判,逐渐走向衰落。 三、心学 心学,又称“良知之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它与程朱理学不同的是,陆王心学主张以人“心”为宇宙的本体(程朱理学以“道”或“理”为宇宙的本体),这一体系强调内心,主张修生养性,返身而诚。先秦孟子和宋明陆王都是心学的哲学家,都强调人的主观性,并且认为在顺境或逆境下也不能动摇。南宋时,陆九渊发挥了孟子的思想,成为心学的创始人。陆九渊强调人的主观意志方面的思想,以心即人的主观性作为哲学的核心,并和他的学生形成一个学派,称为“南宋陆学”。明代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成为集心学之大成者,因而又称“陆王心学”。 四、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许多思想家所共同主张的一种学说。它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它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而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挥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明末,宋明理学的腐朽性已充分暴露,学者们痛感“清谈”“务虚”之学风对明末社会造成的祸害,于是便在学术上加以批判,对改变学风各抒己见,此倡彼应,“经世致用”之学风靡一时,而为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有识之士所赏识。倡导“经世致用”的学者,均主张以实用为宗旨的“实学”。王夫之要求“尽废古今虚妙之说而返之实”。顾炎武强调用“修己治人之实学”去取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就是要提倡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他们还发扬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的求实精神,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后来,龚自珍、魏源等人再次提倡“经世致用”。凡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情,他们都去做,使“经世致用”之学在各个领域中都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明清之际之所以成为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上可与先秦媲美的另一个时代,就是与“经世致用”之学分不开的。 五、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王夫之发展了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又说:“气者,理之依也”,这里的“理”是指精神,即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王夫之还研究了认识论反映论的一系列问题。他认为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而认识则来源于实践——“纾”(这里的“纾”,指的是个人的实践)。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经典习题备选] 1.(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解析:选D 材料从社会不同职业“各就其资之所近”“求尽其心”,以达到“四民异业而同道”,说明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A、B不符合题干材料旨意,C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D。 2.(2012·海南高考)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宋朝理学思想,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意在强调“生”就是“仁”,“生”就是善。由此可知A项正确。孟子的仁政思想意在规劝统治者施行“仁政”,B项错误;“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与“阴阳互相依存”和“道家顺应自然”无关,C、D两项可以排除。 3.(2011·上海高考)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解析:选A 王守仁所说的“良知”,即是道德意识。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故A项符合题意。C项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属于格物致知,归程朱理学,排除。B项错在“圣人独有”,D项错在“外部世界”,应是内心世界 4.(2011·北京高考)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选D 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因而《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D项正确;A项属于宋明理学思想;B项属于李贽的思想;C项是唐代儒学家韩愈等人的思想。故选D。 5.(2011·海南高考)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抓住关键词“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许多思想家所共同主张的一种学说,它的主旨是反对学术脱离现实,即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即继承了宋明理学强调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B项符合题意。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