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单元主旨概览] 二战后初期,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促进了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随着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发展。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 考 点 历史特征 主要表现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成立,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形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各经济区域集团方式多样,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 欧洲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欧洲一体化从经济领域向经济政治领域的联合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亚太经合组织则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合作模式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发达国家主导的新一轮资本扩张,世界联系更加密切 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范围不断扩大,贸易额不断增加;国际分工日趋成熟;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及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 认识当今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了解经济全球化的 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历史广角]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是《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内容。 (2)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种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稳定国际金融体系的组织,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 (3)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阶段性的国际货币制度,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  [历史广角] 关贸总协定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分为序言和四大部分,共计38条,另附若干附件。第一部分从第1条到第2条,规定缔约各方在关税及贸易方面相互提供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和关税减让事项。第二部分从第3条到第23条,规定取消数量限制以及允许采取的例外和紧急措施。第三部分从第24条到第35条, 规定本协定的接受、生效、减让、停止或撤销以及退出等程序。第四部分从第36条到第38条,规定了缔约国中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发展问题。这一部分是后加的,于1966年开始生效。    [历史广角] 区域集团化 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了促使资本、技术、劳务和产品等在一定区域内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国家经济集团,成员国之间互惠互利,在国际经济关系中采取一致的立场。  [历史广角]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通的规模和形式不断扩大和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主题一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和作用     材料一 美国财政部长福勒得意地宣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 材料二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旨在谋求国际货币制度的确立。该体系主要规定:由美元来充当货币,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政府有义务维持固定比价等。实际上在战后的几十年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布雷顿森林体系被推举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典范。 ——《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 根据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特征及作用。 [教你读史] 根据材料一中“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材料二中“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体现了美元的特殊地位;“西方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被推举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典范”则评价了这一体系在促使世界经济稳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1.特点 美元等同黄金,美元“唯我独尊”。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保持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关系。 2.作用 (1)积极作用: ①暂时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消极影响: ①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②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加强了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命脉的控制。  美国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主导地位的体现    材料一 1938年到1944年,美国工业生产提高2倍。1945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国家的60%,出口量占三分之一,黄金储备达200亿美元占三分之二。战争使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绝对优势。……由于国外投资猛增,美国成为最大的债权国。这一切都为美元的霸权地位创造了特殊条件。 ——《战后美国史》 材料二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30多年中,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美元是核心的货币,大多数国际贸易和金融都以美元结算和支付,汇率的标定也是以美元为基准。 ——洪千帆、林忠凡《外汇知识与交易技巧》 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元霸权地位确立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二怎样体现了美元的霸权地位?[教你读史] 材料一反映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具有绝对优势;材料二中“大多数国际贸易和金融都以美元结算和支付”,表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特殊地位。美元这种中心地位体现了美国在战后金融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  战后美国主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表现: (1)金融方面: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方面:为了对外扩张和输出大量商品的需要,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签署《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3)工业方面:美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力量,成为世界工厂。 (4)科技方面: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 [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的异同 1.相同 (1)都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膨胀的产物。 (2)在三大组织中,美国都占有特殊地位,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金融、贸易体系。 (3)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反映了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体系化、制度化。 (4)都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不同 (1)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货币金融组织,主要作用在于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2)关贸总协定是在人们对贸易保护主义危害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建立的,更侧重于贸易自由化。 主题二 经济全球化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材料   透过材料,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什么? [教你读史] 飞机生产的图片,表明了全球化在生产领域的表现;数据图表明了全球化在国际贸易领域的表现;文字材料表明了全球化在资本领域的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生产全球化,表现了国际分工日趋成熟; (2)贸易全球化,范围不断扩大,贸易额不断增长; (3)贸易全球化,货币的交换和流动的规模日益扩大,速度加快。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期,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 “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的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也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冯骥才《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材料三 有人欢迎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因为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能够带来幸福的“馅饼”;也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陷阱”。 近代以来,哪些技术发展使世界越来越小?“地球村”的说法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如何看待这一趋势? [教你读史] 材料一反映了当今全球化趋势,“前者为……后者为……”为全球化提供技术保障的是信息网络化,提供体制保障的是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材料二“地球村”的说法反映经济全球化趋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说明交通运输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越来越小;材料三反映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只有世界各国携手合作,才能够达到共同繁荣与稳定。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商品、劳动力、技术和服务的国际流动,有利于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最终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2)经济全球化面临的问题: ①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经济利益进一步失衡。 ②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扩展到全球,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增强。 ③一些发达国家把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甚至转移工业垃圾和有害物质,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多角度认识经济全球化本质与评价 1.本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的新一轮资本扩张。 2.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3.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要积极参与,抓住机遇,趋利避害,迎接挑战。 4.从世界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使经济活动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疆界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有效地利用和配置世界各地的资源,提高生产率,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考查主干知识 [典例1] (2012·广东高考)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反映了(  ) ①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②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 ④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题规范](请自主思考) 第一步:审题干 一定时空:1962年的法国 二明考点: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三抓关键:“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反映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美国的地位开始动摇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理由  ① 正确 从材料信息看,法国借助经济问题向美国施加压力,说明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动摇  ② 与题无关 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发起的,成员也都是发展中国家,与法美无关  ③ 正确 材料中涉及了美元和黄金的问题,法国用手中的美元向美国购买黄金,借此向美国施压,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  ④ 说法错误 法国没有抵制马歇尔计划  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直奔社会热点 [典例2] (2013·中山纪念中学)印尼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说:“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个部分”。这反映了(  ) A.要给予发展中国家一个包纳金融等更全面的全球化模式 B.发展中国家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C.发达国家应在经济全球化中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要积极参与经济规则的制订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经济全球化时代 二抓关键:发展中国家如何面对全球化问题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理由  A 有关但 不准确 “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说明发展中国家已经融入全球化  B 有关但 不准确 “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说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问题的处于被动地位  C 与题无关 材料谈论的是发展中国家,不是发达国家  D 正确 从材料中看,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参与全球化的过程   [课堂感悟高考] 1.(2009·广东高考)20世纪60年代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美国一度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美国这样做的目的应该是(  ) A.维持美元价格     B.赚取更多英镑 C.支持浮动汇率 D.制造金融混乱 解析:选A 二战后形成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这一体系的特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由此取得了等同黄金的作用,所以才出现了材料所述的事情,对美国来说,维护伦敦黄金市场的稳定,就等同于维护美元的稳定。 2.(2009·广东高考)欧盟建立的背景是(  ) A.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B.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且相互间消除了贸易障碍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使欧洲国家感受到竞争压力 D.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使欧洲各国急欲联合自保 解析:选A 欧盟的建立是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结果。B项错在“消除了贸易障碍”;C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于2001年,比欧盟建立的时间要晚。 3.(2008·广东高考)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表述正确的是(  ) A.贸易保护主义的弊端已被革除 B.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繁荣局面 C.美国的经济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D.英美苏中等大国间的合作仍在维持 解析:选D 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于1944年7月,这时候二战还没有结束,大国间的合作仍然维持。 4.(2008·广东高考)如果我们把经济全球化看作是一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的过程,那么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 A.经济全球化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存在的现象 B.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同样的经济发展结果 C.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建立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 D.各国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 解析:选A 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A项说法是正确的。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所以“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同样的经济发展结果” 的说法错误;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所以“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建立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说法错误;各国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B、C、D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5.(2007·广东高考)1971年尼克松宣称:美国将不接受以美元兑换黄金,外国人可以任意处置美元,外国银行家可以任意决定美元价值。这表明(  ) A.美国和西欧盟友关系严重恶化 B.布雷顿森林体系发生动摇 C.欧元出现导致美元地位下降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解体 解析:选B 自二战结束,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依据题意可知美元的地位已不再高于其他国家的货币,B项与题意相符,为正确选项。A项西欧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但两者关系并未“严重”恶化;C项欧元正式启动的时间是在2002年;D项表述不符事实。 6.(2007·广东高考)欧盟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反映了(  ) A.各国间的经济竞争基本消失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美国被排斥在区域集团化之外 D.全球贫富差距明显缩小 解析:选B 欧盟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直接体现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客观上有利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7.(2012·江苏高考)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下图是2000年出现的新闻漫画《最后的贵族》。该漫画反映了(  )  A.中国加入WTO与国内企业的长远利益相违背 B.中国申请加入WTO旨在打破某些企业的垄断 C.加入WTO后中国一些企业有望增强垄断地位 D.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面临激烈竞争与挑战 解析:选D 中国加入WTO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企业竞争力,排除B、C两项;中国入世已经超过十年,回眸十年,利大于弊,排除A项。故答案为D。 [课下演练提升]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3·顺德期中)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实行货币贬值,掀起了一场激烈的货币战,结果是各国关系不断恶化,经济危机不能得到有效遏制。针对上述问题,二战后有识之士吸取历史教训,在美国的主导下(  ) A.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B.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C.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D.建立了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选A “货币战”说明金融体系混乱,战后资本主义各国针对金融体系混乱进行调整,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故选A。 2.(2012·广州综合)1960年代,有人谴责美国“以一钱不值的废纸掠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资源和工厂”。这主要是针对(  ) A.马歇尔计划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关贸总协定 解析:选B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因此美国可以用美元来购买其他国家的资源和工厂,而美元与黄金的汇率又由美国来决定,因此这对其他国家是不公平的,是一种变相的掠夺。 3.(2012·肇庆模拟)“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正式形成。与这一体系的形成直接相关的是(  ) A.雅尔塔会议 B.布雷顿森林会议 C.联合国会议 D.APEC会议 解析:选B 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了美元为中心金融体系, 推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正式形成,选B。 4.某历史研究小组在探究“影视材料中的历史”时发现,电视剧《潜伏》中多次出现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将领抢购黄金和美金的情节。当时美金像黄金一样被抢购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 A.《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B.《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C.《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规定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要求 解析:选C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解放战争后期”这一时间概念。大概就是1948~1949年左右的时间;再加之材料中“美金”的字眼,综合判断应该是在1947年《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了美元等同于黄金的地位。 5.★(2013·西安模拟)2012年7月,英国国防大臣、保守党党员利亚姆·福克斯在一次演讲中公开表示“不相信英国的国家利益系于欧盟”“英国的命运不是欧洲大陆领导人的辩论题材”。这说明(  ) A.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挑战 B.英国政府反对加入欧元区 C.英国退出欧盟以对抗法德 D.英国保守党执政理念落后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进程。从福克斯的演讲来看,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问题重重,故选A项。福克斯的观点不能代表英国政府,且材料也并没有体现B项信息;C项没有反映材料的真实意思;D项并非材料主旨。 6.(2013·汕尾摸底)有学者指出:各国在经济一体的初始阶段都能够享受到极大的增长效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就取决于各组织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速度和深度。下列最能顺应这一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应是(  ) A.欧盟 B.上海合作组织 C.亚太经合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选A 从材料“取决于各组织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速度和深度”,可知选择A项,欧盟是当今世界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 7.“它成立之初,就拥有3.6亿消费者,国民生产总值总计超过6万亿美元。……它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它最显著的特征。”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亚太经合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东南亚国家联盟 解析:选C 从材料信息“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它最显著的特征”,可以看出这一区域组织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且人口较少,只有3.6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符合此特点的只有C项。 8.(2012·粤西北九校联考)右图是一幅“中医”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全球经济“号脉”的漫画。这幅漫画反映出(  ) A.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唯一推动者 B.中国是世界金融风暴中的受益国 C.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影响力增强 D.世界金融风暴对经济全球化毫无用处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注意图中“五星红旗”“中医”等有效信息,表明中国在为世界经济把脉,凸显中国经济影响力增强,故选C。 9.美国学者沃勒斯坦曾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动作的。”下列观点与上述材料的主旨一致的是(  )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B.经济全球化是科技革命的产物 C.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D.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解析:选A 材料说明资本主义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以至于达到整个世界,也说明了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 10.(2012·珠海摸底)下表中列举的史实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选项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政治文化交流  B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达成一致  C 二战后,支撑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建立 清除了贸易壁垒,遏制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D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  解析:选D 本题综合考查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理解。早在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就使亚非欧各国有了联系,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与美洲开始有了联系,世界由分散状态开始形成一个整体,故A项错误。B、C两项明显错误。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也加强了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故D项正确。 11.★拉德哈克瑞西南在其《全球化、欲望和代表的政治》一文中指出:“全球化……试图一劳永逸地将整个世界当作一件价值连城的奖品,一些民族国家(发达国家)以全体名义得天独厚地占有这件奖品。”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有(  ) ①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 ②全球化是发达国家资本的新一轮扩张 ③全球化巩固了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 ④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政治多极化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 “一些民族国家(发达国家)以全体名义得天独厚地占有这件奖品”表明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巩固了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故①③都是正确的。②指出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也是正确的。④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 12.★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一种新殖民主义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经济全球化。你认为这种观点 (  ) A.正确,因为经济全球化正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 B.不正确,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C.正确,发展中国家最好不要参与进来 D.错误,发展中国家应无条件支持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针对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正确策略是积极应对、趋利避害、顺应潮流,而非完全反对或无条件支持。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2·广州一中调研)阅读下面的材料: 材料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节选自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请回答: (1)材料中把1492年看作是全球化的开始,结合材料的含义和所学知识为作者提供历史依据。(2分) (2)在第二阶段推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的动力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时期作者认为的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8分) (3)第三阶段造成这种两极对峙局面的原因有哪些?(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作者所谓的“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你认为二者的共同根源是什么?(6分)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化。第(1)问从哥伦布发现美洲的世界意义方面分析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须从经济科技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即是考查西方侵华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依据所学回答即可。第(3)问从美苏西欧的实力变化方面进行分析。第(4)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仍从经济科技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历史依据:1492年哥伦布远航发现美洲大陆为代表的新航路开辟事件,打破各地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使整个世界逐步连成一个整体。 (2)动力: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或者回答推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开辟殖民地,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资本输出)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丧失大量领土和主权。经济上,小农经济逐渐破产,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的销售市场。与此同时,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发起了一系列反封建专制,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之路)。 (3)原因:二战后期,欧洲国家普遍衰落,失去原有的世界主导地位;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霸主,经济和军事势力空前强大;苏联成为唯一能和美国在军事上相抗衡的国家。 (4)实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壮大的过程。 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14.世界历史是一部各国、各民族彼此交融联系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世界历史的开端 材料一 (一)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二)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主题二 世界各国的交融 材料二 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自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 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山东为例(1936~1949)》 主题三 世界各国的碰撞 材料三 世界与西方的冲突至今已经持续了四、五百年。在这场冲突中,到目前为止,有重大教训的是世界而不是西方,因为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狠狠的打击。 ——阿诺德·J·汤因比 主题四 中国的积极应对 材料四 1998年中央提出“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利于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新的国内外形势要求政府对“走出去”战略的目标、内涵予以明确构筑,赋予新内涵,并出台新的支持性政策措施,以便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为我国谋求更大的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空间。 ——邢厚媛《国际商报》 (1)材料一中关于“世界历史”的开创(开始)提出了怎样不同的看法?(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作物的传入引种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6分) (3)材料三中“世界与西方的冲突”主要指什么?从西方角度分析为什么能够“狠狠的打击”世界?(6分) (4)21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外交上实行“走出去”战略。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经济举措?(4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西的交融和碰撞。第(1)问对材料进行概括即可。第(2)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看出缓解了人口压力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其它结合所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从时间入手进行推断;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它们的优势。第(4)问,主要回答中国在21世纪实行对外开放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答案: (1)观点一:认为大工业(工业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观点二:认为世界历史开始于世界各地区、各种族集团由隔绝走向联系和交往。(新航路开辟) (2)影响: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结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激增的压力;推动农业商品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答对三点即可) (3)主要冲突:西方对世界其它地区的殖民侵略和经济扩张。原因:较早进行了思想解放运动;(或答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亦可)率先开始走向全球扩张;(或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全面展开科技革命;(或工业革命)较早地建立起成熟的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4)举措: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活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效学法集锦] 1.运用图示法理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运用图示法理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运用图示法理解欧盟的形成  4.运用图示法比较欧洲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  (1)欧洲联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经济集团,它不但是经济实体,也是政治实体,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合作内容囊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 (2)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之间努力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增强区域集团的实力。 5.图析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6.运用图示法掌握经济全球化  7.用漫画理解经济全球化  图片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左图漫画说明资本总是向利润最高的地方流动,即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右图是师东先生针对美国经济而作的一幅漫画《美国的华尔街,世界经济的晴雨表》。漫画说明华尔街的股市从“牛市”转向“熊市”,对美国和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漫画也表明了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风险性、传染性和破坏性。 8.用“一二三四”掌握经济全球化 一个体系: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两个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 三个认识:①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无法逃避;②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③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四个集团: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相关资料选编]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 战后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美国国际收支能保持平衡;二是美国拥有绝对的黄金储备优势。但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阵营危机的加深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各国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减弱。1950年以后,除个别年度略有顺差外,其余各年度都是逆差,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至1971年,仅上半年,逆差就高达83亿美元。随着国际收支逆差的逐步增加,美国的黄金储备也日益减少。194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为246亿美元,占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额的73.4%,这是战后的最高数字。此后,逐年减少,至1971年8月,尼克松宣布“新经济政策”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只剩下102亿美元。美元大量流出美国,导致“美元过剩”,1973年底,游荡在各国金融市场上的“欧洲美元”就达1 000多亿。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前提的消失,也就暴露了其致命弱点,体系本身发生了动摇,美元国际信用严重下降,各国争先向美国挤兑黄金,而美国的黄金储备已难于应付,这就导致了从1960年起美元危机迭起,货币金融领域陷入日益混乱的局面。为此,美国于1971年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各国政府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这就使西方货币市场更加混乱。1973年美元危机中,美国再次宣布美元贬值,导致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代替固定汇率制。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固定汇率制的垮台,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瓦解。 二、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中国的关系及合作 1.中国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之一。1947年10月30日,23个国家最早在日内瓦签署关于关税减让的关贸总协定时,中国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我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原始缔约国之一。1950年3月台湾国民党当局宣布退出关贸总协定,从此我国一直被排斥在关贸总协定之外。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我国为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和加入世贸组织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86年7月,我国政府正式提出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2001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2.中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创始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席位曾长期被台湾当局占据。1980年4月1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恢复中国的代表权。1980年5月15日,中国恢复了在这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 自1981年起,中国多次获得世界银行的贷款,用于改良农田、建立商品粮基地和发展教育事业等。 三、亚太经合组织的特点 1.松散性:是一个松散的、论坛式的协调机构。以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一致、自愿、渐进为原则,各成员作出承诺,但承诺对成员不具有强制性。因为亚太地区地域广大,社会制度不同,经济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相互间存在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纷争及现实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分歧,短期内不可能成为类似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那样的相对紧密的经济合作组织。 2.开放性:亚太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所以亚太经合组织始终将“开放的地区主义”奉为行动准则,在注重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尊重各成员的经济利益,力求与国际惯例、国际市场的体制接轨。 同时,允许成员与非成员的经济合作。 3.区域内次区域边缘性: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悬殊,政治经济结构复杂,经济合作层次多,呈现次区域边缘性发展的态势。在一个相对松散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区域内次区域合作构成了相对紧密的合作关系,如东盟自由贸易区、澳新紧密经济联盟等。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1.按市场融合的程度,可分为以下六类 (1)优惠贸易安排——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给予特别的关税优惠。这是经济一体化中最低级和最松散的一种形式,典型的有1932年英国与一些大英帝国以前的殖民地国家之间实行的英联邦特惠制。 (2)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的各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商品完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留对非成员国的原有壁垒。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最具有典型。 (3)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对外统一关税。这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又更进了一步,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典型的有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贸易自由化,而且实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典型的如欧洲统一市场。 (5)经济同盟——成员国之间不但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起对外的共同关税,而且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目前的欧洲联盟最典型。 (6)完全经济一体化——成员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上完全统一,在国家经济决策中采取同一立场,区域内商品、资本、人员等完全自由流动,使用共同货币。这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 2.依成员国构成的不同,可把经济一体化组织分为三类 (1)发达国家型——由发达国家组建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典型的如欧洲联盟。 (2)发展中国家型——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如东南亚国家联盟。 (3)南北型——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建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区。 五、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真正进入了经济的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的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进入新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前景渺茫。人们长期瞩目的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回合谈判依然没有进展。继1999年西雅图会议失败之后,2003年9月举行的坎昆会议也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的结果,无果而终。 [经典习题备选] 1.(2012·天津高考)右图中,一个科威特人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图片反映了(  ) 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②全球性的文化渗透 ③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④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借助图片信息理解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影响。则“科威特人”“网球鞋”“电视机”“欧美消费品”等一系列信息可判断①②正确。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经常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③显然表述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排除④,故答案为A项。 2.(2012·江苏高考)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 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 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 ①与题干没有关联,排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故③错误,排除。答案选C。 3.(2012·安徽高考)金砖国家(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作为新兴经济体,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下图反映了(  )  ①金砖国家经济都持续高速增长 ②金砖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率超过发达经济体 ③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④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本题可以运用排除法。巴西、俄罗斯和南非在2009年经济增长率为负值,排除①;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排除③。 4.(2012·四川高考)二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进入新阶段,除建立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普遍性一般国际组织联合国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也大量涌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大国强权政治主导着国际关系 C.民族主义政治诉求不断高涨 D.联合国政府调节机制效力不足 解析:选D 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作答。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区域组织大量涌现与国际政治格局变迁有关。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成为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前沿,为了维护地区安全,抗衡美苏的扩张,西欧国家逐渐走上了联合自强的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先后摆脱殖民统治,非殖民运动蓬勃发展新兴独立国家迅速增多。为了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维护国家利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广大亚非拉国家加强本区域内的联合,建立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故B、C两项正确。区域组织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有关,故A项也正确。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符合题意。 5.(2011·福建高考)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由此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据此,对下图的推论正确的是(  )  A.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可与黄金直接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 B.70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 C.70年代末,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美国经济总量不再居各国之首 D.90年代,欧元发行与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美元居弱势地位 解析:选B A项错误,依据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的规定,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B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缓慢,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黄金价格迅速上涨;C项错误,迄今为止美国的经济总量仍然居于世界首位;D项不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欧元、美元及黄金关系的信息。故选B项。 6.(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下面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 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 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图中的信息可知,该图主要反映了世界各地资本往来的信息,说明资本的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D项正确。图中的信息只是说明了资本的流动,并没有反映资本流动对单一商品出口国或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故排除A、C两项;B项不符合史实,贸易往来会对国家关系产生重要影响而非决定性影响,而且在图中也没有相关信息。    一、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历程 时间 推动原因 主要表现  世界市场 雏形出现 15、16世纪之交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 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商品输出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 经济一体化,整体世界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二战后初期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次科技革命 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20世纪90年代 科技革命;两极格局结束;跨国公司 世贸组织区域性经济组织;国际贸易大增;市场经济体制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 (1)概况: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 (2)原因: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实力强大。而欧洲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处于普遍衰落的时期。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 (1)概括: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2)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 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1)概况: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 (2)原因:生产力和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审题技巧类——找题眼,审关键词,缩小答题范围解题更高效 [增分策略指导] 找 题 眼 新课程下的高考,多数考题设置了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诸多的有效信息中,题眼是最为关键的。所谓的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题眼快速找寻的办法是: (1)弄清楚试题究竟是要求回答什么 (2)读材料,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顺利得出答案。这个特殊性就是题干中的某个关键性的话或字,这就是“题眼”  审 关 键 词 (1)审信息来源或者答题依据:常见的表示:“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等 (2)审答题要求:分析、概括、列举、说明、比较等 (3)审核心词(答题语):原因、影响、特点、措施等 (4)审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等 (5)审题目分值:一个2分的求答项,不可能需要回答很多文字。主观题题后均有相应的分值,实际上是为考生确定了答题的重点和详略程度,一般分值高的设问详答,分值低的则简答 注:在大家平时考试当中,容易忽略的是(1)和(4)的审题要求,即容易忽视“答案来源的判定”和对限定词的审读与思考。  [典型案例展评]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贸易方面的“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如恩格斯对英国资产阶级在自由贸易政策下对国际分工的“梦想”的辛辣讽刺中所指出的:“英国应当成为‘世界工厂’,其他一切国家对于英国应当同爱尔兰一样,成为英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同时又供给它原材料和粮食。……多么灿烂的前景啊!” ——摘编自《自由资本主义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贸易思想》 材料二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出版)一书中以有效需求不足为基础,以国家干预为政策基点创立了保护国内就业的新学说……他认为,在自由竞争的经济中,个人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很难达到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有效需求,需要外界的力量加以刺激,因而干预对外贸易,保持贸易收支的顺差,可能是刺激有效需求水平提高,从而实现本国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 ——摘编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贸易思想》 材料三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额占到世界贸易额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1)依据材料一,说明恩格斯指出的“梦想”反映了哪个阶级怎样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并列举此原因所引发的社会思潮。(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凯恩斯的贸易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该思想的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 —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会给成员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国应如何积极应对?(6分)' [阅卷话得失]     [点评] 在平时的考试当中,许多同学总是抱怨所答内容不能得高分,仔细分析大家的试卷会发现主要问题:一是基础知识薄弱或者表述不准确,二是对题目的规定性没有很好的领悟。只有在平时考试当中注意审题的规范要求,才能在高考中尽量减少失误。 本题考查贸易政策和全球化,设问较多,表述句子较长,这样更需要仔细审题,抓准题眼,条理作答。第(1)问,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以及材料的出处概括作答;“原因”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社会思潮”可从对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被压迫民族三方面的影响思考。第(2)问,凯恩斯的贸易主张可从“国家干预”“干预对外贸易”等信息中概括;“背景”从“1936年出版”可知这种思想和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有着密切联系。第(3)问,“影响”从机遇和挑战两方面作答;“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着手分析;“如何积极应对”应注意多角度作答。 考生甲第(1)问审题未审好,未答出“怎样的要求”而失分,虽然一些要点已答出,但回答显得零乱。 考生乙回答条理清楚,但第(2)问和第(3)问审题不好,一些重要采分点漏答,平时还应认真练习审题。 ————————[满分答案]——————————[我的收获]—————————— (1)反映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希望通过扩大对外贸易、进行经济扩张以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的要求。原因: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进行并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思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 (2)国家干预经济思想。1929-1933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导致生产过剩,社会失业现象严重,国内市场狭窄,国际市场争夺激烈。 (3)影响:有利于促进成员国间的经济交流和共同发展,但也会给某些国家带来挑战。根本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应对: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 [针对训练提能] (2012·宝坻质量调查)(节选)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包含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科技实用化和思想人文化等方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初到工业革命前,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人类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20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全面到来,社会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二战后到70年代初,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顺利推进。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文明深入发展。 材料二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对于亚洲,战争改变了原有的格局,从此,中国同周边国家的传统关系日渐改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图1是中国正参与国际金融救市的一幅画。图2是发生在美国,并且很快蔓延到欧洲的一种现象——占领华尔街运动,示威口号意指全球财富只集中在1%的富人手里。 (1)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被称为“前工业文明时期”,请用史实说明其在经济、思想和科技方面的体现。(6分) (2)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所说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6分) (3)结合两幅图片及相关知识,你觉得中国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6分) [解析] 第(1)问考查工业革命前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注意从经济、思想、科技三个基本层面来回答;第(2)问考查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来分析中国的社会变化;第(3)问深入到现实问题,结合时事漫画来分析中国在当今世界经济事务中扮演的角色,属于学以致用的历史能力考查。 [答案] (1)经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分) 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发展。(2分) 科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2分) (2)政治: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开始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斗争。(3分) 经济:中国逐渐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3分) (3)首先办好自己的事情,稳定经济形势,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反对西方让穷人替富人付账的做法;以负责任的态度发挥积极作用;强化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强调与西方的平等关系。(6分,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史观应用类——以全球史观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1.全球史观 (1)基本内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着眼点:以全球史观透视历史,要求尊重世界上所有民族——而不是一个或少数几个民族的历史经验,因而要考察每一个民族为人类所做的贡献,关注各地区、各民族和社会之间的互动交流所带来的长期影响和结果。 (3)规律认识: ①全球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②树立全球意识,解决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承认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不同文明应相互理解和尊重;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求同存异”;从微观角度把重大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进程中去认识。 2.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1)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2)两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两次工业革命推动列强对外扩张、瓜分世界,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通过列强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国际分工的发展、跨国公司的产生、国际贸易的增加等表现出来。 (3)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4)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各地的联系更紧密、更方便,这是十分典型的经济全球化时期。    [典例] (2011·江苏高考)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  ) 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 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 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可知A项正确;由“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可知B项正确;由“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可知C项正确。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均可以排除。 [答案] D [命题者说]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而高考历史不回避热点,往往结合最新时政材料考查历史主干知识,而当代环境污染、气候问题、能源危机、人口爆炸等全球性问题,都需要加强全球合作,共同解决这些事关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共同问题。 [针对训练] 1.(2012·泰安质检)“欧洲的进步归功于更快的科学技术进步,也归功于对美洲大面积地区的征服和殖民所带来年收入,以及来自它同亚洲的贸易所带来年收入。”所体现的史观是 (  ) A.唯物史观        B.全球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文明史观 解析:选B 根据所学史实可知欧洲的进步不仅在于科技进步,还在于对美洲的殖民扩张、以及同亚非的贸易,体现了全球史观。 2.(2012·德州模拟)西方国家流行这样的谚语:“一等企业卖理念,二等企业卖技术,三等企业卖服务,四等企业卖产品”。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面对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应该(  ) A.走自己的路,继续保持我们的优势,强化制造业 B.关注技术创新,积极发展科学技术,尽快使我国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C.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不要用西方的产品与理念 D.保持心灵的自由与和谐,西方的理念不适合中国国情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企业只有不断发展科技,关注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才能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